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中女人的物化与女神的人性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eknow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利亚特》的最大魅力在于人与神的共在、互渗和纠缠,而人神共在、互渗和纠缠又是紧紧围绕战争的,因此史诗主角自然是战场上最勇猛无敌、最有权力的英雄。阿伽门农、赫克托尔、阿喀琉斯等这些英雄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比如阿伽门农的自私霸道,赫克托尔的责任感与悲壮性,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重情和残忍,引起战争却没有担当的帕里斯,勇敢且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力大无比的猛将大小埃阿斯等。除此之外,《伊利亚特》还有大量影响战争或直接参战的男神如宙斯、阿波罗、赫淮斯托斯等。与男性形象一样,《伊利亚特》中的女性形象也有两类:一类是女人,一类是女神。
  《伊利亚特》中,男性以战争著称,而女性以美闻名。海伦美到挑起战争。美也是《伊利亚特》出场女性的共同特点,“我美固我在”。
  一、《伊利亚特》中女人的形象分析
  (一)克鲁塞伊丝和布里塞伊丝
  史诗一开篇,特洛亚地区克律塞城的阿波罗祭司克鲁塞斯,到希腊人那里想赎回被掳走的女儿:“请你们接受赎礼,交还我的女儿,我的宝贝,以示对宙斯之子、远射手阿波罗的崇爱。”这位父亲的宝贝女儿,就是希腊军人称之“那位眼睛闪亮的姑娘”,也是已被阿伽门农挑中的“美貌的克鲁塞伊丝”,“我确实想把她放在家里”,“我喜欢她胜过我的妻子,因为无论是身段或体形,还是内秀或手工,她都毫不差逊。”
  阿伽门农因此惹怒了太阳神,太阳神在希腊军中降下瘟疫,阿伽门农不得不送还祭司的女儿克鲁塞伊丝,但继而又抢走了阿基琉斯的情人布里塞伊丝,阿基琉斯愤而拒战导致希腊联军节节败退。
  克鲁塞伊丝和布里塞伊丝并没有正面出场。“美貌的克鲁塞伊丝”没有自己的名字,克鲁塞伊斯(Chryseis)意为“克鲁塞斯的女儿”。布里塞伊丝(Briseis)意为“布里塞斯的女儿”。在《伊利亚特》中,两人都是以某某的女儿身份出场的。虽然她们是冲突的导火线,但是却是被替代和交换的存在。
  (二)安德洛马克
  安德洛马克,是《伊利亚特》中除海伦外另一个有名字的美女。她出场的次数、所占的篇幅比海伦要多。她是赫克托尔的妻子,作为与英雄利益和情感关系最为密切的妻子的身份出场,是对英雄死亡预兆最好的感受者和见证者,这也是安德洛马克在《伊利亚特》出场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极为强大、英勇的英雄,命运安排他将死在更强悍、勇猛的阿基琉斯手上。为了烘托这位英雄极具责任心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荷马先扬后抑,赫克托尔在战场上获得巨大荣誉,并预示了赫克托尔辞别安德洛马克时的不祥之兆,展示了一个忧郁、提心吊胆、担心失去丈夫的女性形象。赫克托尔死后,安德洛马克再次登场,也只是渲染英雄死亡的悲剧性。她为儿子失去父亲后的悲惨命运痛哭,丈夫的死也使她失去了城邦的庇佑,即将为奴。安德洛马克的喜怒、生存、命运等全部依赖于丈夫。
  (三)海伦
  如上所述,《伊利亚特》中的女人毫无主体性,必须依附于父亲、丈夫才能生存。她们离开父亲丈夫后能使之获得生存的是与生俱来的美貌,例如,克鲁塞伊丝和布里塞伊丝,其结局是作为战利品成为英雄的附属;特洛伊城被攻陷后,安德洛马克被阿喀琉斯之子皮罗斯掳走。
  海伦没有以某某的女儿或妻子的身份出场,却是以美的“恶行”和“耻辱”出场。海伦以美著称,当她在城楼上出现时,所有看到她的人都感叹十年的战争与死亡是值得的。古希腊人极力推崇并追求美,海伦是美的标志和象征,也成为了战争争夺的对象。
  这个“女人中闪光的佼佼者”,首次出场看到前夫与故人时,便在哀叹自己并自责自己的失德:“但愿我在那个倒霉的时刻痛苦地死去”“我真恨之不得,在我母亲生我的那天,一股凶邪的强风把我卷入深山峡谷,或投入奔腾呼啸的大海,让峰波吞噬我的身躯,从而使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致在我们眼前发生。”
  这是美如女神的海伦的自我认知:低人一等的,耻辱的,在人前抬不起头。只有在阿芙洛狄忒和柏里斯面前,海伦才敢理直气壮地说话,责怪爱神的欺骗,让她陷入脸面全无、被人奚笑嘲骂的境地。然而她虽然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听从爱神的安排和柏里斯的要求。
  二、女人的物化存在
  在崇尚武力和战争的时代,英雄才是主角,那些没有条件成为英雄的男人也是被奴役和歧视的对象,女人更是权力物化和被奴役的集中体现。
  《伊利亚特》中的女人没有英雄,女人只是起着陪衬、烘托和背景的作用。这些女人的形象是单调、苍白、模糊的,被物化是其主要的特征。所谓物化女性就是单一化、工具化女性的行为,以外在评判女性,忽略女性的内在价值和真实自我,使之成为附属物。在以身体、生理、力量为权力基础的男性世界里,女性是被把玩的对象,只有外形上的差别,没有内在上的不同。
  克鲁塞伊丝和布里塞伊丝,她们全部的出场没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表情,也没有一个动作,更没有自己好恶情感的表达。阿伽门农美貌的克鲁塞伊丝与阿基琉斯美貌的布里塞伊丝,在《伊利亚特》中是可以互换的奖品和礼物,《伊利亚特》中,女人只是一件美丽的“物品”。
  为人妻、为人母的安德洛马克同样如此,《伊利亚特》中,女人只有被父亲、丈夫所庇护才有良好生存的可能,没有主体性,失去父亲或丈夫的女人就是奴隶,是可以交换、买卖的“物品”。
  海伦是美的标志、符号和象征,她出场是“美”出场, “美”不是她的,只是世界争夺的物。美带给她的是被动、欺騙、漂泊、苦恼、无奈、悔恨与自我否定。个人选择与自由意志可以说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而《伊利亚特》中的女人没有这样的权利。被带走的布里塞伊丝,“尽管不愿离去,也只得曲意跟随”,这个“不情愿”是被物化的女人们留下的仅有的生命意志的表现。
  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西蒙娜·波伏娃说:“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 西蒙娜·波伏娃认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差异外,女性的很多“女性特征”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伊利亚特》中被物化的不仅仅只是女性,社会地位低或不具有英雄特质的男人同样被物化。马克思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会有不同的异化状态。人,尤其是女人,被异化为物,体现了《伊利亚特》这部作品对人的理解:非英雄的人不是人,而是物。
  三、女神的人性色彩
  《伊利亚特》中女人形象几乎看不到人的光彩,但女神形象因为其有能力影响或参与战争而显现出人性的色彩。女神们弥补了女性特质的单薄、苍白、模糊。《伊利亚特》中的女神都强大而充满活力。
  天后赫拉是权力女性的象征,她反抗宙斯的权力,不懈地用心计与宙斯或其他神对抗,争夺权利。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体现出感性的魅力。
  雅典娜是知性与理性的典范。她不仅是智慧之神,还是女战神,男战神阿瑞斯也是她的手下败将。她既不像赫拉因与宙斯针锋相对而狼狈落败,也不像阿芙洛狄忒抵抗不了暴力或武力的伤害。她受人敬重,连众神之王的宙斯也会让她三分。
  女神们的爱恨情仇、贪嗔痴癫在《伊利亚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参与战争,推波助澜,影响着故事的发展。她们帮助自己宠爱的人,为残酷血腥的战争增添了瑰丽之色。她们和强大的男神较量,体现了人性自主的光辉。
  四、结语
  《伊利亚特》中的女性形象有人和神两类。女人是被权力所物化的集中体现,女神则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女人必须依附父亲或丈夫才能生存,她们离开父亲或丈夫后使之获得生存的是与生俱来的美貌,但自我没有主体性,美貌只是被交换、买卖、争抢、掠夺的存在。而女神能和强大的男神较量,展现了女性的心计、才能、媚惑、理智、欲念、爱憎,体现了能动与自主的人性光辉。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作者简介:蒋虹(1970—),女,湖北天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其他文献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上海市歌舞团演出,在周莉亚、韩真两位80后导演编排打磨下,深受好评,最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其用舞剧的形式讲述谍战故事,选题长达2年,经20余次的研讨论证,100个日夜的精雕细琢,反复排练,向观众讲述了上海的红色革命事迹。这部舞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两位新锐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视线关系”这一技术让舞剧的叙事性与逻辑性更强。本文就舞剧中双人舞(夫妻回忆)、群舞
期刊
近年来,青春怀旧片曾一度掀起观影狂潮,成为市场宠儿,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沦于平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青春怀旧片从创造银幕神话到资本纵欲下的僵化发展,这一巨大转变值得深思。本文研究发现,青春怀旧片采用多重视听策略重圆观众的青春梦,以“80后”“90后”为主的观影群体在现实的沉重打压下,将自我精神疗伤寄托于青春怀旧片,然而囿于叙事方式、空间话语、自身局限性等问题,同质化严重的青春怀旧片泛滥成灾,
期刊
老子没有频繁的传播行为,但《老子》中蕴含着传播的哲学,对传播主体与对象,传播的中介如传播原则、传播技巧、传播谋略等都有深入的思考,对现代的新闻传播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自幼勤奋好学,其毕生追求穷天下之理,成《老子》五千言。不过,究其一生,老子传播自己思想的活动并不频繁,他只在家乡河南鹿邑的明道宫内和西去秦地时的函谷关进行过讲学。  一、关于老子思想的传播  (一)老子关于传播的认识  据记载,老子
期刊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它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民间风格。二人转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精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二人转吸取了二母争子故事的叙事文本,在此基础上把二母争子故事改成另类的艺术脚本,二母争子的故事得以以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保存下来,记载于《吉林二人转集成·剧本卷5》中,名为《张飞醉审》。《张飞醉审》采用了角色叙事和第三者叙事两种不同的叙事角度,整篇叙事情节紧凑,逻辑清晰,并
期刊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终极目的就是创造意境。意境也是审视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表现为情景交融、物我贯通,让观赏者能够超越物象,进入另一个宽广的艺术化境。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尊崇社会道德为根本。前期儒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博爱精神与人格修养的倡导成为知识分子立身处事的准则,并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俗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基础,影响了中国文艺
期刊
尼日利亚文豪钦努阿·阿契贝创作的长篇小说体现了非洲不同时期的缩影。《神箭》的创作基于其著名小说《瓦解》,描写了乌姆阿若村的大祭司伊祖鲁在面临文化冲击时的抉择与行动。小说利用上帝视角讲述了西方殖民者侵入非洲本土后发生的种种事件,深刻揭露了文化殖民的荼毒。本文从东方主义以及殖民消解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分析,旨在挖掘阿契贝创作的意图,以期从中获得启示。  尼日利亚英语文学已有较长历史,但直至沃尔·索因卡荣获
期刊
如今文学地理学正蓬勃兴起,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的金华北山作为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空间,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曾畅游其中。本文选取黄溍这一典型,立足于金华北山这一空间,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考察黄溍心理情感的变迁。  从时间维度上来说,黄溍不同时期游览金华北山所表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从空间维度上来说,将游览时间很接近的“金华北山”空间和“扈从上京”空间进行对比,可见空间转换对其诗风的影
期刊
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源远流长,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发展最为辉煌蓬勃。所谓构图这一说法,在中国山水画绘画理论中,大多习惯称为“布局”,而在这一时期极负盛名的画家郭熙在其山水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林泉高致》一书中被称为“经营位置”。本文对此也将进行研究。  全景式构图可谓在北宋山水画界风靡一时,这一构图方式也是郭熙《早春图》的精髓,但是,在山水画中经常运用的“三远法”“三点透视法”等空间表现理论并没有在《早春图
期刊
《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众多作品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被流传到世界各地,被改编成电影,踏上荧屏,有着很高的号召力。小说讲述了爱德蒙·唐泰斯被人陷害,被法官构陷,被抓进监狱,后又越狱,他爱恨分明,在越狱之后对帮助他的人进行回报,对他的仇人进行报复。小说中人性的罪恶和社會的黑暗被充分体现,但也体现了人道主义。  《基督山伯爵》内容精细,情节精巧,语言巧妙,有着神秘的色彩。唐泰斯惩恶扬善,虽然复仇冰冷
期刊
福柯以权力理论著称于世,即对历史中各种塑造主体的权力和知识模式的考究。从塑造主体的层面上来讲,权力和知识从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的压制和消灭到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的改造和矫正,权力不是在抹去一种主体,而是在创造一种主体。福柯认为,17、18世纪,权利的基本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令人窒息的压制和抹杀,而是产出、矫正和造就。  一、福柯的规训权力  “规训”一词在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