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文学的存在价值与文体特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tne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秋雨的自传性作品《借我一生》出版后,文学界对“记忆文学”这一概念是否成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以文学的艺术本性和写作方式为出发点,以《借我一生》为中心,从结构设置、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记忆文学”的文体特征,讨论该写作模式的重要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关键词:记忆文学 跨文体写作 文体结构实验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8月,著名艺术理论家余秋雨先生的自传性文学作品《借我一生》正式出版。随着这部作品的出版,“记忆文学”这个概念在文坛和读者中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从《借我一生》的文学表现力和现实影响力来看,该书可被称为记忆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范本作品。
  记忆文学目前仍是一种实践较少的文学样式,它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其次在保证史实的前提下,并不完全以纪实为目的。余秋雨本人也曾表示过,这种文学模式的主要特征“不是虚构而是结构”。他调整了记忆的重心,把个人生活中具有文学价值的重要经历提炼出来形成故事,希望以此将读者的真正记忆唤醒,并从中发现国人在20世纪后半期普遍的生存与文化状态。
  有学者提出,记忆是历史的,而文学是虚构的,两者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记忆文学”这个概念无法成立。其实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同时兼有艺术性和纪实性的特征,如司马迁的《史记》,早就打破了文学和历史的人为界限,从而成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再如报告文学、写实文学等文体,同样侧重于作品的真实性,可见虚构并不是文学的唯一特征。在记忆文学中,余秋雨以学贯中西的学识、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宝贵的亲身经历,使自己的记忆与时代挂钩,以当今的目光去审视过去,将记忆做了文学化的选择。“记忆文学”并不是作者为矫饰历史和真相所做的障眼法,并不是借助文体的特殊性意欲掩饰和改变什么,每一种文体都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文体,它还意味着作者一旦选择了这种文体,就必须同时承担起与这种文体相匹配的人格道义与文化责任。
  记忆文学并非对过去的镜像重现,而是对历史作了另一番个人阐述。没有任何一种手段能够百分之百地还原历史,即便是具有照相特性的影像手段都无法原模原样地记录这个世界,文学也不例外。记忆本质上是主观的,是记忆主体对往事的看法,必然会经过筛选,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真实历史”近年来甚至在史学界都已成了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更无必要以此为借口来非难“记忆文学”。历史和记忆一旦走进文学,就大大地增加了自身的影响范围与涵盖深度,这种写作模式在记忆、历史、文学三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在读者与作者的记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记忆中的历史具有了丰富的表现空间和感染力。
  记忆文学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或回忆录,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的体式灵活,表达方式多样,颇有“跨文体写作”的意味。其实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文学界就已进行过试图打破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体界限的实验,但由于各种原因,这股潮流并未产生丰硕的文学成果。
  实际上,跨文体写作的优势到目前为止并未被完全表现出来。这种文体模式的界定可涵盖更宽泛的写作,它使用不同的文体来表现与各自相适的内容,从而达到完整体现作者多层意图的目的。从大量创作经验上来看,某些思考性的复杂感触如不挣脱单一文体便可能无法完整表述。记忆文学在描写过程中,综合地运用了描写、叙事、议论、抒情等表现方式,在描写和叙述中可以采用小说笔法、散文笔法和镜头特写。除此之外,《借我一生》的作者此前一直从事戏剧理论研究,所以作品中的结构设置和对话描写又蕴含着强烈的戏剧效果和剧场效果,增加了阅读过程中的张力。
  《借我一生》表现出了鲜明的历史意识和反思色彩,充满了浑厚的人文情怀和难得的理性。“记忆文学”可以看做余秋雨创作上的又一次突破,他早在80年代出版的《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等学术著作就已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著作中随处可见对枯燥理论的诗意叙述;到了90年代初期,余秋雨又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散文集开创了被称为“文化大散文”或“学者散文”的文学新体式。“记忆文学”是他一贯创作风格的延续和拓展,他以记忆为蓝本,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学语言对沉重严肃、充满疑问和迷雾的历史进行了解读,揉进了真实的苦涩与苍凉,使作品的可读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记忆文学虽少见“文化大散文”中雍容典雅、精深灵动的文学描写,也未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但其中不乏激情与诗意。这种激情与诗意以一种略显平淡的方式渗透出来,增添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无穷韵味。精深不易,平淡更难,这种平淡并不是淡而无味,而是通过含蓄浑厚的语言表现出丰富深刻的人文情怀,这样就以另一种方式点亮了语言的色调,同样使人感觉作品声情并茂,富有质感和弹性。
  《借我一生》以小说的笔调和散文的笔法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人文生态史和一位当代文化学者的成长史。余秋雨所实践的“记忆文学”成功地将澎湃的激情和冷静的反思、宏观鸟瞰和微观探究等诸多对立性因素结合在一起,是一场描述人性在历史漩涡中沉浮的语言盛宴,呈现出了当今文坛少有的、既独特又全面的表现模式。它以生动坚实的记忆内容组建成了新型的文学作品,打破了既定的文学体裁疆域,尝试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体改良和实验,也催生出了崭新的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张耐东:《〈借我一生〉:记忆文学的概念装修》,《全国新书目》,2004年第10期。
  [2] 王志尧:《口中狠反假 笔端常失真——余秋雨记忆文学〈借我一生〉质疑》,《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许宁,女,1979—,河北承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其他文献
世界发展至今,这个时代家家户户的每个房间——育儿室、客厅、餐厅、厨房里都能找到书本,有些人家热衷于收集书籍,竟然也会给书安排一间自己的房间。小说、诗歌、历史、回忆录、皮面的精装书和纸包的平价书……望着这些书,有时候人们不仅要诧异地自问,仅仅是把眼睛扫过卷帙浩繁的油墨文字,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快乐,能有什么好处?阅读是门复杂的艺术——作为读者根据一时的情感不免得出这个结论。我们作为读者的责任多种多样,但
期刊
摘要19世纪中叶,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了法国画坛,他们研究室外自然光,强调把变幻莫测的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加,却很少画风景画,甚至很少用自然光表现物象,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德加的思想、绘画方法以及他的独特的个性入手,来分析这位另类的印象派画家。  关键词:德加 风景画 人工光 质疑感 真实  中图分类号:J233 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德
期刊
摘要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在其仅仅三十一年曲折艰难的生命历程里,如实地见证着一个时代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可悲的生存境遇。萧红切身的体验导致了她于有意无意中形成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这在其小说及散文中均有表现。本文将对萧红早期代表作《生死场》里表现的女性命运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在男权社会的时代阴霾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男权社会 女性 生存困境 萧红 《生死场》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林语堂以英文小说在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余秋雨用行走到各国发掘和传扬中华历史文明。两人文化定位不同,文化人格特质相同,共同承载了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元素,这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关键词:英文小说 双脚行走 同质人格 传播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林语堂和余秋雨是两位在现、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由于文化渊源和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志趣等等的不
期刊
摘要“寡母抚孤”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它是“夫死从子”的礼教要求,是“母以子贵”的良好愿望,也是“寡母情结”的内在需要。鲁迅少年失怙,“寡母”伟大而盲目的爱成为了这个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孤子”无法承受又无法逃避的负担。这种心理负担与焦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言说,无处释放,最终通过变相手段,借助“求同作用”与“投射作用”而获得释放。鲁迅小说中“寡母形象”的塑造,就有这样的一种创作心理的存在。 
期刊
摘要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是其“向左转”过程中的过渡性作品。与蒋光慈等革命作家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相比较,丁玲的这类小说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丁玲 “革命加恋爱” 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丁玲创作于二三十年代的三篇“革命加恋爱”小说,即《韦护》和《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是她“向左转”过程中的过渡性作品。这些小说虽然带
期刊
摘要《边城》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的描写,歌颂了边地乡村优美、健康、自然、合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了作者对和谐美好人生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愿望和追求,成为作者理想人生的缩影。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湘西 理想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1934年4月,小说《边城》发表,成为沈从文构筑的世外桃源——“湘西世界”的重要作品。  《边城》以20年代湘西小山城茶
期刊
编者按:毋庸置疑,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视觉媒介极为发达的时代,而“阅读”也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而“快餐化”了。中国古人读书讲求“涵咏沉潜”以及对“味外之旨”的把握、怀想与凝思,尤为追求“神与物游”的自由境界;而今天的读者大多只是“网上点击”,追求“快速浏览”,在迅疾的心灵愉悦和内在满足中,完成了一次次“麦当劳式”的精神快餐之旅。试问:在这个大众传媒流行的时代里,阅读的真正内涵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很好
期刊
摘要秦牧的散文取材广泛,思想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当代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散文爱憎分明,寓教育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语言流畅,艺术性强,在中国散文作品中独树一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秦牧 散文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秦牧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
期刊
摘要宁静幽闭的“房间”在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本文试从房间这个意象的分析来探讨房间在《私人生活》中的意义及所起的作用,即它是私人叙事的载体,孤独的载体。从而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私人生活》 房间 私人叙事 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繁盛于20世纪90年代,陈染无疑是女性主义作家的中坚力量。她写于1996年的长篇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