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较窄,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学生就业目标往往不切实际,初次就业一般不会很顺利。作为高校班主任老师,在他们由学生转变身份为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加以引导,本文就此分析了相关因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科专业;就业观;培养技能
在工科院校中相较于理工科专业,文科类学生学习更多的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理论性和经验性的知识,而在这个农业、工业、科技等都发展迅速的时代,用人单位更看中于有丰富实践能力、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就业者,这就使得文科类大学生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几率相对较低,因此多数文科大学生都选择继续深造、考取公务员、教师等出路,但难度较大,因此造成初次就业率较低的局面。在就业资源不平衡的环境中,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并进行精准分类和帮扶指导意义深远。
一、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
1、社会需求
每到毕业季,会有各大企业以招聘会形式来校招聘,但优先选择的都是学校的强势学科。个别理科专业学院还会忙于企业的专项招聘,而理工类院校中的文科专业知名度相对较低,被招聘单位所忽视,很多企业对于文科毕业生需求甚少。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来招聘文科类的毕业生,要求高且数量少,往往会在招聘岗位后面添加各种附加条件,很多文科学生被一次次的招聘会拒之门外。
2、生源基础
很多学生和家长把所学专业当做上名牌大学的敲门砖,因为理科院校中许多文科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就要比理科的要低很多,一些学生宁愿报考一所重点大学的弱势学科也不愿接受去一所二等院校学习强势学科。因此忽略了大学四年后的专业需求问题,加上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擅长并热爱的专业,加之“学长”“学姐”给予“专业无用论”等错误引导,文科学生会认为如何学习也无法取得其他专业一样的成绩,久而久之,文科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动将自己定为学习弱者,总觉得不如理科生聪明、优秀,面对企业招聘没有信心,因此导致了就业难。
3、就业观念
当代学生多为“90”后,成长于祖国经济发展繁荣时期,从小受家人疼爱呵护,面对就业,不想从事基层的工作,家长也不想让孩子经历他们年轻时候的辛苦,因此都想一步到位,毕业就找到薪资高,待遇好,离家近,又专业对口的理想工作,但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加之各行各业都需要脚踏实地的辛劳工作,文科同一个岗位的竞争压力是理科生的十倍甚至数十倍。文科毕业生会盲目攀比,薪酬想达到和理科院系毕业生一样高,就业地点更要选择一、二线城市,期待越高,心理落差就会等大,成为徘徊在就业边缘的“零余者”。而另一种学生,他们在初次就业时就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没有竞争优势,还没有面试就觉得自己的希望不大,缺乏足够的面试技巧和勇气,即使家里人或者老师督促去应聘,也会选择逃避,等待家里安排就业岗位或者以复习考研和备战公务员为理由拒绝就业,但又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考不出理想的成绩,造成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仍然在家待业。
4、教育模式
由于学校工科背景深远,加之政策的倾斜,对于理科类的资金和学术支持要远高于对文科的投入。理科专业实践环节要多于文科专业实践环节,当学生们步入图书馆时,理工类书籍种类繁多,而文科类的书籍数量和质量都很有限。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料也以理科为主。师资力量也有限,知识水平更新较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同时,理科与文科的差别甚远,知识体系,知识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层面不能完完全全的套用授课方法。很多学校往往将理科专业的一些成功经验套用于文科专业,却忽略了文科专业的特殊性和发散性。文科更侧重于研究与学习,否则只是皮毛,在各行各业不能发挥真正的专业优势。理科生更侧重于实践性,知识理论可以在实践中具体化,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运用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相对的,文科学生却围绕着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难以运用到实际当中。
二、给文科专业学生的几点就业建议
1、重视培养就业技能
就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是指我们的成绩单、获奖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等。它能体现我们学习的成果,所收获的知识积累,是设计简历求职时的敲门砖,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是就业技能的“硬件”。可迁移技能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求职者在完成笔试和接受面试中展现个人魅力与能力,可称为就业技能的“软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多参与校外活动,多于同学、老师、社会接触,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是个人长期学习经历积累所形成的高尚品格、人文素养、心理和身体素质等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一種适应性技能,能决定我们的职业发展能走多远走多宽,是无形的宝贵财产,需要我们终身学习培养。
2、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在当今的形势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毕业生要调整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首先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认识到就业大众化,就业困难的现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期望值,扩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初次就业不一定就必须扎根一线城市,不一定就要高薪待遇,先积累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求职过程,应当先就业再择业。大学生初入社会,可以去基层服务锻炼,学习、工作、积累,培养出真本领,提高工作能力。只要认清自己、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在各行各业都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多参加已经毕业的校友回校做的求职经验分享会,一方面能教导毕业生们就业路途的坎坷和艰辛,另一方面也能鼓舞他们勇于面对困境。以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感染他们,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树立自身未来的目标。
三、结语
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学生就业艰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学校培养是主要因素,本文浅析文科生的就业问题,希望能帮助文科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生 . 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
[2]张明贺: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24):171-172.
[3]刘帅志.我国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就业之困与解决之道[J].文化志,2014(6).
关键词:文科专业;就业观;培养技能
在工科院校中相较于理工科专业,文科类学生学习更多的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理论性和经验性的知识,而在这个农业、工业、科技等都发展迅速的时代,用人单位更看中于有丰富实践能力、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就业者,这就使得文科类大学生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几率相对较低,因此多数文科大学生都选择继续深造、考取公务员、教师等出路,但难度较大,因此造成初次就业率较低的局面。在就业资源不平衡的环境中,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并进行精准分类和帮扶指导意义深远。
一、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
1、社会需求
每到毕业季,会有各大企业以招聘会形式来校招聘,但优先选择的都是学校的强势学科。个别理科专业学院还会忙于企业的专项招聘,而理工类院校中的文科专业知名度相对较低,被招聘单位所忽视,很多企业对于文科毕业生需求甚少。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来招聘文科类的毕业生,要求高且数量少,往往会在招聘岗位后面添加各种附加条件,很多文科学生被一次次的招聘会拒之门外。
2、生源基础
很多学生和家长把所学专业当做上名牌大学的敲门砖,因为理科院校中许多文科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就要比理科的要低很多,一些学生宁愿报考一所重点大学的弱势学科也不愿接受去一所二等院校学习强势学科。因此忽略了大学四年后的专业需求问题,加上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擅长并热爱的专业,加之“学长”“学姐”给予“专业无用论”等错误引导,文科学生会认为如何学习也无法取得其他专业一样的成绩,久而久之,文科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动将自己定为学习弱者,总觉得不如理科生聪明、优秀,面对企业招聘没有信心,因此导致了就业难。
3、就业观念
当代学生多为“90”后,成长于祖国经济发展繁荣时期,从小受家人疼爱呵护,面对就业,不想从事基层的工作,家长也不想让孩子经历他们年轻时候的辛苦,因此都想一步到位,毕业就找到薪资高,待遇好,离家近,又专业对口的理想工作,但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加之各行各业都需要脚踏实地的辛劳工作,文科同一个岗位的竞争压力是理科生的十倍甚至数十倍。文科毕业生会盲目攀比,薪酬想达到和理科院系毕业生一样高,就业地点更要选择一、二线城市,期待越高,心理落差就会等大,成为徘徊在就业边缘的“零余者”。而另一种学生,他们在初次就业时就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没有竞争优势,还没有面试就觉得自己的希望不大,缺乏足够的面试技巧和勇气,即使家里人或者老师督促去应聘,也会选择逃避,等待家里安排就业岗位或者以复习考研和备战公务员为理由拒绝就业,但又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考不出理想的成绩,造成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仍然在家待业。
4、教育模式
由于学校工科背景深远,加之政策的倾斜,对于理科类的资金和学术支持要远高于对文科的投入。理科专业实践环节要多于文科专业实践环节,当学生们步入图书馆时,理工类书籍种类繁多,而文科类的书籍数量和质量都很有限。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料也以理科为主。师资力量也有限,知识水平更新较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同时,理科与文科的差别甚远,知识体系,知识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层面不能完完全全的套用授课方法。很多学校往往将理科专业的一些成功经验套用于文科专业,却忽略了文科专业的特殊性和发散性。文科更侧重于研究与学习,否则只是皮毛,在各行各业不能发挥真正的专业优势。理科生更侧重于实践性,知识理论可以在实践中具体化,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运用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相对的,文科学生却围绕着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难以运用到实际当中。
二、给文科专业学生的几点就业建议
1、重视培养就业技能
就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是指我们的成绩单、获奖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等。它能体现我们学习的成果,所收获的知识积累,是设计简历求职时的敲门砖,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是就业技能的“硬件”。可迁移技能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求职者在完成笔试和接受面试中展现个人魅力与能力,可称为就业技能的“软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多参与校外活动,多于同学、老师、社会接触,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是个人长期学习经历积累所形成的高尚品格、人文素养、心理和身体素质等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一種适应性技能,能决定我们的职业发展能走多远走多宽,是无形的宝贵财产,需要我们终身学习培养。
2、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在当今的形势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毕业生要调整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首先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认识到就业大众化,就业困难的现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期望值,扩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初次就业不一定就必须扎根一线城市,不一定就要高薪待遇,先积累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求职过程,应当先就业再择业。大学生初入社会,可以去基层服务锻炼,学习、工作、积累,培养出真本领,提高工作能力。只要认清自己、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在各行各业都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多参加已经毕业的校友回校做的求职经验分享会,一方面能教导毕业生们就业路途的坎坷和艰辛,另一方面也能鼓舞他们勇于面对困境。以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感染他们,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树立自身未来的目标。
三、结语
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学生就业艰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学校培养是主要因素,本文浅析文科生的就业问题,希望能帮助文科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生 . 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
[2]张明贺: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24):171-172.
[3]刘帅志.我国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就业之困与解决之道[J].文化志,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