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语言凝练,字不虚设。指导小学生阅读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里根植属于中华子孙的语言之根。
但是,文言文与小学生常常接触的现代文的表达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在理解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排斥与抗拒。那么,如何让小古文学习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既激发学生亲近古文的欲望,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下文即以《为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必要的举措。
《为学》一课教学内容:
为(wéi)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活动驿站:
1.读通、读顺并背诵课文;
2.想象对话中两个人物的神情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3.请你想象二人后来的一段对话,将故事继续创编下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人贵有志,事在人为;“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而为”。
3.学习借助现代汉语知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补充阅读原文的其他段落。
4.续编故事,尝试写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题意
1. 对话激趣:
师:喜欢读文言文吗?它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区别?
生:语言凝练,但内涵丰富。
师:是的,文言文就像陈年的酒,需要用心去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选自清代彭端淑的文章《为学》。一起跟我读课题:为(wéi)学。
3.指导理解课题:在现代汉语中,当“为”读第二声时,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指作为或做事情。猜一猜,哪一种解释在这里更适合?为,即做的意思;为学就是——做学问。
【设计意图:富有趣味的语言导入和猜一猜字义的活动,既可以令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渗透了用现代汉语知识来帮助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指导。】
二、初读——正确读文
1.围绕“做学问”,文章都写了什么内容呢?你能凭自己的力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先自己读读看,没把握的地方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
2.下面听老师读一读。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会听,听清每个字的音调、朗读的语气、句中的停顿,与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地方,就拿起笔记一记;还有疑惑的地方,请做个记号。
3. 还有疑惑之处吗?(预设:语,表示说的意思,所以读yù。)
4. 指名读,重点指导:
读音:语(yù)于一瓶一钵(bō)何恃(shì)亦(yì)易矣(yǐ)
节奏: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5.与同桌一起读,相互提醒与纠正。
6.全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听教师范读,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朗读时的错误;通过比较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初步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读音、声调、停顿,增强语感;反复练习,有助于规范诵读,做到读准音、读准句,不误读一字不多读一字,不漏一字,不破一句。】
三、再读——理解内容
1.这篇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是作者的观点,第二段开始是一个小故事。你能读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吗?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并讨论。
2.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仔细读读这则故事,你觉得哪些词句的理解还有困难?
4.质疑:欲 钵 恃 语于 越
5.问题怎么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自悟答案。
6.重点指导通过组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恃。现代汉语中可以组成什么词?有恃无恐。其中“恃”表示什么意思? 恃:靠;何恃,靠什么,凭什么。文言文中,为了表示强调,把何放在句子前面,称之为倒装。
(2)之南海:之,去。南海,并不是真的南海,而是东海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传授佛法的地方,所有信仰佛教的人都以去南海朝圣作为毕生的追求。(出示地图)你们看,这里就是蜀国,这个地方高山绵延,深涧纵横,地势极险要。诗仙李白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设计意图:有时候,语言是凭借直觉进行认知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可以检测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同伴互助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
四、三读——感悟情意
1.感悟人物对话,想象人物神情语气,做好批注,练习朗读。
2.交流,指导朗读。
(1) “子何恃而往?”富者()地问。
点拨:对于富僧而言,这是怎样的一段路程?启发学生想象路途的艰难。
所以他会怎样问?指导学生读出十分惊讶、怀疑的语气。
(2) “吾一瓶一钵足矣。”贫者( )地说。
指名读,点拨:你觉得一瓶一钵足够吗?凭什么强调“足矣”?
生交流:凭的是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指导朗读,读出贫者的自信、从容。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富者( )地说。
你能想象富者当时的表情吗?
指导朗读,读出他的不屑、瞧不起。
3.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先小组练习,再指名朗读,然后由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指导学生一边想象人物动作和神情一边背诵。
5.启发想象并写话:文章写到富者有惭色就结束了,可故事并没有结束,生活还在继续。试想他们之间还继续了一段对话,各自会说些什么呢?请你联系课文,发挥想象,写一写他们的对话。可以用我们现代语言来写,也可以用文言来写。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个性化朗读,充分体验了人物的神情、心理活动变化,使“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语气”,使古文学习充满了情趣。而想象仿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
五、四读——明理背诵
1.写作此文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彭端淑。本文是他用来教育他的后辈子侄的,篇首他语重心长地说——引读第一自然段。
2.“为与不为”的不同结果,对你有哪些启发?
3.交流并总结:只有立下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成功;做学问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决心、毅力、行动;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出示并齐读蒲松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整体回归:出示填空,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能动性,注重自学自悟;学习文言文,不求甚解,只要大体了解、有所启发即可,关键在于多读多诵,注重语言的朗读与积累。】
六、五读——拓展运用
1.拓展阅读:有兴趣读读原文的其他自然段吗?能试着借助现代汉语知识读懂其中的含义吗?出示《为学》原文的其他段落,小组合作研究,参与全班交流。
2.行为指导:课后,请同学们及时背诵和巩固课文,并像文中的贫者一样“立志而为,付出行动”。
【设计意图:出示原文其他段落让学生合作解读,从扶到放,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巩固学习方法;发挥小古文的人文价值,用所悟道理指导学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教学思考:
小古文学习必须顺应小学生特点,在学习内容、方法以及过程上更适切学生的发展。
一、精选适宜的学习内容
1.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教材
经典古文多如繁星,我们要立足学生终生发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阅读兴趣和能力情况,合理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科学制订教学目标。《为学》原文共有五段文字,内容较多,有的段落比较难懂,一节课难以学会。本课选择了“提出观点”的开头一段与“讲述故事”的第二大段作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借助故事来理解道理。教学内容结构完整、中心明确、难易适度、富有情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让经典古文从高不可攀变得平易近人,亲近学生,滋养心灵。
2.准确解读教材,直切文本重难点
“删繁就简三秋树”,小学生阅读文言文不用“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只要理解重点词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即可。本课教学以文中两次出现的重点词句“何恃而往”为突破口展开教学,从中心向全文辐射,感悟文章大意;抓住人物语言,练习分角色有感情诵读;抓住“为”与“恃”两处字词理解的难点,教给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组词解义来理解文言的方法;抓住“为”与“不为”结果的对比,来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
二、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1.自学为主
文言文学习也要凸显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诵读、范读比较、自我修正等环节,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悟答案,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已懂的,教师坚决不讲,对讨论后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突破理解的难点;在感情朗读时,注重个性体验,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表达个性化体验;在品悟道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边思边批注,合作研读问题、解决问题。
2.以读为主
文言文阅读,最关键在于一个“读”字。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了“读”的活动,线条清晰流畅,方法朴实灵动,情境活泼生动,扎扎实实地练习朗读与背诵。一是充分自由读,初尝文言音韵美,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悠扬悦耳的声音,去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二是对照注释读。尝试自己理解文言文大意,感知文言文的凝练之美。三是想象悟理读,欣赏文言文意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做到情有所悟,理有所悟。四是有感情诵读,享受文言情趣美。
三、进行适度的理解运用
1.不求甚解,学思结合
一是联想举象:在理解“之南海”的艰难时,先从蜀地与南海的距离入手,再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二是想象对话中的人物神情、语气,想象补白二人后来的对话,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建立一个有情有趣、有理有智的课堂。三是读写结合,鼓励学生由模仿起步,可以模仿创造一两个句子,也可以尝试写一个小段落,激发学生用文言表达的兴趣,感受文言的创作美。如何用词更凝练,更富有文言的韵味?学生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能力的飞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2.举一反三,知行合一
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词义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稳定性,这也说明现代汉语与文言文学习是可以实现无痕对接与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现代汉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和推测。例如:猜猜“为”的哪一种解释在这里比较合适?“恃”可以组什么词,在词语中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这种解释是否合适?待学生初步学会借助组词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之后,教师又引导其运用方法理解其他段落。如此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的练习,锻炼了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也进一步涵养了学生的古文语感。下次再遇文言文,学生就不会畏难了。
但是,文言文与小学生常常接触的现代文的表达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在理解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排斥与抗拒。那么,如何让小古文学习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既激发学生亲近古文的欲望,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下文即以《为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必要的举措。
《为学》一课教学内容:
为(wéi)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活动驿站:
1.读通、读顺并背诵课文;
2.想象对话中两个人物的神情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3.请你想象二人后来的一段对话,将故事继续创编下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人贵有志,事在人为;“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而为”。
3.学习借助现代汉语知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补充阅读原文的其他段落。
4.续编故事,尝试写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题意
1. 对话激趣:
师:喜欢读文言文吗?它与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区别?
生:语言凝练,但内涵丰富。
师:是的,文言文就像陈年的酒,需要用心去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古文,选自清代彭端淑的文章《为学》。一起跟我读课题:为(wéi)学。
3.指导理解课题:在现代汉语中,当“为”读第二声时,通常表示什么意思呢?指作为或做事情。猜一猜,哪一种解释在这里更适合?为,即做的意思;为学就是——做学问。
【设计意图:富有趣味的语言导入和猜一猜字义的活动,既可以令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渗透了用现代汉语知识来帮助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指导。】
二、初读——正确读文
1.围绕“做学问”,文章都写了什么内容呢?你能凭自己的力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先自己读读看,没把握的地方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
2.下面听老师读一读。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会听,听清每个字的音调、朗读的语气、句中的停顿,与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地方,就拿起笔记一记;还有疑惑的地方,请做个记号。
3. 还有疑惑之处吗?(预设:语,表示说的意思,所以读yù。)
4. 指名读,重点指导:
读音:语(yù)于一瓶一钵(bō)何恃(shì)亦(yì)易矣(yǐ)
节奏: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5.与同桌一起读,相互提醒与纠正。
6.全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听教师范读,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朗读时的错误;通过比较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初步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读音、声调、停顿,增强语感;反复练习,有助于规范诵读,做到读准音、读准句,不误读一字不多读一字,不漏一字,不破一句。】
三、再读——理解内容
1.这篇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是作者的观点,第二段开始是一个小故事。你能读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吗?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并讨论。
2.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仔细读读这则故事,你觉得哪些词句的理解还有困难?
4.质疑:欲 钵 恃 语于 越
5.问题怎么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自悟答案。
6.重点指导通过组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恃。现代汉语中可以组成什么词?有恃无恐。其中“恃”表示什么意思? 恃:靠;何恃,靠什么,凭什么。文言文中,为了表示强调,把何放在句子前面,称之为倒装。
(2)之南海:之,去。南海,并不是真的南海,而是东海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传授佛法的地方,所有信仰佛教的人都以去南海朝圣作为毕生的追求。(出示地图)你们看,这里就是蜀国,这个地方高山绵延,深涧纵横,地势极险要。诗仙李白曾说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设计意图:有时候,语言是凭借直觉进行认知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可以检测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同伴互助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
四、三读——感悟情意
1.感悟人物对话,想象人物神情语气,做好批注,练习朗读。
2.交流,指导朗读。
(1) “子何恃而往?”富者()地问。
点拨:对于富僧而言,这是怎样的一段路程?启发学生想象路途的艰难。
所以他会怎样问?指导学生读出十分惊讶、怀疑的语气。
(2) “吾一瓶一钵足矣。”贫者( )地说。
指名读,点拨:你觉得一瓶一钵足够吗?凭什么强调“足矣”?
生交流:凭的是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指导朗读,读出贫者的自信、从容。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富者( )地说。
你能想象富者当时的表情吗?
指导朗读,读出他的不屑、瞧不起。
3.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先小组练习,再指名朗读,然后由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指导学生一边想象人物动作和神情一边背诵。
5.启发想象并写话:文章写到富者有惭色就结束了,可故事并没有结束,生活还在继续。试想他们之间还继续了一段对话,各自会说些什么呢?请你联系课文,发挥想象,写一写他们的对话。可以用我们现代语言来写,也可以用文言来写。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个性化朗读,充分体验了人物的神情、心理活动变化,使“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语气”,使古文学习充满了情趣。而想象仿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增添了文章的理趣。】
五、四读——明理背诵
1.写作此文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彭端淑。本文是他用来教育他的后辈子侄的,篇首他语重心长地说——引读第一自然段。
2.“为与不为”的不同结果,对你有哪些启发?
3.交流并总结:只有立下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成功;做学问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决心、毅力、行动;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出示并齐读蒲松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整体回归:出示填空,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能动性,注重自学自悟;学习文言文,不求甚解,只要大体了解、有所启发即可,关键在于多读多诵,注重语言的朗读与积累。】
六、五读——拓展运用
1.拓展阅读:有兴趣读读原文的其他自然段吗?能试着借助现代汉语知识读懂其中的含义吗?出示《为学》原文的其他段落,小组合作研究,参与全班交流。
2.行为指导:课后,请同学们及时背诵和巩固课文,并像文中的贫者一样“立志而为,付出行动”。
【设计意图:出示原文其他段落让学生合作解读,从扶到放,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巩固学习方法;发挥小古文的人文价值,用所悟道理指导学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教学思考:
小古文学习必须顺应小学生特点,在学习内容、方法以及过程上更适切学生的发展。
一、精选适宜的学习内容
1.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教材
经典古文多如繁星,我们要立足学生终生发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阅读兴趣和能力情况,合理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科学制订教学目标。《为学》原文共有五段文字,内容较多,有的段落比较难懂,一节课难以学会。本课选择了“提出观点”的开头一段与“讲述故事”的第二大段作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借助故事来理解道理。教学内容结构完整、中心明确、难易适度、富有情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让经典古文从高不可攀变得平易近人,亲近学生,滋养心灵。
2.准确解读教材,直切文本重难点
“删繁就简三秋树”,小学生阅读文言文不用“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只要理解重点词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即可。本课教学以文中两次出现的重点词句“何恃而往”为突破口展开教学,从中心向全文辐射,感悟文章大意;抓住人物语言,练习分角色有感情诵读;抓住“为”与“恃”两处字词理解的难点,教给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组词解义来理解文言的方法;抓住“为”与“不为”结果的对比,来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
二、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1.自学为主
文言文学习也要凸显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尝试诵读、范读比较、自我修正等环节,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悟答案,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已懂的,教师坚决不讲,对讨论后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突破理解的难点;在感情朗读时,注重个性体验,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表达个性化体验;在品悟道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边思边批注,合作研读问题、解决问题。
2.以读为主
文言文阅读,最关键在于一个“读”字。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了“读”的活动,线条清晰流畅,方法朴实灵动,情境活泼生动,扎扎实实地练习朗读与背诵。一是充分自由读,初尝文言音韵美,让学生做到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悠扬悦耳的声音,去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二是对照注释读。尝试自己理解文言文大意,感知文言文的凝练之美。三是想象悟理读,欣赏文言文意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做到情有所悟,理有所悟。四是有感情诵读,享受文言情趣美。
三、进行适度的理解运用
1.不求甚解,学思结合
一是联想举象:在理解“之南海”的艰难时,先从蜀地与南海的距离入手,再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二是想象对话中的人物神情、语气,想象补白二人后来的对话,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建立一个有情有趣、有理有智的课堂。三是读写结合,鼓励学生由模仿起步,可以模仿创造一两个句子,也可以尝试写一个小段落,激发学生用文言表达的兴趣,感受文言的创作美。如何用词更凝练,更富有文言的韵味?学生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能力的飞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2.举一反三,知行合一
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词义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稳定性,这也说明现代汉语与文言文学习是可以实现无痕对接与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现代汉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和推测。例如:猜猜“为”的哪一种解释在这里比较合适?“恃”可以组什么词,在词语中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这种解释是否合适?待学生初步学会借助组词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含义之后,教师又引导其运用方法理解其他段落。如此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的练习,锻炼了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也进一步涵养了学生的古文语感。下次再遇文言文,学生就不会畏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