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内涵特征,探讨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与具体措施,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道路。
  【关键词】校企文化融合;高职;文化建设;探索与思考
  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践性的办学特点和高职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大力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战略地位,全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校园文化。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是对高职文化的本质性认知,不仅契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进一步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部驱动力。
  1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内涵特征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涵盖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既包括学校的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囊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高职院校具有突出的职业性特征,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理念,不仅要适应主导文化与新时代的发展,而且要更多的突出行业企业特色,实现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全面对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理应融合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反映行业企业生产环境、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涵盖代表院校和行业企业先进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构建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真实意旨在于根据高职院校组织功能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在规定性,在学校文化发展的背景和目标之下,按照现代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求,使高职院校在组织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凝聚学校精神与理念、构建整体运作机制而实施的系统性举措。由此催生的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包括:(1)企业化办学理念的构建。即学校树立相对开放的办学思想,积极创造条件,校企合作,推行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2)企业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实施。一定的办学理念需要相应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支撑,企业化办学理念的实现也必然需要企业化管理制度和相应措施的落实和开展。(3)服务企业核心价值取向的确立。全体教职员工在长期办学中培育形成的价值标准也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的养成也必然离不开为企业服务这一核心价值取向的确立。(4)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育人是院校的基本功能也是终极功能,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确立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措施
  2.1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借鉴和吸纳企业经营理念、战略目标等企业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衔接的根本保证。
  2.1.2 借鉴并吸纳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需要吸纳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树立以市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像企业选择经营方向一样选择办学方向,运用企业开拓营销模式的理念改革办学模式,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努力探寻新的发展空间。在办学方向上,要注重“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注重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其作为学院的重要职能之一。这一做法是对企业精神文化中“以市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经营理念的借鉴,更是高职院校文化企业化构建在办学理念中的创新,为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另辟蹊径。
  2.1.2 引入CIS战略培育高职院校品牌文化。
  打造企业品牌是优秀企业极为重要的一项战略目标,现代企业大多导入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战略塑造特色品牌形象,即企业通过对自身的经营理念、行为方式及视觉识别进行系统设计,塑造富有个性化的企业形象,获得内外部公众组织的认同,提高自身竞争力。高职院校也应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校园品牌文化。高职院校要在深刻体会特色企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尝试引入CIS 战略,并创设自己的IIS(Institute Identity System)战略,塑造院校特有的品牌形象,使全体师生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会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提升院校的整体竞争力。
  2.2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关键点——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高职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及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高职院校的课程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行业标准,使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展示课程文化内涵的行业企业导向性特征。
  2.2.1 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基于行业标准。
  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基于行业标准,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以职业分析为起点,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行业企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改革,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共同确定实习实训方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做到:行业标准入体系、职业标准入课程,确保专业课程的内容能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推动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制度化建设,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天然的企业化优势,为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打造企业化色彩。
  2.2.2 课程设计体现行业企业导向性特征。
  高职院校需要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在模块化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和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注重结合行业企业的不同标准和学生的职业发展。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高职院校需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加大顶岗实习的比重;在专业课教学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方式,尽可能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在专业课教学活动实施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较多的引入“头脑风暴”、“金点子”等行业企业推崇的创意活动,采取“小组会议”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重构课堂“准同事”人际关系,使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加强,使学生养成企业所推崇的“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此外,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从而拓宽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前瞻性。
  2.3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突破点——物质文化。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有赖于企业文化的全面渗透,通过实习实训中真实企业生产场景和企业文化的进驻,为校园文化与企业化的深度融合提供物质载体。
  2.3.1 在校外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中注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大多设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实训,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领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学生通过掌握真实的工作流程,身临其境感受领悟企业文化,真切的体会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学生通过与企业员工的联系和沟通,耳濡目染他们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吃苦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生产组织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3.2 打造校内实习实训环境的企业化特征。
  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尤为重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是高职院校硬件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环境的建设需要完全仿效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建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相一致的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贴近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实习实训行为守则的制定要仿效企业管理制度,实训服要完全仿照企业工作服,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时,要通过“身教”灌输学生“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2.4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行为文化。
  师资是学校教学的核心资源,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保障,是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2.4.1 加大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的力度。
  通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进行顶岗实践,熟悉行业企业标准,熟悉管理过程、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新产品和新技术等情况,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咨询服务、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生产前沿的科技动态,从而能有效地分析职业岗位(岗位群)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行业标准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一体,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切企业、贴近新技术的发展,而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
  2.4.2 引进行业企业人才,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优化。
  行业企业专业人才与能工巧匠的引入,能为高职院校注入凸显实践性、操作性的新生力量,还能带来企业的发展动态信息,能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贴近行业企业的新思路和方法。行业企业专业人才与能工巧匠的引入可以采取直接引进、全职聘请、兼职聘请等多种用人方式。多途径引进行业企业人才,对于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3.1 民航高职院校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成效。
  “安全第一”是民航安全文化的灵魂,在民航工作中,树立持续安全理念,坚持安全高于一切的责任意识、严谨思维下的规范行为方式、窗口行业中的任劳任怨服务意识等,已成为从业个体和群体意识与行动表现中认同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的文化。民航高职院校已逐步建立了融合“安全第一、优质服务”民航行业理念的企业化特色文化;注重航空安全、优质服务理念的教化(启发灌输)和濡化(耳濡目染),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融入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学院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制度创新、质量保证等方面不断渗透和强化“安全第一”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体会理解民航企业强调“安全”和“服务”的精髓,比较研究与学生就业相关的优秀航空企业的持家之“道”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倡导“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特色校园文化,积极培育自身的品牌文化。学院把由“南航人、客户至上、安全、诚信、行动、和谐”六大因素构成的“南航新约”企业文化内涵融入到学校文化核心因素建构中。学院“蓝天之梦”艺术团“倡导校园主流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被评为“广东省高校(高职高专)十大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学院通过严格监控、改革考试方法和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将“安全、责任、严谨、敬业”的理念贯穿到教育培养学生的各项工作中。学院积极挖掘“安全第一”民航安全文化核心内涵,尝试探索“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从严治校”的理念。规章制度的制定体现时效性和针对性,制度的实施体现严格性和规范性;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将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设立了专兼结合的院系二级的教学督导机构,职责明确,督教分离;建立了学期学生座谈会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反馈信息制度、学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教考分离制度。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注重机务作风的培养,实习实训中要求学生做到安全第一、团结协作、遵章守纪、敬业奉献;航空服务类、航空港管理类专业注重安全意识、爱岗敬业、良好形象与优质服务的教育。
  3.2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结合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高职院校对高职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广泛且卓有成效的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化与提升,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核心要素之一,需要探寻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建设道路。目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略显苍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规划方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渗、对接、凝练、升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东华 张健.从企业文化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机械职业教育,2005 .5
  [2] 丁钢.文化吸纳---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和新抓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3] 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教育与职业,2006.3
  [4] 王明伦.论高职院校精神.中国远程教育,2006.7
  [5] 李仁平.略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企结合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 耿晓东 王庆报 吴晓飞 张然.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现代企业教育,2010.6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水电厂的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就是将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技术等应用于水电厂系统的全局控制,用以提高水电厂的自动化程度和经济效益,增加其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本文以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水电厂的实际性能要求,明确相应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水电厂的实际情况,考虑当前主流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分析监控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配置及性能要求。  【关键词】水
期刊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的在于过分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参与的情感与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需要的是 “指导”而不是“传授”。多年来在物理教学中,对习题的教学研究有过较多的探索与改革。  【关键词】浅谈;习题课;教法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今知识将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社会最重的生产要素。知识更新也日渐缩短,在岁月的流河中,人们的观念、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也在不经意
期刊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不少教育者认为只有那些从事尖端科学的人才有创造力。这种观念是非常有害的,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难于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研究表明,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
期刊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从以下“三步曲”进行。  1 了解学生、启发诱导、提高兴趣   了解学生、启发诱导、提高兴趣,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分析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思维特点、心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说来,中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的刺激所吸引;中年级学
期刊
【摘要】本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潍坊市教委下发了要求全市教师全面实施“345”教学模式的要求。并且把“345”教学模式的实施作为评价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345”教学模式  自《345优质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与评估》发下来伊始,我就把它扔在了抽屉的角落里了。不是我自大,而是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基本的准则:任何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都是富有变化和生命力的,成熟教师不可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而
期刊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对学生艺术思维进行了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艺术创造中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如果教学得法,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应特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利用有趣的图形,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设计基础课,是将点、
期刊
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讲解例题或习题时,往往总是就题论题,照本宣书,不能很好地挖掘题目所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对问题进行演变反思得到变式习题。其实对例题(习题)的演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一提多变的应试能力,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评讲的一例,供大家参考: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我们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要求我们尊重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无限欢乐中探索音乐天地的奥妙,在音乐美的艺术氛围中感悟人生,在师生和交融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激发;音乐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互动对话式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交流中善于倾听,长于合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虚心地接受批评,正视自己的错误,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让学生在互动的语文课堂张扬个性呢?  1 激活“情商”营造互动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