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切发展 情智相长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语言凝练,字不虚设。指导小学生阅读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里根植属于中华子孙的语言之根。
  但是,文言文与小学生常常接触的现代文的表达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在理解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排斥与抗拒。那么,如何让小古文学习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既激发学生亲近古文的欲望,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下文即以《为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必要的举措。
  《为学》一课教学内容:
  为(wéi)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活动驿站:
  1.读通、读顺并背诵课文;
  2.想象对话中两个人物的神情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3.请你想象二人后来的一段对话,将故事继续创编下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人贵有志,事在人为;“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而为”。
  3.学习借助现代汉语知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补充阅读原文的其他段落。
  4.续编故事,尝试写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题意
  1. 对话激趣:
  师:喜欢读文言文吗?它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区别?
  生:语言凝练,但内涵丰富。
  师:是的,文言文就像陈年的酒,需要用心去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选自清代彭端淑的文章《为学》。一起跟我读课题:为(wéi)学。
  3.指导理解课题:在现代汉语中,当“为”读第二声时,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指作为或做事情。猜一猜,哪一种解释在这里更适合?为,即做的意思;为学就是——做学问。
  【设计意图:富有趣味的语言导入和猜一猜字义的活动,既可以令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渗透了用现代汉语知识来帮助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指导。】
  二、初读——正确读文
  1.围绕“做学问”,文章都写了什么内容呢?你能凭自己的力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先自己读读看,没把握的地方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
  2.下面听老师读一读。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会听,听清每个字的音调、朗读的语气、句中的停顿,与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地方,就拿起笔记一记;还有疑惑的地方,请做个记号。
  3. 还有疑惑之处吗?(预设:语,表示说的意思,所以读yù。)
  4. 指名读,重点指导:
  读音:语(yù)于一瓶一钵(bō)何恃(shì)亦(yì)易矣(yǐ)
  节奏: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5.与同桌一起读,相互提醒与纠正。
  6.全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听教师范读,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朗读时的错误;通过比较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初步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读音、声调、停顿,增强语感;反复练习,有助于规范诵读,做到读准音、读准句,不误读一字不多读一字,不漏一字,不破一句。】
  三、再读——理解内容
  1.这篇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是作者的观点,第二段开始是一个小故事。你能读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吗?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并讨论。
  2.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仔细读读这则故事,你觉得哪些词句的理解还有困难?
  4.质疑:欲 钵 恃 语于 越
  5.问题怎么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自悟答案。
  6.重点指导通过组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恃。现代汉语中可以组成什么词?有恃无恐。其中“恃”表示什么意思? 恃:靠;何恃,靠什么,凭什么。文言文中,为了表示强调,把何放在句子前面,称之为倒装。
  (2)之南海:之,去。南海,并不是真的南海,而是东海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传授佛法的地方,所有信仰佛教的人都以去南海朝圣作为毕生的追求。(出示地图)你们看,这里就是蜀国,这个地方高山绵延,深涧纵横,地势极险要。诗仙李白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设计意图:有时候,语言是凭借直觉进行认知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可以检测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同伴互助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
  四、三读——感悟情意
  1.感悟人物对话,想象人物神情语气,做好批注,练习朗读。
  2.交流,指导朗读。
  (1) “子何恃而往?”富者()地问。
  点拨:对于富僧而言,这是怎样的一段路程?启发学生想象路途的艰难。
  所以他会怎样问?指导学生读出十分惊讶、怀疑的语气。
  (2) “吾一瓶一钵足矣。”贫者( )地说。
  指名读,点拨:你觉得一瓶一钵足够吗?凭什么强调“足矣”?
  生交流:凭的是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指导朗读,读出贫者的自信、从容。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富者( )地说。
  你能想象富者当时的表情吗?
  指导朗读,读出他的不屑、瞧不起。
  3.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先小组练习,再指名朗读,然后由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指导学生一边想象人物动作和神情一边背诵。
  5.启发想象并写话:文章写到富者有惭色就结束了,可故事并没有结束,生活还在继续。试想他们之间还继续了一段对话,各自会说些什么呢?请你联系课文,发挥想象,写一写他们的对话。可以用我们现代语言来写,也可以用文言来写。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个性化朗读,充分体验了人物的神情、心理活动变化,使“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语气”,使古文学习充满了情趣。而想象仿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
  五、四读——明理背诵
  1.写作此文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彭端淑。本文是他用来教育他的后辈子侄的,篇首他语重心长地说——引读第一自然段。
  2.“为与不为”的不同结果,对你有哪些启发?
  3.交流并总结:只有立下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成功;做学问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决心、毅力、行动;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出示并齐读蒲松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整体回归:出示填空,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能动性,注重自学自悟;学习文言文,不求甚解,只要大体了解、有所启发即可,关键在于多读多诵,注重语言的朗读与积累。】
  六、五读——拓展运用
  1.拓展阅读:有兴趣读读原文的其他自然段吗?能试着借助现代汉语知识读懂其中的含义吗?出示《为学》原文的其他段落,小组合作研究,参与全班交流。
  2.行为指导:课后,请同学们及时背诵和巩固课文,并像文中的贫者一样“立志而为,付出行动”。
  【设计意图:出示原文其他段落让学生合作解读,从扶到放,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巩固学习方法;发挥小古文的人文价值,用所悟道理指导学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教学思考:
  小古文学习必须顺应小学生特点,在学习内容、方法以及过程上更适切学生的发展。
  一、精选适宜的学习内容
  1.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教材
  经典古文多如繁星,我们要立足学生终生发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阅读兴趣和能力情况,合理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科学制订教学目标。《为学》原文共有五段文字,内容较多,有的段落比较难懂,一节课难以学会。本课选择了“提出观点”的开头一段与“讲述故事”的第二大段作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借助故事来理解道理。教学内容结构完整、中心明确、难易适度、富有情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让经典古文从高不可攀变得平易近人,亲近学生,滋养心灵。
  2.准确解读教材,直切文本重难点
  “删繁就简三秋树”,小学生阅读文言文不用“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只要理解重点词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即可。本课教学以文中两次出现的重点词句“何恃而往”为突破口展开教学,从中心向全文辐射,感悟文章大意;抓住人物语言,练习分角色有感情诵读;抓住“为”与“恃”两处字词理解的难点,教给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组词解义来理解文言的方法;抓住“为”与“不为”结果的对比,来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
  二、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1.自学为主
  文言文学习也要凸显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诵读、范读比较、自我修正等环节,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悟答案,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已懂的,教师坚决不讲,对讨论后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突破理解的难点;在感情朗读时,注重个性体验,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表达个性化体验;在品悟道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边思边批注,合作研读问题、解决问题。
  2.以读为主
  文言文阅读,最关键在于一个“读”字。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了“读”的活动,线条清晰流畅,方法朴实灵动,情境活泼生动,扎扎实实地练习朗读与背诵。一是充分自由读,初尝文言音韵美,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悠扬悦耳的声音,去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二是对照注释读。尝试自己理解文言文大意,感知文言文的凝练之美。三是想象悟理读,欣赏文言文意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做到情有所悟,理有所悟。四是有感情诵读,享受文言情趣美。
  三、进行适度的理解运用
  1.不求甚解,学思结合
  一是联想举象:在理解“之南海”的艰难时,先从蜀地与南海的距离入手,再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二是想象对话中的人物神情、语气,想象补白二人后来的对话,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建立一个有情有趣、有理有智的课堂。三是读写结合,鼓励学生由模仿起步,可以模仿创造一两个句子,也可以尝试写一个小段落,激发学生用文言表达的兴趣,感受文言的创作美。如何用词更凝练,更富有文言的韵味?学生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能力的飞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2.举一反三,知行合一
  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词义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稳定性,这也说明现代汉语与文言文学习是可以实现无痕对接与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现代汉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和推测。例如:猜猜“为”的哪一种解释在这里比较合适?“恃”可以组什么词,在词语中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这种解释是否合适?待学生初步学会借助组词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之后,教师又引导其运用方法理解其他段落。如此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的练习,锻炼了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也进一步涵养了学生的古文语感。下次再遇文言文,学生就不会畏难了。
其他文献
动态照明深度学习关联成像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提出一种适用于傅里叶变换关联成像系统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该方法可实现关联成像动态解码,样品只需单次曝光即可获得高质量图像。相关论文发表于Optics Express。利用傅里叶变换关联成像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动态解码神经网络模型(Y-Net),只要训练过程和成像过程的散斑场统计特性一致,即可高质量重建样品图像,且样
小学语文,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现代白话文,可是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即文章,也指书面语言;“言”即写、表述。那么,顾名思义,“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带来了新的舞台。  可是,文言文作为一项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也让教师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内容,有目的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以引导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小学教育是道德教育所要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小学生应重点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培养谦虚谨慎、诚实正直、勤劳勇敢等优良品质。  下
《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使人心旷神怡。此处的景物描写看似与文本主旨关联不大,实则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该部分的内容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是有迹可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笔者认为,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与文本主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如何才能让该部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对此,笔者进行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发、疏导、调控学生的课堂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教给质疑问难的途径与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第三位。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众多,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早筛标记物,但有约40%的假阴性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肝癌早筛生物标记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黄岩谊研究组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暨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彭吉润研究组合作,研发了一种肝癌的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历史性散文。文章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从出发前的装备,人物的神情与心理,出使中的态度与做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远航,简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本文以描述性语言重现历史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使得人物立体、场景真实形象,仿佛又回到了历史事件中。全文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二、目标预设  学生在自我朗读中感受远航前的壮观,
[教材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开放的空间,有效利用周边资源,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悟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决策能力。  [教学设想]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把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下简称“新增两基”)列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明确指出了达成这些目标的途径,如“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等等。在此,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对具体落实这方面目标的几点思考。  一、着眼数学素养,挖掘数学内涵  1.依托教材,挖掘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与教
2008年5月20日,捷克登山界传来两个消息:马克在无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登上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海拔8167米;莫里在珠峰8300米处坠崖身亡。  马克与莫里是好朋友,都是登山爱好者。莫里的愿望是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认为,作为一名登山运动员,没征服珠峰,就不算一个最好的运动员,马克则认为,征服珠峰对一个登山运动员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他的素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