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诗题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题是诗歌文本附属中常见而重要的要素,也是批评史经常涉及的范畴,有关诗题的论述丰富、零散,同时包含重要的批评观念。梳理资料,可有几方面的趋向和范畴:一是古代诗家有关诗题的叙述多含有退化论的消极态度,并倡导学古制题;二是诗与题的关系,包括有无、先后、短长等命题;三是有关诗题的创作论,如诗格一类著作中涉及诗题的篇章句法的教程,以及诗话中关于制题、赋题的指导原则。在这些趋向和范畴中展开的诗题论,通常并不止于诗题的范围,而是某家或一代诗学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诗题 退化论 诗题关系 创作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文本的附属要素,包括诗题、诗序、自注等,这些附属要素对于文本自身的诠解具有提示和规束的功能,是批评史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文本的附属要素中,诗题最为常见和重要,诗人或者依题而赋诗,或者詩成而拟题,一般都离不开制题,读者则通常是先看题再看诗,依题读诗。因此,古代诗家论诗谈艺中多有涉及诗题的评论,其中包含重要的批评观念。
  一 诗题的退化论
  关于古典诗的诗题演变,在现代学者的叙述中,都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简易到繁复的过程,甚至还有一个艺术性逐渐加强的变化。这种进化论的叙述,包含着现代学者特有的乐观精神,而古代批评家通常是厚古薄今,在他们眼中,不仅诗以代降,诗题也每况愈下。明人周叙《诗学梯航》中有专论诗题的《命题》一条,节录其语如下:
  自有诗以来,命题之语,代各不同,视其题语之纯驳,则知所作之高下,而可以窥其识见之浅深也。两汉尚矣。由汉而下,魏晋诗人赋咏篇什,无藉于题,特立题以纪辞耳,其语甚简……皆只一语略题赋诗之意,诗中兴趣萧散,不为题所拘系。宋齐以往,渐加繁细,如……之类,始觉受制于题。渐流至唐,愈加精密矣。尝观唐人之作,一诗之意具见题中,更无罅隙。其所长者,虽文采不加而用意曲折,叙事甚备而措辞不繁。……宋人命题虽曰明白,而其造语陈腐,读之殊无气味,有非唐人之比。(周维德《全明诗话》第一册)
  在周叙的叙述中,诗题由简趋繁的变化过程,与现代学者的观点相同,不同的是对此所作的价值判断。周叙的诗题退化论,在古代并非一家之言,绝大多数人都相信,诗题越来越成为一种束缚,损害诗歌的抒情品质。依此判断,拟古作诗必然包含拟古制题,这就是周叙的结论。诸如此类的呼吁,屡见不鲜,如清人冒春荣曰:“今人诗集,不特诗不如古人,开卷一览诗题,则去古人远矣。学诗须先学制题。”(《葚原说诗》卷一)
  拟古作诗,有各种诗选可供涵咏、揣摩或仿制、剽窃,拟古制题也有类似的选本。明人费经虞以为,宋元人的诗题已经无复古人遗意,而近来的诗题更加乖丑,雅道全失,出于学习的需要,他汇集古人诗题,分成六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目:
  天文日、月、星、宿……地理地、野、郊、原……人物皇帝、太子、诸王、太后……人事驾、幸、赐、诏……花木荣木、红叶、黄叶、松声……鸟兽鹤、雁、乌、鹧鸪……(《雅伦》)。
  分类依照的是类书的标准,与《文苑英华》略同。清人张潜《诗法醒言》卷十《诗题》,袭用费经虞的想法,列举古人诗题,以备观览,但没有明确的分类,仅略依时代分成《古歌曲题》、《六朝雅题》、《唐人雅题》、《唐人长题》,“古歌曲题”即乐府古题,所谓“雅题”多是短题,所以又有“长题”一类。又有东洋人大洼诗佛、冈部菊 编《清新诗题》二卷、续二卷,分成春类、夏类、秋类、冬类、杂类和题画类,每类又依字数多寡编排。
  对于某些批评家来说,不同朝代的诗歌有其独特的风格,并且可以辨识。诗题方面也有类似的风格理论。前引周叙所论已称:“命题之语,代各不同。”这算是保守的说法,宋人严羽、明人谭俊、清人王士 都宣称,仅凭诗题,不必读诗,就可辨识朝代,其中尤以王士 的说法最为详赡而可疑。
  予尝谓古人诗,且未论时代,但开卷看其题目,即可望而知之;今人诗,且未论雅俗,但开卷看其题目,即可望而辨之。如魏晋人制诗,题是一样,宋齐梁陈人是一样,初盛唐人是一样,元和以后又是一样,北宋人是一样,苏、黄又是一样,明人制题泛滥,渐失古意。(《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七《俗砭类》)
  这类说法,可能只是一时的大言,我们不能起古人于地下,无从验证真伪,只能姑妄听之。摒去夸饰的成分不提,这类说法实际上还是在宣扬诗题的退化论,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
  二 诗与题的关系
  顾炎武指出:“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日知录》)这个有关诗与题孰先孰后的结论,得到不少的附和,如清人乔亿曰:“论诗当论题。魏晋以前,先有诗,后有题,为情造文也;宋齐以后,先有题,后有诗,为文造情也。诗之真伪,并见于此。”(《剑 说诗》)是将顾炎武的诗、题先后转化成刘勰的情、文先后。从诗史角度说,上古诗歌先有诗而后有题的判断,大概是可以成立的,然而,魏晋以降的情况就难以一概而论了。今人作诗,唱和、分韵、省试、拟古等,当然是先有题而后有诗,而触情生景、即兴成诗等情况,想必是诗成而后制题。不幸的是,今人之诗,已被断言先有题而后有诗,与此伴随的是相应的价值判断,即以诗徇物和为文造情。
  题既可指诗题,也可指题材,虽属二义,实际不可判然分界,古人有相题立论、依题作意之说,此所谓题,既是诗题,也是题材,不必强加分别。题材形成字面,即是诗题,而诗题也指向相应的题材,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由此可知,诗与题的先后问题,不是可以澄清的争论。
  顾炎武先诗后题的主张,意在强调诗歌的自由、真诚的抒情本质,反对刻意造作的抒情。诗题完全成为诗人的一种束缚,这样说来,无题就享有完全的自由,有题总是不如无题。袁枚就是这样鼓吹无题诗的高妙:“无题之诗,天籁也;有题之诗,人籁也。天籁易工,人籁难工。三百篇、古诗十九首,皆无题之作,后人取其诗中首句之一二字为题,遂独绝千古。”(《随园诗话》)无题诗通常身世不明、旨意难明,确实给后人置喙留下宽广无垠的空间,但是否更有助于抒情的无碍和作品的高妙,其实尚难遽言。   关于诗与题的先后问题,顾炎武的观点是主流,但也有异议,清人田同之就有这样的反调:“古人作诗,先有题而后有诗,未有诗成后以题强肖者。故说来虽极平淡,无不入妙,盖与题有关,是即声情并至也。今人但触物造句,虽极警拔,而前后强凑,漫无指归,即强置一题,究属不合耳。”(《西圃诗说》)两家的主张都自有深意,顾炎武是在提倡自由的抒情,田同之则是在强调立意的重要性,先有题是先确立一个题材和主意,可以起到绾结的结构功能,使抒情不至于漫无指归。在自由的问题上,他们似乎走到了对立面,实际上他们谈论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
  诗题经常妨碍抒情,已经是很多批评家的共识,但无题诗似乎又没有推广的可能,因为要交待背景,要补充说明,要编排诗集,要引用评述,诸多方面的功能,表明诗题还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附属要素。那么,关于诗题的讨论,在有无和先后的问题之后,就是长短的問题。
  在长短问题上,批评家几乎一致欣赏简洁的诗题。清人洪仲曰:“今人诗味之短,以铸题长;古人诗味之长,以铸题短也。”(《苦竹轩杜诗评律》)方贞观曰:“立题最是要紧事,总当以简为主,所以留诗地也。”(《方南堂先生辍锻录》)长题的弊病,一是使诗的味道淡薄,这是从读者的角度看;二是使诗的地盘狭小,这是从诗人的角度看。无论是洪仲的诗味说,还是方贞观的诗地说,都忽视了诗题的实用性质,没有考虑到读者需要诗题帮助阅读,诗人需要诗题帮助表达。
  在有关诗题的有无、先后和长短问题上,几乎所有的讨论都伴随着古今的纵向对比。诗题从无到有、从短到长的发展史,在现代学者笔下是乐观的进化过程,在古代却经常充斥悲观的退化论调,并夹杂着追溯早期诗歌的拟古取向。这其中无疑折射出价值观念的变化。
  三 有关诗题的创作论
  在涉及诗题历史的论述中,退化是主流的论调,而在实际创作层面,关于诗题的讨论,则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总结,是积极地教导后学如何更好地制题,而不是消极地批评现状。例如,清人李调元这样总结乐府古题的作法:“乐府制题,提笔为要,篇中安章顿句,各有其故,或在题前,或在题后,或题不足而诗补之,或诗不足而题补之。”(《雨村诗话》)吴修坞这样总结唐诗处理诗题关系的法则:“题略者诗详之,题明者诗隐之,题顺者诗倒之,此一定之法也。”(《唐诗续评》)
  诗格一类著作,主要内容是讲与诗题有关的篇章句法,如起首如何破题,结尾如何缴题,从本题如何说,从题外又如何说,等等。唐代以来,这类通俗的诗歌教程渐趋流行,这大概是与科举试诗有关。省试诗是命题作文,需要相题而作和准确赋题,诗题便成为创作的中心和掣肘。后人诟病先有题而后有诗,经常归咎于省试诗,算是有的放矢,但不免伤及无辜。诗格讲破题、入题、完题、收题、补题、点题等,通常比较实用和琐碎,不免让有识之士不屑一顾,不过,这类通俗著作自有其广阔的市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诗话一类著作,不像诗格那样琐碎,关于诗题的议论,经常讲到的就是相题法。清人张谦宜曰:“凡做诗,先相题之来处去处,此即吾之起结所从生也,次搜题之层数,与夫内境外境。”(《学诗初步》)薛雪曰:“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一瓢诗话》)诗话讲的相题法,实际也源于科举试诗,只不过讲得没那么琐碎苛严而已。
  科举考试所用的试律,或者称试帖诗,相对于古近体诗而言,具有严苛的写作程式,程式之一就是依题敷绎。清人郑光策曰:“试律为诗之一体,而其法实异于古近体诸诗。其义主于诂题,其体主于用法,其前后起止,铺衍诠写,皆有一定之规格、浅深之体势。而且题中有一字,即须照应不遗,题意有数重,又须回环钩绾。尺寸一失,虽词坛宗匠亦不入程式焉。”(梁章钜《试律丛话》卷一引郑光策语)试律的要义是诠诂诗题,即照应题字、钩绾题意,这些细密的尺寸,是试律有别于古近体诗的方面。而在汪廷绍看来,试律与古近体诗的区别,最终可以归结到诗言志的古老传统:“古近体义在于我,试帖义在于题。古近体诗不可无我,试帖诗不可无题。古近体之我,随地现形,试帖诗之题,随方现代。”(梁章钜《试律丛话》卷一引汪廷绍语)可见,试律已经脱离古典诗的抒情传统,自成一体。虽然有此鸿沟,试律的诂题观念,实际上深刻影响古典诗的批评史,诗格中的破题等方法、诗话中的相题法、以及诗选中关涉诗题的评点,都来源于试律的命题作诗的经验。
  批评史上有关诗题的论述,散见于诗话、笔记、序跋和评点中,随所皆有而不成体系,梳理资料,总其大概,可以看出若干趋向和范畴。以上所论,当然不能括尽全部的论述,但也足以代表古代诗题论的主要方面。以诗题为中心和依归的批评,实际上可以形成一种独立的批评方法,这里姑且称之为原题批评法。
  参考文献:
  [1] (明)周叙:《诗学梯航》,周维德:《〈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
  [2] (清)顾炎武,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 (清)乔亿:《剑 说诗》(卷下),《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 (清)方贞观:《方南堂先生辍锻录》,清道光十四年广陵聚好斋刊本。
  [6] (清)吴修坞:《唐诗续评》(卷一),何庆善点校:《唐诗评三种》,黄山书社,1995年版。
  [7] (清)薛雪:《一瓢诗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 (清)梁章钜,陈居渊校点:《试律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9]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颜庆余,男,1980—,福建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诗学,工作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凭借《蝴蝶君》一举荣获美国戏剧界最高奖——托尼奖,并奠定了在美国戏剧界的地位。作为对西方后殖民主义《蝴蝶夫人》的拆解颠覆之作,该剧成功塑造了两大主角沉迷于各自的虚幻生活,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悲剧。本文就东西方主义背景下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缺失进行分析,试图得出其悲剧产生的缘由是二者错位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蝴蝶君》 东方主义 错位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以其精巧的结构、严谨而庞大的内容,包罗万象的气势向我们表现了女性复杂的人生经验。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弗罗姆的自由观,以探讨黑、红、黄、蓝各自代表的“安娜”的心灵状态入手,剖析自由女性的存在、困惑、挣扎、分裂、崩溃与整合,对其心灵史发展历程进行哲理性的思考,记录一颗自由女性的心灵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及在这一过程中熠熠生辉的金色印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充满苏菲神秘主义的哲理意蕴。她吸收苏菲思想中的自我意识发展观引导人们忍耐现实生活的苦难,摒弃在世的禁锢,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金色笔记》描绘了破中立的自我拯救之路,《幸存者回忆录》则展现了在意识平衡中获得自我拯救的苏菲之路。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苏菲思想 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继弗吉尼亚·伍
期刊
摘要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小说的叙事结构。《金色笔记》特有的叙事结构强化了它的互文特征,主要表现为:巴特提出的读者之死和“可写文本”与小说的意义建构性,解构方向发展的互文性理论关注的意义生成的无限性和生殖性,以及由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多重复杂关系的互文特征所呈现的小说文化文本的媒介特征。  关键词:《金色笔记》 叙事结构 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 江总的诗歌中充满着浓郁的悲情色彩, 丽浮靡的悲怨,幽静凄冷的悲思,萧瑟苍凉的悲忧,无不衬托出江总诗歌“悲”的特质。江总的“悲”来自于身不由己的生活、内心世界的矛盾,也来自于时局政事的变化,诗人将深沉的忧思化作诗歌中的悲情,为人们呈现出陈代诗坛在风云变化之际中的独特风格,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江总 悲情色彩 陈代诗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
期刊
摘要 屈原作品中展现的思想异常复杂,历来学者看法不一,就整个思想体系来说,笔者以为,屈原作品既反映了儒家的某些思想又渗透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多思想家思想。从整体架构上看来,屈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以法家、道家思想为治国方略,从而建构起独特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屈原 思想 儒家 法家 道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分析屈赋,发现其作品中既有明确
期刊
摘要 马祖常的诗歌中有一些诗体现出悲慨沉郁的风貌,这与他尊崇儒学,信仰儒学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马祖常尊崇儒家经典,学习儒学义理,并且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处处以国家兴衰百姓疾苦为念,诗风悲慨沉郁。  关键词:儒学义理 马祖常诗歌 悲慨沉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代诗人马祖常的诗歌风格以豪放为主,许多人都曾论及,豪放也是他诗歌的基本风格,体现出马祖常作为
期刊
摘要 贾岛素以“苦吟”著称,他潜心为诗、刻意求工的创作方式实际是其心灵历程的反映,它既受诗人内在心性的趋动,也是有别于当时社会济世匡民思想自娱、自慰心态的折射。  关键词:贾岛 苦吟 创作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元和、长庆年间,诗歌出现了中兴、繁荣的态势。虽不及盛唐时的气宏体大,却诞生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诗人、诗作,你吟我唱,一时间也颇为
期刊
摘要 有关曹丕、曹植文献中“诗论”的标点和理解存在偏差。东汉魏晋历史文献中的“诗论”是指《诗》、《论》两部书名,即《诗》、《论语》的简称并列。汉代《诗》有四家,从郑玄笺注《毛诗》后,《毛诗》独立,逐渐取代了齐、鲁、韩三家,所以有关曹丕、曹植教育背景文献中的《诗》《论》是《毛诗》、《论语》两部书名的并列简称。  关键词:曹丕曹植 诗论 《诗》 《论语》 《毛诗》 《论语》  
期刊
摘要 司马迁有垂名后世以达致“不朽”的强烈愿望,他将这种愿望寄托于建立功业、绍续《春秋》、附骥尾三载体,所以《史记》纪事传人的世家、列传的安排和所记人物的事行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赞,都充溢着司马迁刻意为他所认可的历史人物传名的精神诉求,故可认为垂名后世是《史记》创作的重要情感动力。  关键词:不朽 《史记》 创作 动力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司马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