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则徐一生注重调查研究,其认真程度,在当时官场屈指可数。他之所以能临事不苟且,坎坷见风骨,与他凡事必坚持认真调查研究的精神有密切关系。《清朝野史大观》卷七说,林则徐办理河工,发现“秸料为河工第一弊端”,遂将南北十五厅各垛逐一查明,“岁省度支无算”。道光皇帝下旨说:“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封建官场办事,本来只要“等因奉此”,按照皇上的旨意,一条一条贯彻执行即可,有几个人能像林则徐这样认真的呢?林则徐依靠调查研究,为工程清除积弊,替国家节省开支,真正做到了兴修水利造福于民。这种调查研究毕竟有益国家,所以道光皇帝对“从未有如此认真”的他大加表扬。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许多时候必然得罪皇帝。但在受到皇帝严厉批评甚至遭受种种打击的情况下,林则徐依然坚持认真调查研究,一点也不考虑个人得失,毫无隐瞒地向皇帝反映真实情况,这就是林则徐难能可贵的地方。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并不是嘴上说着玩的。他在禁烟前后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不管是皇帝支持的时候,还是被皇帝贬斥之后,他的态度都非常明确而坚定,可谓一以贯之。
道光十三年,“江苏连年灾歉,民情竭蹶异常”,《清史稿·林则徐传》说:“先是则徐在江宁藩司任内,以各属水灾,建议倡捐、煮赈、资送、留养、收孩、瘗棺、捐衣、劝粜、养佃、典牛、借子种、禁烧锅凡十二条”,一面千方百计缓解灾情,一面将灾情如实上报,要求减征缓征钱粮漕米。道光皇帝下谕把林则徐大骂一通,训斥他“只知博取声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顶着压力,再次上书,并“亲坐小舟密往各处察看,见其一穗所结多属空稃,半熟之禾变成焦黑”,他和农民谈话,详细了解灾情,老农告诉他:“现在纵能即晴赶晾糟朽之谷,每亩比之上年已少收五六斗”。这种微服私访得到的第一手材料,使他更为灾民以后的生活担忧:“当此秋成之余,粮价日昂,实从来所未见,来岁青黄不接,不知更当如何?”他认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作为一名封疆大吏,他自言“昼见阴霾之象,自省愆尤;宵闻风雨之声,难安寝席”,真可谓情见乎辞。读《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中这一篇《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就是林则徐式的“认真”!
陈三立《杂说二》记载,光绪二十六年西山之原大旱,官吏不肯报灾,说:“余读苏子瞻知杭州时《上吕仆射书》称,‘八月之末,秀州数千人诉风灾,拒闭不纳’,因言‘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子瞻时去今且千岁,吏之法已如此,今法益弊,而吏益巧。如此类者固不可胜数,无足怪也。”林则徐的“认真”与“诉灾不纳”者相比,更令人崇敬。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许多时候必然得罪皇帝。但在受到皇帝严厉批评甚至遭受种种打击的情况下,林则徐依然坚持认真调查研究,一点也不考虑个人得失,毫无隐瞒地向皇帝反映真实情况,这就是林则徐难能可贵的地方。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并不是嘴上说着玩的。他在禁烟前后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不管是皇帝支持的时候,还是被皇帝贬斥之后,他的态度都非常明确而坚定,可谓一以贯之。
道光十三年,“江苏连年灾歉,民情竭蹶异常”,《清史稿·林则徐传》说:“先是则徐在江宁藩司任内,以各属水灾,建议倡捐、煮赈、资送、留养、收孩、瘗棺、捐衣、劝粜、养佃、典牛、借子种、禁烧锅凡十二条”,一面千方百计缓解灾情,一面将灾情如实上报,要求减征缓征钱粮漕米。道光皇帝下谕把林则徐大骂一通,训斥他“只知博取声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顶着压力,再次上书,并“亲坐小舟密往各处察看,见其一穗所结多属空稃,半熟之禾变成焦黑”,他和农民谈话,详细了解灾情,老农告诉他:“现在纵能即晴赶晾糟朽之谷,每亩比之上年已少收五六斗”。这种微服私访得到的第一手材料,使他更为灾民以后的生活担忧:“当此秋成之余,粮价日昂,实从来所未见,来岁青黄不接,不知更当如何?”他认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作为一名封疆大吏,他自言“昼见阴霾之象,自省愆尤;宵闻风雨之声,难安寝席”,真可谓情见乎辞。读《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中这一篇《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就是林则徐式的“认真”!
陈三立《杂说二》记载,光绪二十六年西山之原大旱,官吏不肯报灾,说:“余读苏子瞻知杭州时《上吕仆射书》称,‘八月之末,秀州数千人诉风灾,拒闭不纳’,因言‘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子瞻时去今且千岁,吏之法已如此,今法益弊,而吏益巧。如此类者固不可胜数,无足怪也。”林则徐的“认真”与“诉灾不纳”者相比,更令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