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但是“灾害”就真正只有害吗?本文以气象灾害为主导,尝试寻找伴随这些“灾害”而来的利。
一、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所谓寒潮,就是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影响范围广,我国除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台湾、海南受其影响较小外,其它地区均受寒潮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寒潮在带来灾害的同时又伴随着哪些利?
(1)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2)风调雨顺的保障。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季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季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北方地区也会因为大规模的降雪在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时融化带来丰富的灌溉水源,尤其对华北地区的春旱起到非常大的缓解作用。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土壤墒情好,河流形成春汛,也是因为大量的积雪融化。
(3)带来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有其科学道理。低温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4)可带来强劲的风力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二、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我国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同样,沙尘暴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
(1)减轻酸雨危害。沙尘暴成分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能中和酸雨中的氢离子,减轻酸雨危害。碱性沙尘进入大气中可与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达到抑制酸雨的效果。现在科学家已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2)提供鱼类饵料。沙尘暴从沙漠地带带走的营养成分落入海洋,使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养料。
(3)造就我国重要的地形区——黄土高原(被风吹来的高原)。
(4)增加受灾地区土壤肥力。沙尘暴带走的地表土层,有机质较高,可增加受灾地区的土壤肥力。
三、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强烈发展的结果。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台风。在不同地区,台风有着不同的名称。如西北太平洋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被台风吹来的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带来丰沛降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而言,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伏旱天气,降低了气温,缓解了炎热程度。
(2)可驱散热量。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3)使地球保持热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之一。
(4)能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一、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所谓寒潮,就是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影响范围广,我国除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台湾、海南受其影响较小外,其它地区均受寒潮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寒潮在带来灾害的同时又伴随着哪些利?
(1)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2)风调雨顺的保障。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季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季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北方地区也会因为大规模的降雪在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时融化带来丰富的灌溉水源,尤其对华北地区的春旱起到非常大的缓解作用。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土壤墒情好,河流形成春汛,也是因为大量的积雪融化。
(3)带来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有其科学道理。低温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4)可带来强劲的风力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二、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我国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同样,沙尘暴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
(1)减轻酸雨危害。沙尘暴成分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能中和酸雨中的氢离子,减轻酸雨危害。碱性沙尘进入大气中可与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达到抑制酸雨的效果。现在科学家已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2)提供鱼类饵料。沙尘暴从沙漠地带带走的营养成分落入海洋,使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养料。
(3)造就我国重要的地形区——黄土高原(被风吹来的高原)。
(4)增加受灾地区土壤肥力。沙尘暴带走的地表土层,有机质较高,可增加受灾地区的土壤肥力。
三、台风
台风是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强烈发展的结果。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台风。在不同地区,台风有着不同的名称。如西北太平洋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被台风吹来的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带来丰沛降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而言,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伏旱天气,降低了气温,缓解了炎热程度。
(2)可驱散热量。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3)使地球保持热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之一。
(4)能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