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位华裔女飞行员传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月英是美国首位华裔女飞行员,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上世纪30年代大部分在美国的华人仍受着次等公民的待遇时,李月英却早已克服华人地位被贬抑的处境,突破华人妇女的克板印象,不但加入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战线,还驾驶战斗机,成为第一位华裔女飞行员。出生美国 突破华裔艰难处境
  1912年,李月英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一个小康之家,父亲经商,母亲是传统的家庭主妇,照顾八个孩子。在那个年代,美国社会对华人移民的歧视很深,华人的地位低下,连选择工作都要受到限制,然而李月英的人生却相当活跃,对于想做的事,绝对勇往直前。她从青少年时期起,就相当热衷运动,游泳、排球、驾车都难不倒她。
  李月英1929年高中毕业后,在波特兰市中心的一家百货公司找到电梯操作员的工作,这是当时华人女性被许可从事的少数工作之一。胸怀壮志的李月英并没有干这份工作太久,因为有更重要的使命在等着她。
  1932年可以说是李月英人生的转折点——第一次搭乘飞机,从那时起,她便爱上飞行。她在20岁那年加入在波特当市的一所华人飞行俱乐部,接受飞行课程,当时他的老师是一位美国著名的飞行员。观念传统的父母亲亲坚决反对李月英飞行,但是李月英“定要飞上青天”的执着,让她实现了梦想。
  谈到李月英对飞行的热爱,她的妹妹说:“那是一个想法,要去帮一件自己梦想的事。李月英热爱冒险,且做了件传统华人女性不可能会去做的事。”
  一段时间的飞行课程学习后,李月英成为第一位拥有飞行执照的华人女性。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女飞行员的比率只有1%,更何况是华人女性。她不但打破了社会对华人女性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展现了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华裔女性拥有与男性竞争的实力。回到中国 加入空军两度被拒
  虽然在美国土生土长,李月英却对中国有着祖国情怀。1933年,日本大肆入侵中国,李月英特地前往中国,打算加入中国空军。虽然当时中国的空军人才奇缺,但对女性能力的怀疑,使李月英为祖国效命的愿望落空。受挫的李月英决定在广东落脚。那些年中,她为商用航空公司驾驶商用客机。
  几年后中日战争开始。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后来在广东上空进行空袭,造成数百人伤亡,勇敢的李月英继续留在广东,等待机会为祖国效力。李月英的朋友们谈到她当时的表现说,当时日军炸弹如雨点般地朝广东落下,李月英却出奇地冷静,还到处帮朋友、邻居以及家人寻找安全的地方避难,让他们得以躲过炸弹的攻击。
  她第二次要求加人中国空军效命疆场,可惜仍遭拒绝。失望的李月英决定以另一种方式为中国尽力。她逃到香港,于 1938年回到美国,在纽约为中国政府工作,专门购买战争物资与器械运回中国以抵御日军。加入美军 负责运送战争物资
  对于中日与欧洲的战争,美国本置身战外,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才正式宣布加入二次大战。美国参战后遇到的难题是,男性飞行员不敷战事所需,必须征召更多的飞行员,在当时美国空军指挥官的大力支持下,“女飞行员服务队”在1943年成立,由知名的飞行官统辖,在德州进行六个月的艰苦训练。
  这个机会对过去被拒于门外,又有多年飞行经验的李月英来说无疑是一个良机,她很快就被录取,编制在第四阶。
  半个世纪前的美国社会仍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虽然这些女飞行员在编制上隶属于军事管辖,但实际上却被视作平民,只能每月领薪资,却无法享有与军人同等的福利,即使是在执行军事勤务时殉职,也无法获得军礼待遇的国葬。女飞行员通常被分配的飞行任务也最不讨好,例如在寒冷的冬季驾驶敞露的飞机。指挥官们很不情愿让女飞行员担任运送物资的工作,女飞行员的工作情况 也迟迟未获改善。
  六个月的训练结业后,李月英被分配至密歇根州的第三运输分队,负责运送战争物资,其中一项艰难的任务是将战机开送至码头,再由海运将战机运往欧洲与太平洋等战争前线。李月英在给妹妹的一封信中,形容在这个基地的生活是“每周工作七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然而无论派给她的飞行任务是白天或深夜,李月英都照单全收毫无怨言。她的朋友表示,李月英对这份工作的态度是:“我愿意接受,且不管是什么物资与任务,我都会去做。”迫降农田 竟遭农夫疯狂追杀
  在李月英朋友们的印象中,她是一个遇事冷静、大胆无惧的人,她曾有两次迫降的经历。一次是发生在堪萨斯州的农田,因为引擎机件故障不得已迫降在农田里,她的东方人面孔,被误认为是日本飞行员,惊吓过度的农夫以为日军已入侵美国,疯狂地拿着稻叉追杀她。李月英被擒后,向农夫解释自己的身份,才澄清误会。
  朋友们还赞赏李月英的风趣与活泼,有幽默感,也很淘气,恶作剧的功夫一流。例如她用口红在自己与同事的飞机机尾写上中国字。一次她开一名身材肥胖的女飞行员玩笑,在对方机尾写上“肥臀”的绰号,让大家印象深刻。
  李月英还有一个本事,不管在任何大城市或小乡镇,她总能找到中国餐馆吃上一顿丰盛的中国菜。而且她能烧一手好菜,也经常下厨,女飞行员服务队的飞行员说:“李月英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了解不同的文化,扩展了我的视野,也扩大了我的生活领域。”军方应召 受战斗机飞行训练
  1944年9月,李月英因表现良好,被征召至德州的追风战斗机飞行学院接受更密集的训练。当时传言“女飞行员服务队”将纳入正式军事编制,因此该学院等于是女飞行军官的预备学校。李月英成为134名驾驶战机的飞行员之一。
  追风战机是飞航中使用的军事名词,它是一种速度更快、性能更高的战机,在该校受训的飞行员必须驾驶所有单引擎的战斗机如P一63型眼镜蛇王战机、P-51野马战机以及P-39型贝尔眼镜蛇战机,其中野马战机是李月英的最爱。
  不久,李月英与其他同时受训的6名女飞行员及27名男飞行员一起毕业,返回第三大队继续执行飞行任务。她也是少数几个为美军开送战斗机的女飞行员之一。
  1944年11月10日,李月英接到一个难度极高的任务,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执行战斗机开送的任务。当天她接到任务指示要前往尼加拉瀑布区的贝尔战机工厂,将一架P-63战斗机开送至蒙大拿。这个任务对她并不陌生,因为战争期间她与其他女飞行员已开送了500多架战斗机至空军基地,这些战机的最终目的地是欧洲战场。
  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军支援欧洲盟国的战斗机,其中有一半的战斗机飞行时是循着亚特兰提斯海峡的路线,取道北非后,再由盟国飞行员飞回欧洲。这两条路线都相当危险,其中北亚特兰提斯海岸的路线很有可能遭到德军航空母舰与战斗机的袭击;而北非的路线则必须经受沙漠的酷热与风沙,会降低单引擎战机的性能。后来美军才改变路线,改由以阿拉斯加为终点,再送往欧洲,也就是李月英所飞行的路线。死亡飞行 他人失误受累丧生_
  李月英的飞行任务因为恶劣的气候而延迟,她只得将战斗机暂停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墓地。感恩节的清晨,天气终于放晴,李月英兴奋地继续她的任务,然而,谁能想到在这个晴朗的日子里,因为其他飞行员的失误,李月英不幸丧生。
  感恩节下午2时,李月英已飞抵空军基地上空。这个基地每天都有大批P一 63战机在同一个时间降落,要控制这么多的飞机起落,经常让塔台航管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前几日气候因素而延迟起降,当天从各地飞来此地的战斗机比平日更多。
  就在李月英要降落的同时,她的前方有另一架飞机突然飞进同一跑道准备降落,这架战斗机由一名男飞行员驾驶,因为他的战机收讯系统故障,根本无法听从塔台的指挥,只好自做主张。不知情的塔台立即作出指示,要两架飞机同时拔高飞离跑道以免相撞。李月英适时收到命令,以她的飞行技术,要临时将飞机拉高并非难事;但是另一架战机却无法收到命令,不幸的是,李月英的战机稍微在后,且高度低于另一架飞机,在拉起时前机没有拔高,两机身互撞,当场火焰冲天,李月英从满是火焰的机中被救出时,已是重度烧伤,连身上穿的飞行夹克也被烧烂。她立即被送往医院,两天后,也就是11月 25日,李月英因伤重抢救无效,终告死亡,巾帼英雄最后化作一缕幽魂。
  “女飞行员服务队”在二次大战执行任务期间,有38名飞行员不幸丧生,李月英是最后一位。 李家悲剧 三日之内两人殉难
  在李月英意外死亡后的第三天,她在美军坦克部队服役的哥哥,也在法国战场阵亡,这个噩耗一个多月后才传到李家,李家在三天内有两人为国捐躯。家人为兄妹两人在波特兰市选购了一处墓地,打算为他们举行葬礼。不料这个墓园却断然拒绝,理由是“不许亚洲人埋葬在白人的墓地内”。
  在当时白人种族至上的美国社会,李月英的家人决定据理力争。子女为美国的战役殉难,他们争取的不只是一方墓地,更是亚裔的民族尊严。最后,李家战胜,兄妹俩相邻埋葬在这块墓地的斜坡上,俯瞰哥伦比亚河潺潺的河水。一如李月英的母亲曾这样形容李月英,“你无惧风吹,也无畏水涛”,这是李月英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有近30年的时间,“美国女飞行员服务队”的成员与她们的支持者一直为女飞行员争取更多的安全保障与福利。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95—202公共法案,女飞行员终于获国会认可,得以享有与美军一样的福利与待遇。精神永存 纪录影片在美播出
  李月英为国捐躯后,她的事迹鲜为人知。一位美国的犹太人纪录片导演在图书馆翻阅一部历史书籍,其中一个段落提到有一名华裔女飞行员,于1944年在执行勤务时撞机身亡,至于详细情况则没有记载。这位女飞行员指的就是李月英。
  多少年之后,华裔纪录片制作人谭立人历经数载,终于拍下纪录片,让李月英的故事在美国传播开来。
  30多岁的谭立人,是专业的纪录片工作者,曾拍摄过美籍华人参与二次大战的纪录片。他说:“我父亲告诉我,家族中有许多人曾帮美国打过仗,参与二次大战,我觉得很光荣,然而我每次到图书馆翻阅参战的纪录,却没有发现一本英文书曾记载过美籍华人参战的历史。我决定自己来拍摄有关华人移民为美国效命疆场的历史,因为他们的贡献不应该在历史纪录上缺席。”
  谭立人拍摄李月英的故事,还因为他的干妈是继李月英之后的第二位华裔女飞行员,她在李月英罹难前两个月加入女飞行员服务队,当时20岁,与李月英第一次开飞机时的年龄一样。
  仍然健在的李月英的妹妹听说有人要拍姐姐的纪录片,激动地说: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60年了,一直等待有人将李月英的事迹正式记录下来,对李家来说,这是段悲痛的历史,李月英和哥哥为美国在战争期间殉难,却从未有人向他们说声谢谢,也未得到任何应有的尊敬。
  李月英妹妹的不平与期待很让人理解。从1979年起美国女飞行员享有与其他空军人员一样的福利,并重新补偿过去女飞行员的付出,但是只有未殉难仍健在的才可以得到补偿,而李家未曾获得过任何抚恤。
  谭立人与其他五人合作,历时三年半,拍摄成了一小时纪录片《短暂的凌空飞翔:飞战斗机的女人李月英》。该片于2003月5月20日,在纽约公共电视台(13频道)播出,此后又在美国各州播出。波特兰市的华人社区为此片的播出举办了讨论会,以纪念李月英。
  纪录片的播出,让李月英尘封60年的故事,终于得以让世人知晓。
  李月英的故事让人知道了,但关于她丈夫的情况人们则知之甚少,连她的妹妹等家人也所知不多。有人说李月英的丈夫是谍报人员,有人说他也是飞行员,有人说他还活着……
  谭立人说,据他获得的资料,李月英的丈夫是住在波特兰市的华人,个性沉静,不爱说话,与李月英活泼外向的性格差异极大,二人是闪电结婚。据说李月英的不幸罹难对他的打击极大,后来他相当颓丧,辗转去了台湾,此后下落不明。
其他文献
历来被称为“天下文枢”的南京,这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个世界“文学之都”的中国城市,在我们看来,既是对这座到处散发着文学气质的江南名城的肯定,也是对当下我国建设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指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已成过去;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又如影隨形,各种各样的神秘主义、宗教信仰和极端思潮又有可能重新出现。这在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
期刊
游灵谷寺  灵谷寺的禅林道上  碰到一只松鼠,  和它对视时,尤不怯生  靠近并不退避  有孩子说,  “它刚跳到了人的身上。”  我走远,它仍伫立着  连同它转经筒一样的尾部。  一道光照着  我骇颤的心事  走到放生池  梵音不减  荷花低垂至水面  世间倾斜如荷叶,我往后一退  生怕心事落入水中藏地阿玛拉  有几样风景,我未曾见过  崖壁上的斑鸠巢  黑蝙蝠滑翔的山穴  老阿玛拉愈走愈远的冈
期刊
河  一条河,当它流过晚上九点半的伦敦时,它叫泰晤士河。当它从我的面前流过时,它仍然叫泰晤士河。我在离河岸很近的地方,但我却不在伦敦。具体地说,这条河流过了我的窗前,我的窗户却不是伦敦城里任意一扇窗户。  我在哪里与一条流动的河相比,一点也不重要。我在哪里重要的话,泰晤士河就不会在我面前流过,我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这条河所在地是伦敦。我可以说,一条河,当它流过晚上九点半的纽约时,它叫哈德逊河;当它流
期刊
布鲁诺·舒尔茨是那些寥寥无几的新晋大师之一——他曾经黯淡地存在于他的时代,在时间——这个伟大魔术师掸拂下,蒙尘的珍宝终于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艾·巴·辛格倾向于认为布鲁诺·舒尔茨有时像卡夫卡,有时像普鲁斯特。  1892年7月12日,布鲁诺·舒尔茨出生在波兰德罗霍贝奇(现在归属于乌克兰),一生没有离开过此地。父亲是名布料商人。他在当地一所学校担任美术教师,闲暇时间从事绘画和写作。1941年6月德国入侵
期刊
家在宜兴湖父的廿三湾脚下,紧邻涧河。静下心来看从廿三湾竹林深处流下的水,总觉得它很神秘。  家门前一条丈余宽的村道通向对岸的村道,途经涧河时,没建桥梁,而是用块石、混凝土浇筑了一条大坝。坝的上游已被山间冲刷下来的卵石填平了,而下游则被溪水冲出了一汪碧潭。据说,那坝也上了年纪,是在“农业学大寨”时造的。这坝平时是路,但村子里的人到对岸山上砍竹、挖笋、侍弄自留地时,总要赤脚蹚水而过。这坝给我留下了太多
期刊
幻灭从来是一个沉重的主题。当幻灭的故事,事涉青春的失落与绝望时,就更令人沉痛了。在当代许多与校园相关的故事中,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2017)与胡迁《大裂》(2017)是两本尤为引人关注的小说。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部台湾小说,讲述了少女房思琪遭受补习学校语文教师李国华性侵而精神分裂的悲剧故事。房思琪有一个俄罗斯套娃般的大姐姐许伊雯,她们遭受了不同的苦痛,也有不同的归宿——许伊雯承受着
期刊
温州人向以精明经商著称,天南海北到处都有他们的踪影,“温州城”、“温州街”兴起在东西南北,最近两年温州人的“炒房团”更是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慌慌。同时,有关温州人的还有一句话:“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温州人在巴黎。”言下之意,是说移居巴黎的温州人特别多。  温州人去巴黎的多,已是海内外所公认的;而如今不仅是法国,在其他国家,温州人同样已形成气候,受到人们的注目。温州人走向世界渠道多  上世纪2
期刊
很多次搬家后,我们来到一个叫作平街的地方。这次能待多久,我也不知道。母亲说我们会一直搬家,直到找到好的邻居。  来的时候,我们坐在卡车上,头发被吹得乱七八糟。母亲穿着平底的皮鞋,绷直脚背,侧身踮在一个大电饭煲和纸箱之间,就像一只仙鹤。我没法找到这样一个巧妙的姿势放脚。虽然没有走过很多路,可是我的脚长得很大。母亲总觉得上一个鞋子还没穿多久,又要给我想办法弄一双,她问我,你是恐龙吗?所以我总是把脚趾头
期刊
4月14至15日,辽宁省外侨办主任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有关外事、侨务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落实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对外开放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  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崔德胜作了《认清形势,发挥优势,紧紧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开创外事侨务工作的新局面》的讲话。省外侨办副主任赵建国主持了会议。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卫国出席会议并作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外事侨务工作紧
期刊
致石光华  遥想当年  写一首诗  拼一次命  那时命很轻  诗很重  如今写诗  不一定拼命  但命仍然輕  诗照样重  午夜写诗  午夜时候写诗  往往有两种状况  一种发呆  一种才思敏捷  睡不着  打着写诗的幌子发呆  觉得自已太有才  黑暗中  写诗写得才思敏捷  觉得自己最有才  那种感受  仿佛全世界的飞蛾  都朝我这个亮点  铺天盖地而来  三读一本书  三十年前  我从头到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