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为大观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aha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绍基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走科举正途而官运不畅,故而游艺于金石文字之间,工诗文精考订,尤以善书法为世人所知。且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早有先贤论列,书迹传世尤多。而作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两岸故宫博物院,自然少不了何绍基书法作品的珍藏。
  ●  两岸故宫藏何绍基楷书
  何绍基的楷书神和气厚,功力深厚。同治十一年(1872),清代著名学者杨翰(1812—1879)曾经评价其楷书道:“何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数十年功力,溯源篆隶,入神化境……圆劲清浑,仍从琅琊上掩山阴,数千年书法于斯一振。”
  清何绍基楷书《古砚韫斋》八言联轴(图1)
  纵191.4、横42.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楷书:“古砚华笺分桂上露,清言妙理来松下风。”并有款署:“韫斋大公祖大人正。弟何绍基。”款后且钤“何绍基印”朱文印、“子贞”白文印。
  何绍基书法初学北魏张玄墓志,后师法颜真卿,并追溯篆、隶书渊源,特别研习《张迁碑》,晚年喜摹欧阳询,融入沉着雄健之韵味。此作虽为楷书,但结体宽绰,稍作斜欹,笔致飘逸自由,不拘成法,具有个性风范。
  清何紹基楷书《瑞毓教彰》八言联轴(图2)
  纵174.8、横4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楷书:“瑞毓霍汾祺延弧婺 教彰钟鼎志乐林泉。”并上联有款署:“恭祝诰封光禄大夫赵公步宗世伯大人暨德配。”下联有款署:“诰封一品夫人世伯母曲夫人七旬晋一双寿。年世愚侄何绍基顿首拜。”款后且钤“何绍基印”“子贞”文印两方。
  这幅八言联作品功力深厚,为何绍基楷书中的代表作。其结体横平竖直,整齐凝练,力厚骨劲,气苍韵遒,金石味极浓。这种书体风貌,与其接受碑学思想后,勤习欧阳通的《道因碑》、用心揣摩《张黑女墓志》、深得诸碑精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何绍基楷书《借箸悬车》八言联轴(图3)
  纵169.2、横39.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幅楷书内容为“借箸忌劳长江清徧,悬车息影旧雨欢多。”并有款署:“子贞,弟何绍基。”款后且钤文印两方。
  《借箸悬车》八言联作品充分吸收了颜体的养分,具有典型的颜体楷书风格。同时楷书中兼具藏锋行笔、笔道较圆的特点,彰显了何绍基将欧阳通与颜真卿熔于一炉的楷书体势,独具风貌。
  清何绍基楷书《封禅书》册节选(图4)
  此部分纵11.3、横23.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相关文献记载,此何绍基楷书册作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1846)。其特点有如近代书画家曾熙尝所述:“蝯叟(何绍基)从三代两汉苞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锋之险劲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
  何绍基所作的《封禅书》出自《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此书中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特别是对汉武帝的滥祭淫祀,以及汉代围绕封禅的诸种活动之弊政,以愤懑之情进行了委婉而充分的揭露、嘲笑和抨击,为后世治史者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  两岸故宫藏何绍基行书
  何绍基的行书以独到的性情和超强的包容性,而广为书家称道。清末民初徐珂(1869—1928)编撰的《清稗类钞》,盛赞其行书:“子贞太史行书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而又如衔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
  清何绍基行书《一竹万山》七言联轴(图5)
  纵165.7、横40.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金笺本行书:“一竹一兰清可坐,万山万水极其游。”并有款署:“竹朋前辈世大人正。世侍何绍基集字。”款后且钤“何绍基印”“子贞”文印两方。
  此联是何绍基赠予李佐贤的。李佐贤(1807—1876),字仲敏,号竹朋,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福建汀州知府等职。何绍基曾与李佐贤同朝为官,中第时间又晚于李佐贤一年,故尊为前辈。此作在颜字的格局中注重线条的凝涩和拙朴,用笔以圆笔为主,间以方、侧,以求巧变,同时兼融北碑书法朴拙的特点,笔画婉通回转,刚柔相济,个性鲜明。
  清何绍基行书《题画梅》轴(图6)
  纵166.5、横41.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洒金笺行书:“余之作梅聊自吟啸,岂在悦人心目。适朋远求作,写一枝以赠之。今置之禹功卷后,何堪依附古人。且云欲道其出处而圭翁已自叙之,何庸复赘。”并有款署:“芷谷世伯大人属。侄何绍基。”款后且钤“何绍基印”“子贞”文印两方。
  何绍基是一位具有深厚博大的书学修养及碑学、帖学融和无间的精湛书艺的书法家。其行书师法颜真卿,并以篆法行之,“运肘敛指”,笔画婉通回转,刚柔相济,同时兼融北碑的书法特点,故具有独特的面目。此作是何绍基行书的代表作,行笔柔和,点画精致,笔画粗细相间,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
  清何绍基行书《屏花水槛》七言联轴(图7)
  本幅纵128.5、横30.5厘米,全幅横36.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行书:“屏花带雨秋仍丽,水槛临风晚更清”,并有款署:“子贞。何绍基。” 款后且钤“何绍基印”“子贞”文印两方。
  本幅取自郑板桥(1693—1765)题“屏花著雨春还丽,水槛临风晚更佳。”何绍基的行书,用中锋笔,微有颤动之势;字常不为绳墨所拘,有着从容闲适的感觉,并时有欹斜之态。本幅正是何绍基典型的行书代表作之一。
  清何绍基行书《沙苑行》四屏轴节选(图8)
  本幅(共四幅)纵185.7、横54.2厘米,全幅横61.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四(幅)屏轴中,本幅行书:“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余里。龙媒昔是渥洼生,汗血今称献于此。苑中騋牝三千匹,丰草青青寒不死。食之豪健西域无,每岁攻驹冠边……”
  本幅何绍基作于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取自杜甫(712—770)詩作《沙苑行》。此诗分四段,前二段各八句,后二段各四句。首段叙苑中水草,见良马所由产。次段从厩中多马,形骕骦之特异。三段极状在苑飞扬之态。
  清何绍基行书《自书诗》扇页(图9)
  纵16.5、横48.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扇页上行书“风定云收雨晴,月光如水十分清。流萤带润浑无力,鸣柝绵宵正有声。独坐不知零露重,闲愁时共夜凉生。”自识:“録旧作以为武臣同年兄正之。道州何绍基。”钤“何绍基印”“子贞”“道州何氏”等印。
  此件扇页书法以篆隶为底蕴,用笔方中见圆,精力内含,遒劲舒和,意态超然,可谓拙中见巧,飘逸脱俗。因何绍基博览群书,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在他的书法中融入了更多的文人气质与学养。这幅扇面与其说是一位大书法家的作品,不如说是一位大学者的书法,显得文气十足。
  ●  两岸故宫藏何绍基隶书
  何绍基的隶书颇具深度和系统性。其隶书通过综合清代各家创作之长,写出了既有深厚的汉碑功底,又具有个性意趣的超逸多姿之新书体。近代书家谭泽闿(1889—1948)评他的隶书“致力于汉隶至勤,东京诸碑临写殆遍,六朝而后言八分,无能过者。”
  清何绍基隶书《赏留道左》七言联轴(图10)
  纵128、横31.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幅隶书内容为“赏留琼岛看华宴,道左青箱授砚铭。”并有款署:“凤池学兄属。何绍基。”款后且钤“何绍基印”朱文印、“子贞”白文印。鉴藏印钤“药农平生真赏”朱文印。
  何绍基书法初学北魏张玄墓志,后师颜真卿,又上溯周秦古篆籀、两汉及南北朝碑版,晚年喜摹写唐代欧阳询。其真、行书面目独特,篆、隶二体浑厚古拙,意趣高古。该隶书联吸收了篆书用笔,体势沉着而飘逸,表现出何氏书法特有的笔墨趣味。
  清何绍基《隶书轴》(图11)
  纵115.5、横52.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隶书“惟君之轨迹兮,如列宿之错置,易建八卦,揆肴毄词,述而不作,彭祖赋诗。”并有款署:“秋粟馆丈属书。弟何绍基。”款后且钤“何绍基印”朱文印、“子贞”白文印。
  本幅隶书笔力浑厚,是谭伯羽、谭季甫先生于1982年捐赠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前人形容何绍基隶书字如屈铁枯藤,此幅得以见之。且现其结字纵横欹斜,从容又出于绳墨之外。
  清何绍基隶书《临公卿上尊号奏碑》大字卷(图12)
  纵31、横51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隶书“稽古笃睦,茂于放勋,网漏吞舟,弘乎周文。是以布政未儙,人神并和,皇天则降甘露而臻四灵,后土则挺芝草而吐醴泉,虎豹鹿兔,皆素其色,雉鸠燕雀,亦白其羽,连理之木,同心之瓜。”
  何绍基写字,用回腕执笔法,写来和一般人同样顺畅。此幅虽然临写三国魏《公卿上尊号奏》,却没有忠于原碑的笔法。他把汉隶和颜真卿楷书的质素引进来,使原来方峻的气息变为浑厚,可说是何绍基自己的风格。这种融合变化出来的风格,虽然自成一家,却不适合初学书法的人临写。因为何绍基这种风格是通过长久临池功夫,奠基在熟练的楷书和隶书笔法之上。
  清何绍基隶书《以俟知奥》横幅(图13)
  纵40.5、横114.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何绍基的书法以唐代的颜真卿为根基,上溯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拓,晚年则隶篆真行融为一体,卓然自成一家。本幅隶书仅横书“以俟知奥”四字,属大字书幅。这四字体势浑厚,颇不同于向见其行书的闲适韵味,笔画虽圆润但笔笔有力,足见其隶书的根底之深厚。
  清何绍基隶书《临张迁碑》册节选(图14)
  此幅纵38.3、横55.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于内容繁多,故此幅仅节选隶书“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何绍基所临《张迁碑》既不失其精神而又能自成面目,用墨浓湿丰腴,线条雍容,气息淳古。他摒弃了世俗隶书中装饰华美的成分,重其神韵,全力以己意为之,一反汉隶方扁横势的旧习,以纵势为主,布局疏朗开阔,气脉贯通。同时运笔浑圆,婉和韵雅,古拙朴厚,具有浓厚的金石味。且起笔回锋藏头,致使多处出现涨墨现象。结字大胆随意,几乎字字不平稳,但整体和谐统一,并把行草书的笔意渗入到他的隶书中去,笔毫铺开,行笔速度较慢,运笔迟涩,欲行还止,并不时加入颤笔的动作。
  ●  两岸故宫藏何绍基篆书
  何绍基极重气韵的篆书,不以分布为工,而以挺拔隽逸见长。毕生以研究文字学为其主攻方向的马宗霍(1897—1976),在其《霎岳楼笔谈》中评何绍基的篆书:“所临三代鼎彝款识,皆自出机杼,兴至时遇纸则书,神融笔畅,妙绪环生,移其法以写小篆,遂尔天机洋溢,独得仙证。”
  何绍基篆书《论书》轴(图15)
  纵 103.3、横62.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轴录书评一则:“孙虔礼谓子敬以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泰和祖述子敬,特又过之。《云麾将军碑》正坐此。唯《岳麓寺碑》,笔力圆劲,不出巨范。”款署“竹朋世仁兄前辈正篆,绍基”。款后且钤“何绍基印(朱文)”“子贞(白文)”印。
  何绍基的书法最具特色之一,是在凡能体现其风格的楷、行、草、隶书作品中,皆参有古拙朴茂之趣的篆意。而他对篆书的书法创作,也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该作篆书《论书轴》即为佐证。
  何绍基篆书《深山奇花》八言联轴(图16)
  本幅纵215、横40.2厘米,全幅横47.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篆书:“深山大泽高斋清地,奇花媚石洁等圆荷。” 款署“春溪三兄雅属(上联)。东洲居士何绍基(下联)。”款后且钤“何绍基印”“子贞”文印两方。
  被誉为“书联圣手”的何绍基,其平生作书中的对联非常之多,且书作着力,书艺极高,绝非普通的应酬之作。本幅篆书为何氏盛赞重阳菊花之联。其书雄浑有力,用笔灵动,圆回流转,朴而不拘。
  上述十六件两岸故宫博物院所藏何绍基书法作品,虽然是何绍基书迹中的沧海一粟,但是其体现的文化遗产却蔚为大观,并在传承、开拓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
其他文献
本文所说的“火红年代”,一般特指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个时间段。当时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红色题材瓷板画,不仅美观大方、色彩鲜艳、思想积极上进,且形式新颖、内涵深远、时代特征显著。它们将祖国蒸蒸日上的新貌、人民勤劳勇敢的作风等内容,以瓷板画的形式美轮美奂、生动活泼地展现,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树立了清新爽朗、生机盎然之风尚,为华夏数千年陶瓷发展史譜写了光辉璀璨之篇章。  这一时期,无论是国家的
期刊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保护、传承这一人类共享的世界遗产,央行于2020年7月6日发行了“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金银纪念币”一套。这套币有1金2银共3枚,正面图案皆为国徽、国名、年号(图1)。其中8克金币1枚,背面图案为良渚古城遗址出土器物玉琮(图2);500克银币1枚,背图为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造型(图3);30克银币1枚,背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
期刊
世人论砚,有铭为贵。砚铭一般都短小精悍,隽永峭拔,旨深文妙。或简述制砚、藏砚、赠砚的始末;或点明砚石出处、品质优劣、功用特色;或抒发情感,表明自己的抱负、立身行事的准则,具有历史、文学、艺术诸方面研究价值。砚上镌铭,起于何时?盛于何时?尚有争论。从遗留下来的古砚看,汉砚已出现简单的记事铭,唐代已有一些充满文化品位的砚铭。宋代以降,尤其明清两代,砚铭创作空前盛行。明末清初,有一大批玩砚名士,指导并参
期刊
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宋、金、元时期,其中北宋与辽和西夏同时并立,南宋与金又长期对峙。这一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使兵器用铜量很大,铜源匮乏,民间铸镜还要官验,而且按量计本,客观上影响了铜镜手工业的自由发展。加上造纸、烧瓷、织锦等手工业的兴起,也不同程度排挤了唐代以来铸镜工艺的特殊地位,使之渐趋衰落。因此一般铜镜生产,只注重实用而不求华丽,如湖州、饶州所产铜镜,就是突出的代表,所以很多的铜镜收藏
期刊
青花和釉里红都属于釉下彩瓷器,在高温下一次性烧成,将这两种颜色的釉彩绘制在同一件器物上是景德镇的制瓷工匠们的独特创造,被称作青花釉里红。  元代瓷器工匠创造性地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作为瓷胎原料,并提高烧制瓷的窑内温度,器物变形率降低,大型瓷器得以出窑,其中以装饰繁密、纹样显著的青花瓷为代表。青花以氧化钴为主要着色剂,在未经烧制的坯体上进行绘画,再施透明釉,入窑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一次烧
期刊
曾国藩曾有云:“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有所传于后,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当时的诸多名人都对何绍基的书法做出了颇高的评价。他早年学习书法由颜体入手,对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用功极深,因此早年的书风与此接近,后来在阮元等人影响下崇尚北碑,遍寻各处的碑版古迹,临写《张迁碑》《礼器碑》等碑几百遍。尤其是在济南购得《张黑女墓志》之后,潜心研
期刊
最近受邀去参加由某数控设备集团公司与某市钱币收藏协会联合举办的“清代古钱文化研讨会”。主办方要我讲二节以“辨别清代古钱真伪”为主题的互动性普及课,还告诉我参加研讨会的80多位泉友中,多数人是公司的职员,其中有2位还是市钱币收藏协会的创始人。另外这些泉友中有多位是“清代钱币研究沙龙”成员,他们收藏研究清帝古泉的经历都在20年以上,可以说这里面“藏龙卧虎”,并嘱咐小心一点,在互动中别“呛水”了。  面
期刊
潍坊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厚,书画藏品突出,清代民国时期的书画家作品占半数以上,其中不乏艺术大家的作品。经过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理清何绍基何维朴祖孙书画作品13套,现撷取9套对其艺术风格作以简析。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何凌汉(1772—1840),系嘉道间名臣,官至经筵讲
期刊
在抗日战争初期,以江苏武进县(现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为中心的常州地区曾由民间商铺自行铸造发行一种单面图文(背面无图文,光面)的代价铜元,以充当辅币。这种铜元被称作常州临时流通铜元,简称“常临铜元”(下同)。常临铜元因其币面物像的多种选题、精巧灵动的构思和极接地气的纹饰刻画,深受泉友追捧。  集藏爱好者对常临铜元趋之若鹜原因有三:一是常临币存世量少。因流通范围狭小,除江苏武进地区外仅波及周边的无锡
期刊
世界各国的钞票文化都丰富多彩,共有两百多種纸币,作为各国货币主币的纸币,精美、多侧面地反映了该国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沟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交往,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带一路”沿线,有的国家的钞票上印刷着中国水电企业承建的大型水电站。这是“一带一路”合作成果的生动展示,也是水电建设者及中华民族的荣耀。  今借贵刊展示几种这样的纸币,以飨读者。  几内亚5000几内亚法郎纸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