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siszx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图画”的良机。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
   1.学会精读,边读边思考。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读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汲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2.“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写读书笔记。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真正做到读懂。若要理解体会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反复读,直至消化。尤其對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阅读时既要做好圈点,又要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文本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出原文的纰漏等。
   (3)做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4)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5)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6)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能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7)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古训,也是我们现代人开展读书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回到古代,复述经典”的浮夸之风未见其弱,要说“坚忍不拔”,必引越王勾践;论证“淡泊名利”,少不了李白放逐、陶潜归隐,且视角陈旧,语言雷同,令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这一人生的“豹尾”,叙述语言如同出自复印机一般没有个性。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李杜”文章,名人名
期刊
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6套考查到了熟语(含词语)。考查的形式进一步丰富,有直接辨别正误式,这仍然是主打样式;还出现了替换比较式,如浙江卷;语段成语使用辨析式,如广东卷;填空选择式,如江西卷和天津卷。下面结合各地高考试题对各地采取的主要设错方式作具体分析。  一、搭配不当。熟语在使用过程中,大多形成了固定的搭配习惯。当这些熟语出现在其它语境中时,从字面上意思似乎符合,但其实却用错了。我们遇
期刊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孟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
期刊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双方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一番说辞,便让秦君撤军并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终,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郑国之危。烛之武的劝说之辞,仅125言,但内涵极其丰富,且述说曲折委婉。面面俱到,又句句在理,字字动情,从亡郑无益,说到秦晋的历史渊源,说到晋灭郑后必犯秦,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充分
期刊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綦母潜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一生有三次隐居的经历,这首诗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归隐后的作品,只须把首尾四句整合起来,“幽意元断绝,此去随所偶。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从中你就可以捕获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今名平水江,源头在若
期刊
最近学校进行了考试,其中三年级语文有这样一道题: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物名称,组成成语:  九()一毛叶公好()  如()得水()急跳墙  亡()补牢守株待()  如()添翼()毛蒜皮  这道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其中只有“亡羊补牢”学生学过,“叶公好龙”和“守株待兔”这两则寓言笔者给学生讲过,有个别学生能做出,其他五条只有阅读范围广的学生能填出一二,大多数学生是一片空白。有没有实用而便捷的方法帮助
期刊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后唐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仕蜀,官至翰林学士。我国古代有不少表现离情别绪的作品,牛希济的这首《生查子》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篇。这首词生动形象而又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对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了缠绵悱恻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
期刊
思考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思考。而时下的情形往往是,教师口若悬河、越俎代庖,甚至直接兜售结论,大唱“独角戏”,剥夺了学生“慎思”、“明辨”的权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荡然无存。笔者认为,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思维开始,让思考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激趣    由于时空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求唯一正确理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
期刊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以其浓厚的感情、隽永的意味、优美的文辞而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佳作,为人们广为称道。自上个世纪30年代写就,即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到现在仍然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其文使人受益匪浅。正如郁达夫之子郁飞所说:“一代代青少年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并受益于郁达夫其人的。  郁飞的《关于我的父亲的》中,有这么一段让人颇受启发的文字:“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