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新发展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1567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本从语用学角度对翻译研究的著作,曾文雄教授的《语用学翻译研究》从语言哲学、语用学和译学相结合的视角对翻译学进行跨学科研究。该书视角新颖,是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也是构建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一次新的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研究;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132-3
  Abstract: A book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Professor Zeng’s Pragma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to translation from the respectiv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book, original in perspective, presents the most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s an encouraging attempt to construct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pragma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interdisciplinary
  
  翻译学是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兴学科,其介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边际而又同时具有这三种特征,其和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有着一种对话关系。(韩家权,2004)目前从多学科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趋势。从我国翻译学现状来看,明确地把翻译学与语用学有关问题相结合研究的并不多。本文要介绍的曾文雄教授《语用学翻译研究》则是把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一个大胆的创造性尝试。
  该著作是曾教授在最近十年中从语用学视角进行翻译学研究的一次总结和深化,反映了在该领域中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348页,在正文之前是内容提要和仲伟合、李明的总序,正文分为6章:1. 语用学思想渊源;2. 语用学翻译观;3. 语用学视野的翻译研究;4. 语用学综观的翻译研究;5. 语用学视野的口译研究;6. 语用学翻译研究多元论。正文之后是主要的参考文献和作者的后记。
  那么,什么是语用学呢?语用学是怎么样产生的?其发展又经历了几个阶段呢?各国的语用学发展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在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决上述几个问题,从多角度、全方位地综述了语用学的思想渊源,认为语言哲学对语用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本章的最后的1.3中,作者总结了利奇(Leech, 1983)等学者对语用学跨学科发展的贡献,强调了语用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认为关联学科的研究“从不同侧面讨论了语言的使用及其使用价值,为语用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更为语用学与其它学科结合与发展提供理据”(P17)。说明了语言学发展与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继第一章之后,作者在第二章中讨论了语用学和翻译研究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西方译论与语言学同步发展,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研究途径,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最富有成效的理论途径之一”。(Baker, 2000)而语用学翻译研究则是对语言学翻译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使得翻译研究成功转向了理性交往的动态的语用解释性层面,把翻译研究归结到哲学、翻译交往过程、翻译本质和价值研究上;将语言使用置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广阔语境中探索翻译的“意义”。在这一理论观点的指导下,作者相继讨论了在语用学理论框架构建下的翻译研究的翻译文本的特点、翻译过程的特点,翻译语境的不同以及对译者的要求。作者在语用学翻译研究轨迹这一小节中总结了国内外典型的语用学翻译观并指出语用学翻译理论在近十年来所取得的长足发展,以及仍有待努力完善的地方。作者深信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的研究将赋予语用学翻译更新的内容。
  第三章是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现象和问题的解析和应用。作者采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英、汉语素材讨论了指示语、语用预设、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关联理论、关联顺应等的言语功能、语用意义以及它们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还深入探讨了引入文化关联顺应翻译观对解决“文化转向”翻译观所面临的问题的可行性。该观点的引入有助于明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作者认为译者在文化翻译中起主导作用,要使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层面上获得最大的关联性与最佳的关联性,顺应翻译的目的与翻译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详细分析了对比语用学、词汇语用学、语篇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修辞语用学、文学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模因语言语用学、国际交流语用学和应用文体的语用学等语用学综观翻译研究思想,并将该思想放在大量的翻译实例中去考查和论证,可以说是从语用学视角开展跨学科翻译研究的一次最新尝试。作者认为语用综观论与顺应论能有效地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描述和解释,而从语用综观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能从翻译环境中的宏观和微观角度审视语言、文化、语用的顺应性选择和使用,从而使译者取得最佳关联顺应与选择(P79)。为了验证这一思想,作者还把语用学翻译观放在应用文体的实例中进行解释。分别选用了企业与产品说明文体,商标名、广告体、旅游文化传播、论文标题与摘要等,去论证顺应性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五章主要阐述了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能力,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语用学翻译研究的探讨。作者把语用学理论应用到口译研究中,囊括了口译的语用流利性,以及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论、顺应理论等理论对口译的解释力,还包括了国际交流语用学、修辞语用学等对口译的解释力。在本章的最后还通过大量的英汉实例讲述了科技口译的语用学“原语效应”。“原语效应”这一策略的使用是为了顺应口译对时间要求紧迫这一特点,容忍通过直译(包括断句、等待、增补、省略、反说、归纳等策略)对原文进行传译的做法(P253)。那么为什么语用学能对口译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有效的解释呢?作者认为口译是一种动态的交际的过程,口译语言会随着交际内容和使用语言的人以及交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译员的理解和表达也处于动态之中(P217)。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力在于其强调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的特点,揭示语言使用的动态性。此外,在讨论如何达到口译语用流利的要求时,作者认为出于口译自身特点的考虑,要兼顾语言使用顺应语境因素、语用文化因素以及语用负迁移对语用流利性的影响等才能保证译语再现原语的内容实质,且流畅连贯和自然,符合交际双方语言表达的习惯。
  在著作的最后一章即第六章中,作者先后讨论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方法、语用学翻译教学、语用学翻译美学、跨文化诗歌翻译的语用美学、语用学的翻译批评研究、语用学翻译研究:“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以及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翻译学等问题。作者总结了当代语言学的发展总趋向以及其方法论,同时说明语用学作为对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所实施的语用能力的描写,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归纳,但随着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呈现多样性。那么什么方法才能科学地应用到语用学翻译研究中呢?通过对霍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翻译学全景图的描述,作者肯定了对描述性翻译研究取得的进展,但是在译学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方法还远不足于描述翻译研究。作者随之提出翻译研究既要注意数据性的科学研究也要注重人文性的研究,发挥人的能动性。运用合理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对语用学翻译进行哲学层面、理论层面、理论运用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去把握规律和认识本质(P263-264)。在讨论语用学翻译教学时,作者就如何消除语用负迁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语用迁移是指外语使用者在使用译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P264)。负迁移与正迁移相反是属于母语对目的语的一种消极影响。作者运用了大量英汉译例一一说明了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文化负迁移的现象,并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议。除此之外,作者还探讨了如何在跨文化意识下展开口语教学活动。在讨论语用学翻译美学和跨文化诗歌翻译的语用美学两个方面时,作者对其在过去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个细心的总结,论述了西方经典美学观,中国传统翻译美学观,并就文化美、思维美、综观美以及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如何进行语用翻译的动态转换进行了论述。作者在分析语用学的翻译批评研究时,通过对杨晓荣教授的论著《翻译批评导论》(2005)的回顾,总结了我国翻译批评的总体上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对翻译批评理论构建的见解。关于翻译研究“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这对新兴问题,作者肯定“文化转向”帮助译论冲破狭隘的操作层面的作用但同时认为它是对翻译语言学派的全盘否定。只有做到“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融合才有可能帮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翻译学。
  作为一本篇幅较为宏大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论著,其学科视角的新颖性无可否认将会给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但人无完人,书无完书,该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有的语用学研究范畴在翻译学上的应用的论述还不够详尽,对有些近年来较受人们关注的语用学研究上的热点话题如语用模糊等如何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没有涉及。同时,书中也出现了一些印刷、排版等方面错误,比如,较严重的编删问题有第25页所引用的《上海早的晨》例子,其后的解释前文不对后语,可能是删减例子时没有处理好;另外,77页的《语用新解》应是88页的《语用学新解》,书名前后应保持一致;“后记”中的“保持的语言观”,“碍到”(P347)分别应为“洪保特的语言观”和“得到”。对于本书中未有涉及的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内容,想必作者早已有想法,期待作者进一步研究成果的问世。
  
  参考文献
  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韩家权. 翻译的语用学研究刍议[J].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
  杨晓荣. 翻译批评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曾文雄. 语用学翻译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Abstract: To improv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considered as a top priority by a growing
期刊
摘要:中文标示语众多且结构、功能复杂是标示语英译的难点,也是标示语英译错漏百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标示语的误译多是因为没有正确把握汉语标识的构成特点,导致简单对应而造成的。本文以医疗机构的标示语英译实践为例,通过收集、归纳医疗机构内部使用的各种标示语,分析其命名、构词特点,拟探索标示语英译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技巧,以减少标示语误译误用的现象。  关键词:医疗机构;标示语;构词分析;英译技巧  [中图
期刊
摘 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益处,该模式能将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这种互动式的教育模式使师生双方都能展现出巨大的创作力,将极大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师生互动;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47-4    Abstract: Base
期刊
Abstract: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may apply to different types of syllabus.
期刊
摘 要:虚拟语气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形式,它是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费时、费事又费力,且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表格比较法能使虚拟语气的教学更为简明、准确、系统、全面。  关键词:虚拟语气;教学;表格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61-5    Abstract: The subjunc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教师节讲话中,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送给广大教师,成为教师自勉和师范院校教育培养的新目标。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摇篮,作为教书育人的学府,其教风、学风对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监控”。结合这些新导向、新思路
期刊
摘 要:英文普通人名汉译的混乱状况存在已久,一直得不到改善。本文从对“Levinson”和“Levenson”这两个英文人名多种汉译的定量分析入手,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可以通过打造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强势模因的方式实现人名汉译的统一化。  关键词:模因;模因学;英语普通人名;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
期刊
摘 要:在克拉申的语言学习监测模式的基础上,比亚利斯托克提出了策略模式将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定位于四个基本的、带有通用意味的培养阶段。策略模式(SM)完全可以胜任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工作。我们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多项实验,最终发现学生词汇学习的成功与否与部分输入策略的贯彻、实施密切相关。鉴于此,我们主张整合包括语境熏陶、形态拆分、搭配渗透和预制语块在内的四种策略,采取兼顾形式和功能的做法来精雕细琢课堂教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语法教学的利弊,通过教学实验和科学分析,摸索出一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继承传统语法教学的优势,以语法为基点,借助于多媒体环境和技术的强大支撑,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持久的学习策略,用教师主导作用催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多媒体语法助学模式;主导作用;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概述英语词汇发展历程中同义现象的产生背景,指出英语否定前缀in-,un-和non-的同义往往分属于不同的语源,一般要与同语源的词干结合;以及它们的产出构词能力与分布规律;语义区别特征。  关键词:同义;反义;语源;词干;产出能力;语义区别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72-4  Abstract: Thi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