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不走的西班牙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d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菜市场里,果蔬不是按种类,而是按色彩来摆放的:黄瓜的旁边是荔枝;小红辣椒的左邻是香蕉,右舍是桂圆;火龙果和生姜在一起;衬托茄子的深紫的是旁边盒装豌豆的绿,怕压不住,再在豌豆盒下垫一片硕大的卷心菜叶。这样以美为最高原则,让人把对感官享受的期待陡然调高了。
  这里的本地感是如此强烈,你绝对不会像在其他欧洲都市那样,某个瞬间以为自己是在另一个国度。比如,中东版肉夹馍kebab就像星巴克一样,攻占了欧洲各个城市,但是在西班牙,kebab没有立足之地。一切已经物美价廉到了极点,而且还可以只要四分之一份,也就是所谓tapas(小食)。在小馆子里要一瓶酒,不过是在北欧吃一顿汉堡包的价钱。而且关键是,一切都是本地产的。
  西班牙的日照强烈,在艺术上也风格清晰,或者是明亮的色彩,或者是强烈的阴影。在烹饪上,这种原则也贯彻得十分彻底,丰富浓郁而且毫不拖泥带水。
  最常见的本地烹饪方式是油炸。在安达卢西亚随处可见的 churros,在街面上四面开口的专门售卖亭里制作。它是一种用橄榄油炸出来的大面圈,和油条的口感相似,里面是空心的,外面金黄香脆,是咸味的,没有油条的碱味,通常配热巧克力食用。各色油炸海鲜也是西班牙的经典。海鲜裹上浆一炸,撒点盐,再挤上新鲜柠檬汁,鲜甜香脆,不占肚子,配上白葡萄酒或啤酒,可以不停口地吃下去。
  其次是腌制。比如腌橄榄,每个店腌的味道都不一样,有蒜味重一点的,有偏苦的,有偏酸的,但我当时也没分辨出来,只点头如捣蒜般地说着“好吃好吃”就咽下去了。有一种橄榄中间塞了小黄瓜,小黄瓜口感酸爽,吃起来直鲜美到心里去。
  腌制的香肠也是家家风味不一样。一定要提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特产—chorizo(辣香肠)。在巴塞罗那吃到的朗姆酒烧新鲜chorizo,真是令我的唇齿都惊艳。脆皮肠衣里面的肉切成粗粒,有肥有瘦,肉质新鲜,不是干chorizo那样的“腊”,也不是德国白肠那样的“泥”,微辣、微甜、微咸,极鲜,伴着朗姆酒的甜香火辣。
  在西班牙吃饭,如果说有什么障碍的话,就是它太本地化了。在曾是10世纪全球最大城市之一的科多巴,我们遇见的能说英语的人屈指可数—其中一个是五星级酒店的前台,另一个是弗拉门戈剧院的经理。即使餐馆的门上贴了LP推荐的标志,点菜也得由几个招待群策群力。在毕加索的出生地马拉加,餐馆招待不会说英语,幸好有西文和英文的双语菜单。而到了沿途一个古代要塞小镇,餐馆里连英文菜单都没有了,只能去厨房看着点。
  另一个本地化的问题,就是西班牙人雷打不动的siesta(午睡)。从下午1点睡到3点不算长,在有些小镇,人们的午睡可以从1点半持续到4点半,不要说餐馆,连咖啡店和商店都关着门。好的一点是,如果你撑到4点还没饿死,4点到8点便是tapas时间。9点以后开始吃晚饭,10点也许人们才喝完开胃酒。
  西班牙是带不走的。一旦尝试过新鲜的腌橄榄、新鲜的chorizo、新鲜的橄榄油、刚切下来的火腿、刚摘下的橙子和柠檬,即使你把瓶装的腌橄榄、真空包装的火腿和腊肠以及罐头腌鱼都带回家,也难解相思。
  这也许就是欧洲人都把西班牙当成自家后院的原因之一,他们不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甚至买房置地,安居乐业。西班牙人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地老天荒也没问题。
其他文献
我坐在京都一座古老的寺院里,静静地看一位老人整理白石铺就的庭院。  老人须发皆白,穿着忍者一样的黑色布衣,手里拿着一支八爪的铁耙子。  庭院内铺满白石,白石的中央是一棵苍劲的黑松,黑松的右侧是一块巨大的可以供人平躺的巨石。  老人细心地、沉静地,用铁耙子沿着黑松与巨石画着曲线。  曲线慢慢形成海浪,海浪一波一波地涌向我,我坐着的石椅也随之落入“海”中。  和黑松、巨石一起落入白石之海,这是多么的神
期刊
上海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日复一日地在一枚枚蛋壳上作画,《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可谓画遍了京剧里的各种人物形象。10余年间,近3000枚蛋壳在他手中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脸谱画。2008年,他的京剧脸谱作品被央视戏曲频道展示;2016年,他又入选上海市市民文化节百名手工达人。  老有所乐的费永泉在接受采访时,用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道出了自己的心愿:“我在蛋壳上作画,就是想借此弘扬我
期刊
中国人对瓜子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看电视时打发时间、聊天时随手抓一把,哪里都能看到瓜子的身影,可谓“国民第一零食”。然而世界上似乎只有中国人喜欢嗑瓜子。在很多国家,人们认為瓜子是鸟吃的,不是人的食物;在另一些国家的超市,可以看见剥好的瓜子,却看不见带壳瓜子。  中国人喜欢嗑瓜子,可能一开始是由于节俭,后来才深入到饮食文化的层面。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之后,在吴越广
期刊
自1966年开始,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组委会每年都会选出一位职业童话插画师,授予其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1992年,插画家奖颁给了一位女性插画家—来自捷克的柯薇塔·巴克维斯基。  在半个多世纪的插画家奖获奖名单中,女性原本就是少数,更让人吃惊的是,柯薇塔还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获奖时她已经64岁了。但柯薇塔笔下的世界很年轻,各种拼贴、明亮的色彩和夸张的线条充满欢乐,正如组委会的评奖词所说:她的画有
期刊
土耳其一家肿瘤医院的病房里,墙上挂着一面奇怪的镜子:第一眼看上去,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玻璃,但当你对着这块“玻璃”露齿一笑时,它竟会变成一面明亮的镜子!这种被称为“微笑魔镜”的神奇镜子,是医院刚刚引进的,旨在通过情绪疗法来帮助癌症患者积极对抗病魔。  发明这种镜子的人叫布洛克,是土耳其一名从事视觉艺术工作的工业设计师。  3年前,布洛克的父亲被诊断出肝癌。一向好强的父亲听闻这个噩耗后,焦虑得整夜睡不着
期刊
在G20汉堡峰会领导人合影中,美国总统特朗普被安排在前排靠边的位置,被媒体戏称为“特朗普靠边站”。  调侃归调侃,G20领导人合影的站位到底有何讲究?特朗普真的是被边缘化了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G20不是国际组织,没有宪章和常设秘书处,对领导人合影时的站位并无成文的规定,实践中大体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既遵循国际会议合影的惯例,又根据峰会的不同主
期刊
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当然也对。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憂。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担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期刊
芋叶十分入画,比荷叶还要入画,两笔便可完善,墨里加点藤黄,有枯叶的感觉。废名说芋叶“好像许许多多的孩子赤脚站在水里”,真是有童心。那些“孩子”长大后都走散了,但一叶一叶,一定在一个人的记忆里站着。  芋叶还有个名字叫芋荷,但芋叶的轮廓不够浑圆,像一面面绿盾。它是一味中药,有止泻、消肿、解毒之功效。  这些“绿盾”不抵抗秋风和时间。芋叶只是点缀,在生活中有意义的主要是下面的芋头。芋头形成小的球茎,称
期刊
“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收音机里传来一个庄重、悦耳的声音,这个声音曾经陪伴多少中国家庭迎来每一个清晨。  她的名字当年红遍全国,几乎家喻户晓;她的声音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瞬间便能勾起人们的无数回忆;她60余年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中国播音史。她就是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国第一代播音员葛兰。  如今已85岁高龄的葛兰离休后回到了她的母校—中华女子学校(当时叫河北女子职业学校)
期刊
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有一个盛产黄金的国家—加纳共和国。因为盛产黄金,加纳历史上有“黄金海岸”之称。在加纳人的心目中,凳子有着神圣的地位。一只凳子既可以是普通的生活用品、漂亮珍贵的工艺品,也可以是饱含深情厚谊的礼品。而男子求婚,凳子是必不可少的彩礼之一,也是姑娘们考验小伙子是否心灵手巧、对自己是否情深意长的关键物品。  关于加纳人酷爱凳子的习俗和对凳子的崇拜,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古代加纳曾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