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持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劳动市场的需求萎缩情况,显现出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文章基于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需求理论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完善就业体制。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劳动需求理论
引言
如今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尤其是女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更为严峻。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有效运行经济体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刘丽丽(2006)认为,要从用人单位需求曲线的移动和性别工资差别模型两个角度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经济学分析, 认为要以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的形式建立合理的性别分工机制, 充分挖握工作和职务中的女性化势, 淡化生理特征的固定成见, 为女大学生的“ 就业权利” 寻找一个坚实可靠的支点。[1]杨冰洁、顾佳(2010)认为,毕业就等于失业,在如今的失业女大学生中,一部分属于非自愿失业,并从凯恩斯经济理论进行分析。[2]多数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较多,而文章从劳动需求理论角度去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了解,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不仅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也让“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季奔波的无奈感叹。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对全国6 万多名大学毕业生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2010 届女大学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生29.5%的比例,部分行业存在女性准入歧视,一些行业还有男女生同工不同酬的现象。[3]新华网记者发现,女大学生求职时遭遇性别歧视并不少见。全国妇联发展部2011年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可见,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分析
(一)选择的专业的需求呈饱和状态
高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大学生多选择较热门的专业。而选一个好转业,所谓的好专业的标准最根本的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完善,信息失灵而导致女大学生争相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热门专业,而不知道这些专业的需求是否已经饱和,毕业后这些专业是否有利于就业。
众所周知,学生所学专业影响未来的就业。从择业倾向来看,女大学生在择业意愿与标准上与男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择业意愿上,按就业单位类型分析,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单位类上有较明显差异。男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比例均比女生高,被三资企业录用比例也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到高校和其他教学单位业的比例却明显高于男生。主要由于女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较强,更注重选择有保障、相对稳定的工作,尤其是不愿到艰苦的地方、行业去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呈现饱和状态,就业率小。
(二)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随着时间范围的扩大,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发生变化。在长期,劳动和资本都可变,在超长期,劳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都可变。当企业生产成本固定时,劳动力的价格上升时,企业会减少劳动的雇佣,同时增加技术要素的投入,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男生比女生掌握技术的程度深,女大学生由于对技术的兴趣较浅薄,以及掌握程度差,所以出现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用人单位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女大学生的用工成本高于男大学生。对于企业和用人单位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利润”。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他们就会考虑成本大小,而企业成本包括可变资本与不资本,在不变资本一定的情况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因为利润等于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可变资本越少,总成本越少,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大。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存在生理上的差别,这是众所周知的。先天的性别差异和社会统计歧视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男生,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用人单位总是倾向于雇佣男性。[4]
到了用人单位,女大学生福利待遇往往高于男大学生这就必定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尤其是一个妇女休产假的问题更是如此。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它不愿考虑女性的多重社会角色,多重社会职能。妇女休产假时,不仅要停工停时,企业还要付工资,尤其是她们的工资越高,企业因女大学生休产假而遭受的损失更大。此外,妇女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工作时间较短,创造的价值较少,对来说,女大学生的用工成本较大。
(四)政府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政府实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了低收入者的利益。但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使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此时企业的雇佣成本增加,用工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因此企业减少雇用数量。当政府强迫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时,市场对这些职业的劳动供给量将会增加,从而需求量将减少。结果是女性职业中有更多的失业。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女大学生的供给量不断增大,同时需求量相对减少,从而造成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女大学生选择供需均衡的专业
女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以及岗位进行深入调查,调整自身的高就业期望。为了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高等教育开设一些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专业。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了专业的供给状况,才能最终影响需求,也就是就业问题。开设的专业更加符合女大学生的兴趣,就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同时还能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依据时间长短使各要素合理投入
有效运行劳动、资本和技术要素,合理替换。在维持企业经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增加劳动要素的投入,并与技术要素有机结合。男性工作者主要从事技术类工作,女性工作者主要从事管理类职位,这样使男性工作者和女性工作者成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关系,当男性工作者工作量下降时,企业将增加对按男性工作者的雇用数量,因而增加对女性工作者的雇佣量,导致其工资率上升。
(三)用人单位合理雇佣劳动力
对女大学生进行合理雇佣,保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运用社会保障政策,维护女职工的权益,但工资实行绩效工资制。男性工作者在女性工作者休产假时领取更多的薪酬,女性工作者接受男性工作者的领导,接受应当的薪酬分配,并使自身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那么如果法律规定男职工也有带薪产假,企业也要为男职工缴纳生育保险的话,从而实现企业同等对待男女职工。
(四)政府实现多种工资标准,给予政策优惠
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确立不同的工资标准。多层次工资待遇,会使企业有效运行,实现成本最小化,此时对劳动的需求增多。在政府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时,会随着女大学生的供给量不断增大,同时需求量相对增多,从而实现女大学生充分就业。
税收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支出,如果国家能够对于在男女比例配置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话,那么这些企业会得到相应的补偿,在社会上也会形成很好的影响,其他的企业也会效仿,久而久之,社会上、企业里的性别歧视现象就会减少,女性的价值也为社会所承认,所认真对待。
结论:在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出现劳动供给多于需求的局面。女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提高女大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企业调整自身劳动需求机制,女大学生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政府有效运行经济体制,共同努力,保证女大学生日后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刘丽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6(01)
[2][3]杨冰洁、顾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06)
[4]郭艳利、高冰、唐玲.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6 (01)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劳动需求理论
引言
如今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尤其是女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更为严峻。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有效运行经济体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刘丽丽(2006)认为,要从用人单位需求曲线的移动和性别工资差别模型两个角度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经济学分析, 认为要以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的形式建立合理的性别分工机制, 充分挖握工作和职务中的女性化势, 淡化生理特征的固定成见, 为女大学生的“ 就业权利” 寻找一个坚实可靠的支点。[1]杨冰洁、顾佳(2010)认为,毕业就等于失业,在如今的失业女大学生中,一部分属于非自愿失业,并从凯恩斯经济理论进行分析。[2]多数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较多,而文章从劳动需求理论角度去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了解,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不仅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也让“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季奔波的无奈感叹。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对全国6 万多名大学毕业生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2010 届女大学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生29.5%的比例,部分行业存在女性准入歧视,一些行业还有男女生同工不同酬的现象。[3]新华网记者发现,女大学生求职时遭遇性别歧视并不少见。全国妇联发展部2011年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可见,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分析
(一)选择的专业的需求呈饱和状态
高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大学生多选择较热门的专业。而选一个好转业,所谓的好专业的标准最根本的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完善,信息失灵而导致女大学生争相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热门专业,而不知道这些专业的需求是否已经饱和,毕业后这些专业是否有利于就业。
众所周知,学生所学专业影响未来的就业。从择业倾向来看,女大学生在择业意愿与标准上与男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择业意愿上,按就业单位类型分析,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单位类上有较明显差异。男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比例均比女生高,被三资企业录用比例也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到高校和其他教学单位业的比例却明显高于男生。主要由于女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较强,更注重选择有保障、相对稳定的工作,尤其是不愿到艰苦的地方、行业去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呈现饱和状态,就业率小。
(二)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随着时间范围的扩大,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发生变化。在长期,劳动和资本都可变,在超长期,劳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都可变。当企业生产成本固定时,劳动力的价格上升时,企业会减少劳动的雇佣,同时增加技术要素的投入,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男生比女生掌握技术的程度深,女大学生由于对技术的兴趣较浅薄,以及掌握程度差,所以出现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用人单位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女大学生的用工成本高于男大学生。对于企业和用人单位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利润”。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他们就会考虑成本大小,而企业成本包括可变资本与不资本,在不变资本一定的情况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因为利润等于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可变资本越少,总成本越少,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大。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存在生理上的差别,这是众所周知的。先天的性别差异和社会统计歧视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男生,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用人单位总是倾向于雇佣男性。[4]
到了用人单位,女大学生福利待遇往往高于男大学生这就必定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尤其是一个妇女休产假的问题更是如此。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它不愿考虑女性的多重社会角色,多重社会职能。妇女休产假时,不仅要停工停时,企业还要付工资,尤其是她们的工资越高,企业因女大学生休产假而遭受的损失更大。此外,妇女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工作时间较短,创造的价值较少,对来说,女大学生的用工成本较大。
(四)政府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政府实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了低收入者的利益。但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使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此时企业的雇佣成本增加,用工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因此企业减少雇用数量。当政府强迫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时,市场对这些职业的劳动供给量将会增加,从而需求量将减少。结果是女性职业中有更多的失业。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女大学生的供给量不断增大,同时需求量相对减少,从而造成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女大学生选择供需均衡的专业
女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以及岗位进行深入调查,调整自身的高就业期望。为了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高等教育开设一些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专业。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了专业的供给状况,才能最终影响需求,也就是就业问题。开设的专业更加符合女大学生的兴趣,就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同时还能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依据时间长短使各要素合理投入
有效运行劳动、资本和技术要素,合理替换。在维持企业经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增加劳动要素的投入,并与技术要素有机结合。男性工作者主要从事技术类工作,女性工作者主要从事管理类职位,这样使男性工作者和女性工作者成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关系,当男性工作者工作量下降时,企业将增加对按男性工作者的雇用数量,因而增加对女性工作者的雇佣量,导致其工资率上升。
(三)用人单位合理雇佣劳动力
对女大学生进行合理雇佣,保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运用社会保障政策,维护女职工的权益,但工资实行绩效工资制。男性工作者在女性工作者休产假时领取更多的薪酬,女性工作者接受男性工作者的领导,接受应当的薪酬分配,并使自身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那么如果法律规定男职工也有带薪产假,企业也要为男职工缴纳生育保险的话,从而实现企业同等对待男女职工。
(四)政府实现多种工资标准,给予政策优惠
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确立不同的工资标准。多层次工资待遇,会使企业有效运行,实现成本最小化,此时对劳动的需求增多。在政府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时,会随着女大学生的供给量不断增大,同时需求量相对增多,从而实现女大学生充分就业。
税收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支出,如果国家能够对于在男女比例配置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话,那么这些企业会得到相应的补偿,在社会上也会形成很好的影响,其他的企业也会效仿,久而久之,社会上、企业里的性别歧视现象就会减少,女性的价值也为社会所承认,所认真对待。
结论:在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出现劳动供给多于需求的局面。女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提高女大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企业调整自身劳动需求机制,女大学生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政府有效运行经济体制,共同努力,保证女大学生日后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刘丽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6(01)
[2][3]杨冰洁、顾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06)
[4]郭艳利、高冰、唐玲.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北方经济,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