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世界“非遗”大国,浙江省则是中国“非遗”大省。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工科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视金石篆刻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强调其与专业技术结合,尤其是与模具设计专业结合。由于领导重视,管理创新,举措得当,上下奋发,持之以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非遗;篆刻;模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34-02
一、浙江省有丰富的篆刻非遗传统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中国是世界“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截至2013年12月13日,中国共有37项。[2]浙江省则是中国“非遗”大省。浙江省先后有四批共217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3]包括“中国篆刻”在内的7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名录。
金石篆刻是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金石篆刻”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9月30日,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篆刻”这一中华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4]
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篆刻艺术的传承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工科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的培养。学院明确提出实施“技术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认真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文件精神,不断强化、细化、深化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学院党委积极倡导“技术与艺术相融,技能与人文并重”的理念,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系统化、教材研发规范化、师资队伍实用化、艺教环境特色化、实践基地专业化、社团建设精品化、艺术活动多元化和教育项目品牌化,八个方面融为一体”的“八·一”模式,使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工科应用性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社团。学院拥有专门的印社——南岸印社。南岸印社成立于2005年1月,是学院爱好篆刻的师生组成的艺术类社团,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南岸印团为学校广大传统篆刻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成立近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在校大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出了榜样。
2.课程、教材、教师。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要求,要加强艺术课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多年来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2006年,学院组织校内骨干教师将原先零散开设的包括篆刻在内的艺术类选修课整合为“艺术教育与欣赏”课程,并尝试将其作为全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教材《简明艺术教程》整合原有包括《篆刻技法》在内的多门人文艺术類选修课本。该教材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2007年,该校“艺术教育与欣赏”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简明艺术教育与欣赏》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规划教材;2009年,经修订后的《简明艺术教育与欣赏》被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重点教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对这门课的评价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与欣赏”这门课,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真正体现了人本化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程性质的公共性、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策略的整合性上具有领先意义。”
为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学院还聘请西泠印社篆刻艺术创作室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正,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骆恒光先生担任兼职老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这为学院对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成果。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衡量,学院选择培育金石文化作为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持之以恒,锐意创新,走过了坚实的发展历程,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效益。
2006年11月,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学院团委和南岸印社发起“印行邮路·重走长征”主题活动,得到了教育厅鲍学军副厅长的指导与肯定。《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发表了专门文章予以报道。
2008年,学院“金石文化”被评为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李舒矛同学创作的篆刻作品获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是全省40多所高职学院艺术类作品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5]学院党委书记左家奇的篆刻作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专柜展览,南岸印社还受会议主办方邀请用数控机床创作了“印象高职”作为展示会标志之一,深受与会的教育部领导、各方专家肯定。
2009年,南岸印社创作的长卷《祖国颂》在教育部“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荣获三等奖。
应该说,学院以弘扬优秀传统金石文化为依托,有效融合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篆刻艺术教育项目,已经成为一个省内知名、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校艺术教育品牌。
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篆刻传承对应模具设计技能的发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技术见长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也是省特色专业,本院的拳头专业、品牌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模具CAD/CAM方面的技术和技能具有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维修及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等实践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全国范围高职院校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有教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浙江省先进教师称号”1人。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工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往往重理工技术传授,轻人文艺术教育,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与工科专业的结合。近年来,学院认真分析形势,展开专题讨论,通过调研和思考后认为:工科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人文艺术素质基础良莠不齐,艺术教育需要“补课”;工科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上缺乏思考和创新,艺术教育需要谋划;工科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已给予广泛关注,艺术教育需要强化;工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需要融合。
鑒于上述认识,学院党委经过多次专题研究,提出了“技术与艺术相融,技能与人文并重”的育人理念。党委理论中心组也就艺术教育工作展开多次学习讨论。通过学习研讨,全院上下统一了认识,先后印发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规划》、《关于加强学院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制定工作计划,健全组织机构,狠抓贯彻落实,逐步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八面一体”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即:(1)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色相吻合,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研发一系列规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3)与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相适应,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4)与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相协调,构建一个特色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校园环境;(5)与加强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相匹配,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校内外艺术实践基地;
其次,学院鼓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篆刻感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南岸印社。在社团中,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向指导老师请教,参观南岸印社校外实训基地——西泠印社,观摩各类有关篆刻艺术的展演,将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从而将篆刻艺术融入到自己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去。
再次,学院每年开展“技能节”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11届。学院鼓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能在技能节上发挥专业优势,将艺术和技术进行大胆融合与创新,制作出大型工艺作品来。往届有制作出“数控篆刻”,就是通过篆刻艺术融入模具技术的典型例子。
最后,学院鼓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浙江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希望专业技术优良的学生能将篆刻艺术融入到大赛中去。赛出水平,赛出特色,赛出创意来。
当然,这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专业老师懂技术而不懂艺术,艺术老师懂艺术而不懂技术,两者如何结合,这是一个尚需不断探索的话题。今后,是否让专业老师学点艺术,或让艺术老师懂点技术,这是我们要摸索的。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http://www.chinaich.com.cn/class11_detail.asp?id=91.
[2]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090.htm?fr=aladdin.
[3]刘慧.浙江30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 实现四连冠[N].浙江日报,2014-12-05.
[4]王琦.篆刻被联合国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N].杭州日报,2009-10-09.
[5]左家奇.艺术与技术相融是工科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特色[J].艺术教育,2009,(8).
关键词:非遗;篆刻;模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34-02
一、浙江省有丰富的篆刻非遗传统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中国是世界“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截至2013年12月13日,中国共有37项。[2]浙江省则是中国“非遗”大省。浙江省先后有四批共217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3]包括“中国篆刻”在内的7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名录。
金石篆刻是中国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篆刻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金石篆刻”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9月30日,以西泠印社为主要申报单位和传承代表组织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篆刻”这一中华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首次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4]
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篆刻艺术的传承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工科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的培养。学院明确提出实施“技术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认真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文件精神,不断强化、细化、深化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学院党委积极倡导“技术与艺术相融,技能与人文并重”的理念,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系统化、教材研发规范化、师资队伍实用化、艺教环境特色化、实践基地专业化、社团建设精品化、艺术活动多元化和教育项目品牌化,八个方面融为一体”的“八·一”模式,使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工科应用性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社团。学院拥有专门的印社——南岸印社。南岸印社成立于2005年1月,是学院爱好篆刻的师生组成的艺术类社团,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南岸印团为学校广大传统篆刻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成立近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在校大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出了榜样。
2.课程、教材、教师。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要求,要加强艺术课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多年来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2006年,学院组织校内骨干教师将原先零散开设的包括篆刻在内的艺术类选修课整合为“艺术教育与欣赏”课程,并尝试将其作为全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教材《简明艺术教程》整合原有包括《篆刻技法》在内的多门人文艺术類选修课本。该教材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2007年,该校“艺术教育与欣赏”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简明艺术教育与欣赏》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规划教材;2009年,经修订后的《简明艺术教育与欣赏》被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重点教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对这门课的评价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与欣赏”这门课,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真正体现了人本化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课程性质的公共性、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策略的整合性上具有领先意义。”
为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学院还聘请西泠印社篆刻艺术创作室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正,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骆恒光先生担任兼职老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这为学院对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成果。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衡量,学院选择培育金石文化作为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持之以恒,锐意创新,走过了坚实的发展历程,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效益。
2006年11月,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学院团委和南岸印社发起“印行邮路·重走长征”主题活动,得到了教育厅鲍学军副厅长的指导与肯定。《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发表了专门文章予以报道。
2008年,学院“金石文化”被评为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李舒矛同学创作的篆刻作品获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是全省40多所高职学院艺术类作品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5]学院党委书记左家奇的篆刻作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专柜展览,南岸印社还受会议主办方邀请用数控机床创作了“印象高职”作为展示会标志之一,深受与会的教育部领导、各方专家肯定。
2009年,南岸印社创作的长卷《祖国颂》在教育部“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荣获三等奖。
应该说,学院以弘扬优秀传统金石文化为依托,有效融合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的篆刻艺术教育项目,已经成为一个省内知名、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校艺术教育品牌。
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篆刻传承对应模具设计技能的发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技术见长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也是省特色专业,本院的拳头专业、品牌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模具CAD/CAM方面的技术和技能具有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维修及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等实践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全国范围高职院校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有教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浙江省先进教师称号”1人。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工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往往重理工技术传授,轻人文艺术教育,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与工科专业的结合。近年来,学院认真分析形势,展开专题讨论,通过调研和思考后认为:工科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人文艺术素质基础良莠不齐,艺术教育需要“补课”;工科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上缺乏思考和创新,艺术教育需要谋划;工科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已给予广泛关注,艺术教育需要强化;工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需要融合。
鑒于上述认识,学院党委经过多次专题研究,提出了“技术与艺术相融,技能与人文并重”的育人理念。党委理论中心组也就艺术教育工作展开多次学习讨论。通过学习研讨,全院上下统一了认识,先后印发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规划》、《关于加强学院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制定工作计划,健全组织机构,狠抓贯彻落实,逐步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的“八面一体”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即:(1)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色相吻合,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研发一系列规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3)与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相适应,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4)与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相协调,构建一个特色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校园环境;(5)与加强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相匹配,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校内外艺术实践基地;
其次,学院鼓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篆刻感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南岸印社。在社团中,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向指导老师请教,参观南岸印社校外实训基地——西泠印社,观摩各类有关篆刻艺术的展演,将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从而将篆刻艺术融入到自己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去。
再次,学院每年开展“技能节”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11届。学院鼓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能在技能节上发挥专业优势,将艺术和技术进行大胆融合与创新,制作出大型工艺作品来。往届有制作出“数控篆刻”,就是通过篆刻艺术融入模具技术的典型例子。
最后,学院鼓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浙江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希望专业技术优良的学生能将篆刻艺术融入到大赛中去。赛出水平,赛出特色,赛出创意来。
当然,这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专业老师懂技术而不懂艺术,艺术老师懂艺术而不懂技术,两者如何结合,这是一个尚需不断探索的话题。今后,是否让专业老师学点艺术,或让艺术老师懂点技术,这是我们要摸索的。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http://www.chinaich.com.cn/class11_detail.asp?id=91.
[2]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090.htm?fr=aladdin.
[3]刘慧.浙江30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 实现四连冠[N].浙江日报,2014-12-05.
[4]王琦.篆刻被联合国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N].杭州日报,2009-10-09.
[5]左家奇.艺术与技术相融是工科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特色[J].艺术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