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语感悟人物品质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zdh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品读提示语,发掘人物品质(《草船借箭》王崧舟)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文中有十一个“诸葛亮说”,但只有这里有个提示语“笑着说”。你读读这话,想想诸葛亮在笑谁?
  生:笑曹操。
  师:你从哪里体会出的?
  生:从他说的话中体会出的。
  师:是啊,诸葛亮了解曹操的性格,知道他多疑,就把他玩于手掌之中,这是轻蔑之笑、讽刺之笑。谁能把这种味道读出来。(各种方式读)
  师:还认为在笑谁?
  生:在笑鲁肃,我是从“鲁肃吃惊地说”中体会出来的。
  师:他看鲁肃这么担心,是在笑鲁肃还没明白自己的意图,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大家试着把这种味道读出来,让鲁肃放心。(生读)
  师:还在笑谁?
  生:在笑自己。因为他心里很有把握。
  师: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胸有成竹的笑。请读读,读出这种感觉来。(指名读)
  师:再想想,还笑谁?
  生:在笑周瑜。
  师:从哪里看出?(生联系第二自然段说理由)
  师:这叫胜利的笑、自豪的笑。读出诸葛亮的这种感觉来。
  【赏析】“笑着说”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对话提示语,然而王老师偏能在寻常处发现奇崛,一句极富技巧和煽动力的话,通过“十一”与“只有”这两组数值的悬差,揭示了一个非常规的语言现象,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暗示这个提示语非比寻常,暗藏玄机。接着教师扼住“笑”的语言穴位,将“笑”的外延进一步拓开,提出问题:想想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个极为开放、广义的,然而指向又很明确的问题。它鲜明地指示学生要将思考的重心着落在文中的主要人物身上,而具体是哪个人物,则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着语义的无限可能。在这面“笑谁”问题的响鼓上,教师又来了一记重锤: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读出这种感觉。通过教师的归结与学生的朗读,人物的性格品质跃然纸上。抓着一“笑”,尽得风流!
  【片段二】填补提示语,深化人物品质(《宋定伯卖鬼》窦桂梅)
  师:看课文,同学们,文言文可没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对话的,这就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大屏幕出示:问之,鬼( )言:“我是鬼。”定伯诳之,( )言:“我亦鬼。”)
  师:现在,我来读鬼的话,你们读定伯的话,让你们的声音来告诉我定伯的“智”。
  (背景音乐响起,犹如身处鬼魅之夜)
  师: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鬼吓唬宋定伯说:“我是鬼。”
  生:(用凄厉的声音)我——是——鬼。(全场鼓掌)
  师:我——亦鬼。那就是说我——
  生:也是……
  师:用文言回答。
  生:(做恐怖状)我——亦鬼。(生哄笑)
  师:哎哟,听着有点害怕。我发现你吓唬我,我也吓唬你。现在,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有可能这鬼啊,他那么自信什么都不怕,语气非常坚定地说:“我——是鬼。”
  生:(坚定地)我是鬼。
  师:你是亦鬼,你也是。(生笑)
  师:我——是鬼。
  生:我——亦鬼。
  师:听到你这样镇定,语气这样坚定,鬼啊,倒真是有点相信了,但还是试探着问:“我是鬼,你呢?”
  生:(平静地)我——亦鬼。
  师:比我还镇定。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宋定伯的品质定位在“智”上。然而“智”是一个高度概括化的词,它含义广泛而语义又很朦胧,如果不加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标签性的意义上。因此教师要做的是把这个无限包容的混合体——“智”,进行语言消解,将它具体成可观可感的语言现象。填补提示语,便肩负起了分配与解释的责任。当教师用音乐与语言营造出现场时,学生以自己的语调作提示语,或凄凉或恐怖或平静,见招拆招,随机应变,用丰富而到位的语言实践,为“智”作了生动的注脚,进而深化理解了人物的内在品质。
  【片段三】用上提示语,内化人物品质(《杨氏之子》于永正)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会说些什么,是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构思一下,写一段话,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学生作文)
  摘录了一段人物对话:孔先生指着杨梅笑着对杨修说:“嗯?小家伙!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是你家的果子,我还能吃吗?”杨修听了孔先生的话,知道他话里有话,是故意拿他的姓开玩笑。心想:常听父亲说孔先生才高八斗,远近闻名,是了不得的人物。杨修眼睛滴溜转了一圈,便笑着说:“您姓孔,这孔雀也姓孔,但是,我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呀?”“哈哈哈……”孔君平开怀大笑起来,对杨修说:“赶明儿上我家看孔雀去!你真聪明哪!”杨修也笑嘻嘻地说:“好,改日我一定带着杨梅登门拜访。”二人又大笑起来。
  【赏析】于老师深谙语文之道:语文课不应当只教给学生内容方面的,还应该有方法层面的。于是,一个以对话为重点的“故事新编”教学创意便诞生了。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现场命题练笔,它经济地借助了文本的题材资源和课堂学生情感资源。教师道出了简洁而又必要的技巧点拨: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会说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提示语进行叙事。与前面两则教学片段相比,它不是“从提示语到人物品质”的路线行走,而是“从人物品质到提示语”的反向行进,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向正是学生学习语文,最终在于运用的终极目标。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以独有的语言(“眼睛滴溜转了一圈”,这是儿童动脑的标志性动作;“嘻嘻”,则把自己的生活常态进行了合理迁移)建构了少年杨修的机智品质。也正是“借助运用提示语描写人物”这般主动建构,杨修才算真正以儿童的身份进入了学生视角,他的形象与品质最终和学生的感悟建立了最亲昵的联盟。(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兴海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吉安县敦厚镇梨塘教学点门庭若市,当地慕名而来的听课者络绎不绝”。一个“只有3个年级,75名学生,3位老师”,校舍简陋的教学点,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的教师前来参观学习呢?吉安市教研室的一位同志说:“梨塘教学点刘忠民老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生为本,近年来他执教的三年级教学质量均拔得了全县农村小学的头筹。”敦厚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说:“梨塘教学点升上来的学生,个个都是香饽饽,不仅学习好,能力更强。”  在我的
期刊
汉语拼音的掌握主要靠记忆,为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教师只有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所学知识才能得以很好地巩固。然而汉语拼音课的内容,都是一些抽象的符号,既难读又难记。怎样才能提高汉语拼音复习课的效率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位教师的复习课堂,品味“复韵母”复习课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游戏中认读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一个月的时间交了那么多拼音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做游戏,找我们的
期刊
光现象是中考物理高频考点,但其知识点比较零散、概念规律多,实验繁杂,若走马观花地进行复习,不仅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燃起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如果复习课以活动承载问题,可以使复习层层深入,不仅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发学习主动性,还可以落实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下面是光现象复习课的几个片段,看执教老师是怎样以活动承载问题,使复习课层层深入的。   [片段一]
期刊
2010年8月的一天,湛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树叶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儿,村口的黄狗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头趴在树下伸长了舌头,不停地喘息着。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稠的空气仿佛凝固住了。  安义县长埠镇云庄小学里空无一人,就连平时淘气的小孩也躲进了家里避暑,但这所学校的校长黄四长却兴致勃勃地提着一大袋工具来到学校。尽管天气炎热得让人疲倦,但黄四长的心情很好,他等这天已经很久
期刊
作家写作铺陈渲染,是为了让主旨在所营造的氛围中揭示得更深刻。而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课文《落叶》一课时,对其中小动物的动作教学的处理也作了大段的铺陈,其用意又何在呢?  [教学片段]  师:你们就是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指一生)你是?  生:我是小虫。  师(指另一生):你是?  生:我是小鱼。  师:你是?  生:我是燕子。  师:你是?  生:我是蚂蚁。  师:好可爱的小动物,我好喜欢
期刊
2010年9月,吉安市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现场观摩会在吉安县敦厚中心小学举行,吉安县教育局曾宪锋局长点名敦厚中心小学管辖的梨塘教学点刘忠民老师在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上示范课。自此,吉安县敦厚镇梨塘教学点门庭若市,当地慕名而去的听课者络绎不绝。  “刘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学能力、认知能力、综合素质均比同龄人高出一大截。当初把全市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现场观摩会放在吉安县敦厚中心小学召开,其主要原因是
期刊
【片段】   ……  师:同学们,山谷中的谜底揭开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师:谁来说一说,东坡的雪松具有怎样的本领?  生: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
期刊
我们总是艳羡名师课堂精彩无限,为自己的课堂黯然无色而喟叹。相同的班级,名师讲课时,学生思维活跃,间或妙语如珠,思想见解深刻,课堂生成此起彼伏;自己上课时,学生金口难开,墨守“沉默是金”的信条。差别怎么这么大,原因是什么?分析李镇西老师《山中访友》的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他总是“唤醒”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表达思考的结果。正是这巧妙的“唤醒”,才使课堂精彩迭出。  【片段一】  师:你们
期刊
坐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里,聆听他执教的《思乡组诗》一课,感觉自己的情丝一次次被牵扯,情感一次次被涤荡,情怀一次次被震撼。  【片段】  ……  师:诗人余光中心中,小时候的乡愁是什么?  生: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为什么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呢?  生:因为诗人小时候在台湾,他只能通过写信和大陆的母亲联系。  师:小时候的乡愁是母子的思念之愁啊!那长大后的乡愁是什么呢?  生:
期刊
最近听了一节“圆柱的认识”展示课,这节课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大胆重组与整合,是一节很有特色的课,不仅用“活”了教材,还让课堂充满灵动。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兴趣产生灵动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猜想)谁知道老师要用这张纸做什么?(学生很惊奇,纷纷猜测)  生1:老师您要用这张纸写字! (教师摇头)  生2:老师您要在这张纸上画画!(教师仍摇头)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