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祖先对肠道健康的重要性有精辟的论述,汉朝大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日本热销500万册的《肠内革命》作者光冈知足可说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重新阐释了中国古代贤哲的精髓。而宋美龄被后人广为其谈的养生手段也是灌肠为主的中医疗法。
从慈禧到宋美龄:
“灌肠”式汉方养颜
汉朝大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唐朝医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记述:“便难之人,其面多晦。”宋美龄被后人广为其谈的养生手段是灌肠为主的中医疗法。
“它有点像打点滴的器具,灌肠之前先要准备好 500CC的温开水放在水袋里,与之通着一根细水管,末端可以接入肠道,然后把温水注入肠内。”一位随从说。
在宋美龄成长的那个年代,通便是一件很普通的习惯,他们把这一动作,当做是每天的例行公事,就好比是每天都要做的洗脸、沐浴洗漱……他们不把它当做什么稀奇的事情。
这种来自江浙的养颜术实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体的排毒。如果一个人要保持自身的卫生和保护皮肤的永远白皙,就应该从排泄含有毒菌较多的大便着手。宋美龄经过多年实践的体会是,只有让这些有毒菌的食物废渣尽快地排出体外,确实是一种重要的保健手段。
慈禧能够成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式的人物,不是只有硬手腕,姣好的面容是得到君王宠爱的第一关。在众多的美容秘术中,慈禧尤其偏爱玉容散。
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当慈禧太后逐渐步入中年时,脸部肌肤变得粗糙发黄,还出现了大片黑斑。慈禧急召御医李德昌和王永隆,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终于拟出一个绝世妙方——玉容散。就是靠这个妙方,慈禧的肌肤才恢复白润光洁。
慈禧喜欢研究美容方子,其中大部分都是中药配方,她偏爱中国传统的中药:“中国药都是用草根树皮做成的,我能从书上明明白白地查出什么病吃什么药,也知道御医开的方子对不对。”
从崇拜西医到中医投诚
宋美龄之前只信西医,却因为一场胃病,不得不对中医投诚。
1941年抗日战争胶着之际,民国第一夫人却被胃病折磨的痛苦异常。
那段时间,重庆的黄山官邸每天延请的名医络绎不绝。这些医生中除一少部分是中国医生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外国医师,因为宋美龄不相信中医而相信西医,特别把医治好胃病的希望寄予美国医生身上。
提起胃病,还要归咎到宋美龄年少时,在美国韦尔斯理女子学院读书时留下的宿疾。 “松厅”内,蒋介石几乎请了全重庆城的所有著名西医,病情依旧没有减轻。正在此时,有人提议:“可不可以请中医治疗?”
宋美龄从小生活在美国,她相信的是西医。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成为了无奈之举。一位默默无闻的老中医由此引出——时年六十有余的中医世家张简斋。
仔细诊断后,张简斋当即处成一方,决定以“千金苇茎法”治之。他开出的处方是:去苇茎、加瓜蒌、丹皮、酒制大黄、甘草等,三煎而服。
宋美龄虽然厌恶苦涩的中药,但三剂草药服后,她感到胃果然舒服了许多,而且咳嗽与痰中夹血的症状也倏然不见。张简斋又出一方:冬瓜仁、薏仁、丹皮、甘草、白术、橘白、生扁豆、石斛、竹叶等。连服用了几剂后,她的胃热渐渐消除,不久便痊愈了。从那时起直到晚年,宋美龄的胃病始终未复发过。
民国政要们的中医政治
“予平生有癖,不服中药。”这是孙中山曾对著名中医葛廉夫说的一句话。1925年元旦刚过,孙中山病情加剧,中外医生诊治之后认为必须手术。但是此时孙中山年近60,家属和部下都担心他体力不支,不能决定。
众所周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年学西医毕业,崇尚西学的孙中山自然不会接受中医治疗,但这并不表明他厌恶中医。孙之所以见葛,是因为“昔年有乡亲返粤者,常以先生医案示余,明理卓识,不愧名医”,在表明自己“不服中药”后,接着又说自己“常喜聆中医妙论”,请葛廉夫“以中理测我病机”。但对于葛廉夫开出的中药,孙中山到底没吃。
1月26日上午,经过手术分析,医生断定是肝癌晚期,无法施治。在这种情况下,家属们主张试行中医治疗。中医陆仲安诊视后,处以益气养阴柔肝方,药有人参、石斛、沙参、生地、 沙苑等,后来又加用黄芪。孙中山服药后,身体状况大为好转,脚肿消尽。
之后相继有中医唐尧卿、周树芬来视诊、江苏中医王子贤又为其处方“五皮饮”加减,服后小便通畅,症状减轻,孙中山赞许说“中医有中医的特长”。
孙中山缠绵病榻时,一直都是汪精卫守护左右。当时西医汤尔和在《晨报》发表《关于孙中山病状的疑问》,质问说中医的医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母亲曾被名医施今墨治好的汪精卫即刻回击:“这是名伪科学家,实则顽固派。”
从慈禧到宋美龄:
“灌肠”式汉方养颜
汉朝大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唐朝医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记述:“便难之人,其面多晦。”宋美龄被后人广为其谈的养生手段是灌肠为主的中医疗法。
“它有点像打点滴的器具,灌肠之前先要准备好 500CC的温开水放在水袋里,与之通着一根细水管,末端可以接入肠道,然后把温水注入肠内。”一位随从说。
在宋美龄成长的那个年代,通便是一件很普通的习惯,他们把这一动作,当做是每天的例行公事,就好比是每天都要做的洗脸、沐浴洗漱……他们不把它当做什么稀奇的事情。
这种来自江浙的养颜术实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体的排毒。如果一个人要保持自身的卫生和保护皮肤的永远白皙,就应该从排泄含有毒菌较多的大便着手。宋美龄经过多年实践的体会是,只有让这些有毒菌的食物废渣尽快地排出体外,确实是一种重要的保健手段。
慈禧能够成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式的人物,不是只有硬手腕,姣好的面容是得到君王宠爱的第一关。在众多的美容秘术中,慈禧尤其偏爱玉容散。
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当慈禧太后逐渐步入中年时,脸部肌肤变得粗糙发黄,还出现了大片黑斑。慈禧急召御医李德昌和王永隆,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终于拟出一个绝世妙方——玉容散。就是靠这个妙方,慈禧的肌肤才恢复白润光洁。
慈禧喜欢研究美容方子,其中大部分都是中药配方,她偏爱中国传统的中药:“中国药都是用草根树皮做成的,我能从书上明明白白地查出什么病吃什么药,也知道御医开的方子对不对。”
从崇拜西医到中医投诚
宋美龄之前只信西医,却因为一场胃病,不得不对中医投诚。
1941年抗日战争胶着之际,民国第一夫人却被胃病折磨的痛苦异常。
那段时间,重庆的黄山官邸每天延请的名医络绎不绝。这些医生中除一少部分是中国医生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外国医师,因为宋美龄不相信中医而相信西医,特别把医治好胃病的希望寄予美国医生身上。
提起胃病,还要归咎到宋美龄年少时,在美国韦尔斯理女子学院读书时留下的宿疾。 “松厅”内,蒋介石几乎请了全重庆城的所有著名西医,病情依旧没有减轻。正在此时,有人提议:“可不可以请中医治疗?”
宋美龄从小生活在美国,她相信的是西医。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成为了无奈之举。一位默默无闻的老中医由此引出——时年六十有余的中医世家张简斋。
仔细诊断后,张简斋当即处成一方,决定以“千金苇茎法”治之。他开出的处方是:去苇茎、加瓜蒌、丹皮、酒制大黄、甘草等,三煎而服。
宋美龄虽然厌恶苦涩的中药,但三剂草药服后,她感到胃果然舒服了许多,而且咳嗽与痰中夹血的症状也倏然不见。张简斋又出一方:冬瓜仁、薏仁、丹皮、甘草、白术、橘白、生扁豆、石斛、竹叶等。连服用了几剂后,她的胃热渐渐消除,不久便痊愈了。从那时起直到晚年,宋美龄的胃病始终未复发过。
民国政要们的中医政治
“予平生有癖,不服中药。”这是孙中山曾对著名中医葛廉夫说的一句话。1925年元旦刚过,孙中山病情加剧,中外医生诊治之后认为必须手术。但是此时孙中山年近60,家属和部下都担心他体力不支,不能决定。
众所周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年学西医毕业,崇尚西学的孙中山自然不会接受中医治疗,但这并不表明他厌恶中医。孙之所以见葛,是因为“昔年有乡亲返粤者,常以先生医案示余,明理卓识,不愧名医”,在表明自己“不服中药”后,接着又说自己“常喜聆中医妙论”,请葛廉夫“以中理测我病机”。但对于葛廉夫开出的中药,孙中山到底没吃。
1月26日上午,经过手术分析,医生断定是肝癌晚期,无法施治。在这种情况下,家属们主张试行中医治疗。中医陆仲安诊视后,处以益气养阴柔肝方,药有人参、石斛、沙参、生地、 沙苑等,后来又加用黄芪。孙中山服药后,身体状况大为好转,脚肿消尽。
之后相继有中医唐尧卿、周树芬来视诊、江苏中医王子贤又为其处方“五皮饮”加减,服后小便通畅,症状减轻,孙中山赞许说“中医有中医的特长”。
孙中山缠绵病榻时,一直都是汪精卫守护左右。当时西医汤尔和在《晨报》发表《关于孙中山病状的疑问》,质问说中医的医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母亲曾被名医施今墨治好的汪精卫即刻回击:“这是名伪科学家,实则顽固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