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老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艺术老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进行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尝试。即: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创作材料,如:麦秆、蓝印花布、种子、竹木等,表现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民俗风情、农村孩子的生活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美术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小学“乡土”拼贴画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储存丰富的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商店等渠道寻找不同的拼贴画,丰富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参观、录像、范画(名画、教师、高年级学生及同龄人的作品)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一幅拼贴画,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 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如水乡鸟镇、田野菊海、古老的京杭大运河……
(2)鼓励学生寻找身边人物的美。如自己的奶奶。奶奶老了,有白发、有皱纹了,她还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爱的眼光发现奶奶身上更深层次的美:奶奶的沧桑是美,奶奶的勤劳更是美。
(3)积极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废旧物甚至是垃圾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
二、探究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一粒你并不完全知道它最终生长状态的种子。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世界,承认学生的世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
1 激发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的、开放的呈现形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或设置思维荒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对于从旧衣服上拆下来的纽扣、吃剩的蛋壳、做衣服多余的边角料……这些凌乱不起眼的东西,学生平常是无动于衷的。但当老师将用这些材料做成的拼贴画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好奇。
2 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探究能力的精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找差异性,从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探究欲望,并引出更多的问题。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1 创造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美术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为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多进行创造性的训练活动。“乡土”拼贴画的材料非常丰富,可以表现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出题。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进行拼贴。对于同一内容的画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现:你用种子贴,我用布贴;你用刨花贴,我用树皮贴……
2 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美术创造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想象的源泉。平时让学生多观察,多写生,多思考,为想象创造必要条件。当然,想象不是随意幻想,它受到学生自身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活动条件的制约。因而,有的想象尽管丰富有趣,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使之更加合理可行。
四、环保意识的培养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全世界都在呼吁:把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人类一致性的进程。而保护生态与环境,关键是教育问题。现在,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数以万计的垃圾产生,怎样合理利用这些废弃物,成为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感的人。因为环境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一种意识。“乡土”拼贴画所需的很多材料,都是平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丢弃的物品,
“活教育思想”的创立者、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倡:“努力挖掘乡土文化,优化农村艺术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造的热忱和真情。勤在乡土特色,课堂艺术上做文童;重在趣味化,民间技艺传承上下工夫;贵在以特带优,亦土亦香亦美创层次。“乡土”拼贴画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拼贴画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熟悉多种材料的特性,体验经过手、脑把普通材料变成一件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问题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和热学生活的情感。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美术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小学“乡土”拼贴画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储存丰富的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商店等渠道寻找不同的拼贴画,丰富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参观、录像、范画(名画、教师、高年级学生及同龄人的作品)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一幅拼贴画,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 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如水乡鸟镇、田野菊海、古老的京杭大运河……
(2)鼓励学生寻找身边人物的美。如自己的奶奶。奶奶老了,有白发、有皱纹了,她还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爱的眼光发现奶奶身上更深层次的美:奶奶的沧桑是美,奶奶的勤劳更是美。
(3)积极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废旧物甚至是垃圾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
二、探究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一粒你并不完全知道它最终生长状态的种子。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世界,承认学生的世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
1 激发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的、开放的呈现形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或设置思维荒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对于从旧衣服上拆下来的纽扣、吃剩的蛋壳、做衣服多余的边角料……这些凌乱不起眼的东西,学生平常是无动于衷的。但当老师将用这些材料做成的拼贴画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好奇。
2 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探究能力的精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找差异性,从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探究欲望,并引出更多的问题。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1 创造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美术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为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多进行创造性的训练活动。“乡土”拼贴画的材料非常丰富,可以表现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出题。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进行拼贴。对于同一内容的画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现:你用种子贴,我用布贴;你用刨花贴,我用树皮贴……
2 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美术创造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想象的源泉。平时让学生多观察,多写生,多思考,为想象创造必要条件。当然,想象不是随意幻想,它受到学生自身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活动条件的制约。因而,有的想象尽管丰富有趣,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使之更加合理可行。
四、环保意识的培养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全世界都在呼吁:把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人类一致性的进程。而保护生态与环境,关键是教育问题。现在,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数以万计的垃圾产生,怎样合理利用这些废弃物,成为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感的人。因为环境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一种意识。“乡土”拼贴画所需的很多材料,都是平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丢弃的物品,
“活教育思想”的创立者、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倡:“努力挖掘乡土文化,优化农村艺术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造的热忱和真情。勤在乡土特色,课堂艺术上做文童;重在趣味化,民间技艺传承上下工夫;贵在以特带优,亦土亦香亦美创层次。“乡土”拼贴画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拼贴画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熟悉多种材料的特性,体验经过手、脑把普通材料变成一件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问题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和热学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