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有态 落日无声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二)
  树合秋声满,村荒暮景闲。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
  (三)
  川迥枫林散,山深竹港幽。
  疏烟沉去鸟,落日照归牛。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元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史学家。以元灭金(1234年)为界,元好问生活主要分两个阶段。前期,诗人长期过着逃避战乱的流亡生活,宣宗贞祐元年(1213),蒙军一支由太行山南下,入山西,次年屠戮忻县城,死者十余万人,其兄好古也遇害,贞佑四年,蒙军又围太原,诗人携家流亡河南福昌三乡镇,不久,又流亡他乡,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移居登封,并在昆阳后湾,置田买宅,期盼过上安定的生活。金灭之后,诗人决心隐遁不仕,在故乡秀容读书山下著书赋诗,度过晚年的遗民生活。
  《山居杂诗》共六首,是诗人家居登封时写的。元好问的这些诗继承了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艺术成就颇高。
  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村幽居图。诗的第一句,写山竹遍野,刚健瘦削,遮天蔽日,野藤缠绕着修竹奋力往上爬,细细的藤蔓斜挂下来,摇曳多姿。第二句,写山中杂草丛生,百花竞发,红绿相间,斑斓多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了这里花多草密。环境清幽。第三句,写林中的动态美,远近高低,古木参天,山风排过,树梢摇曳,似海浪起伏,蔚为大觀。第四句。一个“滑”字,照应上文“幽”字。凸显了这里润湿幽深的环境,“水无声”写溪水静流,以静衬静,突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全诗一句两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融情于景,委婉含蓄。
  第二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暮雨图。前两句,先从听觉写树林中的秋声,一个“满”字,尽写声之杂乱繁复,鸟声、虫声、风声、水声、落叶声充溢林间,接下来一个“荒”字写出了山村杂草丛生的景象,一个“闲”字,流露出了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写彩虹消散又下起了秋雨,青山中云雾飘浮,这两句对仗工整,写景动静结合,美不可言。
  第三首诗描绘了一幅落日归牛图。远山枫林散尽,深山中溪岸佳竹葳蕤,这两句写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后两句,写山中疏烟缕缕,归鸟急急,落日沉沉,归牛悠悠,此情此景好不悠闲!
  三首诗,捕绘了山居不同的图景,这些景象,各具情态。色彩和谐,情趣盎然。营造了一种宁静平和、清幽恬淡的意境,寄托了诗人的生活倾向与政治理想——安定、宁静的生活,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美学思想,也是诗人饱受战乱流亡痛苦生活感受后的一种隐性的倾吐。
  元好问主张写诗要淳朴自然,纵观这几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描摹景物毫无痕迹。诗貌看似无情,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妙不可言!
其他文献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一名教师的不懈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获,而且使其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通过课堂这一开展教学的核心阵地实现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呢?  叶澜教授提出一堂好课要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归根结底就是要回归
期刊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关心自己生存状态的前提下,去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并且努力提高和改善别人的生存状态。如果
期刊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这种同情主要表现在四个行为和动作中。  失项链——玛蒂尔德丢失价值四万法郎的项链(十年后才知是假的),这个清贫的人家,无疑遭到了倾家荡产的厄运。作者多次写到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神态:“她穿着
期刊
汉语语法知识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历来受到广大帅生的高度重视。笔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对语法知识的教学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仔细,那样的注重效果。在老帅的精心教导下,学生们对语法知识的学习,也是那么感兴趣,而且学有收获。比如,判断词性,辨别词组(现在叫做短语),分析句子成分,指出复句类型,修改病句等等,几乎能做到不出一点差错。不仅如此,所写文章也几乎找不到一点语法错误。当
期刊
宋代诗人林逋,不求名利,终身不仕不娶。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以为伴,世称“梅妻鹤子”。他超凡脱俗的品格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西湖佳话·孤山隐迹》中说,林逋,字君复,卒后,仁宗皇帝赐谥和靖先生。他少孤,家贫,但刻苦学习,经史百家无不通晓。至宋真宗景德中(1004-1007年),“遂放游于江淮之间。游既久,见人所遂之利,所趋之荣,与己颇不相合。况山水之明媚,多不及西湖”,就回到家乡。有人劝他娶妻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想提高语文素养,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文学素养。  现如今的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负担,一项任务,机械地训练,结果使得人人厌恶语文。老师上课机械地分析课文,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篇经典文章一两个课时就分析完毕。
期刊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历来主张应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在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内容中找到疑点,提出问题,最后分析解决。这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好办法。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当然也是《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重点。  通过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有根有据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作者司马迁在本文中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并在其中集
期刊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骑驴途经剑门山,身与境遇,勾起了一系列诗的联想,写下这首诗情荡漾的小诗。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诗人在那常常“寝饭鞍马间”。而成都则是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都市。诗人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诗人是怎样想的呢
期刊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两大优良传统。现实主交创作方法要求作家按照生活固有的样子。遵循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偏重于描写实际的社会生活,如实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面目。契科夫曾说过: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直率的真实”。现实主义作家对生活的忠实甚至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为了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发展逻辑,不惜违背自己的主
期刊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卡晚十二年。两位大师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异曲同工性,其作品反映出来的思想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