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图片在这个“读图时代”的日益泛滥,作为一名摄影艺术家,你觉得你面临的最大困境或挑战是什么?
图片早已是当今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可消费的大众文化产物及传播途径。我认为图片的价值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摄影的终极意义!而摄影艺术家要做的则是要在这人人都在拍照的喧嚣与躁动中安静下来,忘掉“摄影”这个词,专注在自己的内心表达上。当你面对艺术家原版作品的质感时,会明白“看作品”和“读图”不是一回事!
在我的印象中, 你的创作从早期的 “园林”到后来的 “山石”、“盆景”系列,以及最近的“水”系列,似乎始终没有偏离过中国传统的美学航线,对此,你自己是怎么考虑的?
这是一个如流淌一般的过程,自然随心。始终不离传统的美学脉络,是因为自己的确对传统文化迷恋颇深。我深信创作展现的是个人的内心天性,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具备专业的素养与能力!我对每一个系列都会保持两年左右的热情,经验告诉我,两年是一个很好的阶段,这样的时间段可以使你对一个系列有较深的探索,也不至于陷入纯理性的重复,失去创作快感的状态!
在一篇访谈中,你谈到日本文学家三岛由纪夫所迷恋的几样东西,并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其中一个是“朝向根本破灭的冲动”,这似乎有一种悲剧的宿命感,能具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它和你的创作动力是否有某种内在关联?
这句话要和另外一句“古典的平静”同时去理解。影响我创作的因素通常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是美学形态方面的。我对三岛所谈几点的认同是在美学层面的认同。
你的镜头似乎总是指向虚幻之物,比如水、骷髅、山石、园林中梦游般的人,这些意象同时又像镜子一样反射出现实中人们内心的迷乱与精神的失落。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或者说,在对古代文明的追想与当代文明的反思之间,你是如何取得链接与平衡的?
一些我常用的视觉符号对我来讲就是一个观看世界的特定角度,我也会变换角度,重要的是能触及另一种真实。另外,我并不追求平衡这些关系,我是在矛盾的摇摆中行走的,当我向往着“古典的平静”的时候,内心始终暗涌着潜在的疯狂。
你最近创作的“水”系列,水面的波纹是用镭射光现场“画”上去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因为它的效果你在当时是难以预测的。对你来说,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技术的难度都是容易解决的,最大的难度是来自内心里有无意义的疑问。我不能说服自己说这作品是如何的,但我能告诉自己,在影像创作过程中,这样的实践和拓展是具有意义的。
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摄影作品的接受程度远远低于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你看来这样的现状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你认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这样的现状也不奇怪,欧美的摄影收藏也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才开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对摄影是不是艺术的疑问,对摄影可复制性的困惑等等。我对理想的状态不做预设,也不关心,我只是知道这是一种值得我投入热情的创作方式!
你这些年因为展览或别的原因到过欧洲,也经常会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都市,但你一直都居住在常州这座江南老城,你觉得这种半隐居的生活方式带给你怎样正负两面的影响?对你而言最适合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与个人的生活体验必定会有关联,这些年我的大量作品都是以太湖流域为背景展开的。这里的确有能留得住我的原因。至于什么是最合适的生活状态,我想我应该喜欢一种安安静静的工匠状态,火不能急,把日子也浸在作品的锻造里!
图片早已是当今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可消费的大众文化产物及传播途径。我认为图片的价值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摄影的终极意义!而摄影艺术家要做的则是要在这人人都在拍照的喧嚣与躁动中安静下来,忘掉“摄影”这个词,专注在自己的内心表达上。当你面对艺术家原版作品的质感时,会明白“看作品”和“读图”不是一回事!
在我的印象中, 你的创作从早期的 “园林”到后来的 “山石”、“盆景”系列,以及最近的“水”系列,似乎始终没有偏离过中国传统的美学航线,对此,你自己是怎么考虑的?
这是一个如流淌一般的过程,自然随心。始终不离传统的美学脉络,是因为自己的确对传统文化迷恋颇深。我深信创作展现的是个人的内心天性,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具备专业的素养与能力!我对每一个系列都会保持两年左右的热情,经验告诉我,两年是一个很好的阶段,这样的时间段可以使你对一个系列有较深的探索,也不至于陷入纯理性的重复,失去创作快感的状态!
在一篇访谈中,你谈到日本文学家三岛由纪夫所迷恋的几样东西,并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其中一个是“朝向根本破灭的冲动”,这似乎有一种悲剧的宿命感,能具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它和你的创作动力是否有某种内在关联?
这句话要和另外一句“古典的平静”同时去理解。影响我创作的因素通常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是美学形态方面的。我对三岛所谈几点的认同是在美学层面的认同。
你的镜头似乎总是指向虚幻之物,比如水、骷髅、山石、园林中梦游般的人,这些意象同时又像镜子一样反射出现实中人们内心的迷乱与精神的失落。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或者说,在对古代文明的追想与当代文明的反思之间,你是如何取得链接与平衡的?
一些我常用的视觉符号对我来讲就是一个观看世界的特定角度,我也会变换角度,重要的是能触及另一种真实。另外,我并不追求平衡这些关系,我是在矛盾的摇摆中行走的,当我向往着“古典的平静”的时候,内心始终暗涌着潜在的疯狂。
你最近创作的“水”系列,水面的波纹是用镭射光现场“画”上去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因为它的效果你在当时是难以预测的。对你来说,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技术的难度都是容易解决的,最大的难度是来自内心里有无意义的疑问。我不能说服自己说这作品是如何的,但我能告诉自己,在影像创作过程中,这样的实践和拓展是具有意义的。
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摄影作品的接受程度远远低于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你看来这样的现状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你认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
这样的现状也不奇怪,欧美的摄影收藏也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才开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对摄影是不是艺术的疑问,对摄影可复制性的困惑等等。我对理想的状态不做预设,也不关心,我只是知道这是一种值得我投入热情的创作方式!
你这些年因为展览或别的原因到过欧洲,也经常会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大都市,但你一直都居住在常州这座江南老城,你觉得这种半隐居的生活方式带给你怎样正负两面的影响?对你而言最适合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与个人的生活体验必定会有关联,这些年我的大量作品都是以太湖流域为背景展开的。这里的确有能留得住我的原因。至于什么是最合适的生活状态,我想我应该喜欢一种安安静静的工匠状态,火不能急,把日子也浸在作品的锻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