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1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调曲子是国家第二批公布的非物文化遗产项目,它的历史也有300年左右,也可谓是历史悠久。“民间音乐的传承是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传播的。但是对于处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传承与被传承者。传承方式也表现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两种不同的形式。[1]”
  几百年来,大调曲的传承在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传授方式也属于自发性。大调曲子发展以来就是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群众音乐在民间传承发展着。自古以来大调曲子就有“大调曲友是一家的规矩”。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 清丰柳子戏
  (一)大调曲子的传承方式
  “尽管掌握大调曲子演唱的这些人仅仅是出于爱好而将其作为闲暇时候的自娱活动,并不以表演和演唱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但是这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中这些掌握着大调曲子演唱技术的人实际上担任着传播和传承这门艺术的作用和功能。站在该群体的外部,笔者认为可以将其作为该艺术的传承者来看待。而相对于这些有演唱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传承者来说,欣赏群体中(除伴奏人员之外)的另外一部分人——通常识在台下观看和欣赏大调曲子的人——都可以被看作是被传承者。他们是维系大调曲子称定的群体以及使其不断延续下去的重要因素。”[2]
  大调曲子的传承主要从两方面演唱、内容和演奏部分。
  大调曲子的演唱、内容的传承主要途径:一、口耳相传。虽然大调曲子不像其他剧种发展那样有严格的师承关系,但是大调曲子发展的过程中“曲友”在一起交流中既是演唱者又是听众,会相互说唱,曲友之间相互听取别人的唱段,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唱;大调曲子原有的风格特点还吸收了湖北、陕西等地的曲艺、小曲及地方戏曲声腔。使大调曲子在传承中既不墨守陈规,又能在吸收不同音乐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二、大调曲子作为一种讲说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一般曲牌都是反复使用,以曲牌填内容。在南阳地区大调曲子的曲目有一千多首,这些曲目由传统曲目和创作曲目两类。唐诗、宋词、元清是的寓言故事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大调曲子内容的来源,在中国的四名著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或情节,都是大调曲子能够说唱的内容。另一部分曲目是有时代的发展新创作的曲目。
  大调曲子的伴奏乐器有三弦、筝、琵琶、手板、扬琴、月琴、八角鼓、二胡、坠胡、软弓京胡等。在演奏板头曲时用到的主要有三弦、筝、琵琶,它的发展更是几百家之长为一身。在没有脱离大调曲子之前,其演奏主要是依附于河南大调曲子,它的传承也是依附于大调曲子的传承发展。
  (二)南阳大调曲子的代表人物及曲目
  大调曲子是一种地方的大众音乐艺术,在南阳地区能够演唱和演奏的人也是很多,再此介绍几位大调曲子贡献突出的人物。
  (l)曹东扶(1898—1970),生于河南南阳邓州白落堰曹营,原名殿酞。他出身于曲艺世家,父亲曹清怀以唱大调曲子靠门乞讨为生。曹东扶除了和其父学习之外,还师从于马歧凤、马万寿、徐金山、马书章等人。
  1918年,应徐梦云之邀,到其部下当兵,二人以曲结谊,常有机会与许多名家进行交流,聚唱自娱。自此时起,曹东扶汲取众多行家之长而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922年左右,全家迁回邓县居住,开始以唱为业。同曲友以及他的学生赵金铎、吴宗岑、腾汉三、谢克宗、唐炳勋等人,常在茶馆演唱,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他们的演唱一时盛行,被称为“曹派大调”。 1931年,声名大著,被曲子界誉为“邓州头把丝弦”。 [3]
  1948年,成立邓县大调曲子研究社。两年后,曹东扶将大调曲子研究社改建为邓县曲艺改进社,并出任社长。他积极推进大调曲子的革新,将一些传统曲牌的旋律、过门等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进,如《诗篇》、《软诗篇》、《太湖》等。
  1951年,曹东扶带领社员投入到宣传抗美援朝的活动中,创编、移植出《解放邓县》、《渔夫恨》、《历代帝王图》、《王仁千喊城》等曲段,在各乡镇进行义演。
  1953年,曹东扶应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邀请,与谢克宗等五人到北京进行大调曲子的收录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所出版了《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一书,把曹东扶的大调曲子艺术推向了全国。
  1954年—1965年间,先后在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教。他创作的古筝曲《闹元宵》,《孟姜女变奏曲》、《刘海与胡秀英》等,成为解放后创作曲目中的代表作品。把河南筝曲演奏技术推上更高境界,避开门户偏见,兼容众家之所长,学习双手抓筝演奏,创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大大加强了筝在乐曲中表现力。成为中国古筝艺术四大流派中,河南筝的代表人物和奠基人,使河南筝在中国筝坛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曹东扶个人在板头曲方面的独特贡献,特将其家族传承人列表如下:
  (2)1934年,丁辛秀出生于河南邓州文曲街。15岁从师于曹东扶学习琵琶和三弦演奏,尤擅长于演奏琵琶板头曲。1954年,任职开封市曲剧团音乐设计。1956年,调入河南省歌舞团。1983年,丁辛秀与原南阳群艺馆馆长李长溪先生合著了《大调曲子初探》一书,成为研究大调曲子的代表之作。
  (3)张华亭先生,南阳市人(已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上世纪五十年代常和其他曲友经常活动在街头和曲艺茶社之间。由于他嗓音宏亮、吐字清晰、长枪规整、演唱曲目多受到广大听众喜爱。在长期从事大调曲子演唱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特别擅长演唱三国和水浒中的曲目。
  1958年,南阳市曲艺说唱团成立,张华亭先生担任说唱团的团长。在任职期间,一方面经常参加演出,一方面开始培养大调曲子演员,招收学生的过程中改变了只收男声学生的传统,招收部分优秀的女演员,并由做唱发展为手持八角鼓伴奏站唱和对唱。在演唱曲目中不仅演唱传统曲目而且有反应现代生活内容的曲目。例如:刘胡兰就义、歌颂雷锋等等现代曲目。
  (4)刘德雨先生,南阳云阳镇人。酷爱大调曲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常以艺交友,以艺会友。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但是常把艺有所长的曲友邀请到家中,热情款待,相互切磋技艺。在他的积极努力、热情奔走中组织成立了“南召县大调曲子研究会”。在此期间,在组织大调曲子演唱活动之外,还投身于收集整理大调曲子曲目的活动中,经他十几年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三国二十曲、西厢十首、水浒十首、红楼十首、明清时期曲目十七首,牌子曲套曲二首、其他十七首,共计八十六首曲目。自费编篡出“大调曲存”一书,其中部分作品由亲友待会台湾发表。
  邓县杨全瑞在整理传统曲艺音乐,他以简谱形式编著了《宛曲一隅》一书,这是第一部以记录南阳大调曲子曲调的著作。此书不仅对大调曲子的向外传播,还是对大调曲子爱好者的帮助都具有重大意义。一九五二年南阳市文化馆编印了《南阳大调曲子曲牌,板头曲集》;一九六零年——一九六二年由南阳地区群众艺术馆组织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全区大调曲子曲牌唱腔音乐和板头曲音乐进行收集整理,收入曲牌一百七十五首,板头曲十三首。另据一九六二年镇平县文化馆在全县民间文学艺术普查报告中统计,全县各集镇和农村能够演唱大调曲子者就有三百多人。可见大调曲子在当时南阳的普及程度和流行范围之广,超过此前的任何时期。
  注释: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2]王丹 《南阳大调曲子的民间传承现象》 载《黄河之声》 2007年09月.105页
  [3]马力前《中原弦索、板头曲与一代宗师曹东扶》,《东方艺术》2002年6月增刊,100—102页。
  参考文献:
  [1]南阳地区文化局编,南阳地区曲艺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河南省戏曲工作室编,大调曲子初探[M].郑州:河南省戏曲工作室出版,1983.
  [3]张长弓, 张长弓曲论集[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摘要】: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大部分的灯光追求明亮的效果,从而常常使歌曲单调而表现力不足。经过本人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贴切的舞台灯光能够为歌曲丰富情感,增加舞台表现力。本课题主要研究在不同的声乐演出场合下灯光搭配的不同方式,为声乐在听觉感官之外的视觉方面做到较好的搭配。用不同的灯光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来达到表演的需要。可以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提供必不可少的视觉效果。达到不同的突出人物个性,展现民族风情,
期刊
【摘要】:乔家大院雕刻艺术独特、精湛。其中以照壁雕刻艺术更是璀璨夺目。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遗产。乔家大院更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的内容繁多,形式多样,造型也各具特色。本文作者通过对乔家大院不同院落照壁进行实地考察,以乔家大院的照壁砖雕的吉祥图案为研究对象,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砖雕的构图、造型、表现手法、图
期刊
【摘要】:与一般的影视剧明显不同,话剧要求演员在既定空间中,规定时间内,通过表演语言、舞台形象和体态动作将话剧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此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如此一来,抓住舞台人物特点是话剧演员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完美塑造人物形象,话剧演员才能给观众带来艺术美享受。本文尝试研究话剧演员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话剧演员;人物特点;方法 
期刊
【摘要】:对于赣剧口述史的相关研究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赣剧的发展历史,通过对于赣剧口述的探索,人们可以从中探索出民族音乐的踪迹。民族音乐和口述史相结合也是现代发展的趋势。口述史对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音乐借助口述史的形式呈现,一些散落在地方民间艺人的记忆将不会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关键词】:赣剧;口述史;价值;意义  1、赣剧的悠远历史及发展  赣剧是江西十分有代表性的剧种,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在现代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赣剧目前的生存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传统戏曲在城市舞台的演出场次和观众越来越少,在农村虽然有一部分演出市场,但看戏的观众也以年龄较大的老人为主。出于对赣剧艺术的热爱与关切,倍感责任,如何传承与发展祖国戏曲艺苑的瑰宝之赣剧,不至使其散秩我辈。由此,产生了许多思考,并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如下。  【关键词】:赣剧;传承;发展;创新  一、赣剧
期刊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难以企及的高峰。其中,尤以王羲之的书法博大精深。他的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那种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美仑美奂的风格不仅反映了王羲之的个性、品质,而且也体现了他高深的学问和文化素养。而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如他的前辈书家一样,能用各种书体作字。他的书法超脱自然,尽显风神。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扬光大的。本文以作者自身实践历程为经、所思所想为纬,对二王尺牍的
期刊
【摘要】:资中罗泉古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是四川省以致全国独具特色的古镇之一。罗泉古镇承载着悠久的建筑文化、袍哥文化、盐业文化、茶馆文化、武术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都有着独特的川南建筑风貌和浓厚的乡土味道。我们用绘画来保留、传承罗泉古镇的意蕴,采用油画技法方式来刻画罗泉古镇的川南建筑及街道,保留原有的特色风貌并给游客留下最原始的罗泉古镇。  【关键词】:罗泉古镇;绘画;乡愁;保护;宣传。  1、紧随
期刊
【摘要】:随着淘宝产业的飞速发展,淘宝美工越来越成为淘宝产业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一个好的淘宝店铺不仅需要其自身的良好品质和良好的业绩,更需要一个美观的店铺装修来展示产品。所以,淘宝美工就成为了这个产业和这个时代的产物。从淘宝美工这一职业产生发展到现在,人们就对这个职业有许多疑问和争议。因为随着对淘宝美工的需求不断增多,人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用好这一职业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淘宝美工;艺术
期刊
【摘要】: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养生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此次调查和分析,以期能够对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养生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体育养生课程;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养生课程发展现状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
期刊
【摘要】:在当时引领了设计思想的发展,丰富了汉代设计思想的内容,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也对设计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其蕴含着的独特的环保、审美以及重视民生等设计理念,即使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汉代“长信宫灯”以其特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价值为世人所瞩目。  【关键词】:长信宫灯;美学思想;功能美;造型美;装饰美  一、 “长信宫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体现  汉代成为青铜灯的发展高峰,与当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