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病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形式。根据教育病理学观点,针对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浪费、教育冲突、教育滞后和教育差别等问题,指出存在这些问题的病因既有观念的影响,又有体制的制约;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提出了必须通过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社会适应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健康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教育病理学; 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G642.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023-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领导者和部分理论工作者在内的有识之士,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文献[1]~[3],分别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教育病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力求为社会实践的决策者、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
  
  一、教育病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病理学是对教育的反向研究,为我们研究教育拓展了一个新的视野,日本学者新堀通等人率先建立起了完整的教育病理学理论。新堀通认为,所谓教育病理是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病理。教育病理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教育性病理,起因于教育,是由教育的结果所产生的病理,它是结果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一是病理性教育,它是与教育有关的病理,是产生病理的教育条件,是原因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应试教育。新堀通借鉴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把教育病理概括为四个范畴。从功能来看,作为社会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系统有两个职能:一是目标实现职能,他将该职能处于发挥的状态称之为效率,而与之相反的状态称之为浪费,教育浪费是教育病理的第一个范畴;二是自我维持职能,为自我维持所必需的内聚、统一、联合、协作与有序等状态被称之为统合,而与之相反的状态被称之为冲突,教育冲突是教育病理的第二个范畴。从结构来看,教育与对外关系处于有机、协调的状态称之为顺应,而与之相反的状态称之为滞后,教育滞后是教育病理的第三个范畴;在内部关系上,各组成人员在权力、报酬、负担以及整体系统活动的机会上公平对等的状态被称之为均衡,与此相反的状态称之为差别,教育差别是教育病理的第四个范畴[4]。松本良夫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病理,就必须把划一、僵化的学校改造为开放、有弹性的学校,这种弹性包括:横向的弹性,使青少年生活空间中的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相互联系;纵向弹性,使各级学校阶段和各学习阶段的指导内容适合人格成长发展的规律[5]。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教育病理学为视角,分析我国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目标实现职能上,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教育浪费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毅力、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根据课题组对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明显不足,认为好的仅占13.1%,认为一般和差的达到85.9%,远远没有得到大部分大学生的认同,存在明显的教育浪费,见表1。
  2.在自我维持职能上,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教育冲突
  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必须有良好的自我维持,以及形成自我维持所必需的内聚、统一、联合、协作与有序等状态,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诸多冲突:
  (1)部分学生缺乏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拓展素质。但是,实际情况是28.6%学生对这项活动缺乏正确认识,采取了“不参加”和“无所谓”的态度,见表2。
  (2)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目前,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某类别某方面建立了社会实践制度,但缺乏一套包含各类别、覆盖各方面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见表3。
  (3)形式内容难以满足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结合高校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调查(图1发现:大学生最喜欢的实践形式与内容依次是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和其他。而事实上,学生最喜爱的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由于受经费、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开展得很不广泛,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另外,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不够广泛,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因而缺少吸引力;有17%的学生喜欢其他的社会实践形式内容,而不是高校经常举行的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三下乡”和“四进社区”。
  (4)课程化建设不够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教师与群众两类老师、书本与社会两种教材的有机结合。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专门课程、选配专门教材、规定学时学分,没有制定具体标准,提出明确要求,有75.2%学生所在的学校没有社会实践课程,见表4。二是缺乏客观、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考核方法和质量监控体系,至今没有统一的成绩评定和记载办法,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大学生质量监控体系缺失,不仅缺少由高校、地方政府和基地单位领导组成的指挥系统,而且缺少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和考核评价系统,离课程化要求差距巨大。三是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发挥各级团、学组织的作用,而没有充分调动专业老师的积极性[6]。
  3.在对外关系上,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教育滞后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高校与社会处于有机协调状态,才能实现社会实践的目标。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教育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与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在成立机构、落实责任,对社会实践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监督考核,以及出台相关制度、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方面严重缺位。一些企事业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认识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见图2。第二,学生家长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家长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采取无所谓、不支持态度达到87.4%,见表5。
  
  4.在对内关系上,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教育差别
  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教育差别,主要表现为内部保障与激励机制的缺乏。首先,活动经费不足。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加上办学经费紧张,许多高校没有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专门的资金保障。而提供经费的高校资金数量又太小,生均只有4.4元,见表6。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瓶颈。调查显示结果,见表7。
  其次,激励机制缺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对高校、地方政府和基地单位,还是对教师、学生和社会实践导师,均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调查显示结果,见表8;有近80%的高校没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量核算制度,只有17%的高校部分建立了该项制度(见表3)。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高校、地方政府、基地单位以及学生、教师、社会实践导师等各方面支持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三、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病理分析
  
  根据教育病理学分析,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浪费、教育冲突、教育滞后和教育差别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观念的影响,又有体制的制约;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7]。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渊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资源短缺,催生并巩固了“应试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学生不愿到贫困地区、艰苦环境、生产第一线、农村等地工作,缺乏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二是家庭受功利型价值导向影响,在教育机会不均和择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是要求学校教好书、学生考出好成绩、找好工作等;而认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采取无所谓、不支持的态度。上述影响严重制约着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脱离了社会实际。
  2.市场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环境催生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增强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实践需求。其次,市场经济的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的营造具有消极影响。企业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会影响单位的生产安全和生产秩序,增加运行成本,降低效率和竞争力。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这些单位不愿接受开展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支持、不配合。第三,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够完善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体现在企业家社会公共意识的淡薄,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的缺失,没有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营造的又一因素。
  
  3.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客观资源的投入和主观思想的努力直接影响社会实践工作的状况。当前,高校自身的诸多因素限制了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支持力度不够,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不能给予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二是高校资金、人员等资源不足;三是高校的社会贡献率偏低,引不起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4.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自身素质是关系实践效果好坏的根本因素。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足。一是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没有很好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缺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实践既缺少动力,也缺少正确认识,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参与的主动性差。二是心理素质。当前,我国高校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娇惯中成长,没有经受过艰苦的磨炼和挫折的考验,很难理解工人和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建立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三是能力素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四是专业素质。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要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但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也就不能顺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发挥不了社会实践的应有作用。
  
  四、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健康发展的对策
  
  基于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病症、病理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
  1.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主要有方向性原则,也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教育效益为主、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也就是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要把拓展学生知识、增进学生技能、净化学生思想作为活动的目的的同时,也要兼顾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为社会“做贡献”;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也就是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同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在活动规模、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主体结构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保证面的扩展,要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方式有主次、有区别,保证重点,从而带动和引导社会实践的整体发展,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既要重视校内实践活动,又要支持和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真正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实现社会实践的最终目标。
  2.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
  (1)建立社会化的领导组织体系社会实践能否长期有效地开展,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领导组织体系。建立社会化的领导组织体系,首先,要加强政府领导。地方政府应成立机构、落实责任,对社会实践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考核,及时解决社会实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出台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各项内容的正确落实。其次,要健全组织网络。一方面,在社会化领导组织体系内,学校应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教务处、人事处、宣传部、科研处、学工部、校团委、院系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内有关社会实践的规划、政策、制度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基层单位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高等学校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大力建设校外网络,逐步形成包括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和部队在内的全方位的实践网络,做到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随时开展,并且有场所、有内容、有专人负责。
  (2)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作为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的总和,是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创设的重要环境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遵循合目的性原则、合科学性原则与合发展性原则。合目的性原则是指要紧密结合国家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目的,围绕目标进行建设;合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紧密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建设课程体系;合发展性原则主要是指密切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建设。其次,要明确课程目标,要结合不同的实践内容如军政训练、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科技发明、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等制定各自的课程目标。第三,要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要适应大学四年生活的不同阶段,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活动指导、实践岗位锻炼等不同环节,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自主设计等不同形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第四,要引入学分制管理,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为不同课程设计相应学分,建立社会实践的评价制度,实现与专业教育评价的有机结合。第五,要选配适合的教材,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特点,应建立包括主教材、系列指导书、网络课程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手册在内的较为科学、完备的教材体系。第六,要加强课程考核,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既要注重实践的结果,更应关注实践的过程;既要规定实践的经济效益,更应突出实践的社会效益;同时,要突出考核的及时性和一致性,以利于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3)建立创新的社会实践评估体系要尽快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信息系统,以便为实践效果的评估及时反馈信息,该信息系统既能反映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信息,又能反映社会实践的效果或成果的全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每一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要鼓励创新、突出特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正确的激励,评估结果要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与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挂钩,与单位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奖惩挂钩。
  (4)建立健全保障制度社会实践保障包括经费投入保障、安全管理保障、学生权益保障等等。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家要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基金,该基金一部分转移支付给积极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方政府,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部分列入高教经费专项,支持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加强安全管理保障,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上岗前的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操作制度,闲暇之余的安全作息制度、请销假制度等等。为加强学生权益保障,要统一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政府工商、劳动部门应建立相关机构,及时查处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案件,解决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涉及合法权益的各种问题;对屡屡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单位,除了必要的行政制裁外,还要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其行为进行揭露和约束,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权益保障链。
  3.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适应性
  搞好公共关系,是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适应性的主要途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扫描根据凯勒的观点,环境扫描是组织搜寻外部环境信息的努力。科特勒和墨菲(Philip Kotler
其他文献
【摘 要】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机械的、繁杂的运算,估算更具有实用价值。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多样的方法,重视交流,多样练习,有助于学生增强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能力。  【关键词】估算;意识;技能;评价;习惯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在现实中运用得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算方式和行为,相对于机械的、繁杂的运算,估算更具有实用价值。但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却存在着
摘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通过对其“专业化”的分析以及怎样的表征,标志着高校辅导员才是符合专业的要求。根据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文件,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和现代管理学知识,在调研和总结国内许多高校的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并尝试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素养模型,以期有益于大学生的思
【摘要】“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对比不同版本教科书“章小结”特色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选取台湾地区康轩版与大陆地区三种常用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以“二次函数”这章为例,对比四种版本教科书“章小结”部分的差异,发现四版教材章小结部分各有特色:康轩版教材小结内容多样,注重知识体系的梳理;人教版教材与华东师大版教材章小结部分注意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课标理念联系紧密;
【摘 要】幽默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力磁场,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灵丹妙药,是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的能工巧匠。保持幽默的心态,掌握幽默的技巧,加以幽默的润滑剂,充分利用幽默教学这三大法宝,可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关键词】幽默教学;心态;技巧;润滑剂  《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36期上说:教育工作者上书国务院领导,大声疾呼——学生真苦,教师真累,民族未来真的很危险!我们的学生
摘 要:将“三个自信”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破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突出问题的“法宝”。本文着力探索“三个自信”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设计了双向型讲授模式、主题项目模式、以及“测—考—评”一体化评估模式等。并就“三个自信”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拙见。  关键词:“三个自信”; 理想信念; 模式  DOI:1
【摘 要】“研学后教”是番禺区教育局新课改的时势产物,它契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以及改变测评出题方式。  【关键词】“研学后教”;氛围;探究;参与;导学案;测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主体、因材施教等原则,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的顺
【摘 要】 在“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领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进行变式探究.随着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不断变化,教者通过合理的“讓”和巧妙的“引”,让学生展开“思”和“说”,在变式探究过程中寻求不变的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让学引思;变式;最值
【摘 要】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合理的“评”是提高评讲课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准确的“讲”是提高评讲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从“评、讲”两方面提高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试卷讲评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试卷评讲;有效性;数学  数学试卷的评讲是教学检测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教师对数学试卷的评讲的重视程度不够,评讲试卷往往评讲无重点,就题论题,不知取舍,面面俱到;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
【摘要】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始终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本研究认为衔接不良很大程度源自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不足,我们从学习适应性的角度,通过理论建构、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项目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要素涉及内外因两大层面:内因层面有学习态度、学习技术、自我监控,外因层面特指学校学习环境.研究以改善“学习媒介”为切入点,提出解决中
【摘要】每一個章节新课结束后,都有相应的复习课.然而复习课并没有现成的教学素材和课标定位,那么应该如何筛选素材、如何确定合适的主线聚焦知识之间的联系呢?利用教材中的章“小结”,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利用教材的例题或习题,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利用教材中活动的材料,提炼经验形成思想;利用“阅读材料”的课程资源,欣赏数学.  【关键词】章节复习;教材资源;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