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亦可为谋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bo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尚与艺术虽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在眼下的消费文化中它们时有交集,互动频繁。或许安迪-沃霍的预想——“所有的艺术馆正在成为商铺,所有的商铺正在成为艺术馆”,正在成为现实,本文则是尝试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达成对其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时尚;合谋
  2012年的夏天,顶级奢侈品牌路易威登以一组迷幻概念短片来向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致敬,并以此庆贺其和草间弥生合作的成功。这位84岁的日本怪婆婆可谓越活越天真,近年来她除了坚持艺术创作之外,也将其创造的触角伸向奢侈品领域,以时尚与艺术的合谋达成双赢的结果。再反观近些年的情况,艺术家与奢侈品牌的跨界合作亦不是什么新鲜事,并经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然而,时尚与艺术的跨界合作,究竟除了商业利益的成功外,有无其他值得思量之处,这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1 时尚与艺术合谋的渊源
  艺术由来已久,时尚相对而言是新近事物,时尚因何而起?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批量化的生产需要大批量的消费,时尚令人闻风而动,竟相购买。所以艺术可以孤独,时尚却需要追捧,虽然时尚标榜个性,但无人喝彩的时尚却无以成为时尚。在今天消费文化炽热的环境中,时尚与艺术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端,反而时有交集,互动频繁,纯粹的艺术家不避讳为时尚锦上添花,时尚有了艺术的附着,品位卓然上升。究竟艺术与时尚何时牵手?这个在时尚界与艺术界都难有统一的答案。一百年前香奈尔女士(Chanl)在巴黎崭露头角时,她的交际圈中就不乏艺术界的名人。比如毕加索(Picasso),他们于1921年相识,这位抽象艺术的集大成者为巴黎带来了一场审美革命。香奈尔从毕加索的艺术中领会到极简主义的奥妙所在,她甚至将立体主义的图案印到针织衣物上,众所周知的香奈儿的品牌标识就是一个有两个相背互交的字母C组成的简洁图案,明朗、大气,颇具现代气息。而在波普艺术盛行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罗伊-利希腾斯坦(Roy Lichtenstein)、安迪-沃霍(AndyWarhol)为代表的波普健将们艺术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大多也是来自对当时流行文化的理解与借用,他们都是玩跨界的先锋,前者曾于1977年设计了一辆BMW 320I Art Car,后者在艺术界成名前(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曾经为《时尚芭莎》与《时尚》杂志画插画,并为多家公司做橱窗设计,并且1952年,安迪-沃霍还获得多项广告设计奖,虽然后来他被冠以波普艺术家之名并功成名就,但他在时尚事业中的浸淫对此功不可没。而时下,时尚界又波普风盛行,一些时尚产品对波普图案大胆借用,或风格如波普般活泼、艳丽。所以,时尚与艺术互为借光。
  2 是什么促成了时尚与艺术的跨界合作?
  如果说时尚确立了当下的生活方式,艺术则为人类找到了精神归属与情感表达的出口。时尚与艺术,道不同,亦可为谋。那么是什么促成了它们的合谋?保守人士对于此是嗤之以鼻的,他们尤其认为艺术家应该保持自己的纯粹、独立,认为不应自降身价。但是在文化大众化的今天,艺术的高姿态与高品位使得它洁身自好的同时有着过分的疏离感,曲高和寡。而艺术本身在自我批判中早已走下神坛,以多元的存在和表达方式延续自身与自我表达。就像安迪-沃霍从不避讳言称自己是一位“商业艺术家”,流行文化为他带来无尽的灵感。他曾在1968年的报纸广告上,高调推广他的商业艺术理论“我将会以个人名义推出下列一类产品:时装、香烟、胶纸、摇滚唱片、电影器材、食物、钱。”而安迪的一系列作品总有着股眩目的迷离气质:商业的廉价、时尚的闪烁,但他终究被归于艺术的领域。
  无论是时尚还是艺术,它们都要关注当下。时尚与艺术虽然各有疆界,但它们同属于创造的领域。尤其是奢侈品领域,总是力图向购买者传达这样一个讯息:你购买的不是一件商品,而是一件艺术品。它们是闪耀着艺术光芒的时尚宠儿。当被称为前卫女王的草间弥生被问及“艺术与时尚的关系”时,她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她说道“无论是从事艺术还是时尚,我的自我在我内心深处总是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此艺术上的任何尝试都能证明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通常会使那些有创造力的人无比惊讶,他们会说,‘她真是个天才!’我认为这些没有区别。我看到自己的设计无处不在。”①由此话看来,草间弥生并不过多的在意艺术与时尚的分别,时尚与艺术都可以是她的“波尔卡圆点”的蔓延地。
  “时尚界是当代艺术的普及和商业化进程中一只重要的力量。许多时尚品牌的持有者与设计师都是一流收藏家”。①法国时装大师迪奥(Dior)先生在成为设计师之前是一位画廊的拥有者。达利(Dali)、毕加索、恩斯特(Ernst Haas)、贾科梅蒂(Giacometti Alberto)都曾经在他的画廊展出作品。已故法国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郎(Yves Saint Laurent)(1936年8月1日~2008年6月1日)生前就大量收藏艺术品,包括古典大师的作品、19世纪的绘画、20世纪现代艺术大师的佳作,装饰工艺、欧洲家具古董等。在他去世之后,2009年2月,他的合作伙伴、继承人皮埃尔-贝热将价值数亿欧元的藏品拿出拍卖,并将所得款项用于爱滋病治疗与预防研究。法国干邑品牌马爹利自2004年以来以推出“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旨在奖励在艺术领域勇于创新,成就杰出的艺术人物。路易威登的“散落的美术馆”概念,他们将艺术品陈列在其遍布全球的门店中,中国艺术家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雕塑就安放在路易威登香港旗舰店门口最显眼的位置。香榭丽舍大道旗舰店顶层的路易威登艺术馆,这里定期举办各种时尚、旅行、古董及艺术展,顾客在购置手袋、鞋子和衣服的同时还可以享受文化的熏陶。普拉达、爱马仕、卡地亚等等奢侈品牌都成立了艺术基金会。腕表品牌劳力士则与全球众多顶级剧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英国皇家剧院,米兰Scala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凡此种种,时尚品牌透过其强大的财力、高知名度及其媒体资源的优势对于推广艺术大有裨益。就像艺术家周铁海所说:“我要用奢侈品为我作品包装”。2013年9月,“迪奥精神”展览于上海当代艺术馆拉开序幕,除了展出上百件历代迪奥最具代表性的高级定制服装,同时还邀请了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以他们自己的艺术方式诠释“迪奥精神”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张洹作品《北极星二号》根据克里斯汀-迪奥的旧照片使用其标志性的香灰创作了巨大尺幅的7米乘以4米的肖像画作,刘建华作品《延展的空间形式》,一根黄铜锻造的针,金色、华贵、物质欲的联想。当然,当时尚品牌撒下重金去布施艺术的同时,它借着艺术这股东风对于自己品牌文化形象也是一次次地提升。人们与商品一起打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奢华的标识,还有一个艺术的故事。消费不仅仅是购买,也是一次体验的过程,艺术让这体验饱满而独特。   3 时尚与艺术合谋的途径
  批评家段炼在其一篇名为《艺术民主,与时尚联姻》的文章说道:“艺术与时尚的联姻,有两大方向:或从时尚进入艺术,或从艺术进入时尚。”②前者,艺术时尚化是眼下艺术界一股滋长的力量,它既是艺术家对流行时尚文化资源的体会与挪用也是作品风格的时尚化倾向,或者我们现在总能看到一些风头正健的艺术家衣着光鲜的参加时尚界的活动,他们亲身体验着时尚与艺术的胶着状态。当年,安迪-沃霍就是一位受时尚界追捧的艺术明星。而就后者而言,艺术进入时尚也可以有着更细的划分。
  (1)从艺术中萃取灵感与资源。荷兰抽象画家蒙德里安的签名风格“红黄蓝抽象画”的简约、现代的视觉效果被诸多领域的设计师喜爱,最有名的莫过于法国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郎在1965年年推出的运用几何色块分割原理搭配的蒙德里安直筒无袖连衣裙系列,配合现代艺术的简洁剪裁,一经推出广受好评被称为时尚史的经典。他和安迪-沃霍是朋友,安迪曾为创作四联画(当然安迪钟爱的丝网印刷版画),圣洛郎则以色彩鲜艳、线条粗犷的波普衫来回应安迪。此外,他受马蒂斯作品启发设计出宽松风衣,从立体派画家乔治-布拉克获得做出带有羽翼的紧身胸衣等等。难怪伊夫-圣-洛郎被称为是将艺术融于时尚的设计师。这个时代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为时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
  (2)艺术家受邀为时尚品牌设计产品。他们借此机会将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或标示复制、延伸至时尚产品上,这是时下更为普遍的从艺术进入时尚的方式。艺术家可以不时尚,但时尚却不可以不艺术。基于此,艺术家参与时尚的创造也并不鲜见。“幼稚力”是日本艺术家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标榜的简单、可爱、通俗、卡通的艺术趣味,而当他将这一趣味以充满童稚感的粉嫩樱花与熊猫笑脸满印在路易威登的皮包上时,再配上几十种绚烂的颜色,村上隆重塑了这个奢侈品牌人们心中的形象——经典但也老气,变得新鲜有趣,尤其是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涂鸦出现在餐盘上、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旋转色彩成为伞面的装饰,爱马仕请艺术家为其设计丝巾图案。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他们在艺术与商业上也都大获全胜。
  4 时尚与艺术的合谋需要反思的方面
  对于时尚与艺术的关系,时装大师伊夫-圣-洛郎在一次名为“与艺术对话”的演讲中说:“两者之间有一层半透明薄膜。这让它们看上去很近,其间却有叫人窒息的距离。”时尚与艺术的合谋并不能取代或削弱各自的独立性,在喧嚣与热闹过后它们仍各有归属——时尚注重功能,艺术注重精神。但是,在近100多年的现代文化中,时尚与艺术都成为前卫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浪潮,它们都是对当下生活体验的呈现。所以单纯地赞成或反对都只是将这个问题简单化,我们与其担心安迪-沃霍的预想——“所有的艺术馆正在成为商铺,所有的商铺正在成为艺术馆,”正在成为现实,倒不如在现实的洪流中去思考它们的合谋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究竟撬动了世界的哪个部分。
  注释:①引自:采访:宫津大辅.我一直在创作,直到生命的尽头[J].杨昱,笔译.时尚芭莎——艺术,2012:105,106。
  ②本文发表于《美术观察》2012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书法艺术的长河中除了每个时期的书法有不同的特点外,就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年代出现了这样那样流派的书法家。根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书家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学养和创造理念,而且还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创造技法,如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本文笔者从书法艺术创造角度来探究书法艺术家的笔法语言。  关键词:书法;运笔;风格  个人风格是每一个书家在表现自己的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时所形成的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它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自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自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被影响着,而就在那时,鲁迅为早期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现实主义的美术人才,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家们用他们的生命刻出了许许多多的惊心动版画作品,使新兴版画艺术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本文对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历史做简要叙述,详细叙述鲁迅作为中国新兴版画的艺术赞助人与中国新兴版画的关系与鲁迅的版画情结,并对鲁迅于近代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做出的贡献作具体
期刊
摘 要:钱松嵒先生生于清末,成长于民国,成名于新中国,他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使他的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历史风貌,本文简要的梳理了钱松嵒先生的艺术历程。  关键词:钱松嵒;山水画;艺术历程  钱松嵒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在当时也是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表现景致秀丽的江南新貌,或是浑厚雄奇的名山大川,还是有着革命豪情的红色山水,都给了观众视觉上的新颖
期刊
摘 要:当代国画绘画形式演绎出许多风格,与传统国画相比画面的装饰味更浓,但所有的风格都离不开造型、色彩、材料的运用,本文以上三点为主要线索简述当代国画发展情况。  关键词:变形;色彩;表现方法;装饰性  国画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的绘画形式。从广义上说国画的精神境界、思想品格、气质生命、风格特点一直统治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它的出现与发展带有传统的、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并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从古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从本质上看,隐喻是通过运用人们熟悉的另一具体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抽象的概念。而人类的认知最初源于其身体经验,“head”又是认知过程中运用最为频繁的身体部位之一。因此,本文旨在以“head”为例,对涉身词的隐喻进行研究。  关键词:涉身词;“head”;隐喻  0 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
期刊
摘 要:斯奈德英译寒山诗广受海外国内人士热议。本文试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视角出发,研究其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寒山诗原作客观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在国内受到冷遇的寒山诗歌在异域开花飘香。  关键词:斯坦纳阐释学翻译;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译者主体性  诗歌蕴含了浓郁的文化精髓,为译者提供了图示框架,但又有诸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理解和
期刊
摘 要:“意境”之于舞蹈,是一种氛围的营造艺术,也是舞蹈之美的一种境界。通过外在的舞蹈形体表现,将舞蹈创作时被赋予的主观情感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体会到,实现“形”与“神”、“情”与“景”的融合,这就是舞蹈之美。本文结合中国舞蹈作品实例,论述中国舞蹈的重要审美特征:虚实相生,分析舞蹈创作的规律,提示优秀舞蹈作品创作时要考虑的意境营造及审美元素。  关键词:舞蹈;意境;艺术;虚实相生  每个国家或
期刊
摘 要:日汉语中都有谓语省略的语法艺术表现现象,但两者省略的情况存在差异。从《蒲団》和《骆驼祥子》两篇小说的例句中,分别概括日汉语谓语省略的形式,探究其异同。发现日汉谓语省略的相同点体现在:省略的有条件性;可还原性;部分省略形式的相同性。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日语谓语省略形式及复杂程度远大于汉语谓语省略,且两者谓语还原后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谓语省略;日汉;省略形式;异同  省略的主要目的是
期刊
摘 要:新编历史越剧《韩非子》无论从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上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意,实现了对越剧传统模式的突破,是了解现代越剧发展的绝佳案例。本文以对比的视角分析了传统越剧《碧玉簪》和现代越剧《韩非子》,力求通过《韩非子》的进步和超越,说明越剧——这一传统剧种正在经历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戏曲;越剧;碧玉簪;韩非子  2008年上演的新编历史越剧《韩非子》以其大气的选材、高品位的舞台设计受到了观
期刊
摘 要:《我的安东妮亚》是一部美国西部女性成长史。作者从安东妮亚这样一位集女性、西部移民及少数族裔身份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入手,讲述了她在坎坷的成长旅程中不断寻找、追求独立自我的过程,从而揭示了青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责任与幸福的关系,同时也从许多侧面体现了边缘群体不懈追寻、实现美国梦的艰辛历程,为我们重新理解美国女性、西部及多元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成长小说;女性;自我意识;自我回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