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例探与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ggio_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百“法”齐放,见仁见智。每种教学方法背后必然有某种理念、观点作支撑。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古诗教学方法。这里借助文字与同仁交流。以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与思考。
  
  一、明确古诗的学习目标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回乡偶书》。小朋友,学习古诗要过“四关”,哪四关,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教师逐个出示卡片,学生齐读:第一关:我会认;第二关:我会解;第三关:我会读;第四关:我会想)
  师:好,老师解释一下: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想,要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好,跟刘老师再读一下。
  生: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
  师:老师提一个小问题,这个“我”是指谁呀?
  生:我们自己。
  师:对,这里出现的“我”,不是老师,是你们,所以你们要努力!好,接下来我们要过第一关,把书打开。
  ……
  上课伊始,教师提出本课过“四关”的学习目标: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这看似简单的目标,其实包含了深刻的内涵。首先,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小目标出现“我会”,给学生自信,激发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认识自我价值标准。
  
  二、引领学生“我会解”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过了第一关“我会认”,现在要过第二关“我会解”。第二关比第一关难多了,但是再难也难不倒有自信的同学。古诗和现代诗不一样,比较难懂。老师教你理解。小朋友,会扩词吗?
  生:会。
  师:(指课题《回乡偶书》中的“回”字)“回”字怎么扩?
  生1:回家。
  生2:回来。
  生3:回去。
  生4:回到。
  师:“乡”字谁会扩?
  生1:乡亲。
  生2:家乡。
  生3:故乡。
  师:对,可以扩很多词。“偶”字谁会扩?
  生1:木偶。
  生2:偶然。
  生3:偶尔。
  师:小朋友,按照扩词的方法,“书”就是我们的书本,对吗?
  师:好,听老师把“回乡偶书”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然捡到一本书”。行吗?
  生:行——
  师:错!小朋友,“回乡”扩成“回到家乡”是对的,“偶”不是偶尔、偶然,而是随意、随便,“书”就是“写”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随意写了这首诗,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现在对古诗教学流行一种说法:不要逐字逐句理解,学生理解大意即可,多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如果不逐字逐句理解,就会出现“回乡偶书”是“回到家乡偶然捡到一本书”的笑话。文字的基本意思都不懂,能读出感情吗?因此,为了孩子的明天奠基,我们依然坚持逐字逐句理解,不让学生一知半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情况:有的语文教师为了省心省力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把古诗译成白话文抄给学生背诵,以为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能应付考试。殊不知,这种简单机械的古诗教学将学生变成了背诵的机器。我们认为,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为了帮助其疏通理解,在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分词连序法。
  教学片段三
  师:老师教你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了方法以后所有的古诗你都会读了。第一个方法是“扩”,即扩词,刚才我们解题就用到“扩”的方法。第二个方法是“换”,古代的用法和现在的用法有所不同就要换。刚才我们在理解题目的意思时说“回到家乡随意写了一首诗”,“一首诗”在题目中没有啊,这里就采取一个办法:“补”,补上省略的部分,解释的句子就完整了。我们理解课文的标题就用了三个方法。
  生:扩、换、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们先来扩词吧。离,离开;家,家乡;回,回来。好,看老师解释对不对:小儿子离开家乡,大儿子回来了。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老师在解释句子的时候,错在哪里?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是很小的时候离开家,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哦,你弄懂了意思,了不起!“少小”就是小时候;“老大”是指年老了。
  师:好,谁再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来。
  师:看来大家能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来理解诗句。小朋友,继续往前走,我们理解下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头发却又白又少。
  师:“鬓毛衰”意思不变,还有别的解释吗?
  生1:白发苍苍。
  生2:白发稀稀疏疏。
  生3:银丝飘飘。
  师:很好!这里老师还要提个问题:“音”扩成“口音”,“口音”是什么意思?
  生:口里发出的声音。
  师:“做什么”南昌话怎么说?
  生:做西里。(南昌方言)
  师:吉安话是“做咋个”:永新话更难懂:“做古拉”。这种方言就叫“口音”。同学们,这里又学到了一种理解古诗的方法:“联”,联系生活实际。
  ……
  纵观以上教学,教师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扩、换、补、留、联。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充;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联:有些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教学中,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我们以为,学生初步学习古诗,教师务必教给学生方法,按此方法,慢慢由教到不教。正如有一种形象的比喻:你要鱼,给一张网;你要柴,给一把刀;你要粮,给一把锄。古诗教学要走向这种境界。
  
  三、引领学生“我会读”
  
  教学片段四
  师:小朋友,你们会读这首诗吗?
  生:会。
  (学生齐读)
  师:什么叫会读?要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要读得字正腔圆。那么,怎么做到会读?老师又教教你。小朋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贺知章回到故乡时的心情,是高兴还是难过呢?
  生l:高兴。
  生2:难过。
  师:诗人的心情是既高兴又难过,高兴少,难过多。口说无凭,以诗为证。我们来看诗句,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高兴的心情?
  生: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
  师:对,诗人离开家乡五十年了,回到家肯定高兴。但他又为什么难过呢?
  生:因为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
  师: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明明是这里的主人啊,怎么变成客人了?(难过)看起来诗句中有个“笑”字,这个“笑”是贺知章笑吗?
  生:不是,是儿童在笑。
  师:对,儿童在笑,诗人的心却在“哭”。还有什么地方说明他难过?
  生:他原来有很多朋友,现在都没了。
  师:对,你很会思考。同学们你们看:“乡音无改鬓毛衰”。五十年,家乡的口音都没改变。爱不爱家乡呀?爱!但是,“鬓毛衰”,诗人离开家的时候青春年少,现在回来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风烛残年,还会不难过吗?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高兴要读出来,更要把诗人难过的心情读出来。大家看书,先听老师读,然后你们自己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读有进步,但是还不够!小朋友,要读好这首诗,不仅要理解诗人的情感,还要注意朗读的技巧,也就是“快慢轻重升降”。什么地方停顿短,什么地方停顿要稍长一些,拿出笔来画。
  师生共同画出停顿: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为短停,“//”为长停)
  (师生齐读)
  师:很好,但光是停顿还不够,还要注意延长。有三处要延长(家~、识~、何~),画上延长符号“~”。(齐读)
  师:读得更好了,老师很高兴。教了两招,还要教你们一招。两个字读重音(无、不),画上重音符号“△”。(生练读)
  师:最后一招,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识↑、来↓),画上升降符号“↑↓”。(生练读)
  师:好,诗人的感情,朗读的技巧,同学们全掌握了,现在朗读,一定会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得字正腔圆。
  (师示范读,生齐读)
  我们在学生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情感朗读。如果方法不跟上,措施不得力,教学目标就难以落实。有时表面看,学生朗读也摇头晃脑,那是故作姿态,离诗人的感情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执教者必须耐心地、细致地、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步步教,一步步练。如果有不耐烦的时候,就提醒自己:我们的教学对象毕竟是小学生啊!
  
  四、引领学生“我会想”
  
  教学片段五
  师:同学们,学这首诗,我们已过三关了,现在过最后一关“我会想”。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图上画了什么?谁和谁见面啊?
  生:贺知章和小朋友。
  师:你们想想看,这几个小朋友会对贺知章提什么问题?我现在就是贺知章,谁来提问?
  生: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呀?
  师:我从京城来,我在皇帝身边做事。
  生:老爷爷,您是这里人吗?
  师:是的,这里是我的家乡,我离开这里已经五十年了。
  生:那您要到哪里去呢?
  师:我这是回家。我跟皇帝请假了,年纪大了,不能工作了,所以回来养老。
  生:你离开家乡五十年,为什么那么久不回来?
  师:说来话长啊!天长路远,交通不便,往返一次,路上就要走一两年呢,皇帝不准假……
  (接着,教师以贺知章的身份向学生发问,进行对话交流)
  师:好,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通过学这首诗,我们学到了理解古诗的方法,还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方法。希望小朋友以后能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读古诗。
  课程改革提出一个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教什么,学什么,那就是对学生的明天负责,让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知识。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实在有效的语文课堂。精心经营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的教学价值追求。
其他文献
我们无须再反反复复地强调超薄卡片机在市场上如何如何畅销.你只需到市场上去看一眼.就能看出如今超薄卡片相机的强势地位。并且,这种潮流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整个业界对于
“标棒发廊”生意极好,每次去理发都要排号,常常要等上个把钟头。今天进来一个年轻女性,见石文双老师也在,笑着奔上前,惊喜地叫道:“石老师!”“这不是王金岩嘛!”石老师以前的学生
2012年5月28、29两日,讷河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进修校校长刘政军参加,对拉哈、二克浅两个乡镇进行了送教研讨活动。本次送教活动分三个阶段,即筹备一送教——反
当数码相机开始普及的时候,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话题。数码冲印和数码打印成了大家的选择。数码打印凭借既可随时随地打印。又可体验个性打印的愉悦。
虽然网上早有谣传说RICOH将推出一款超强的旁轴DC,而且说会采用X3的感光元件,像素会到1000万,不过在9月13日发布的这款机器却并非如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款GR Digital是1996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倡算用结合,提倡算法多样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原因何在呢?下面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忽视口算训练,导致计算困难    我在教三年级数学时,开学后不久就遇到了很棘手的问题,多位数乘一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题,学生知道算理,可就是算不对。原因是乘法口诀不熟练,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也不熟练。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
生活在都市里并不容易,尤其是还要费尽心机地将自己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起居室(兼卧房、书房)布置一番。总是希望可以在赢得众人夸奖的同时,还能让自己充分事受人生。现在我们
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包含着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既有认知的发展,也有情感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强调知识的获得,强调学生的成绩,习惯用统一标准“一刀切” 衡量学生、评价学生,而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却重视不够,轻视甚至无视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从而让众多学生不断地接受失败,一次又一次地承受挫折,直至失去学习的兴趣。显然,这样的做法与我们的教育
微课(Micro-lecture)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开发与学习模式,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形象直观、主题突出等特点,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公
古希腊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课堂提问正是这星星之火。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到知识要点上,并展开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有效设问——激荡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看书,不是记住别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