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报答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我正面临着能否上高中的难题。如果通过正常的升学考试,我凭自己的成绩考上高中,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当时偏偏不搞升学考试,而是通过大队推荐和公社研究决定。
  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大抵是学校安排两位老师到相关生产队和大队,核实该队和大队每位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家庭成分和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再由大队革委会按照一定的比例,从本大队的毕业生中提出上高中的推荐人选名单,由学校汇总后上报公社,最后由公社革委会研究决定。
  我们公社不同于其他公社。左邻右舍两个公社“文革”前就有高中,师资和校舍等条件都比较好,所以,每年高中可招三个班。我们公社原来一直没有正规的中学,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利用因“文革”停办的当地一所师范学校的师资和校舍先后创办了初中和高中。可不到三年的时间师范恢复办学,初中和高中都并给了公社的中心小学,成为“戴帽子”中学,所以,师资和校舍等条件差得很,每年勉强招一个高中班,最多也只有60来名学生,竞争比其他公社要激烈得多。
  当时对我个人影响最直接、最“致命”的则是大队推荐这一关。我家下放的生产队还有两人与我同年级,三个人不可能全被推荐上高中,按照比例至少一人上不了高中,弄不好甚至会有两人。他们两人都属于贫下中农子女,其中一位的父亲是生产队长,另一位的父亲则是生产队农技员,在大队里都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显然对我很不利,甚至可以说是凶多吉少。看来我只能听天由命了,十五岁的花季少年第一次有了烦恼和忧愁。
  好在被学校安排到我们生产队和大队的两位老师中,有一位正是我初中的班主任B老师,后来听说是他主动向校长争取到我们生产队和大队来的。B老师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好老师,对学习用功的学生关爱有加,据说,他曾把自己写的硬笔书法和文章,当帖子和范文送给他喜欢的学生。要知道当时在农村是买不到字帖和作文选的,他这样做对好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因为学制调整,初一时延长了半年,所以,我初中读了两年半,B老师一直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课老师。每次一墙之隔的师范学校的中文专业学生到我们学校来听课或实习,同年级三个班只选择我们班,主要原因不外乎B老师课讲得好,指导实习生水平高。
  得益于B老师教得好,再加上自己有点小聪明,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语文以及作文比较突出。每次师范生来班里听公开课,我在回答提问时常常比较出彩,很讨B老师的喜欢。但是我生性也很顽皮,平时经常犯些上课讲话、做小动作、课间跟同学追逐打闹、夏天违反禁令到学校边上的河里游泳等類的小错误,没少惹B老师生气。
  说实在话,两年半中我也经常挨B老师的“训斥”和“修理”。在他特别生气时,经常用“你还有人气嗒?”“教不会的猪狗!”等话骂我。有时会一把揪住我的耳朵把我拎到讲台上,甚至拎到百米开外的办公室。但是他始终没把我的副班长职务撤掉,初一第二学期还在班里单独发展我当了“红卫兵”。当时我并不领会他这么做的意图,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用这些“紧箍咒”把我罩住,让我有所收敛。
  尽管当时年龄尚小,但我还是感受到了B老师对自己的偏爱,所以从来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见到他就绕道走,更从未记恨过他。他经常对我说的“你好么楼上楼,不好楼下搬砖头”之类的话,我一直都记在心里,至今还经常用来提醒自己。
  在大队革委会提出推荐人选名单过程中,B老师没少为我在大队革委会主任面前说好话。在他看来我读了高中,可能还会有点出息。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我是抱有期望的,希望我有好的发展前途,所以在如此关键时刻,挺我这个令他既爱又“恨”的学生一把,对他来说在情理之中,而对我来说则是知遇之恩。
  更有甚者,为了我们班社会关系不够硬的班长能被推荐上高中,B老师冒着酷暑到她家所在的大队跑了六趟,每次单趟步行数里路,找大队革委会主任反复做工作,最后主任被他感动了,同意把班长的名字写进了推荐人选名单。既非亲非故,又没拜任何人所托,B老师却把工作做到这个分儿上,完全是出于对他认为有培养前途学生的爱护,爱才之心可见一斑。
  在等待发榜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天内心都充满了矛盾,既盼着结果出来,又害怕结果出来,越到后来越纠结。
  某天下午,一邻居说他在粮管所门前看到高中录取公告了。我立即跑到离家数百米的粮管所,一眼望见很多人正在看刚贴出来的公告。我钻到了人群前排驻足凝视,从上往下逐行“扫描”,终于看到自己的名字也赫然在列,顿时悬了近两个月的心终于放下了,总算能如愿上高中了。最终我们生产队有两人被录取,落榜的一人是实在不想读书的生产队长的儿子。我觉得命运对自己还是很眷顾的。
  “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了高考。B老师热心介绍他看好的学生们到师资力量强的相邻公社的高中补习,报名参加高考。我和班长都很争气,考上了学校,跳出了农门,没有辜负B老师的期望。后来,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当初没有B老师帮我说好话,我上不了高中的话,那么我是否会有勇气和信心参加高考,后来的人生发展轨迹又会是怎样?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我与班长等几位过从较密的老同学,经常会去B老师家看看他和师母,找个地方请他们一起聚聚,感谢他当年的培育之恩。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陈老爹是祖父的乡邻,老伴已去世多年,但在祖父的面前,他是很有些优越感的。就说打鱼吧,他清早出去,晚上回来,裤腰带上别着的鱼篓里总揣着无数的鱼虾,有些还令人眼馋地活蹦乱跳地窜了出来。  我常望见他肩上掮着一副竹竿,上面倒挂着几条鲶鱼,被柳枝穿过腮帮,张嘴朝天地断了气;或拽着一条爪子系得铁紧,脖子伸得老长,嘴里直吐白沫的王八。每当这时,他总要走到小港边的那块漂着丝草的洗衣石上,将肩上的渔具抖落在地上,
期刊
初冬时节,我和几个大学同班同学相约回到母校——黄冈师范学院老校园(前身为华中师院黄冈分院),光阴似箭,岁月飞逝,一晃四十年过去了!  当年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年龄大的已是头发花白,当上了“照孙办主任”;年龄最小的,也离退休年龄不远了……我们徜徉在熟悉的操场边,望着那些倍感亲切的教室和我们当年亲手种植、如今已长得叶茂参天的大树,感慨万千。当然,聊得最多的话题,少不了当年参加高考时的那些往事……  
期刊
两间土坯房,三面土围墙,这便是我最初记忆里的家。  母亲说,当初,是没有院墙的,没有院墙不是一个完整的家。所幸的是庄稼人有的是力气,乡下最不缺的是黄土。每天天不亮父亲就驾上排车,去村南的荒地或者沟边拉上一车土。晚上收工回来再捎上一车土。日积月累,在屋前存下了小山似的一大堆黄土。  过了年,趁着农闲,还有没吃完的过年饭,便开始动工了。  先用尺子左右前后丈量了一下,仔细地画了线,然后用杵头夯实了地基
期刊
漫步新县老街,犹如走进记忆的博物馆,每一片斑驳的古宅背影,都在讲述千百年的风雨苍茫。  元末明初,唐宋的遗风还在吹染着新县古街的锦绣风华,一叶扁舟从姑苏北上,千里迢迢,来到苍梧山北麓,一个远离战火纷扰的世外桃源。新县张氏迁祖落户,带来江南人的经营理念、技术、资金,老街更是繁华添秀,酒坊、药房、当铺、杂铺、铁铺、银铺,商铺林立,生意兴旺。张景,明成化进士,清风为官,携湖北百姓赠送的红叶树和铁石碌碡,
期刊
爹在的时候,就爱吃个饺子。要是能吃上羊肉馅的饺子,就会美得唱上几句京戏:“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得意的时候,跷起二郎腿,唱得摇头晃脑的,别提有多高兴。  奶奶在世的时候,家里不让吃羊肉馅的饺子,因为奶奶是旗人,是汉八旗。奶奶祖上是镶黄旗,清宫里的御厨。后来被贬到北京南苑去看坟,败落了,这才“下嫁”给了爷爷。奶奶觉得失势的凤凰不如鸡,日子一年不如
期刊
确切地说,春天是从檐口积雪的一点儿化开,从一粒花籽推开家门伸出小脚丫算起的。  节气一到,小雨儿就飘起来了,小如虫鸣,细若發丝,丝绸般光亮润泽。“叮叮当当”,落到了房顶,斜飞上了窗户。顽皮地荡着秋千,开心地跳进池塘、草地、麦田。三五天,七八天来访一回,极为洒脱自由。  “吧嗒,吧嗒”,无数小嘴儿贪婪地啜饮着,这世界一天天在变,散发出鲜亮夺目的光彩。枯寂的冬天活了,带着明媚的笑意,清清的雨水,轻轻的
期刊
说起上海的女人,你可能第一个反应就是漂亮,会算,会过日子,会发嗲,这可能是其他城市里的女人所不及的。  如果你讨了上海女人做老婆的话,那你可要偷着乐一辈子了。她不但會烧得一手好菜,把你的胃服侍得舒舒服服,而且日长细久地过日子,会调教你做家务活,让你服服帖帖,不敢怠慢。  说起过日子,上海女人可以好好数数了。比如同样买了一种菜,到了上海女人的手里就可以烧出几种不同口味的菜来。如春天时节的竹笋,腌笃鲜
期刊
那是30多年前冬天的一个周日,北风呼啸。我骑着自行车由30里外的一个乡村小学赶到西安东郊的卫星城——纺织城,看望在灞桥区委党校学习的同学挚友李永强。  我刚刚二十岁,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有点自卑,因为我三次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当时猫在一座乡村小学当孩子王,月薪只有30元,连其他补贴加起来也不足40元。而永强就不同了,他是通过考试被乡政府选派到区党校参加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学
期刊
沈丘槐林成奇景,集古槐、新槐、天下美槐为园,无愧槐的家乡。  见到槐,自然想槐花。槐花香总让人心醉。槐树与槐花,那是浸入记忆深处的温馨与怀念。若这海似的槐吐芳,那该是怎样一番奇美与浓香呀。可槐花已落,枝头仅有恋槐的枯花,这倒使人更想槐花了。思念槐花,便看见眼前槐花盛开,香从心底弥漫上来,顿感浓浓的槐香沁入心脾,甜蜜的味道涌上心头。  槐长大江南北,槐花开在村落街头,槐是街树、村树、家树。大多人是从
期刊
岳父还在一个劲地吆喝,抽打着那头疲惫的老骡子。  正是夏收最忙的时候,田地里到处都是金黄的麦子和忙碌的身影。在田地里尽量节省时间,以前很多人种地是第一职业,而如今,很多人打工是第一职业,种地是第二职业。但岳父是一个脑筋极不开窍的人,就像他们家的那头老骡子,就知道拉磨套车,不会干别的。而岳父是一个实实在在一辈子只知道田地里捣弄的人,一来是岳父的身体有些残疾,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很多工种他干不了;二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