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的独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xc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纬N40°47′
  东经E110°18′
  海拔1523M
  2016年5月1日,万里无云。
  这一刻,我正沿着高德地图的语音提示,开着汽车颠簸在去往位于包头石拐区阴山山脉深处的五当沟。这里有一座阔别许久的召庙,名字叫五当召,又名广觉寺。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山里,再次去瞻仰记忆中它的容貌。
  我非常享受开着汽车驰骋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你是知道的,内蒙古地广人稀,只要走出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区,那广袤的漫无边际的大地、那悠闲的舒展懒腰的白云、那碧蓝的清澈如眸的蓝天、那醉人的青草扑鼻的空气,还有那放飞的自由自在的心情……真的很是陶醉。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驾驭的感觉。如果将汽车比喻成一匹马,又如果它是一匹烈马,就更带劲儿了!
  很久没有来过这里,这次自驾走进大山,只能依靠高德地图了。结果,高德地图太不给力,竟然将我引到一条满路是砂石,歪歪扭扭的羊肠小路上,一眼望不到尽头。不知道方向是对还是错,但是语音提示:请继续往前走、请继续往前走……根据道路两侧的标识,这应该是废弃的矿区小镇,再往里走,途经了大发日伪电报局旧址、大发农富连俄式旧址……再往里走,是村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行车记录仪在颠簸中坠下好几次,最后只能放在车子的座位上,不再装在卡槽里。就在我准备原路折回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似有似无的汽车引擎的声音、有了扬起来的尘土……终于,我看到了横亘在砂石路前方的一条笔直的、黑亮的柏油路!
  几分钟后,我顺利地抵达了五当召景区的停车场。五当召比我上一次来,大约是2003年春,有了很大的变化。景区商业化越来越规范,游人也越来越多。售票处有一位主管,女孩,化着干净的职业妆,很干练,说话的声音好熟悉。我俯身透过玻璃窗又端详了一下,竟然还是想不起来,这个女孩子在哪里见过。算啦!擦肩而过的人比比皆是,怎么能想起来你路过了谁,谁又路过了你呢?
  五当召建筑面积很大,保存得也非常好。史料记载是在康熙年间建造的,乾隆十四年(1749)又重新修葺,是内蒙古地区高等佛教学府。2003年参观的时候,讲解员从头到尾地介绍了这座庙宇的历史,还笑着说在五当召研习的喇嘛相当于现在大学里面的研究生呢!
  我最后接触到的一位五当召的僧人,是准备离去的时候,一转身又踏进了商品中心,在房间内端坐的一位小伙子。商品中心里面售卖一些藏传佛教的用品,多是卖给信徒和游客的。商品中心是苏古沁独宫右侧的一间独立的小房子,大约是二十平米的样子。柜台里面坐着的这位着僧袍的小僧人,看上去年纪不过二十出头。胖嘟嘟的脸庞,衬着一副圆框近视镜。态度和蔼,不厌其烦地与顾客交流。我东张西望,看中了一枚镶着沙丁的银戒指。他的柜台玻璃下面有一盒子这样的戒指,款式不一。我问:“你帮我看看哪款好看呢?”他直接取出一枚放在玻璃柜上说:“这个吧!”这是尼泊尔进来的货,造型我最喜欢,价格也不贵,另外,这个是马鞍子的造型,非常漂亮!我仔细又对比了一下,最后以二百元的价格卖给了我。我问:“你是这里的僧人,还是买卖人?”他说:“我是这里专职的僧人呢!你看,”他从身后的货架上取下一幅照片,“这是我们全寺的人与活佛的合影。”我果真找到了他。他说,白日里僧人们都各有各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卖商品。我问他:“天天下山回家吗?”他说:“家在牧区,不能经常回,而且每日除了工作,还要学习,要常住在这里。”
  我们互相加了微信,当然,他与每一位顾客都加了微信,方便售卖商品。小僧人年龄不大,工作井井有条,说起话来让人感觉不是在买卖,而是在交流。门里门外驻足了很多的游客。
  五当召周边没有人烟,没有小镇、没有村庄,独这里山水树木最是茂盛。僧人的住宿房间基本都是二层、三层的藏式小楼,这栋栋建筑都是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洗礼,我不知道常年住在里面是什么感觉。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召庙的僧人,每到一处庙宇大多见到的是僧人不动声色地静坐、匆匆行走的身影。这位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小僧人的微信圈每日都有更新。大多数是售卖他的商品,发快递。有的时候也会发一些他学习和工作上的事情,基本都是在寺里。他住宿的房间全是藏式布置,有电灯,还有一只猫咪,他总爱拿出来晒。平日清晨,大家的诵经也会发一些小影片,我都非常喜欢。有一天,小僧人发了他在清扫佛像的照片,用小刷子为佛像清除灰尘和香尘,安静又恭敬,一切又那么顺其自然,给我的触动很深。这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真的是远离尘嚣,而又那么的安然。
  固然,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有着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有着奋斗着的工作和向往的社会地位。我们大都活在自己为自己圈定的某个圈里,与行事风格、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相近的人接触、交流。我们不会轻易去打破这个牢笼,更不去冒险进入另一个圈子。于是,我们都在固守着几米之内的家庭、几十米之内的工作、几百米之内的人际交往。一圈一圈地转、一年一年地熬,日复一日地畅想着未来更加美好的日子。与此同时,我又深信,为了维持这份来之不易的圈内生活,又有多少人是在奋起直追、又有多少人是在焦头烂额、又有多少人是在疲于奔命、又有多少人是在苟延残喘中坚守阵地……
  我们,活得都不够安然。
  我也相信,僧人们也有修行的目的和生活的愿望,他们也有一个圈子。我们都是在圈子中眺望另一个圈子而已。我们身边有高楼、有轿车、有科技、有繁华……他们的身边有信仰、有柴米、有狗吠、有孤灯、有佛影……区别是,我们无法远离城市带给我们的便利和物质的欲望。
  当日,我转身离去的时候,从出口又望了望售票處。过了有一段很久的时间,我突然想起来,那位售票主管,那个清秀的女孩,是我大学同学任职教师后教过的学生。在同学的婚礼上,她一直微笑着与我们说话,也尊敬地称呼我们为老师。我记住了她的声音……
其他文献
这当然是春天里的另外一场花事了。一场没来由的雪,突如其至,她的到来会不会是一个预谋?  突然想起一个叫韩愈的大诗人吟过的两句诗,道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作庭树作飞花”。而现在当我倚在十三楼的窗口俯瞰时,我看到在逼仄的城市一角里一树桃花灼灼,看到一洼春水微澜,还看到了一畦枯黄的草丛里绿意正蔓延着。那么,这漫天飛舞的雪花又算是凑的哪门子热闹呢?这让我倍觉突兀的一场春天的雪呀,显然不是韩愈诗中所描述的那
期刊
学生时代读《孔雀东南飞》,读到“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时,我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美丽女子。  通常我们说某个女子气质很好,非常优雅,其实就是在称赞她的态,她站立行走甚至一颦一笑间透露出来的那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时用了这样两个句子,“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林黛玉是天仙一般曼妙的女子,除她长相精致以外,她的美态更是一般庸脂俗粉所望尘莫及的。我曾经痴迷于创造了不
期刊
似乎有个令我很喜欢的人痛恨在微博上侃思想的行为:“不要拿思想的碎片来敷衍这个平台。”结果,我连侃几条,奢侈地用了一个晚上的眼睛。  是不是每个人,都只能从身边匆匆经过?我们的心,原来相隔如此之远。为了生存,这个世界他磨平了多少人的棱角,我甚至能够听到无形的尖刀磨在我心脏的声音,那声音,凄厉而真实,魔鬼般呼号着我的名字。它吹在我的身后,响在我的身旁,甚至凌驾在我的头上,毫不留余地的震破了我十四年来一
期刊
鲜鱼巷很窄,每个窄小的门面都摆满着各种各样的鱼制品和其他食品,这里是鲜鱼食品一条街。  商贩们把不同品种的鱼晒干制成标本,懸挂在门框两旁。每一种标本鱼的头上,都串着细细的绳子,绳头上系着一块薄薄的长木板,长木板的中间用红字雕刻着标本鱼的名字,并系上几个银铜铃,银铜铃在摇曳的微风里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有时遇到从街口吹过来的疾风,那些银铜铃就会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叮当”声。顿时,街上的行人会停
期刊
喜欢夜色下那些盛开的灯火,花儿一样,一朵又一朵地开着。它们的盛开,给这原本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不少的光明,且少了冰冷,多了些热爱。  很多年了,从走出那个小村开始,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在颠沛流离着。年龄渐长,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我开始有了回家的渴望。这渴望像火一样燃烧在心里。可是,家在哪儿啊?这许多年走下来,我已经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  看着那些织在夜色里的灯火,那些张开的眼睛,我希望通过它们,可以寻到故乡
期刊
早春的江南,是一幅淡淡的水墨,如梦似幻,绵绵而潇潇。  爱上一朵花的欢颜,一道流光的浪漫。看山,山有情;看水,水有意。因这新鲜初放芽的绿,因这一树一树的花开,因这燕子声声的呢喃,我心浅笑盈盈,恬静如花,欲将雪化后的那片鹅黄,嵌进生命里,欲将这陌上花开的美丽,刻进灵魂的诗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挽不回的遗憾,触不到的梦想,忘不了的爱。岁月是一棵花树,里
期刊
如若说李梅岭仅是余干的一只小手掌,那也必然是掌背,而且绝对是掌背食指的骨结处———于百万多人口、三千多平方公里的泱泱滨湖大县,她394米的纯粹海拔,足以构成余干的绝对地表高度———让百万余人仰望的一种高度!  那次北上被李梅岭意外截留,缘于白君。她在这个仅18平方公里的林场任职。那个距县城空间距离四十公里、时间距离四十分钟的弹丸之地,垂臨余干与东乡之界,却于她有着异常的眷恋、不离不弃,宛如她二十年
期刊
长涂岛西南方有一座山,其实,确切的说也不算是山,顶多算是丘陵。由于海浪的冲击及海风的侵蚀竟形成了酒坛模样,所以这座山被称做了酒坛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用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山脚下有一块石头,旁人眼里,石头就是石头,平淡无奇。可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或许就是女娲的补天遗,或许是沾了山的仙气(长涂可谓是海中的仙山),或许是
期刊
有人说,翔云之名源于象运山———此山形似大象,如果遇上风赶薄雾的天气,就有动感,犹如大象在运行,于是有了现在的山名。也有人说,宋代时,乡人见山势如同大鹏翱翔于祥云间,雅化象运山为翔云山。象运,瑞象驮来好运;翔云,翔鸟载来祥云。无论怎么喊,喊哪个山名,都喜庆。  龙须岩背靠象运山大石壁,面临陡坡梯田,艳阳高照的日子,远观宛若母狮抱幼狮照日。此寺甚古:相传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天竺高僧梦梵阿科四处
期刊
步入绵阳“六一堂路”,北宋文化拂面而来,我仿佛看见了欧阳修的身影。已是隆冬,其气凛冽,砭人肌骨,我的心却顿时沸腾起来。恍惚间,我听见了欧阳修的声音:“晓东啊,谢谢你又来看望我啦!”  其实,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常常去“六一堂”。在电脑上“百度”一下,很容易就知道欧阳修一生成就巨大,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金石学家呢!……也许吧,欧阳修在我的家乡绵阳出生,我还有很多“本土疑问”没有找到答案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