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东隅”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nwu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听到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很大的动静,便问:“你在干什么?”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她没有给儿子泼冷水,而是说:“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故事中的妈妈对孩子异想天开的回答作了巧妙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竟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在课堂上,我们也会碰到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其中不乏打岔。什么是打岔?打岔是打断别人的说话或举止。课堂上学生打岔指学生的回答打断了上课的过程,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从学生打岔的动机来看,笔者认为一般分为无意打岔和有意打岔两种。
  因为打岔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令人措手不及,所以面对学生打岔,如果不能妥善评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关注点发生变化,影响课堂生成。如果能巧妙评价,对课堂不仅没有影响,甚至还会意外生成亮点。那么如何恰当
  评价,巧作引导,变意外为精彩
  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及时梳理是前提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体验都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无法全部预设。有时学生很突兀的回答,却蕴含着他们对生活和文本的独特感受,是极为可贵的生成资源。如果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就会错过精彩。
  面对学生打岔,及时梳理是恰当评价的前提。打岔是无意还是有意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教学有关系?这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状况,了解学情。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
  
  1 察言观色,练就—双慧眼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妥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 38%的声音 55%的表情。从中看出学生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因素,也在传递着信息。课堂上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对学生的神情了然于胸,才能在打岔袭来之时,抓住生成点,巧做评价、点拨,引发精彩。
  一般而言,学生在公开课上都是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一本正经的。这时,碰到学生很突兀的回答,可能就是其独特的感受。比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当孩子们都在回答真正的强者是(不怕危险、坚强、舍己为人、镇定自若、不向命运低头、有绅士风度)的人时,有个孩子却说:“真正的强者是每一个消防员。”
  答案看似突然,其实事出有因(当时平湖发生了两位消防队员为救人民财产而牺牲的故事,所以学生感受特别深刻)。教师问:“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两个消防员叔叔在灭火中牺牲了,消防员在灭火中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但他们不怕。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强者。”“是呀,不怕危险,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人的确是真正的强者,让人敬佩。”教师慷慨激昂,学生神情激动。
  学生的打岔唤醒了他们的生活体验,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原本远在天涯不可触摸的文本人物变成了近在咫尺鲜活的家乡英烈,感悟就更为真切、深刻。面对学生打岔,我们察言观色,练就一双慧眼,能更准确地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巧作引导,恰当评价,才能生成精彩。
  
  2 学会倾听,练就一颗蕙心
  叶澜教授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是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表达可能与我们的预设相去太远,教师一听回答有打岔的嫌疑,就马上打断,请他人回答或自己归纳,太为草率。我们没有听完学生的回答怎知他想表达什么呢?又如何能正确地评价?所以学会倾听十分重要,否则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错失精彩。请看这个案例:
  师:请大家用“尾巴”一词说一句话。
  生1:小猫的尾巴真可爱。
  生2:牛的尾巴作用大,驱赶蚊虫最拿手……
  这些句子,教师都给予肯定。突然,有学生说了个与众不同的句子——“人是会长尾巴的,我们可不能长尾巴呀!”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许多学生都嘲笑他。教师严肃地说:“大家都别笑了,我们一起来听听他这样说的理由。”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老师,您平常不是说:“当你们取得进步时,不能翘起尾巴,否则就会退步。”我想,这里的“尾巴”应该是“骄傲”的意思。我刚才说的这句话中的“尾巴”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人不能骄傲,如果骄傲,就会退步。
  师:多好的一句话呀!这句话把“尾巴”一词的引申意义运用得多么巧妙啊!
  由此,我们看到倾听是多么重要。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完,不仅保护学生的自尊,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梳理,恰当地评价,把握精彩。拥有一颗蕙心,就像有人说的:“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始终会以鉴赏的态度,欣赏每一个被倾听者独特的声音。”
  
  3 善于思考,练就一个金脑《金脑风暴》一书说,在绝大多数公司中,总有那么几位关键性的人物主导着公司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被称为“公司最有价值的雇员”,也称“金员工”。这里引用“金脑”,就是指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决策有力的头脑。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梳理。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教育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我们教育行动的高度。面对学生的“打岔”,教师们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评价也会截然不同,这就是“善于思考”和“不善思考”之间的距离。
  学完《盘古开天地》一课,让学生谈谈对盘古的感受,他们都能感受到盘古的伟大。小恺突然发问:“盘古开天地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说真的吧,明摆着欺骗;说假的吧,课文的情感基础架空了,盘古的“伟大”马上犹如纸做的老虎,不堪一击。我说:“盘古开天地是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故事中有一样是真的,是什么你能发现吗?”
  “故事中的精神是真的,含着的意思是真的。”有个孩子回答。“是的,你很会思考。”我肯定了那个学生,继续说:“读故事,我们一般不去关注故事的真假,而是关注故事的令人感动或精彩的地方。神话故事最让我们关注的是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我又问小恺:“这样回答满意吗?”他点点头,满意地坐了下去。
  有位哲人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打岔会突如其来。这更需要我们善于思考,多想想学生打岔的背后是什么,才能妥善评价。比如小恺就是平时特别喜欢阅读科学类的书籍,对事物的真实性十分关注,才会这样发问。由此,我引导学生明白:不一样的书籍阅读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神话故事的关注点在哪里,为整个神话故事单元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我们平时只有多学习,多反思,勤学善 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水平,才能练就一个“金脑”,在第一时间正确地判断,巧妙地评价,催生课堂的亮点。
  点评:面对学生打岔,首先要冷静,作者从练就“慧眼”“蕙心”“金脑”三方面阐述了观察、倾听、思考的重要性。阐述比较全面,用词有新意,有理有据。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智慧引领是关键
  
  面对学生打岔,及时梳理是前提。如何巧妙地评价,还需要智慧引领,需要好的方法。好方法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的是精彩课堂的大门。这里介绍5把“钥匙”。
  
  1 巧用幽默。批评含蓄
  林语堂先生说:“幽默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讲究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遇到学生打岔的时候,幽默的评价更是一剂良方。当学生无意打岔时,幽默能化解尴尬,抚慰学生的心灵,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当遇到有意打岔时,幽默更是显出别具一格的力量,它不仅能委婉地劝诫,避免激化师生矛盾,还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使课堂气氛更为和谐。 一次语文课,要用“只要……就……”造句,学生发言积极:“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只要明天不下雨,妈妈就带我去当湖公园。”
  学生小辉却说:“只要我听到妈妈的声音,就感到害怕。”我听了一下愣住了!从语法上讲,造句是对的,从情感上讲,也许这是孩子真实的想法,也不能够否认,否则要打消他的积极性,但是从育人的角度讲,这个句子是有问题的。课堂上不允许我思考太多,我马上做出反馈:“小辉,我感到你不是在说自己的妈妈,好像在说老虎。”
  话音刚落,学生们都笑了,小辉也有点难为情地笑了。在笑声中大家都明白了这甸子的问题,和谐的课堂气氛没有受到影响,好像小溪在石头上溅起一片浪花之后,又快乐地往前流去。
  试想,如果当时反问:“妈妈最可亲了,怎么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就害怕呢?”小辉必然振振有词:“我妈妈可凶了,我见她可怕了。”然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到“妈妈可不可怕”的话题上来,这个局面就很难收拾了。
  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才能长期积累的结果。巧用幽默,含蓄地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易于为学生接受,幽默评价,所向披靡。
  
  2 顺水推舟,自然无痕
  顺水推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根据学生的打岔,因势利导,达到更好地互动、交流的效果。遇到学生打岔,巧用顺水推舟,往往能出奇制胜。因为,既然是打岔,学生回答就是错误的,但是教师却肯定下来,这一矛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充满了张力。随后教师告知原因,学生恍然大悟,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教师的威信。
  教学课文《雨中》,有学生提问:“这件事发生得那样突然是因为什么?”“她的牙齿掉了!”小叶站起来指着同桌回答。“哦,快去漱漱口。”我急忙说。
  这时,淘气包小隽嘀咕起来:“这件事发生得这样突然是因为她的牙齿掉了。”好多人都听见了,便悄悄传了开来,学生们偷笑起来。我也笑了笑,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件事发生得这样突然,确实是因为她的牙齿掉了。“话音刚落,学生都愣住了,安静下来。我问:“老师说的这件事是指什么?””就是刚才发生的事。”他们马上醒悟了。“那么书上这件事发生得这样突然又是因为什么呢?”我继续问道。他们又开始思索了,思绪经过一次次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课文之中。
  在当时学习心思涣散的情况下,板着脸训斥学生,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顺水推舟,既让学生马上回到文本中来,又让学生心服口服,那个始作俑者,在以后的课堂上,再也没有打这样的岔。
  
  3 义正词严。不乏期待
  说到“义正词严”,很难和当今上课的教师挂起钩来。但是面对学生有意打岔,义正词严也是一种好办法。正如孔子说的那样:“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当然,在义正词严的教育之后,仍要给学生希望,仍要激励学生。
  如著名特级教师金明东在执教《一只小鸟》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教师提问:“这些小孩子,他们为什么要捉小鸟?”小组交流后,有个学生笑嘻嘻地说:“因为,因为小孩子肚子饿了,想把它烤来吃。”学生哄堂大笑。
  教师严肃地说:“别笑。小伙子,我告诉你,学习是一桩很严肃很认真的事情,课堂中的话要述出有据,学习要读到课文里边去。可以再说一遍吗?”
  学生一本正经地说:“可以。因为小孩子们想听小鸟唱歌,如果把它捉住了的话,随时都能听到它的歌声。”
  教师说:“为他的这次发言,掌声!”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随后,老师拍拍他的肩头,赞许地说:“不错啊,小伙子。那我们就按照你下一个结论去学习。但是你要记住金老师的这句话,学习是一件很认真的事。其实你很会读书的,告诉我们你从哪儿读懂小鸟的歌声很好听。”
  金老师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多次请他回答,孩子都说得相当精彩。金老师不禁夸奖道:“又要表扬你了,你认真起来真是不得了!”
  说实话,当时大厅里济济一堂,那个孩子的有意打岔出人意料,我不禁为金老师捏了一把汗。金老师不愧为特级教师,表情严肃,言辞恳切,满怀期待,让打岔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值得称道的是,金老师后面的评价相当漂亮,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热情的赞扬,及巧妙的评价,不仅让学生们折服,更让在座所有的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大显名师本色。
  评价义正词严,不乏期待,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循循善诱,严中符合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规律,才能让学生接受、认可并遵循。
  
  4 缓兵之计。后发制人
  学生的打岔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可预设。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暂且缓一缓。不要急于评价。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感到束手无策,缓一缓,争取思考评价的时间;二是因为既然学生打岔,就说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还有一定的距离,急于求成,反而拔苗助长,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教学《爬天都峰》第二课时,紧扣“爬”字,我问:“课题中的‘爬’能不能改成‘登’?”“可以。”学生出人意料地一致。我愣住了,但转念一想,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爬的感悟还不深,硬要让他们说“爬”比“登”好,只能浮在表面,或者察言观色,迎合老师的心意。于是,我说:“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走进课文就能明白了。”
  通过学习课文,最后我再提问:“课题中的‘爬’到底能不能改称‘登’?”这时,学生们连忙摇头:“不能。因为,‘登山’是比较轻松的,而‘爬’感觉到是很辛苦的,天都峰又陡又高,爬起来十分困难,所以用‘爬’更合适。”   面对学生打岔,不一定要马上作出评价,我们可以根据学情,暂时缓一缓。缓兵之计,为教师争取了思考的时间,为学生的领悟做好了铺垫,就有可能后发制人,生成精彩。在运用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既然是缓兵,反馈要到位,要给学生一个答复,否则,时间长了,次数多了,有言而无信之嫌,不利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5 借题发挥,曲径通幽
  借题发挥就是当遇到学生打岔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借题发挥巧评价,把意外枝节巧妙地嫁接到教学主干上来,借题发挥做“文章”,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比如,一次上习作课,我不得已带了两盆不怎么样的菊花,种在破旧的黑塑料盆里,希望学生能把注意力放在花上。
  不过,怕什么来什么,课堂上学生小舟站起来说:“我爷爷种的菊花开得比这还要大,还要好看。”一洲也说:“我爸爸十六楼办公室里的菊花比这两盆菊花开得还要美。”还没等我想好怎么评价,便发现坐在前排的孩子开始窃窃私语:“菊花有的叶子枯掉了。”不好,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
  于是,我说:“是的,小舟和一洲说的是有道理。那么这菊花就不美了吗?”“不是,只是没有他们家里的好看。”学生说。
  我说:“那你们可知道,这两盆菊花只是随意地堆放在我们的校园里,没有人精心地照顾它们。连浇水也是拿一根粗粗的自来水管浇一浇。但它们仍然开得那么灿烂,你觉得这两盆菊花怎么样?”
  “我觉得这两盆菊花,生命力很强。”“我觉得这两盆菊花,非常了不起。”
  “是呀,尽管没有人精心地照顾,但这两盆菊花仍能开出自己的美丽。那我们继续仔细观察,欣赏它们的美丽。”课堂又进入了正轨,有序地进行着。
  在习作中,我发现课堂上的那段小插曲,给孩子们带来新的感受: “菊花你真美,你虽然没有人呵护,但你在阳光下最美丽。”“这盆菊花没有栽在精美的盆子里,也没有人工精心的呵护,居然能开得这么漂亮,生命力真顽强啊!……
  在课堂上,我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去赞美菊花傲霜挺立的精神,但因为那段小插曲的借题发挥,不仅让学生们认识到了菊花的美丽,还感悟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面对学生的打岔,如果能借题发挥,恰当地引导,就会柳暗花明,节外生“花”。
  点评:面对学生打岔,各种巧妙的方法应是本文论述的重头戏。作者在这里做重点阐述,选取了5个方面:巧用幽默、顺水推舟、义正词严、缓兵之计、借题发挥。所举的事例来源于鲜活的课堂教学,有说服力。
  
  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真诚关爱是保障
  
  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中说,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教育的生命,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就像掘池,只顾形状,却无人注意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所以不管是及时梳理,还是智慧引领,都要以真诚关爱作为保障。一切以真诚关爱学生为出发点,教师的评价就会少一些匠气,多一些情感,更易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也更易被学生接受。
  
  1 尊重,爱的奠基石
  无论哪一种打岔,我们评价的时候,都要站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即使面对学生有意打岔。甚至恶作剧似的,也要保持冷静,不能恶言相倾,以免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同时,替打岔的学生努力寻找改正的机会。
  在理解《独坐敬亭山》后两句的诗意时,学生小妍说:“从这两句诗我想到了李白对鸟和云怎么也看不够。”我吃了一惊,因为她在班中属于感悟能力强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自己再读读整首诗,想一想。”学生们边读边思考,马上领悟了,小妍的手举得尤其高。“那我们还是请小妍来说吧,让她自己改正吧。”我说。小妍回答:“我知道李白看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在看着他,怎么也看不够。”我称赞道:“说得多好啊,多读多思考就对了。”
  小妍的打岔是意料之外的,我没有马上评价。而是给予改正的机会,这样她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依然是个出色的学生。正如教育家苏瞿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从一个人心理的成长来看,人成长的动力是自尊和尊严,一个觉得自己有自尊的人,他会努力去保护自己的这种尊严,所以说,尊重是爱的奠基石。
  
  2 激励,爱的催化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师的语言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教师的语言应该像‘雪中炭’‘六月风’,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利留给学生,而自己则主要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面对学生打岔的时候,简单直白的否定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需要我们在否定的时候,别忘了对学生的激励。
  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体会“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岸在后移”一句,写了漓江水的哪个特点。小羽看上去心有所得,回答道:“我觉得第二自然段很美。”“是的,你能感觉第二自然段很美,是对的。”我给予肯定,又问:“那么最后一句写了漓江水的哪个特点?”她开始迟疑了。“没事,读读句子,再想想。”
其他文献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编辑家、语文教育家袁微子(1913—1991)诞辰一百周年。由浙江省小语会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共同发起的纪念活动之一——袁微子先生诞辰一百年追思缅怀座谈会9月7日在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举行。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杭州市下城区政府副区长沈凯波、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柯孔标、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骆丹和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站长刘力等参加了座谈会,省市
对《夹竹桃》这篇课文总有一种情愫,非常期待与学生一起欣赏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反复品读,言语的妙,幻想的妙,深深吸引了笔者,愈读愈被此文、此花与季羡林老先生此人所感动。购买几本季老的书,观看介绍季老的纪录片,走近大师、感受大师,由“品花”到“品人”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  于是,笔者信心满满地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可教学效果与预想的截然不同,似乎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什么。于是开始思考,反复推敲,寻找学生与文
【教学设想】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来到龙游县上圩头小学上了一堂作文课。本次习作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将作文教学策划成学生的生活”。我设计了活动作文课《百元大钞有轻功》。设计意图是通过“夹百元大钞”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和自己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预设的情境是这样的:教师把钞票放在学生张开的食指和中指之间,然后大方地对学生说:“夹住了就给你。”随即放手让钞票落下。在设计好的“游戏”中,除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中段开始,选编的课文体裁更加广泛,其中亦不乏篇幅短小的文章,诸如寓言、小古文、名篇节选等,这类作品字数少、结构简,作品的题旨也相对单一。现如今,广大教师在长文教学时,大多能取舍得当,删繁就简,驾轻就熟。但在短文教学时比较放手、随意,显得较为单薄肤浅,力不从心。如何把这类短文章教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语文的滋养、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讨和研究
摘 要:针对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趣、慢、严、育”四个策略的论述,提出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的技巧,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一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43-02  众所周知,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和管理是最困难的。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注意力
王崧舟老师在谈及文本细读的问题时说“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教师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滑”“犁”值得玩味,那如何达到“犁”文的境界,如何从“走过文本”到“走进文本”?笔者就从语文教学中的易忽视之处、细微之处、不经意之处、意外生成之处去审视语文的教学之道、教学之效,
将一条纸带的一头扭转180度和另一头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又名“莫比乌斯带”或“莫比乌斯环”, 它是以发现人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果用指尖顺着上述纸带正面上的虚线(在纸带的中央画的线)划去,结果到达了纸带的反面,再继续划下去,最后又回到正面的出发点。假如用剪刀沿着虚线将上述纸带剪开,令人惊奇的是,得到的不是分开的两个圈,而是一个大圈。简单地说,“莫比乌斯圈”最大
有魅力的课堂,应呈现出简约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和简便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一、 教学目标预设透着简明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会读课文的生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也称常识  性课文,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式,解说事物,说明事理,给人知识  的文章。“怎么写”决定”怎么教”,说  明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较其  他文体的作品而言理应有所不同。  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说明文依  “文”而教给予的思考不多,教学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专有名词避而不教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  功。”(叶圣陶语)为了让读
这个话题我曾经和很多校长、老师提起过,讨论过。不过大家都觉得:没有家庭作业怎么可能?没有家庭作业家长不会答应!没有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干什么?没有家庭作业学生成绩下降了怎么办?  其实,不要家庭作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记忆中,我读小学的时候好像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即使有,也很少。那时候我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去割猪草,捡柴火,或者帮助家里做家务,干活都来不及,根本没有时间做作业。晚上家里连电灯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