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探究·创造·环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老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艺术老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进行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尝试。即: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创作材料,如:麦秆、蓝印花布、种子、竹木等,表现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民俗风情、农村孩子的生活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美术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小学“乡土”拼贴画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储存丰富的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商店等渠道寻找不同的拼贴画,丰富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参观、录像、范画(名画、教师、高年级学生及同龄人的作品)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一幅拼贴画,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 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如水乡鸟镇、田野菊海、古老的京杭大运河……
  (2)鼓励学生寻找身边人物的美。如自己的奶奶。奶奶老了,有白发、有皱纹了,她还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爱的眼光发现奶奶身上更深层次的美:奶奶的沧桑是美,奶奶的勤劳更是美。
  (3)积极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废旧物甚至是垃圾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
  
  二、探究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一粒你并不完全知道它最终生长状态的种子。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世界,承认学生的世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
  1 激发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的、开放的呈现形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或设置思维荒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对于从旧衣服上拆下来的纽扣、吃剩的蛋壳、做衣服多余的边角料……这些凌乱不起眼的东西,学生平常是无动于衷的。但当老师将用这些材料做成的拼贴画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好奇。
  2 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探究能力的精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找差异性,从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探究欲望,并引出更多的问题。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1 创造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就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美术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为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多进行创造性的训练活动。“乡土”拼贴画的材料非常丰富,可以表现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出题。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进行拼贴。对于同一内容的画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现:你用种子贴,我用布贴;你用刨花贴,我用树皮贴……
  2 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美术创造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想象的源泉。平时让学生多观察,多写生,多思考,为想象创造必要条件。当然,想象不是随意幻想,它受到学生自身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活动条件的制约。因而,有的想象尽管丰富有趣,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使之更加合理可行。
  
  四、环保意识的培养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全世界都在呼吁:把环境问题作为发展人类一致性的进程。而保护生态与环境,关键是教育问题。现在,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数以万计的垃圾产生,怎样合理利用这些废弃物,成为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感的人。因为环境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一种意识。“乡土”拼贴画所需的很多材料,都是平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丢弃的物品,
  “活教育思想”的创立者、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倡:“努力挖掘乡土文化,优化农村艺术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造的热忱和真情。勤在乡土特色,课堂艺术上做文童;重在趣味化,民间技艺传承上下工夫;贵在以特带优,亦土亦香亦美创层次。“乡土”拼贴画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拼贴画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熟悉多种材料的特性,体验经过手、脑把普通材料变成一件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问题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和热学生活的情感。
其他文献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呢?    一、精心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精心导入,诱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让学生踏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步履,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乐园。  首先,新课导入要采用学生喜趣乐见的形式,使之情绪高涨。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要设法营造立体交互的言语交际氛围,打破传统的单向说话格局,强化生活气息,淡化课堂严肃气氛,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感悟,使口语交际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尽情表达的“自由天地”。 
新鲜而有趣的作文训练形式,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发挥,弥补课堂习作训练的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将学生带人到特定的习作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习作的灵感,打开创作的思路。    一、现场作文,使学生的体验更直观    作文是件快乐的事,但现在有不少学生怕上作文课。从深层次分析,原因是多样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习作课让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里来完成规定的内容,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
看完了芬兰、澳大利亚的教学录像片,我非常赞赏那几位教师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同时,也很羡慕那些学生,可以享受到如此特别的学习方式。感慨之余,我最想说的就是:让我们的教师也以人为本,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吧!那么,我想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更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其中一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
对于学习的理解,我总是问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教了之后对学生又有什么用呢?一次次的思索引领着我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追求,即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珍视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知情权”;又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知识背后是否有道理存在。因此,我们不仅要读通教材,更要读懂教材,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一、读懂文本,深挖教学重难点    《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在初步认识1平方厘米
习作教学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习作是精神的唤醒,是潜能的显发;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习作是经验的共享,是视界与生命的感应。    一、回应生活,让视界广阔无垠    文章的形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因此,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作文就是孩子对生活的积极回应。那种单纯地着力于语言文字斟酌推敲而忽视了孩子对生活的多维观察与思考,是一种短视行为。叶圣陶曾说:“作文最可爱的是要
从学校到家庭,形成阅读氛围很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许多经验。    一、教师引导阅读,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是具有教育知识的专业人员。且较稳定地从事学科教学工作,对学科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哪些合适的课外书,应该心中有数,较有经验,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就不致于盲目的陷入阅读误区。  1
神话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是一扇直接通向古代文明的后窗。神话对学生的精神审美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其幻想的色彩能为学生的文化建构创造巨大的神游场,因而深受学生喜爱。  《语文课程标准》按不同的年级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充分考虑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的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等问题。下面,本文从不同年段探讨小学神话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引发成就动机,把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一堂阅读课的有序进行依赖于教师系统发问的展开之中。好的提问能揭示儿童已有的认知水平跟阅读文本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学生思考探究,以求得问题的解决。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效的引领、激发和牵动作用。  一、
波斯纳曾提出关于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即“经验 反思=成长”,他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只有对所得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交流和一定的专业引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听课后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捷径,因为反思听课给我带来以下的收获:  1.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修改这208篇听课记录,便可以得到208篇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