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音乐情结”研究初探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s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和音乐有着“扯不断”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从小说文本和创作主体上都有体现,不妨总称为音乐情结。本文把音乐情结当作一个理论术语来研究,从心理学和人类学角度对其进行释义。从中国古代以乐为政和文人修乐为性两方面论述了这一情结在古代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必然性。并简单梳理了与各时代音乐相对应的各朝代小说的线索。
  关键词:音乐情结;乐政;修性;古代小说
  一、音乐情结内涵探寻
  (一)集体无意识层面的音乐情结
  “诗的用语产生于一个民族的早期,当时语言还没有形成”[1]。黑格尔认为最初的诗就是一种“具象性”与“普遍性”未曾分裂的“原始统一体”,那种以“声音图画”为表现特征的“混沌的统一体”[2]。这里“混沌的统一体”、“原始统一体”说的是原始艺术之间共源的特性。原始人用有节奏的喊叫、有节拍的敲打等原始祭祀,这些音乐的雏形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渗透到了个体的血液中,留在了人类大脑细胞的记忆中,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了原始艺术之后分裂为单个独立艺术,比如小说更无法避免对音乐特征的继承。
  在中国,语言文字是这一音乐情结得以流传的最重要的途径。从原始音符到音节明晰、节奏感强、声调丰富的汉字符号的过渡,也即是这一“原始统一体”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分裂的开始。而由语言到具体文字必然产生部分信息的失落与部分信息的渗入,这一过渡间传承的不只有汉字形式意义那么简单,还有更深的蕴含在字字之间的如绵流般的古老音乐印记的传递、渗入。
  海德格尔认为在语言的表层法则和结构之下蕴含的是精神能量,这种精神能量是一种“寂静的钟声”和“无声的宏响”,这“无声的轰响”默默回应着万年前人类祖先那抑扬顿挫的呼喊和歌唱。“只有那敢于潜入深渊并体验着深渊的人,才能够把握并领悟那诗性的语言”[3],海德格尔如是说。
  汉字这一诗性的语言蕴含着的节奏、音韵、调性都在召唤着流淌在用汉字创作的小说家们体内的古老的音乐情结。从人类或零碎或初成体系的上古神话到蔚为大观的现当代小说,这些由一个个文字符号汇成的长河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积淀,这个文字符号系统中所编码记载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审美意识和心理的沉淀。
  (二)个体无意识层面的音乐情结
  当然音乐情结在心理层面的含义除包括来自人类古老的原始音乐记忆和音乐经验,以及作为“原始统一体”的整体艺术中有关音乐的精神特质等集体无意识之外,还有小说家作为创作主体受到的来自历代不断发展着的作为单门艺术的音乐本身的熏陶,以及小说家自身的音乐素养和修为对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时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即是小说家自身所经历的音乐经验在创作主体心底留下的潜在无意识。
  潜在个体无意识之中的音乐情结能否突破心底的阀门通到意识领域,这就有了个体针对性。即是集体无意识一类的音乐情结在每个人的无意识最低层,个体无意识音乐情结处在中间,意识在人的心理最上层。当小说家集体无意识音乐情结和个体无意识音乐情结的能量之和足以突破人的无意识阻碍而达到意识领域时,这一音乐情结便干涉到了小说家的创作,刺激小说家的创作思维,进而影响到小说的创作。当这一音乐情结变成文字符号显现在纸张上时,音乐情结最终融合在了小说作品之中。
  之所以说音乐情结有个体针对性,就是要看个体无意识的音乐情结的能量能不能大到能自己或者带着集体无意识那份音乐情结冲破阀限进入到小说家的创作意识领域。就算一旦成功进入,能不能被小说家的意识所接受而最终流诸于笔端,融合到小说文本中,还要看个体小说家的意识思维方式。所以说音乐情结又和个体的无意识和意识紧密相连。
  二、音乐情结在古代小说家创作中存在的必然性
  (一)以乐为政——尽善尽美
  音乐在我国上古时期就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皆以“黄钟”[4]为万事之本,改朝换代时皇帝都要首先定黄钟,以安社稷。先秦各朝都有古曲来记述政事,彰显帝德,祭祀庆功。如帝舜的《九招》、大禹的《夏龠九成》、商汤的《大护》《晨露》、周武的《大武》等。“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助其教焉。”[5]所以舜帝能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使天下大治,商纣居朝歌作北鄙之音,而身死国王。这一“声音之道与政通”的统治理念笼罩着以后历朝历代的治国治民之策。
  《论语·八佾》中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6]。孔子以音乐中善美的思想来评论时政,并被以后文人们运用到文论批评中,尽善尽美也成了此后文辞章句的最高审美标准。
  当时被归到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和小道之流的小说,作为诸子百家中的杂家末者也难逃“音乐”的牢笼,同属那个诗、文、乐共融的统一体中。
  中国古代小说历来的教化意识便与古代的“乐教” 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我国“ 礼乐” 文化内部固有的一种普适性的音乐美学和文化精神。《乐记》中:“人不能无乐……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足以劝动人之善心,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7],周子《通书》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8],都把“乐”的设立与帝王治世联系起来,可见在古代,音乐是何等重要。
  (二)修乐为性——君子乃成
  《论语·泰伯》中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9],诗、礼、乐是儒家的核心,其中乐是君子人格教化和修养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乐教精神。这一精神烙在了我国古代文人的无意识之中,形成了本文所说的音乐情结,也影响着古代小说家的小说创作。
  音乐是太古圣贤之人治情的必修之业。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贤圣调之律度,并著文歌颂,情荡于钟石,弹播于管弦,以涤荡精灵,除祛怨思。“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10],以乐音之饰譬喻君子之治。因着这些,对音乐的修为如何也沿袭下来成为对后世文人品性和情操评价的一项刚性指标。   孔子的礼乐思想,文人自古以乐修性的文化习俗,是整个儒家乐教对民族的濡染。使中华民族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独有的文化心理,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心理机制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论述的音乐情结的由来。
  文人苦炼字眼,斟酌声韵,讲究文法与子句限制,无一不是早期与音乐结合留下的痕迹。文人自古的写作才能便与音乐修养和音乐水平相互渗透。在古代小说中,无论是本着叙事的需要还是抒情、状物,都不忘大展小说家为诗作赋写词的才华,音乐情结便通过首首诗词流到了小说文本之中。
  小说一直被视为小道、杂说、末流,与正统文学相比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小说本身的魅力让正统文人欲罢不能,偶作小说,便不忘吟诗作赋、抚琴按弦的情节,以彰显自己乃是能诗能乐的君子之风。以致于在小说蔚为大观的年代,仍然有着大量诗词曲调的存,形成了一种小说写作风格。这些都是古人修乐为性,然后君子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浸染的结果。
  魏晋志怪小说唐人传奇小说之前,多为神话、史传或者叙事诗等小说的雏形,它们较多承接了以上论述的心理精神层面的关乎原始音乐记忆和音乐直觉方面的音乐情结。直至文人开始自觉为小说后,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多来自被小说家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当代的音乐背景激发的音乐情结,当然那以脉相承的来自祖先的原始音乐记忆仍然在时刻提醒着后来的小说家们。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5.
  [2]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2-103.
  [3]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5.
  [4]黄钟: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徵宾、夷则、无射(yi)之首,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标准音.
  [5]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9.
  [6] 殷旵.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5.
  [7]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5.
  [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1.
  [9]殷旵.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1.
  [10]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9-130.
其他文献
摘 要:《家事如雨》是一部温馨的家庭小说,讲述了发生在八十年代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生活变迁,反映出八十年代的社会伦理关系。本文主要从夫妻、父母、子女、婆媳、妯娌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主要人物围绕着秋月、姑姑、妹妹等几人而展开,重点分析在八十年代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社会伦理关系。八十年代的普通市民家庭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而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具有极其重要
期刊
摘 要:高加林作为中国改革时期陕北高原上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辗转透露出了知识分子奋斗前进品质的同时还兼具着违心、茫然的性格弱点,本文试图从高加林作为知识分子的奋斗、爱情的抉择到时代的反思这三部分来重新论述《人生》这部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奋斗;抉择;反思  “在中国本世纪初30年代,小学毕业的脑力劳动者即被称为知识分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一般把具有中专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从事以创造
期刊
摘 要:由于不同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认知条件,对《原野》的接受阐释经历了一条从误解、曲解到正解,再到多元化理解的道路。进入新世纪后,王延松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原野》进行了大胆的阐释与创造,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阐释可能性,大大开拓了曹禺剧作的审美现代性及思想内涵。  关键词:阐释;创造;王延松;《原野》  在曹禺所有戏剧作品中,《原野》无疑是最富有争议性的一部。自1937年问世以来,《原野》以其先锋的艺
期刊
摘 要:《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的典范之作,诠释了韩少功的“寻根”理念,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但文本中对劣根文化的书写,面对现实采取的逃避态度,以及盲目排斥新文化等,又暴露出作品的不足,显示出寻根文学的失落。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  传统文化在文学思潮中,一直处于被反复抛弃拾起的地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理解再度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命题。1985年
期刊
契诃夫——一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处在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阴影下,却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多余人”。在他的笔下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身份地位不同,经历和自我情感不同,却被那个时代的关系网涂上了共同的情感色彩——“忧郁的人”。  一、人的奴性·自由  时代是专制残忍的,让每个人因恐惧丧失了自我意识,在官僚和贵族的夹缝中被压迫窒息,成了蜷曲蜗行的可怜虫。  这是契诃夫对那个时代许多小市民形象的速写。《套
期刊
摘 要:《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美学著作,在小说中他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具有独特性。《白痴》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将他的悲剧美学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梅什金拥有崇高的理想和仁爱的内心,但是,他一生所做出的努力却是无效的,最终的结局也是悲惨的,所以作者将“拯救与堕落”的主旨阐释了梅什金的悲剧人生,让读者意识到主人公深刻的思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必然产生悲剧的结果。  关
期刊
摘 要:《诗经》中的爱情诗占有很大的篇幅,在这些爱情诗中,一朵野花,一棵小草都在传达着人类最自然纯真的情感。本文通过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几首诗歌,试图探索这些诗歌中的花草与爱情的关系。  关键词:《诗经》;花;草;爱情  欧洲人认为玫瑰花和爱神维纳斯是同时诞生的,故常以玫瑰花象征爱情。将玫瑰花鲜红的颜色,比作火一般炽热的爱情;用带刺的花梗暗喻美好的爱情不是轻易能得来的,需要经历艰难与忠贞不渝地追
期刊
摘 要:《庄子》内七篇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中《养生主》是庄子论述其生命观的一个短篇,是庄子生命观的体现。本文以《养生主》为例,论述了“知无涯,知殆而止”和“不近名、不近刑”并且要“缘督以为经”的养生要旨,同时对《养生主》中其余几则寓言故事加以分析。在解读《养生主》的思想意义时也引入了内七篇中其他有意义关联的篇目段句,尝试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庄子的养生观,以期更好地理解“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中所刻画的众多生日的描写,可谓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历来学者不乏从《红楼梦》中宝钗生日描写论证黛玉在贾府地位低。本文就结合《红楼梦》中的生日描写进行分析,得出几点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生日;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  一、薛宝钗生日  薛宝钗生日的大操大办,一直被认为是贾母对于孙媳妇候选人肯定的象征,是对于贾府宝二奶奶地位肯定的证据。因为在同辈人中,薛宝钗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这也
期刊
摘 要:互文性概念自1966年由克里斯蒂娃创立起,便被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等诸多理论流派所挪用并加以改造。解构主义一派,以德里达为例,由于意义的不在场,阅读成了对能指进行永恒编织的游戏;而巴特更是宣告了作者的死亡,赋予读者以无上地位。结构主义一派,如热奈特,重申了作者意图的重要性,里法泰尔则从读者阅读与接受的角度切入互文性,这些对读者追寻终极意义,成为作者所期待的隐含读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