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土壤 净化空气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nd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新课程理念也渐入人心,应运而生的新一轮课堂改革更是风生水起星火燎原。作为从教已十余年的一名教师,对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早有深刻体会,最显而易见的是“被动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气氛的沉闷乏味,以及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 新课改的大力推行,有如春风春雨春雷响亮,有如潮落潮涨潮涌东方,中国这片古老文明的东方热土,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欢呼与期待,让我们憧憬与渴望。然而,欢欣鼓舞之时,我们也不禁要认真思考: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怎样才能将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进行到底?
  新课标新课改强调“两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这应该是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以及新课堂改革的核心所在。“两主性”的贯彻执行,最终的落着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即能不能让学生“动起来”,能不能让更多学生“动起来”,能不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动起来”,能不能让学生知道怎样“动起来”,能不能让学生“动起来”更有效更高效等等。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应包含挖掘与培养两个方面。这首先取决于学生,学生是主体。取决于学生本有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的态度,这是学生“先天的”主体性。同时也取决于教师(学校),教师是主导,教师如何去激发、去挖掘、去引导、去培养、去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这是学生“后天的”主体性。
  新课改推行应该包含这样两个过程:一是“自下而上”,一是“自上而下”。“下”指学生,学生处于教学的接收端(终端),也是教学的起始端(学习的源头);“上”指“教师”(学校),教师处于教学的发送端(起端),也是教学的终结端(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达成程度,取决于教师)。
  “自下而上”:即由学生自下而上要求、激发甚至可以说是“逼着”教师(学校)推行新课改。学生像土壤,这土壤得肥沃:也就是说学生能知道“要”, 学生能懂得“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得浓厚,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得端正,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必须得强烈。这既是一方面先天的土壤质量是否肥沃的问题,学生主体起关键作用;更是另一方面后天的土壤施肥改造的问题,教师主导起关键作用。这就是将新课改进行到底的两个内驱力中的一个,即所谓“肥沃土壤”。
  “自上而下”:即由教师(学校)自上而下激发、挖掘、引导、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其它方方面面。教师(学校)就好像空气,这空气得净化:教师(学校)能放手“给”, 教师(学校)能善于“给”。我们都知道,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不是单纯某一节课就能进行的,必须得由某一科目老师一以贯之地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同样不是单纯某一科目老师就能进行的,必须得由某一位班主任组织全班所有科目一以贯之地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同样也不是单纯某一位班主任就能进行的,而是必须得由某一年级组织全年级所有班级一以贯之地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也不是单纯某一年级就能进行的,而是必须得由整个学校组织全校所有班级一以贯之地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甚至不是单纯某一个学校就能进行的,而必须得由整个教育大环境教育大氛围来一以贯之地推行。
  想课改吗?在课改吗?真心想把新课改推行得更好吗?真心想把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进行到底吗?请从学生与教师(学校)这两个新课改内驱力着手,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与教师(学校)这两股力量自发自觉地投入到新课改中去,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学校)的主导性,也就是“土壤肥沃”了,“空气净化”了,新课改之花难道不会结出更丰硕之果吗?
其他文献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新课程的指引让语文课堂逐渐活跃丰富了起来。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比如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当堂练习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强力推进新课程,还规定了一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或半截课,或10分钟不等,多了,则不被允许,这些措施,在课堂改革推行之初也是有一定成效的。然而,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十分突出也很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
期刊
一、对“情境——问题”教学法的理解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心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即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是“情”与“境”的相互影响、相
期刊
阅读是我们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感悟及体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使高中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人结合自己的有关阅读的教学实践,对高中阶段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人们
期刊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文章语言平淡无味,不会具有感染力,读来只会让人如同嚼腊。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文章文采斐然?如果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历经岁月磨炼,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诗文名句引入我们的作文中,定会增加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文采,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  一、以诗词为妙题  题目是文章之“眉目”,眉目最能传情。一个好的题目能一下吸引人关注的目光,令人称赏。  2003年高考题有
期刊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在诗歌教学史上,虽然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过去语文教材对诗歌注释过多、过细、过分追求统一答案,旧大纲下的诗歌教学,存在着对“主题思想”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的倾向。学生习惯以“接受性”的方式学习诗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人对诗歌的独特感受,失去了在阅读中“发现意蕴的机会”,因此,新
期刊
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一把照耀千古的精神火把,烧灼着我们的感知、想象和思考,使我们释放出感情、意志、智慧、道德的力量;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一部力量强大的引擎,推动我们不停地进入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一日日地丰盈起来,开阔起来。因此,在语文课堂内外,通过阅读我努力点燃学语文的激情,用那些优秀诗文所蕴藏的思想情感来点燃学生心头的火焰,让阅读之花怒放于心,体悟到阅读的内涵美,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激发
期刊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它除了指作文语言方面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外,还要求语言“文句有意蕴”,即文章的语言不仅富有历史知识、文化气息,而且妙语连珠,富有哲理。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经营语言:  一、展示丰厚的文化知识  作文中,如果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会让人觉得作者文化历史知识丰富,而且会使文章论证充分而
期刊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之外,我是这样做的:  1.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
期刊
古人认为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那意思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漂亮、优美。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时,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题目拿到手,却总是动笔艰难,可一旦开了头,尤其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后,写起文章来往往洋洋洒洒,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文章的开头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特别是考场作文,有人统计过,高考阅卷老师们在一篇作文上逗留的时间平均只有29秒,也就是说有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