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里克及意识研究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entong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树立先生《两种文化间的彷徨》一文,能以如此生动、精炼的语言将近代以降的科学与人文的繁杂清晰梳理,给人以强烈印象,堪称佳作。但文中关于意识研究始于弗朗西斯·克雷克一九五三年参与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遗传密码而荣获诺贝尔奖的提法颇有不当。
  弗朗西斯·克雷克,又译为克里克(见威廉·卡尔文著,杨雄里、梁培基译:《大脑如何思惟》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其名英文是FrancisHarry
   ComptonCrick)他与J·沃森,M·威尔金斯共获一九六二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就是测定DNA的分子结构。而该成果的获得是一九五三年。一九四九年他加入剑桥大学卡尔迪什实验室医学研究组。一九五一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到该室。克里克接受了沃森的DNA三维结构及其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并参与建立与DNA分子已知的物理、化学性质相符的结构模型的工作。他的贡献在于:提出在此模型中,若长链分开,则每条链均可为模板,以细胞中的小分子为原料重新组成碱基序列与之互补的新长链,以及DNA分子上的碱基顺序构成遗传密码,可决定细胞特有的蛋白质的合成的观点。并于一九六一年证明了每条DNA长链中的碱基每三个构成一组(三联体),标志着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位置。其后,他又参与了测定正常见于蛋白质的二十种氨基酸的密码及细胞用DNA中遗传信息形成蛋白质的方式。
  克里克与沃森等之所以能发现DNA分子结构,是基于一个信念:“证明那些显然是由于太神秘而被认为不可能由物理学或化学规律来解释的领域,事实上却能用理化规律来作解释。”因此,只要“使用物理学和化学的概念,那么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就完全可以应用精确的术语来思考。”当他们这样做了,他们获得了成功。克里克挟获诺贝尔奖的雄风便转向“意识”的研究。力图通过脑生物学或分子生物学突破他称之为的“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分界线”。其结果尽管发表了《使人震惊的假说》,但却被霍根认为不如将“使人震惊的”改为“令人沮丧的”“假说”。实际上,原本从事水雷研究的克里克之所以决定“使用物理学和化学的概念”来思考生物学,主要是受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的影响。有意思的是,当克里克和沃森完成了其对DNA结构的描述并将文章寄给这位精神导师之后,这位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理论,并以其方程奠基量子力学,最早试图用量子物理来阐明遗传结构稳定性的先驱,却对其开创的这个新思路失去了兴趣,竟然未对克里克等的热情作任何回复(参见洛伊斯·N·玛格纳著,李难等译,《生命科学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其他文献
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    有一天,我在大学二年级的课堂第十遍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一如既往地给新的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在传统工艺由手工技艺形态向近代的产品设计形态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时,楼下突然人声鼎沸,俯身看去,只见马路边上兜售河北邯郸出口转内销瓷器的老乡正蹬板车飞跑,几个从西南省份来的穿着苗族盛装的妇女,手中准备成交的银饰叮当、惊惶失措:“工商”来了……。我脑中突然跳出一个明显生疏的词:民生。  提起
期刊
后冷战世界的最显著特征是日益加剧的文化与种族冲突:从穆斯林世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迅猛发展到东亚地区民族主义的蓬勃兴起,非西方国家的这些新的发展说明文化与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政治的主要推动力量。  西方世界在政治和经济的角逐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资本主义被普遍承认为合理组织现代经济的惟一可行途径,第三世界工业化摧毁了传统的南北鸿沟并因而标志着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然而,也恰在同时,在非西方社
期刊
该有一份神圣之心    今年二月路过冰城哈尔滨。哈尔滨开埠晚,因此文物较其他历史悠久的省市要少得多,但哈尔滨的文物保护工作却做得不错,哈尔滨人以极大的魄力将圣索菲娅教堂从错综复杂、胡乱建设的建筑群中“解救”出来,千方百计搜罗教堂遗落的旧红砖,将其修补,修旧如旧,并将周围开辟成一个小广场,在冰天雪地中,小小的圣索菲娅教堂广场上竟然有鸽子悠闲地觅食。可是,抬头看教堂的外墙面,最显眼处,发现一块极丑陋的
期刊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有关话语已呈过度简化的二元对立。支持全球化的一方认为全球市场的整合将带来普世和持续的富裕。发展中国家只有跳上全球化列车,才有摆脱贫穷的希望。反对全球化者,则认为全球化只会使发达国的工作机会向低成本国家或新移民社群流失,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与劳工成为跨国资本的剥削对象,也使各地传统文化受侵蚀。这种反全球化的态度,并非为一向关注社会公义的国际左派所独有。反全球化运动在一些西方国家与贸易
期刊
新千年前后的人类社会并不太平。在过去二十年内,卢旺达、前南斯拉夫出现了骇人听闻的种族清洗;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排华浪潮让人心有余悸;在南非和津巴布韦,当地黑人支持的政府多次驱逐欧裔白人,而占据俄罗斯富豪榜前列的犹太人过得也不安宁,有的正在被抄家,幸运一点的正忙着找后路; 在海湾地区,被阿拉伯民族,尤其是巴勒斯坦人视为眼中钉的犹太民族国家以色列正在进行以暴易暴的“反恐”报复行动。  
期刊
雎鸠·苇莺·聒聒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关关雎鸠”,是第一部诗歌总集的第一句,是“六经”第一句。那么,作为爱情的象征——雎鸠到底是什么鸟?说法有好多种:  就当代注家而言,大都沿袭前辈,如高亨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诗经今注》),这些注“雎鸠是贞鸟,是爱情专贞的象征”之类,如同未注。至于“贞鸟”是什么?我看像凤凰一样,谁
期刊
《读书》九七年九期乐钢“跨越双重梗阻”一文中说,如果中国在吃的上面发展以得肥胖症、高血压等穷人眼中的富贵病为代价,那么“还是落后点儿好”。观点完全正确,但意犹未尽。  吃的标准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的标准问题。今天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个共识就是现代化,但吃的现代化标准长期以来上上下下都认为不是土豆加牛肉就是牛奶加面包。原因很简单,标准是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的。因此可以说,得富贵病是发展中国家绕不过的一个劫
期刊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殖民研究以政治及经济分析为主要课题。帝国主义的军事扩张、政治驾驭和经济掠夺,往往是政治论争和实践的主要关心对象。二十世纪,欧洲各殖民国家逐渐崩解,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澎湃,“反帝”和“反殖”两个政治口号,在亚非拉诸国建设运动的语境下,变成了无太多差别的同义辞。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两个词语也每每交替运用,彼此混淆不清。只是近年在文化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所谓“后殖民研究”的热潮,帝国主义
期刊
《这么早就回忆了》文中列举众多歌手,如高晓松、窦唯、骅梓等等,并将其归于六十年代出生群体。我问:歌曲的流行是否代表着民众对其的认可,完全的接受?或者说能否从中反映普遍的大众心理?我答:不能。  造歌工厂商业化有目共睹,歌曲流行关键乃是旋律易唱,其文字透露的信息退而其次(这不包括晚会歌曲),歌曲的内涵已被忽视了。君不见,满街传唱的歌曲,其跳跃的歌词(有一部分仍有语法不通之病),断续的意象,代表怎样的
期刊
《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九期刊有周质平先生的《走出国语的“孤岛”》一文。作者在评论目前台湾坚持排斥简化字,始终运用繁体字上,具有“自觉的坚持和顽抗,有一部分是来自情绪上的尊严:‘何以我必须从你?’也有一部分是来自文化上或道德上的‘正统感’:举世滔滔,唯有我岛上两千万人,为中华文化之继绝,做艰苦卓越的圣战。这种心理充分反映在把‘繁体字’叫做‘正体字’这一事实上。别小看了这一字之别,它的微言大义却是显而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