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遗物中的四件特殊物品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他生前一贯反对领导干部搞特殊化,时时刻刻把自己摆在普通共产党员的位置上。在他逝世后,除了2万元的稿费外,他的遗物中有几件物品最为特别——几张收据、一只棕色皮箱、一把老式刮胡刀和一只破旧的“被包”。在这些普普通通的物品背后,有着一段段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中折射出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质。
  陈云一生淡泊名利。他曾经书写下这样一个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利益重如山。”1959年6月至1960年6月,陈云因心脏病由夫人于若木陪同到杭州休养。按理说,陈云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夫人陪同照顾理应视为公务。然而,陈云却不这么看,他对于若木说:“你在陪我期间的工资不能拿。”于是,于若木回京上班后,把攒了一年的2000多元工资全部退了回去。单位将退回的工资开出一张收据。如今,当年的这张收据珍藏在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无独有偶。197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陈云的大女儿陈伟力,来到江西南昌照顾父亲。其间,单位也照常给她开出工资,但陈云对女儿说:“国家发给你工资是让你给国家做事,这段时间你没有给國家做事,就不应该拿工资,你将来要把工资退还给公家。”1972年6月,陈伟力回到物理研究所,把这一段时间的工资悉数退还给了单位。
  20世纪80年代初,《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出版发行。1982年8月24日,陈云收到5000元的稿费,9月25日,他将这笔稿费全部交了党费。现在,这张党费收据珍藏在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此后,《陈云文选》第二卷、第三卷陆续出版发行,陈云也得到了一大笔稿费,但他还打算全部作党费上交。秘书劝他先存起来,以后可以捐给某项事业。后来,他把这笔稿费分别捐给了希望工程和新成立的北方曲艺学校。2007年1月,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与陈云的家属一起清理陈云在中南海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摞保存得非常完好的信件和一份“捐款收据”。这是一份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开出的收据——捐赠号:119401017985;捐款人:陈云同志;捐款:人民币5000元整;日期:1994年4月7日。这份收据,寄托了陈云对革命老区贫困学子的深情厚谊。
  据当时在场清理遗物的陈云的二女儿陈伟华回忆,1994年4月6日,陈云从《新闻联播》中看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报道。第二天,他就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送到了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接受捐款的河南省卢氏县希望工程办公室要求受助学生每年都要给捐款人写信汇报学习情况和家庭生活情况,这些信件由老师统一交送团县委,再由团县委邮寄或转送给捐助人。于是,陈云的遗物中就有了一摞保存得非常完好的信件。陈伟华说,没想到,父亲将这些捐赠收据与信件一起放在了他专用的书橱里,足见父亲对捐助希望工程一事是多么的重视。从1994年5月份开始,陈云生命的最后321天是在医院里度过的。1995年4月10日清晨,陈云在弥留之际,向党组织交纳了最后一次党费。党费收据是10日上午开具的,上面写着:3、4月份党费,112元4角。下午2时04分,陈云与世长辞,享年90岁。
  邢大军据《党史纵览》孟兰英/文 整理
其他文献
很少有哪位导演像郑晓龙这样,在从业近三十年里,每部作品都能引发观剧狂潮和焦点争议。从上世纪90年代《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到新千年的《金婚》、《甄嬛传》,他的名字连接了太多足以载入中国电视剧史的“现象级大片”,以至于当他带着新作《芈月传》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时,万众瞩目几乎是理所当然,伴随而来的争议和喧嚣也不可避免。  在首播发布会当天,《芈月传》小说作者在微博上就编剧署名权问题
期刊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由于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在朝堂之上,他们两人是一对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理念荒谬至极,彼此都觉得自己要比对方高明很多,一旦抓住机会,就会向对方痛下杀手。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被从宰相的位子上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发后,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对司马光大加赞赏,称他为“国之栋梁”
期刊
从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逝世,到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逝世,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都离开了我们,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哀思。在他们人生的最后时刻,都留下了怎样的遗言?  现在,就请让我们按照十大元帅逝世的先后,逐一来讲述他们的最后遗言吧——  1.罗荣桓元帅 去世时间:1963年12月16日  ——“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了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  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病情加重
期刊
张树鹏,亚洲翼装飞行第一人。他一直都在与飞翔打交道,从飞上天空那一刻起,在与速度、极限的不断挑战中,他找到了自己。  怦然心动的飞翔梦  1985年,张树鹏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他,五六岁时就能站在马背上策马奔驰。上了小学后,他喜欢各种体育运动,每年参加内蒙古速度赛马,练就了他胆大心细的性格和强健的体魄。  19岁那年,北京一家滑翔伞俱乐部在赤峰表演,张树鹏和同学
期刊
1965年5月中旬,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毛泽东在长沙会见了来中国请求援越抗美的胡志明主席后,对胡志明说:“我要驱车千里,带上我的竹拐杖,重访井冈山,看望老区人民。”胡志明当时也带着一根精致的高级大拐杖,提出要与毛泽东交换。毛泽东说:“不换了,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讨饭棍’好。”  一气呵成两首词作  到达井冈山,毛泽东登上汽车,准备去茨坪。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毛泽东乘坐的吉姆车竟
期刊
石慧,原名孙慧丽,1934年出生在江苏南京,祖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后随家人迁居香港。当年,坊间有传她是孙中山之子孙科的私生女。她家境很好,从小就得名师相授,会弹钢琴,还会用意大利语演唱古典歌剧和跳芭蕾舞,更练得一手好书法,并通晓英文和法文,中年以后,又开始学习油画。曾于1998年在北京开过个人画展;2004年又在温哥华举办过个人画展。  1951年,天生丽质、多才多艺的石慧加入了长城影业公司,不
期刊
在繁星闪烁的历史天幕上,他们永远不是最大最亮的那一颗,然而他们燃烧生命、努力发出的些微之光,至今闪耀着星辉、温暖着你我。他们是一群为声音而生的人,也是一群为声音而活的人,他们可称作配音人、朗诵人、播音人、说书人……他们以声音示人,常把自己渺小于幕后;他们以声音立身,常不求显达于当世;他们以声音为傲,扬名与否实不重要,露脸与否我不在乎,而这样的声音俨然成为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命,为之奋斗、为之甘苦、为之
期刊
她是安娜·埃莉诺-罗斯福,出生于1884年。她的伯父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她的母亲是出了名的美人。因为埃莉诺生得丑,人们都为她叹气。  8岁时,母亲因白喉离世;9岁时,父亲因酗酒撒手人寰。她跟着管教严厉的外婆生活,因此,15岁以前,她都没有同龄的朋友。  18岁时,她进入社交圈,引起一阵轰动。她是个6英尺高的大个儿,声音又亮又尖,门牙前突,素面朝天。她很情绪化,有时无来由地哈哈大笑,有
期刊
在湖南卫视真人秀《爸爸去哪儿3》播出之前,夏克立只是中国宝岛台湾小有名气的综艺达人。这位来自加拿大的“歪果仁”(谐音:外国人)曾多次参与《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麻辣天后宫》等综艺节目,与蔡康永、小s等艺人制造了大批笑料,被誉为外国版的暴走“咆哮帝”。然而当《爸爸去哪儿3》播出后,夏克立不仅“父凭女贵”,因为“没有公主病的公主”女儿夏天一步晋升为“国民岳父”,还因其独特幽默的“暖爸”育儿模式备受
期刊
武昌首义成功后,作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机关报的《中华民国公报》曾刊登《刘一启事》:每日下午两点钟,在总监察处接见各界姊妹。  这位刘一,本名李淑卿,是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刘公的新婚如夫人(地位较高的妾),同时也是民国第一位女性政府公务员,时任总监察处监印官,负责考核投身革命的妇女。  像潘金莲。也像窦娥  据《沔城志》记载,李淑卿,原名淑贞,字文华,别号征清子。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沔城下关街龙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