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尔后又在总目标中提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标中反复提及“语感”,充分凸显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培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语感是需要经过长期、规范地语言文字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较为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的生发十分迅速,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简单概括为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那么如何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诵读中生发语感
诵读是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学记》里曾载“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呻”,即诵读;“占毕”,即简册,可见诵读早已有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作解为“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充分说明了诵读对语感培养的好处。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直接感受语言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体悟文章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生发出强烈的语感。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相互协调活动的过程。大量地诵读文章,积淀在语言主体的语言规则会在诵读者内心落地生根,最终形成一种妙不可言的语言感觉,即语感。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感悟文章之真谛,不经意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轻重缓急的节奏与严谨细致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如在教学部编三下《荷花》这部分:“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诵读方式表现荷花的不同姿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荷花不同姿态下的美。
二、在对比中生成语感
课文的内涵非常丰富,字里行间,言外之意,蕴含着许多有待挖掘的地方。有的直接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借助解析涵蕴去揣摩。叶老先生说,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辞法,最紧要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对比,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是培养学生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1、换词对比,体会用词准确。把语句中关键词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两句话意思的微妙差异,体会语言的丰富性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如部编三下《燕子》“只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中的“横掠”一词,让学生换成“飞过”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横掠”一词的精妙,既写出了燕子飞得快,又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姿态美。
2、增删对比,感受语意不同。可以在句子中通过增加或删去一些词语,让学生自己比较感受增删前后的语意不同。如部编三下《荷花》中一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仿佛”一词能不能删去?删去以后对句子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朗读辨别、思考讨论后会发现:“仿佛”一词是不能删去的,“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说明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只是想象。用上“仿佛”更能说明作者观赏满池荷花入了迷,把自己都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白荷花在迎风起舞。也更能凸显荷花的美。
三、在生活中感知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文是艺术的形式之一,是作者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完美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领悟文章的思想意蕴,切实感受作者的审美体验,应当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贴合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创设最为有利的条件。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课文语言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蕴,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揣摩,去感悟;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真实的生活,这样他们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还可以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比如写游记,可以真正地出去游览一番。让学生自己挑选景点、规划路线、查找资料。
四、在情境中体悟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言为心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是作者其思想的载体。我们在教学时只有真正进入其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感的培养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合理想象,使学生进入作者在课文中所创设的境界之中,借助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来感受文本中的各色形象,领悟其中作者所倾注于文本的丰富感情。如在教学部编四上《观潮》“潮来之时”一段时,可先让学生紧闭双眼,并播放潮水奔腾、冲击堤坝的声音。在汹涌澎湃的潮声中想象大潮奔腾而来的景象。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中的具体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读出潮水的滔天气势。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的训练。
结语
总而言之,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生活阅历。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写的人或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阅历中类似的情感、经验去感受、去想象,语感也能自然而然诱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
2、《教育研究》
3、《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
4、《语感与语文美育》
5、《文艺作品的鉴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培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语感是需要经过长期、规范地语言文字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较为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的生发十分迅速,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简单概括为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那么如何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诵读中生发语感
诵读是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学记》里曾载“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呻”,即诵读;“占毕”,即简册,可见诵读早已有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作解为“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充分说明了诵读对语感培养的好处。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直接感受语言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体悟文章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生发出强烈的语感。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相互协调活动的过程。大量地诵读文章,积淀在语言主体的语言规则会在诵读者内心落地生根,最终形成一种妙不可言的语言感觉,即语感。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感悟文章之真谛,不经意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轻重缓急的节奏与严谨细致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如在教学部编三下《荷花》这部分:“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诵读方式表现荷花的不同姿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荷花不同姿态下的美。
二、在对比中生成语感
课文的内涵非常丰富,字里行间,言外之意,蕴含着许多有待挖掘的地方。有的直接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借助解析涵蕴去揣摩。叶老先生说,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辞法,最紧要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对比,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是培养学生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
1、换词对比,体会用词准确。把语句中关键词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两句话意思的微妙差异,体会语言的丰富性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如部编三下《燕子》“只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中的“横掠”一词,让学生换成“飞过”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横掠”一词的精妙,既写出了燕子飞得快,又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姿态美。
2、增删对比,感受语意不同。可以在句子中通过增加或删去一些词语,让学生自己比较感受增删前后的语意不同。如部编三下《荷花》中一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仿佛”一词能不能删去?删去以后对句子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朗读辨别、思考讨论后会发现:“仿佛”一词是不能删去的,“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说明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只是想象。用上“仿佛”更能说明作者观赏满池荷花入了迷,把自己都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白荷花在迎风起舞。也更能凸显荷花的美。
三、在生活中感知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文是艺术的形式之一,是作者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完美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领悟文章的思想意蕴,切实感受作者的审美体验,应当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贴合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创设最为有利的条件。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课文语言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蕴,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揣摩,去感悟;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真实的生活,这样他们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还可以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比如写游记,可以真正地出去游览一番。让学生自己挑选景点、规划路线、查找资料。
四、在情境中体悟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言为心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是作者其思想的载体。我们在教学时只有真正进入其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感的培养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合理想象,使学生进入作者在课文中所创设的境界之中,借助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来感受文本中的各色形象,领悟其中作者所倾注于文本的丰富感情。如在教学部编四上《观潮》“潮来之时”一段时,可先让学生紧闭双眼,并播放潮水奔腾、冲击堤坝的声音。在汹涌澎湃的潮声中想象大潮奔腾而来的景象。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中的具体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读出潮水的滔天气势。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的训练。
结语
总而言之,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生活阅历。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写的人或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阅历中类似的情感、经验去感受、去想象,语感也能自然而然诱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
2、《教育研究》
3、《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
4、《语感与语文美育》
5、《文艺作品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