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读图、分析图,去发现相关的数学信息,有利于帮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从图形图像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读图能力也是综合反应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精力难以集中,在小学数学课本中,通过大量的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插图,将所要表达的数学知识形象表达出来,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读图 兴趣 观察 获取信息 语言描述
1.注重培养学生对读图的兴趣
一般而言,绝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对图画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插图等等,对于阅读各类图形图像已经具备了一些感性的经验。现有小学数学教材充分利用了学生对于图形图像的兴趣,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表达,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1面国旗、2副单杆、3张乒乓球台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
观察思考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如:图中有几面国旗?有几棵树?有几副单杆?几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等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3.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数学来源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是一次“飞跃”。而要学好数学,就得重视题目中的语言描述。如:低年级数学题目中的 “比……多……”与“比……少……”,“增加到”、“增加了”、“除”、“除以”等,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9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朵花,右边有4朵花,加在一起共有几朵花?或者原来有5朵花,又摘来4朵,一共有几朵花?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先加上……再加上……一共有”与“先减去……再减去……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
4.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在教学图文结合的主题图时,由于很多学生在早期的学习中一直是没有文字结合的读图,习惯了以数数为读图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学生语文课程的不断加深,识字量的增大,数学图文相结合的题目也不断增多了,然而部分学生却按照习惯读图,忽略了图边文字。往往在图文结合中的文字不能全面体现出数字的真实内容,使得这部分忽略看图的学生导致了错误。如在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题目:图中有27个人在公共汽车车上,到站下了8人,又上来了一些人,现在车上一共还有多少人。文字叙述“又上来了一些人(5人没有用文字书明)”……这是一道典型的考验学生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的题目。这道题中,有的小朋友就注意到了下车的人数,光看下车的人数,完全忽略了图文中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们看图,并与文字相结合,根据已知的图片信息,再结合文字信息,发现其中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们将图文结合悟透。学生只有认真读图并理解图的意思,明确了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变得轻松了。
在教学包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时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18只小兔,6只小狗,9只小猴,要求根据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以上信息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小兔和小狗一共有几个?小狗比小猴少几个?小兔的只是小狗的几倍?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小狗比小兔少几个”…… 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就能熟练的掌握看图提出问题这类题型。
读图能力是低年学生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必须扎实掌握的一个基本功 ,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读图习惯和扎实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充分理解题中的语言描述,来准确地判断、理解题意,使学生更加准确无误地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读图 兴趣 观察 获取信息 语言描述
1.注重培养学生对读图的兴趣
一般而言,绝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对图画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插图等等,对于阅读各类图形图像已经具备了一些感性的经验。现有小学数学教材充分利用了学生对于图形图像的兴趣,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表达,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1面国旗、2副单杆、3张乒乓球台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
观察思考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如:图中有几面国旗?有几棵树?有几副单杆?几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等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3.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数学来源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是一次“飞跃”。而要学好数学,就得重视题目中的语言描述。如:低年级数学题目中的 “比……多……”与“比……少……”,“增加到”、“增加了”、“除”、“除以”等,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9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朵花,右边有4朵花,加在一起共有几朵花?或者原来有5朵花,又摘来4朵,一共有几朵花?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先加上……再加上……一共有”与“先减去……再减去……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
4.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在教学图文结合的主题图时,由于很多学生在早期的学习中一直是没有文字结合的读图,习惯了以数数为读图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学生语文课程的不断加深,识字量的增大,数学图文相结合的题目也不断增多了,然而部分学生却按照习惯读图,忽略了图边文字。往往在图文结合中的文字不能全面体现出数字的真实内容,使得这部分忽略看图的学生导致了错误。如在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题目:图中有27个人在公共汽车车上,到站下了8人,又上来了一些人,现在车上一共还有多少人。文字叙述“又上来了一些人(5人没有用文字书明)”……这是一道典型的考验学生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的题目。这道题中,有的小朋友就注意到了下车的人数,光看下车的人数,完全忽略了图文中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们看图,并与文字相结合,根据已知的图片信息,再结合文字信息,发现其中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们将图文结合悟透。学生只有认真读图并理解图的意思,明确了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变得轻松了。
在教学包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时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18只小兔,6只小狗,9只小猴,要求根据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以上信息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小兔和小狗一共有几个?小狗比小猴少几个?小兔的只是小狗的几倍?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小狗比小兔少几个”…… 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就能熟练的掌握看图提出问题这类题型。
读图能力是低年学生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必须扎实掌握的一个基本功 ,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读图习惯和扎实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充分理解题中的语言描述,来准确地判断、理解题意,使学生更加准确无误地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