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与点评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44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跟哪一个故事有关吗?
  生:第一幅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幅是《海的女儿》,第三幅是《丑小鸭》。
  师:对了!这些故事是谁写的?
  生(齐):安徒生。
  师:不错!(板书“安徒生”)
  师:这些故事是什么体裁?
  生(齐):童话!
  师:对!(板书“童话”)
  师:童话是给什么人看的?
  生(齐):小孩!
  师:仅仅是给小孩子看的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板书“皇帝的新装”)
  师:课文中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是在骗子的嘴里这些新装却有着奇特的性能。(屏显:骗子嘴里的“新装”)
  师:你能从课文中将这些性能找出来吗?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对,这是一个奇特的性能。还有其他奇特的性能吗?
  生:第24小节的“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师:在骗子嘴里这种新装居然有这么多奇特的性能,但骗子为什么不一下子将这些奇特的性能都告诉皇帝,而要在后面将第二种奇特的性能说出来呢?
  生:这两个骗子怕皇帝起疑心。皇帝可能会猜测——这,可能吗?
  师:你说得有道理。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骗子的贪婪。
  师:骗子是贪婪的,不过这个回答还有点模糊。大家再仔细看看课文,想想骗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服装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好像觉得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生:皇帝要去举行游行大典的时候。
  师:是的。皇帝起初有没有说要穿这新装啊?
  生(齐):没有。
  师:后来,有人建议皇帝穿上新装去参加游行大典,这个时候,骗子觉得要露馅儿了,就——
  生(齐):就说出这个性能。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骗子什么样的特点?
  生:狡猾。
  师:对!骗子是很狡猾的。骗子欺骗皇帝的目的是什么?
  生(齐):骗钱财。
  师:确实如此。骗子先后骗了几次钱物?
  生(齐):三次!
  师:狡猾的贪婪的骗子,为什么能骗到皇帝呢?骗子主要是根据皇帝的什么特点来骗的?
  生:抓住了皇帝喜欢穿新衣服的爱好。
  师:是的。课文在哪里特别交代了皇帝喜欢穿新衣服?
  生:第1小节。
  师:你能不能把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还行。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皇帝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
  生:不太可能。
  师:你觉得这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夸张。
  师:对,夸张!(板书“夸张”)
  师:夸张是童话的一种重要写法。可以说,没有夸张就没有童话。既然是夸张的,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用夸张的语气。你再用夸张的语气将两句话读一读,从“他既不关心”读到“都要换一套衣服”。(生读)
  师:读得挺夸张的!你特别注意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的重读,显得很夸张。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齐读)
  师:皇帝换新衣服是为了显耀自己,可见皇帝的性格里面有——
  生(齐):虚荣!
  师:嗯,虚荣。骗子不仅骗了虚荣的皇帝,还骗了很多人。除了皇帝,还有哪些人上当受骗了?
  生(齐):老大臣、官员、骑士、老百姓。(屏显:成人眼里的新装)
  师:这么多的成人都受骗了,包括骑士。骑士是什么身份的人呢?
  生:骑士是当时欧洲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低层。
  师:你的知识面挺宽的。骑士是当时贵族的最低层。
  师:这一群成人都受骗了,他们所看到的“新装”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看到所谓的“新装”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请同学们拿出笔,到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生圈画)
  师:好,刚才大家找得很认真。成人们想了很多,也说了不少。这些人当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
  生(齐):皇帝,老大臣。
  师:请你以其中一个人的身份来说一说,他到了骗子的住处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准备一下。(生查阅课文,准备发言)
  生:我是老大臣。今天,我来到了骗子住处,也就是那两个织工的屋里,看他们织布的进展情况。当我来到这里,望着那两个织工正在空的织布机上忙碌时,我害怕了。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也没有看见!我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做出向上推眼镜的动作),还是没有看见什么。啊,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正直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我对着这空的织布机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我一边说,一边仔细地看,感叹道:“多么美的花纹,多么漂亮的色彩!我要呈报给皇上,我对布料非常满意!”
  师:真精彩!请大家评价一下,他的表演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生:他朗诵的时候特别有感情,而且还做了一些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动作。
  师:我觉得他有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比如第10小节,有两个“决不能”的重音把握就很恰当。请大家圈起来。这两个“决不能”体现了老大臣怎样的心理?
  生(齐):害怕。
  师:害怕,恐惧!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话。(生齐读)
  师:在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有一句话还可以读得更好,就是第12小节的第一句话。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诵):“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我觉得可以把这两个“极”读得更加突出一点。
  师:嗯,读得有味道!这前面的“哎呀”该怎么读才更加有表现力?有没有看到电视小品里面的“哎呀”是怎么读的?
  师:听我来读一读。(师范读)老师读得非常的重,很夸张,是吧?(生点头)
  师:这是童话,夸张是童话的特点。我们读得越夸张,人物的性格就越鲜明突出。
  师:老大臣害怕别人看出他的心理,害怕别人知道他没有看到新装,所以他在这里极力赞美新装。这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生:自欺欺人。
  师:是的,自欺欺人,虚荣。
  师:在老大臣之后,皇帝还派了一个官员去看布料。另外一位官员跟第一位老大臣一样,在皇帝的眼中都有一个优点,是什么?
  生(齐):诚实。
  师:是的,诚实。但是,他们真的诚实吗?
  生(齐):不诚实。
  师:皇帝为什么要派一个老大臣和另外一个官员先去看看呢?
  生:皇帝如果自己先去那儿,却没看到什么的话,就有点尴尬。
  生:皇帝心虚,他想到自己以前的那种作为,也有点担心,所以不敢去。
  师:说得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狡猾。
  师:很准确!心虚的、狡猾的皇帝让两位受信任的大臣去看了,他们都赞美这布料,于是皇帝就放心地去骗子那里了。皇帝到了骗子那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呢?谁来扮演一下皇帝?
  生:(表演朗诵)大家好,我是皇帝,我来检测一下衣服做得怎么样了。我走到两个织工前问:“我的衣服呢?”他们两个人指着空织布机,他们说织好了。但是我没有发现任何衣服的影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没有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但如果让别人知道的话,肯定会撵我下台的。对,我不能让别人知道!于是我赞美道:“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
  师:你表演得很投入!其他同学也来评价一下他的表演。
  生:我觉得一个优点就是他结合了自己的一些想象。我觉得不足就是在读皇帝的语言的时候,语速太快,可以稍微慢一点,夸张一点。
  师: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你愿意来试一试吗?(生演)
  师:她读得怎么样啊?
  生:读得特别流利,而且感情很充沛。
  师:是的,她绘声绘色,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读出来了。我们听了她的朗读,就仿佛看到了一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的皇帝?
  生(齐):虚伪。
  师:是的,十分虚伪!皇帝装做对布料非常的满意,给了骗子奖赏。皇帝给了骗子什么封号?
  生(齐):御聘织师。
  师:而且还有一枚——
  生(齐):勋章。
  师:骗子的骗术真是太高明了,骗了那么多人,包括那些随员。随员们建议他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于是老百姓们就看到了穿着新装游行的皇帝。老百姓是怎么评价他的新装的?
  生:乖乖!皇上的新衣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师:读得不错。我想问你一个小问题,这里的“乖乖”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我觉得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语气?
  生(齐)夸张的语气。
  师:还包含了对这件新装的——
  生(齐):赞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下这句话。(生自由读)
  师:如果我们阅读细致一点,就会发现老百姓对新装的评价,与皇帝等人的评价是有一些差别的,但又有高度的默契。你们现在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成人对新装的评价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默契之处。(生阅读)
  生:老大臣和那些官员们都赞美布料的花纹和色彩。
  师:对。老百姓呢?
  生:只是概说布料很漂亮。
  师:老百姓评价的是布料吗?
  生:是新衣服。
  师:噢。同学们要注意,皇帝、大臣、官员们评论的主要是布料的花纹和色彩,而老百姓评论的时候,评论到了后裙,还有衣服是否合身,这些是不同的地方。
  师:这些成人的评价又是高度默契的,默契在哪里呢?
  生:互相欺骗。
  生:都是在赞美衣服很美丽。
  生:都是在掩饰自己。
  师:嗯,你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皇帝也好,大臣也好,有没有说花纹是孔雀形状的,还是麻雀形状的?有没有说色彩是红的,还是绿的?
  生:没有。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看到,所以他们不敢细致地评价。
  生:他们只是在笼统地概括,因为他们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进行评价的,并没有真正看到衣服。
  师:对!如果一个人说这件衣服上面花纹是孔雀状的,另外一个说是其他的,那么就会造成什么后果?
  生(七嘴八舌):互相矛盾……
  师:他们的谎话就会——
  生(齐):被揭穿。
  师:无论是哪一个人,对新装的评价都是笼统的,概括的。他们都是为了掩饰内心的——
  生(齐):虚伪。
  师: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了,皇帝大臣也好,平民百姓也好,他们为了不被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或者是不称职的,就说这新装是多么美,多么好。老百姓为什么也说这新装漂亮呢?除了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我觉得如果他们当时揭穿了皇帝的话,皇帝就会很失面子,他们就可能受到压制和迫害。
  师:你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的。同学们,这些老百姓有没有到骗子那儿去过?   生(齐):没有。
  师:他们在皇帝游行之前,有没有听到别人说这新装怎样怎样?
  生(齐):听到了。
  师: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语句?
  生(齐):有。
  师:好,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写了他们听到了别人的议论?
  生:第5小节。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很渴望借这个机会来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师:找得对!老百姓们没有看到这新装,当别人说这新装有神奇的功能时,他们想的不是这件衣服到底有没有,而是想用衣服测一测他的邻居。课文还有什么地方也看得出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件新装?
  生:第18小节。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师:老百姓们听说有这么一件新装,就在私下里议论;别人说这新装有奇特的性能,他们也就认为这新装肯定有奇特的性能;当皇帝在大街上游行的时候,别人说皇帝的新装怎么怎么美,他们也就跟着说有多么多么美,这是什么心理啊?
  生:这是一种随群的心理。
  师:这个词儿用得还不错,跟我想的词差不多。这叫“从众心理”。害怕自己的行动跟所有的人不一样而遭到排斥,往往不敢说出真心话,这种害怕被集体抛弃的心理,我们称它为“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为皇帝的新装唱赞歌的不仅仅是那些皇帝、大臣、官员、骑士,还有老百姓。因此,课文中一大群成人,他们为了自己的面子都说了——
  生(齐):假话。
  师:所以我们说,虚无的新装,折射的是虚荣的人性。(板书“虚无的新装,虚荣的人性”)
  师:也就是说,这篇童话揭示的是人性的弱点—— 虚荣。(屏显:人性的弱点:虚荣……)
  师:大家觉得课文中的皇帝、大臣、官员、骑士、老百姓,是不是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他们的身份啊?
  生(齐):虚荣。
  师:这是性格特征。他们是什么身份的人呢?(生思考)
  师:老大臣有没有欺骗皇帝?
  生(齐):欺骗了。
  师:官员有没有欺骗皇帝?
  生(齐):欺骗了。
  师:皇帝有没有欺骗其他人?
  生(齐):欺骗了。
  师:老百姓有没有欺骗其他人啊?
  生(齐):欺骗了。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一下他们的身份?
  生(齐):骗子。
  师:是啊。课文中不是两个骗子,而是一大群骗子,这一大群骗子就使得这一场荒诞的骗局成功上演了。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认为童话仅仅是给儿童看的吗?
  生(齐):不是。
  师:童话是给儿童看的,但其中的启示,对成人也是有益的。
  师: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 安徒生是要针对成年人的恶习和弱点,为他们竖起一面面照照自己的镜子。
  师:同学们,由于那么多的成人都在欺骗别人,所以一场滑稽戏就上演了,使得一位堂堂的皇帝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然而,谎言终究是要被戳穿的,骗局是要被打破的。是谁打破了这个骗局呢?
  生(齐):一个小孩儿。
  师:对,一个小孩儿。(屏显:小孩眼里的“新装”)这个小孩儿是怎么说的呢?
  生:“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师:嗯,是“叫”了出来。谁将小孩子叫的语句再读一遍?
  生:“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师:读得天真!为什么是一个小孩儿说了真话,而不是成人呢?
  生:因为小孩儿不具有成人的那种虚伪的心理。
  生:因为小孩儿是很纯真的那种人,不懂得什么是欺骗,他只知道实话实说。
  生:因为童言无忌。小孩子的心理就是要把实话说出来,并没有大人那种虚荣心。
  师: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因为小孩是无私无畏的,所以就敢于讲真话。成人们却没有把真话说出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要想说真话,是容易还是难?
  生(齐):难。
  师:如果你心中有虚荣等弱点,你就会觉得难。如果像小孩那样无私无畏,那就不难。所以我们说这位小孩儿是一位真诚的小孩儿,是敢于讲真话的小孩儿!小孩子的话传到了老百姓的耳朵里,他们纷纷议论。这话又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你觉得皇帝应该怎么做?(屏显:皇帝心中的“新装”)
  生:他应该快速回皇宫。
  师:是的,按道理是该这样。但是他有没有回皇宫?
  生(齐):没有。
  师:他是怎样的表现?文中是怎样写的?
  生: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师:他还要举行他的游行大典。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因为他不希望别人看他的笑话。
  师:噢,是什么样的心理在作怪?
  生(齐):虚荣。
  师:还有补充吗?
  生:他可能在想这小孩儿说的话是假的,他还存在侥幸心理。
  师:侥幸心理?何以证明?
  生(齐):“似乎”一词。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他知道这件事情是假的,所以他想把假的当成真的,想混过去,还可以保护自己的面子。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是一位皇帝呀,如果他突然就不游行了,什么就一定会受到影响啊?
  生(齐):威信。
  师:对,权威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为了他的虚荣,为了他的权威,他就将这游行大典——   生(齐):举行完毕。
  师:同学们,谎言是可以戳穿的,但是,说谎的人容易不容易改变他的行为?
  生:不容易。
  师:皇帝外在的新装被小孩儿戳穿了,但他的心中还有一件新装没有脱下来,这件新装的名字叫什么?
  生(齐):虚伪!
  师:学到这里,你能给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吗?“皇帝的新装—— 一个关于          的故事”。
  生:一个关于虚伪的故事。
  师:拟得好!你为什么加这样一个副标题呢?
  生:因为在这篇文章中,皇帝、老大臣、官员、老百姓等人都具有这种心理。
  师:你从文章的主题来考虑,简洁、合理而且有深度!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本书。让我们在安徒生的童话中与作者相逢,与大师对话,那么,安徒生就将是一位常读常新的安徒生。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
  《皇帝的新装》情节并不复杂,学生似乎一看就懂,不少教者便不再深入研读。好几种版本的教参将《皇帝的新装》之主旨理解为“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好多教师也一直对此深信不疑。叶敬国老师深潜文本,对话作者,读出了安徒生对成人人性弱点的批判。基于这种合理而又深刻的文本解读,叶敬国老师采用“无痕语文”理念精心设计并呈现了一堂《皇帝的新装》。在这堂课上,他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有效活动,与学生一同在童话的天地中无痕行走,带给了我们诸多精彩。
  1.教学设计流畅无痕。叶敬国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情境下各类人物对“新装”认识的异同信息,将不同视角下的“新装”作为贯穿全课的教学线索,巧妙串联起骗子嘴里的“新装”、成人眼里的“新装”、小孩眼里的“新装”、皇帝心中的“新装”、读者眼中的安徒生等教学片段。这种富有创意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片段之间过渡自然,使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全课如行云流水,流畅无痕。在师生一起研读了皇帝看“新装”时所想所言之后,叶敬国老师借助皇帝对骗子的赏赐,指出“骗子的骗术真是太高明了,骗了那么多的人!皇帝的随员们建议他穿上新装,于是老百姓们就看到了穿着新装游行的皇帝。老百姓看到皇帝在游行的时候,是怎么评价他的新装的呢?”师生研读的视线就自然转向了老百姓。类似的过渡语还有不少,这里不一一赘述。
  叶敬国老师还注意到教学环节的前后照应。比如,在与学生一致认为文中的成人都是骗子后,叶敬国老师又问:“童话仅仅是给儿童看的吗?”学生们此时都一致回答:“不是。”前后照应不仅强化了这篇童话揭示成人人性弱点的主题,而且使整堂课的结构更为紧凑,浑然一体。
  2.文本解读自然无痕。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叶敬国老师谙熟此种教学策略。他力求通过对文中成人性格的分析,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他让学生以老大臣或者皇帝的身份表演其在骗子织布处的所见所想所说,目的是转换叙事角度,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叶老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在分析老百姓性格特点时,一番讨论探究之后学生们认识到老百姓与皇帝、大臣等成人一样,对新装的赞美都是笼统的、不具体的,从而得出结论:老百姓也是虚伪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人性的普遍弱点十分重要。后来叶敬国老师又让学生给所有成人确定一个共同的身份,这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包括老百姓在内的成人都是骗子,都是虚伪的。此问题之后指出本文折射的是人性的弱点,就水到渠成,自然无痕了。
  叶敬国老师在这堂课上还注意了文本解读的层递性。在与学生探究出本文用虚无的新装折射出虚伪等人性的弱点后,叶老师连续追问并归纳指出:戳穿谎言是难的,要想让说谎的人立即改变他的行为是困难的,但对于无私无畏的孩子而言也是容易的。
  3.习惯培养融合无痕。叶敬国老师在这堂课上注意将习惯培养渗透于诸多教学环节之中,最为突出的,是朗读指导。他注意培养学生根据文体和人物身份恰当朗读课文的习惯。在品读第1小节时,他指导学生用夸张的语气朗读,以体现童话夸张的特点,充分表现皇帝的爱慕虚荣;他示范朗读老大臣的话,对于“哎呀”的变调重读是为了表现老大臣的虚伪至极;他要求学生揣摩老百姓评价皇帝新装的话,对“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一句中的“乖乖”琢磨读法,深入体会极度赞叹中的虚伪。
  4.情感教育浸润无痕。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叶敬国老师在本节课上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他以语文特有的方式育人,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对人物形象进行揣摩的过程中无痕地浸润了情感教育。
  叶敬国老师用他的勇气与激情执教了《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他对无痕语文教学思想的准确把握,使这堂课在教学设计、文本解读、习惯培养、情感教育等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叶老师今后在教学中可以再多放手一些,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我想,叶敬国老师的这堂课,也许会与《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一起,长久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作者单位: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和学生共读《雷雨》。  2005年,在使用苏教版选修教材《中外戏剧选读》教学时,我和学生仅仅读了第二幕周朴园和梅侍萍相认那一场,当时,学生和我的主要观点都是:周朴园的那一句“谁指使你来的”充分暴露了他的虚伪,他对梅侍萍的感情是虚假的。  2014年,我和高二IB班的学生共同阅读和探讨了完整的《雷雨》,因为在此之前阅读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所以,我们在讨论相关问题时,会时时将两
期刊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以独特的个人风格营造了一种优美和谐的民俗情境。后来有人评价汪曾祺是一个“衔接现当代的作家”,的确,其隽永、冲淡的风格,给时代和社会“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甚至他半现实半理想的表现内容,也让人百读不厌。然而,少有人强调的是,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作为他主要的写作形式,也都隐含着他内心的真正情感。  一说到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是绕不过
期刊
语文课堂活动的组织和推进,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语文课堂活动做得饱满、做得充分,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思维能力。  一、力求“螺旋上升”的课堂结构  好的课堂活动,呈现着分层推进的程序之美,也体现着螺旋上升的思维之美。  比如,一位教师上作文课《学会写景》,整堂课组织了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图片“雨中雏菊”,说说景物特征;2.提炼出“运用修辞、调动感官细描摹”的写景技法
期刊
第九届茅奖榜单中,有两位曾被冠以“先锋”名号的作家—— 苏童与格非。“现实主义”历来是茅奖的一个重要评奖尺度,两位作家的获奖当然也和他们在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尝试和努力有关。先锋作家关心的是“怎么写”的问题,由先锋作家转变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处理的问题。苏童与格非在这方面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突破原有范式、开拓文学疆域的诚意和勇气,也看到了他们
期刊
吴周文,1941年生,男,汉族,江苏如东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杨朔散文的艺术》《散文十二家》《散文艺术美》等著作9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多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冰心散文奖、国家图书奖等。曾兼任扬州市作协主席、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等职。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下简称《一扇门》),是著名
期刊
编者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自身的语文素养的。浙江省羊刚名师工作室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题,通过研讨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下面编发浙江省羊刚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撰写的一组文章,以期引发大家的探讨。
期刊
语文教师的神圣在于诗意的引领、理性的导航,这一切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因此,我们需要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生存状态、行走方式,不断提升语文教育的效益。一般来说,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法是不拘一格的、因人而异的,但是比较常用的、有效的路径大体有四条。  一、消除畏难心理实现科研起步  对于教学科研,不少语文教师觉得“高不可攀”,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我们要努力克服自卑心理、畏难心理,树立“中学语文教学
期刊
人不会生而知之,吸取知识是人成长、前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授知识,是教育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教育中,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主要包括符号、概念、命题,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如教授“人”这一汉字,“人”的字形是符号,“人”的含义是概念,“人”的要求是命题。另一类是处理事务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即程序性知识,偏重于“技艺”,回答“怎么做”
期刊
所谓语言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具有的运用语言顺利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说”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发现,当“说话”流畅而自如地进行时,语言的意义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呈现。但很多时候,学生的表达都会出现障碍,或词不达意,或累赘重复,或缺乏逻辑。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1.多向思
期刊
话题1:聊聊“人物”  师:屠户和狼有不智的表现吗?先说屠户。  生:屠户有不智的表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乃”“盖”,说明屠户原来还是被蒙在了鼓里。  生:屠户并不是用智把狼引到薪丘,识破了狼的诡计,想好了毙狼之术,而杀死两只狼的。  生:屠户的胜利全凭侥幸。不过,屠户一刻也不曾放松警惕,在还没有识破狼的诡计的情况下果断出手杀了狼。  生:狼也有不智。在途中,在旷野,两狼“缀行甚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