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根据当前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应重视奠定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发展后劲。在将来的工作中,学生会面临转岗、培训等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拟就在教师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所作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激发兴趣;标新立异
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才可能去创造。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为在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二、培养质疑的风气
质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在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设疑、诱思。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设疑问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并给学生的思维、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肤浅的甚至幼稚的问题,教师应仔细倾听,切忌心不在焉,或讥笑挖苦,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于很少质疑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每天要求他们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书面提问也可以口头提问,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对于肯钻研、常提问、会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良好素质.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东西,只要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从一般常规不易想到的东西,就可以认为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我从不简单加以否定,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和愿望,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激发兴趣;标新立异
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才可能去创造。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为在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二、培养质疑的风气
质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在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设疑、诱思。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设疑问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并给学生的思维、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肤浅的甚至幼稚的问题,教师应仔细倾听,切忌心不在焉,或讥笑挖苦,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于很少质疑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每天要求他们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书面提问也可以口头提问,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对于肯钻研、常提问、会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良好素质.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东西,只要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从一般常规不易想到的东西,就可以认为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我从不简单加以否定,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和愿望,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