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们的性格千差万别,有好动的、有好静的、有听话的、有调皮的等,他们存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引领孩子们自主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能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
[关键词]灵活;区域活动;方法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做的基础的工作。幼儿园的孩子接受的是最初级的教育,他们的年龄太小,行为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不能像中、小学生一样守纪律,认真学习,如何使这么小的孩子愿意接受知识呢?灵活的教育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 区域活动的开展
1.1充分利用美工区。艺术教育能激发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美工活动区正是其中一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极好形式。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美工活动区给了幼儿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能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
如何利用美工区呢?首先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特别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投放合适的材料。让幼儿能发挥想象尽情地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图和塑造,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营造一种轻松且利于交流的氛围去鼓励幼儿的创造性,用“你为什么这样的”来代替“你不应该那样做,应该这样做”这类的话。在集体谈话中,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其次是通过引导去促进幼儿自我学习。用“定格展示”的办法,不仅让幼儿都按自己的速度学习,而且提供了一个可供比较的过程参照,让幼儿自我学习。当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后,我们可以把作品的制造过程用分步定格的方法展示出来,贴在墙上,改变以往教师一步一步示范,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如果幼儿多次探索后仍不能成功,我们也能清楚地发现其难点所在,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打下基础。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不至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另外,在让幼儿使用工具、材料时。我们也应充分让他们自己去积累经验,开启思路。孩子不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最后是把幼儿的美工区的创作和其生活融合起来,体现了活动区的开放性、美化和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潜移默化地树立了一个重要的信念。幼儿在美工区中的作品利用得好,可以培养幼儿大胆参与的精神,并使幼儿感到自己有无尽的艺术创造力,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使教室成为欢乐的儿童世界,幼儿用自己的美术作品极大地美化了生活环境。
1.2数学分组教育。孩子们的性格千差万别,有好动的、有好静的、有听话的、有调皮的,如何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弱点?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教育规律寓教于乐,不断创新,使孩子们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受教育。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不仅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少年,他们建构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动作,所以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活动,而分组操作有利于幼儿积累多种数学经验。
分组活动是同时开展几个小组操作,各组内容不一样,各组内容不一样,材料不一样。幼儿做做这组,再做做那组,可以获得有关数组成的多种经验,而多种经验较单一经验,更有利于幼儿形成数的组成概念。幼儿在分组活动中的学习与在集体教学‘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在集体教学中,主动权操作在教师手中,幼儿是教师“牵引”下进行学习。而在分组活动中,学习主动权是在幼儿手中,幼儿要主动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不管做得对还是不对,都是他们主动探索的结果。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能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动探索紧密相连。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从实现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小组的操作材料,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提供物质保证。并交待好材料的用法与要求,以保证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教师良好的组织下要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自行调节、自愿换组。分组活动的指导不同于集体授课,是分散个别进行的,教师的指导要“追随”幼儿,以促成幼儿的主动探索。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一切的集体教学难以适应不同程度幼儿的需要,但分组活动不是整齐划一的。幼儿可以选择,可以调换。因此,集体教学难以克服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能得以解决。但分组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不同的难度,材料的程度要广泛一些。例如,某次活动是认识“4”,当然要有认识“4”的操作材料,但不能仅限于此,要同时提供一些小于“4”和大于“4”的材料,这样,“吃不了”的幼儿就可以从低一些的起点开始向“4”突进,而“吃不饱”的幼儿则可以在完成认识“4”以后。再适当地向前发展。分组活动的指导一定要适应个体差异,积极促进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进展得发一些,尤其多顾及差的幼儿,对他们多关注一些,力求他们的进展快一些。
分组活动应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两者结合能发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两者结合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具体安排一定要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出发,规划和调整两者的结合。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小班应基本采用分组操作方式。中班以后,幼儿可实行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大班可适当增加集体教学的比重,有利于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幼儿人小学做准备。
2 如何正确指导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活动,而是在教师陈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难的任务。区域活动的这种特性,使幼儿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地向自己挑战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儿能主动与他们(伙伴、教师)建立联系,并在人际交往冲突中,通过坚持、妥协、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行动等过程,学会合作与分享。显然,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形成的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
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③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④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落、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关键词]灵活;区域活动;方法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做的基础的工作。幼儿园的孩子接受的是最初级的教育,他们的年龄太小,行为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不能像中、小学生一样守纪律,认真学习,如何使这么小的孩子愿意接受知识呢?灵活的教育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 区域活动的开展
1.1充分利用美工区。艺术教育能激发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美工活动区正是其中一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极好形式。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美工活动区给了幼儿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能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
如何利用美工区呢?首先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特别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投放合适的材料。让幼儿能发挥想象尽情地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图和塑造,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营造一种轻松且利于交流的氛围去鼓励幼儿的创造性,用“你为什么这样的”来代替“你不应该那样做,应该这样做”这类的话。在集体谈话中,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愿望。
其次是通过引导去促进幼儿自我学习。用“定格展示”的办法,不仅让幼儿都按自己的速度学习,而且提供了一个可供比较的过程参照,让幼儿自我学习。当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后,我们可以把作品的制造过程用分步定格的方法展示出来,贴在墙上,改变以往教师一步一步示范,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如果幼儿多次探索后仍不能成功,我们也能清楚地发现其难点所在,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打下基础。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不至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另外,在让幼儿使用工具、材料时。我们也应充分让他们自己去积累经验,开启思路。孩子不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最后是把幼儿的美工区的创作和其生活融合起来,体现了活动区的开放性、美化和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潜移默化地树立了一个重要的信念。幼儿在美工区中的作品利用得好,可以培养幼儿大胆参与的精神,并使幼儿感到自己有无尽的艺术创造力,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使教室成为欢乐的儿童世界,幼儿用自己的美术作品极大地美化了生活环境。
1.2数学分组教育。孩子们的性格千差万别,有好动的、有好静的、有听话的、有调皮的,如何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弱点?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教育规律寓教于乐,不断创新,使孩子们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受教育。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不仅不同于成人,也不同于少年,他们建构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动作,所以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活动,而分组操作有利于幼儿积累多种数学经验。
分组活动是同时开展几个小组操作,各组内容不一样,各组内容不一样,材料不一样。幼儿做做这组,再做做那组,可以获得有关数组成的多种经验,而多种经验较单一经验,更有利于幼儿形成数的组成概念。幼儿在分组活动中的学习与在集体教学‘中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在集体教学中,主动权操作在教师手中,幼儿是教师“牵引”下进行学习。而在分组活动中,学习主动权是在幼儿手中,幼儿要主动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不管做得对还是不对,都是他们主动探索的结果。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能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动探索紧密相连。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从实现目标出发,精心设计小组的操作材料,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提供物质保证。并交待好材料的用法与要求,以保证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教师良好的组织下要允许幼儿自主选择、自行调节、自愿换组。分组活动的指导不同于集体授课,是分散个别进行的,教师的指导要“追随”幼儿,以促成幼儿的主动探索。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一切的集体教学难以适应不同程度幼儿的需要,但分组活动不是整齐划一的。幼儿可以选择,可以调换。因此,集体教学难以克服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能得以解决。但分组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不同的难度,材料的程度要广泛一些。例如,某次活动是认识“4”,当然要有认识“4”的操作材料,但不能仅限于此,要同时提供一些小于“4”和大于“4”的材料,这样,“吃不了”的幼儿就可以从低一些的起点开始向“4”突进,而“吃不饱”的幼儿则可以在完成认识“4”以后。再适当地向前发展。分组活动的指导一定要适应个体差异,积极促进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进展得发一些,尤其多顾及差的幼儿,对他们多关注一些,力求他们的进展快一些。
分组活动应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两者结合能发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两者结合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具体安排一定要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出发,规划和调整两者的结合。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小班应基本采用分组操作方式。中班以后,幼儿可实行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大班可适当增加集体教学的比重,有利于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幼儿人小学做准备。
2 如何正确指导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活动,而是在教师陈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难的任务。区域活动的这种特性,使幼儿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地向自己挑战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儿能主动与他们(伙伴、教师)建立联系,并在人际交往冲突中,通过坚持、妥协、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行动等过程,学会合作与分享。显然,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形成的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
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③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④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落、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