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杨家的巧玉姑娘生得俊,手更巧。爹娘疼着她,不让裹着莲足的她出去风吹日晒,她也只能窝在小木楼里做女红。只是,每天下午,她总要到屋后的这条小河边站一站。
她觉得这小河就像姑娘的丹凤眼呢。那清凌凌的河水是婉转的秋波,那丛生的芦苇就是浓浓的睫毛,密密地遮掩着少女的心思。她喜欢这条弯弯的小河,尤其是深秋。当荻花铺天盖地袭来时,她会站上一整个下午,看夕阳慢慢坠落,看荻花在晚霞中被镀上一层柔柔的金光。小河里时不时会有小鱼小虾跃上水面冒个泡泡,她看得格外开心,便咯咯咯地笑。夏天,村里村外的小伙子们收了工总要故意绕了道走过小河,他们大声地说笑,虽然小河边只有芦苇在风中起伏,但他们最想看到那个梳着两条又粗又长麻花辫的巧玉姑娘。
小的时候,每当外祖母在小河边收割芦苇时,她便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巧玉姑娘。我每次都会追着问,那巧玉姑娘后来哪里去了呢?祖母便会悠悠地叹一口气,然后默默地挥动着镰刀,渐渐没入荻花深处。后来,我渐渐大了,早已知道,巧玉姑娘便是我那颤巍巍挪着小脚的外祖母。
我一直很奇怪,我的大舅舅和六姨妈怎么相差了30岁?我问过一次,可一直温和的外祖母突然就黑了脸,半天也没有理我。直到工作后,向母亲讨教处理人情往来时,才知道外祖父是外祖母的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二舅后,大外公欢喜得手舞足蹈,举止异常。外祖母这才发现,父母替她左挑右选的女婿是有精神病的。当她丢下一儿一女毅然改嫁给丧偶的外祖父时,整个杨家庄都沸腾了。这个巧玉姑娘,哦,不,沈家儿媳,原来是这样的女人!
在那个年代,柔弱的她并没有被唾沫淹死。我的外祖父——大外公的三堂弟护着她,宠着她,还把大外公和一双儿女接回了家。她也真的爱着这个新家,从未下过地的她总是把自己和一家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白天和外祖父一起到田头劳作,晚上,两人就着微弱的燈光赶夜工。屋后小河边密密的芦苇在两双巧手下变魔术似的,粗粗的芦柴编成了一只只簸箕、篮子、淘箩,细细的苇秆则成了漂亮的柴帘。当我的大舅舅——外祖父前妻留下的儿子也亲热地叫她娘时,她才放心地生下我的妈妈、三舅、四舅和小姨。
也许,这样的幸福太不合常理。正值壮年的外祖父突然一病不起,抛下了一大家子孤儿寡母,早早地离了世。历经了凄风冷雨的外祖母早已不再是当年娉婷的巧姑娘,亦不复温顺慈爱的小妇人了。她咬咬牙,擦干眼泪,匆匆把十八岁的大女儿嫁出,把十七岁的大儿子和时清醒时疯癫的大外公请出了家。只是,她那乌黑油亮的青丝一夜之间突然就白了,就像屋后那片望不到头的荻花,在风中飘啊飘啊。
我不知道后来几十年的日子她是如何熬过来的。只是自我记事以来,庄里的大人小孩都“三奶奶”地这样唤她。谁家小孩出生了,要请她去做洗三的小红褂儿;谁家有老人过世了,要请她去做寿衣;谁家小媳妇想盘个好看的纽扣,想裁一身合体的旗袍,都要巴巴地来找三奶奶。春去秋来,那芦叶青了又黄,那荻花白了又落,她终于笑着看到她和外公的三儿一女(我的小姨在十岁那年意外溺死)稳稳地成了家。
她更喜欢屋后那片芦苇丛了,一有空便去拾掇。可是,不知从哪一天起,这小河边的芦苇就渐渐少了。起先,是因为人们已不再需要芦苇生火做饭。当荻花白成雪一样时,会有人一把火烧光。不过,她不着急,因为第二年,这些小东西又会在一夜间探出可爱的脑袋,她便又忙碌了起来。后来,突然有一天来了几个冒着黑烟大声吼叫的重家伙,将河岸翻了个底朝天,河水也被抽到了不知哪儿去。没几天,小河不见了,屋后突然冒出了一条宽宽的像大江一样的东西。
外祖母不认识它。可她还喜欢到那里走走,她喜欢在那里拾掇,固执地认为,那些可爱的芦苇还会呼啦啦冒出来。可是,已经过去了好些年,她始终没有看见。
年前回去时,她正窝在那床老棉被里愣愣地出神,床头散乱着一些瓶瓶罐罐,还有一只有些油污的搪瓷碗。看到我,她并没有如往常一样拉着我唠叨,只是有些茫然地看着我,喃喃了几句。
我的外祖母,九十岁的她,再不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了。我逃离一般退出她小小的房间。再回头,她仍旧木木地靠在床头,稀疏的白发凌乱地挂在额前。
我突然就涌出了泪。泪光中,渐渐现出了一大片芦苇丛,雪一样白的荻花,在秋风中飘啊飘。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
她觉得这小河就像姑娘的丹凤眼呢。那清凌凌的河水是婉转的秋波,那丛生的芦苇就是浓浓的睫毛,密密地遮掩着少女的心思。她喜欢这条弯弯的小河,尤其是深秋。当荻花铺天盖地袭来时,她会站上一整个下午,看夕阳慢慢坠落,看荻花在晚霞中被镀上一层柔柔的金光。小河里时不时会有小鱼小虾跃上水面冒个泡泡,她看得格外开心,便咯咯咯地笑。夏天,村里村外的小伙子们收了工总要故意绕了道走过小河,他们大声地说笑,虽然小河边只有芦苇在风中起伏,但他们最想看到那个梳着两条又粗又长麻花辫的巧玉姑娘。
小的时候,每当外祖母在小河边收割芦苇时,她便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巧玉姑娘。我每次都会追着问,那巧玉姑娘后来哪里去了呢?祖母便会悠悠地叹一口气,然后默默地挥动着镰刀,渐渐没入荻花深处。后来,我渐渐大了,早已知道,巧玉姑娘便是我那颤巍巍挪着小脚的外祖母。
我一直很奇怪,我的大舅舅和六姨妈怎么相差了30岁?我问过一次,可一直温和的外祖母突然就黑了脸,半天也没有理我。直到工作后,向母亲讨教处理人情往来时,才知道外祖父是外祖母的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二舅后,大外公欢喜得手舞足蹈,举止异常。外祖母这才发现,父母替她左挑右选的女婿是有精神病的。当她丢下一儿一女毅然改嫁给丧偶的外祖父时,整个杨家庄都沸腾了。这个巧玉姑娘,哦,不,沈家儿媳,原来是这样的女人!
在那个年代,柔弱的她并没有被唾沫淹死。我的外祖父——大外公的三堂弟护着她,宠着她,还把大外公和一双儿女接回了家。她也真的爱着这个新家,从未下过地的她总是把自己和一家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白天和外祖父一起到田头劳作,晚上,两人就着微弱的燈光赶夜工。屋后小河边密密的芦苇在两双巧手下变魔术似的,粗粗的芦柴编成了一只只簸箕、篮子、淘箩,细细的苇秆则成了漂亮的柴帘。当我的大舅舅——外祖父前妻留下的儿子也亲热地叫她娘时,她才放心地生下我的妈妈、三舅、四舅和小姨。
也许,这样的幸福太不合常理。正值壮年的外祖父突然一病不起,抛下了一大家子孤儿寡母,早早地离了世。历经了凄风冷雨的外祖母早已不再是当年娉婷的巧姑娘,亦不复温顺慈爱的小妇人了。她咬咬牙,擦干眼泪,匆匆把十八岁的大女儿嫁出,把十七岁的大儿子和时清醒时疯癫的大外公请出了家。只是,她那乌黑油亮的青丝一夜之间突然就白了,就像屋后那片望不到头的荻花,在风中飘啊飘啊。
我不知道后来几十年的日子她是如何熬过来的。只是自我记事以来,庄里的大人小孩都“三奶奶”地这样唤她。谁家小孩出生了,要请她去做洗三的小红褂儿;谁家有老人过世了,要请她去做寿衣;谁家小媳妇想盘个好看的纽扣,想裁一身合体的旗袍,都要巴巴地来找三奶奶。春去秋来,那芦叶青了又黄,那荻花白了又落,她终于笑着看到她和外公的三儿一女(我的小姨在十岁那年意外溺死)稳稳地成了家。
她更喜欢屋后那片芦苇丛了,一有空便去拾掇。可是,不知从哪一天起,这小河边的芦苇就渐渐少了。起先,是因为人们已不再需要芦苇生火做饭。当荻花白成雪一样时,会有人一把火烧光。不过,她不着急,因为第二年,这些小东西又会在一夜间探出可爱的脑袋,她便又忙碌了起来。后来,突然有一天来了几个冒着黑烟大声吼叫的重家伙,将河岸翻了个底朝天,河水也被抽到了不知哪儿去。没几天,小河不见了,屋后突然冒出了一条宽宽的像大江一样的东西。
外祖母不认识它。可她还喜欢到那里走走,她喜欢在那里拾掇,固执地认为,那些可爱的芦苇还会呼啦啦冒出来。可是,已经过去了好些年,她始终没有看见。
年前回去时,她正窝在那床老棉被里愣愣地出神,床头散乱着一些瓶瓶罐罐,还有一只有些油污的搪瓷碗。看到我,她并没有如往常一样拉着我唠叨,只是有些茫然地看着我,喃喃了几句。
我的外祖母,九十岁的她,再不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了。我逃离一般退出她小小的房间。再回头,她仍旧木木地靠在床头,稀疏的白发凌乱地挂在额前。
我突然就涌出了泪。泪光中,渐渐现出了一大片芦苇丛,雪一样白的荻花,在秋风中飘啊飘。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