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1000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nd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原本是很难以数字计算的,但现在好多物事都数字化了,不晓得将来中国画怎么被数字化?笔者突然想到2与300和1000这么一组数字,是因为与前文《悲鸿之“罪”、烙炊饼及其他》有些联系。
  世人都说蒋兆和是从素描起家的大师,他也确实有素描的天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素描几乎画得像徐悲鸿一样的好。叶浅予先生曾经说:“二三十年代,很少有人画素描人物,真正画得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徐悲鸿,一个蒋兆和,还有半个是梁鼎铭,梁后来去了台湾,从了政,所以只能称半个。”(据包立民《龙毕竟还是龙—蒋兆和》,载2006年11月25日《美术报》)可惜蒋兆和的素描留下来的太少,他早年在上海时,将上千幅素描存放于友人黄震之家,惜尽数毁于火灾,此为“1000”之所指。可以说,没有这千幅素描的造型基础,就没有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的高度。
  许多人都知道这一千之数的素描对于蒋兆和的意义,却不知道“2+300”—蒋兆和的父亲是一穷愁潦倒的清末秀才,却督子甚严。蒋兆和自幼在父亲执鞭的家馆随读,除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之外,每天必以大字两篇、小楷300字为日课,此即“2+300”之指。笔者认为,这书法与古诗文是蒋兆和先入为主的知识,也是祖传的DNA,如果没有这“2+300”的书法功底和国学基础,也没有蒋兆和。蒋兆和自1936年由西画转中国画很快就取得成功实非偶然,那结构关系赖素描之功,那笔法之肯定和力度实源于书法。对于中国人物画来讲,吸收西画是开明的,但没有书法与国学根底则难以升华。但是许多人,只知“1000”,不知“2+300”之重要,我们多年来的中小学美术,只教孩子们画石膏模型和静物写生,没有教孩子们临摹《芥子园画传》的,更疏忽了书法,考美术只考素描、彩画,所以那考前班也只教西画,几代中国人的文化启蒙被西化、被扭曲,这个教训实在是深重的很。至于当今的画家们也只凭画画用笔的熟练程度画字,很少有人习碑临帖,所以那笔法也只留步于切合结构,而缺少书法的力度和行笔提按使转的味道,不知当下有几人能真悟此。林语堂在《吾土吾民》(又译作《中国人》)一书中生动地言及书法、诗歌与中国画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画的“抒情性”是“两种反对”的结果:“其一是反对将艺术家笔下的线条束缚在所画客体上,其二是反对照相机式地再现物质现实。中国书法帮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中国诗歌则帮助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由于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也就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如此看来,这并非纯数字的“2+300”的意义就无须赘述了。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其他文献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家成中英1935年11月8日生于南京,祖籍湖北阳新。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创办《中国哲学季刊》(英文)哲学杂志,1975年创办国际中国哲学学会,1985年创办国际《易经》学会,同年在檀香山创立远东高级研究院(FEIAS)。成中英每年都要多次往返夏威夷和中国内地,或趁着假期
期刊
创作感言:  书法绘画流传至今,代有名家。余更爱“锺王”,十年如一日,于“锺王”多有用功,今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完全沉醉在世外桃源之中,有创作之冲动,欣然欲书,遂成此作。沧浪论诗有“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余以为作书亦然。“锺王”应是楷之宗祖,取之亦为“最上乘”也,心追手摹,感其法、悟其理。我于“锺王”之外,亦在褚遂良、倪瓒、黄道周、祝枝山上下过功夫。坚持走自己的路,修自己的日课,必能窥
期刊
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传统的滋养,重新发现传统、解读传统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吴悦石先生对于中国画的传统、中国画史有独到的研究和领悟。他对于山水绘画的风格流派的梳理十分清晰,观察角度独特,提出了宋代院画家有很大的创作自由,对于后世的绘画影响巨大。清初“四王”绘画并非是中国画衰落的标志,相反,恰恰是清初文化在绘画上的深刻体现。吴悦石先生对于古意的理解着重于作品气象方面,引人深思。他认为“写生”和
期刊
宾老乃画学宝藏,道史文书诸学、笔墨水色诸法靡不完备,探其一隅者即为名手。智程兄弟浸淫黄学,登堂入室,探微索隐,入山既深,蒐集又广,世罕其匹。兼以遍参名家,广采他山之石,行万里路,搜尽天下奇峰。处子脱兔自是名将规模,厚积薄发便是大家气象。智程兄弟与余游学有年,故乐为之记。  —范扬  李文亮  润格:花鸟 15000元/平方尺手机:18921778881  张 宇  润格:楷书 20000元/平方尺
期刊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生态的产物,它和西洋画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画知之不多。在国内,它日益向西方绘画靠拢。20世纪以来,中国画在衰落。这不是画种的问题,是人本身的问题,人们觉得这种艺术形态不够好,所以就想改造它。近百年来对中国画的改造,使它的特色日渐消失,它的传承体系被破坏,它的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它本应发挥的文化影响力与中国古文明大国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现在,我们可以冷静下来想想问题
期刊
先师徐堇侯先生是一位地道的旧式文人。他出生于乡绅之家,家底殷实。他父亲富有爱国热情,很重视教育,兴办新学,曾出资一万两白银捐建1908年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轰动一时,传为佳话。先师幼承庭训,聪慧好学,兴趣广泛,被邻里称为“神童”。稍长跟陈黻宸、刘绍宽、朱鹏等大家习文史、诗词,从蔡履平学弹三弦,从刘之屏、池仲霖、杨伯畴学习中医,从汪如渊学画。先生博学多才,有“东瓯才子”之誉,结交皆一时俊彦,如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是全国著名的文博单位,其收藏古代书画以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而著称。就书法而言,其收藏以宋后为主,具有覆盖面广,流派纷呈、精品林立、内容丰富等特点,今将其部分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以简要论述,以飨同仁。  一、苏轼“二赋”  宋代书法以行书为最,能在晋唐名家之外另辟蹊径。苏、黄、米、蔡号称四大书家,其中苏轼(1037—1101)书法最有代表性。黄庭坚《跋东坡墨迹》曰:“东坡道人,少日学
期刊
创作感言:  生长于江南,在新金陵画派的滋养孕育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宋、元、明、清及金陵钱、亚、宋、魏的优秀艺术传统。我从传统中汲取百家之长,大胆取舍,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欣赏绘画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多希望看到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新时代面貌的作品。我从金陵画派以及吴湖帆的绘画中吸取更多新的营养,作品大部分采用没骨法,色彩亮丽,并应用西画的特征使我的画面
期刊
朱永灵(若无),1964年生于江苏张家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日中友好美术馆(日本)、何香凝美术馆等举行“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出版有《谭以文朱永灵书画集》、《朱永灵书法艺术》等。  对汉字的解读特别能引起人们对它背后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以“六书”的观点看,造字的起源和功能与它作为指认世界的方式有关。而当我们坐在电脑前,用各种拼音输入法不假思索地敲着键盘看着汉字一个个在面前蹦出
期刊
近读南京艺术学院薛龙春教授《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一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1月版),作者在研究中打破既往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借助对大量文献与图片的精致解读,很好地解决了书法形式与风格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该书的序言中,作者指出:“书法史研究最终是要处理形式与风格问题,或者说形式与风格问题是书法史研究的核心。如果对此也矢口否认的话,则书法史研究便不得成为一个专业。”这种认识上的极大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