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部编本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语文和生活联系的教科书体系。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按照主题单元共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2个汉语拼音单元和4个课文单元。《大小多少》一课是第2个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识字课。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内容浅显却丰富,旨在激发学生识字热情。《大小多少》这首儿歌共4小节,每个小节有两行内容,第一行内容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单比较,第二行则通过具体事物进行感受“大小”或“多少”,4个小节格式相同。除此之外,课文中还配有4幅对比图,配合儿歌,提示学生不同大小、数量的事物要用不同量词来表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地输入“比较”、“识字方法”、“量词”等概念,或只是单一地进行拼读练习、讲解识字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而且会打消学生的识字热情。此时,情境教学法便成为老师们最好的选择。
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
(一)“大情境”贯穿始终
笔者认为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前提是确定一个可以贯穿整节课堂的背景,即“大情境”。“大情境”的设定是结合语文培养目标、单元主题,通过对教材、学生认知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大小”还是“多少”,其实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得出“大小”或“多少”的结果。所以“比较”就是笔者所设定的一个“大情境”,整节课都将在这个“大情境”之下进行展开。例如,笔者在上课前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变大小”的魔术:首先,左手拿着一张正方形卡片,然后右手拿出一张比左手的卡片小一些的正方形卡片,询问学生左手的卡片是大还是小;接著把右手的卡片换成比左手卡片大的卡片,再次询问学生左手卡片是大还是小;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一张卡片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呢?”,由此引出“比较”的概念,同时激发学生对“比较”的兴趣,为本课进行“大小”“多少”的比较奠定基础。
“大情境”需要贯穿整节课堂活动。为使“比较”这个“大情境”更富有趣味,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笔者增加了“农家小院看比赛”的环节。同学们将参与到“黄牛”和“猫”、“苹果”和“枣”比大小以及 “一群鸭子”和“一只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比多少的比赛环节中,从而实现在比赛过程中进行识字、学习并积累“量词”的目标,将“情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具体情境”如影随形
“大情境”需要贯彻始终,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认为单纯设定“大情境”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还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撑。在借助“具体情境”时,我们可以积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所谓随文识字是指教师在课文中对生字进行讲解,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情景中学习汉字。那么如何设定“具体情境”以及有哪些“具体情境”呢?笔者有以下思考。
首先是实物情境。根据近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形成了初步运算结构,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这时的逻辑思维仍然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学生的具体经验。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他们的想象力还不完善,不能将一件事物的特点描述得很详实,尤其对“量词”的理解还很模糊,因此需要借助实物,通过创设实物情境,加深学生对量词的理解。
其次是声音情境。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6-7岁,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6、7岁的儿童处于学龄初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展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对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有较为强烈的兴趣,但是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内容相对有些枯燥,尤其是部分汉字的形、音、意义及笔顺等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时间较长之后,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厌烦的心理,孩子们对识字、写字的兴趣便开始减弱,由此造成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并不能很好地保持下去。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声音情境,便可以在枯燥的识字过程中调动学生感官体验。
最后是表演情境。表演是情境教学的一种独特手法,充分利用儿童与生俱来的表现欲与探索欲,按照课文意义演出或扮演角色。根据斯金纳的学习动机理论,教师的奖励或者表扬会令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由此便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
因此,表演情境通常用在含有不同任务角色的课文教学过程中。相比于课文教学,识字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并且一年级识字课多以短小的儿歌为文本,很难抽离出人物角色,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识字课中往往会忽略表演情境的创设。在本课教学活动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即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小动物,也去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实现创编儿歌、拓展思维的目标。
三、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学习、生活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识字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每个生字的形、音、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特点,激发学生识字欲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在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积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创新教育教学手段,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巩固所学汉字,收获识字的喜悦,提高识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会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锻炼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会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汪 菁
部编本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语文和生活联系的教科书体系。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按照主题单元共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2个汉语拼音单元和4个课文单元。《大小多少》一课是第2个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识字课。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内容浅显却丰富,旨在激发学生识字热情。《大小多少》这首儿歌共4小节,每个小节有两行内容,第一行内容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单比较,第二行则通过具体事物进行感受“大小”或“多少”,4个小节格式相同。除此之外,课文中还配有4幅对比图,配合儿歌,提示学生不同大小、数量的事物要用不同量词来表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地输入“比较”、“识字方法”、“量词”等概念,或只是单一地进行拼读练习、讲解识字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而且会打消学生的识字热情。此时,情境教学法便成为老师们最好的选择。
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
(一)“大情境”贯穿始终
笔者认为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前提是确定一个可以贯穿整节课堂的背景,即“大情境”。“大情境”的设定是结合语文培养目标、单元主题,通过对教材、学生认知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大小”还是“多少”,其实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得出“大小”或“多少”的结果。所以“比较”就是笔者所设定的一个“大情境”,整节课都将在这个“大情境”之下进行展开。例如,笔者在上课前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变大小”的魔术:首先,左手拿着一张正方形卡片,然后右手拿出一张比左手的卡片小一些的正方形卡片,询问学生左手的卡片是大还是小;接著把右手的卡片换成比左手卡片大的卡片,再次询问学生左手卡片是大还是小;最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一张卡片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呢?”,由此引出“比较”的概念,同时激发学生对“比较”的兴趣,为本课进行“大小”“多少”的比较奠定基础。
“大情境”需要贯穿整节课堂活动。为使“比较”这个“大情境”更富有趣味,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笔者增加了“农家小院看比赛”的环节。同学们将参与到“黄牛”和“猫”、“苹果”和“枣”比大小以及 “一群鸭子”和“一只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比多少的比赛环节中,从而实现在比赛过程中进行识字、学习并积累“量词”的目标,将“情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具体情境”如影随形
“大情境”需要贯彻始终,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认为单纯设定“大情境”并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还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撑。在借助“具体情境”时,我们可以积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所谓随文识字是指教师在课文中对生字进行讲解,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情景中学习汉字。那么如何设定“具体情境”以及有哪些“具体情境”呢?笔者有以下思考。
首先是实物情境。根据近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形成了初步运算结构,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这时的逻辑思维仍然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学生的具体经验。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他们的想象力还不完善,不能将一件事物的特点描述得很详实,尤其对“量词”的理解还很模糊,因此需要借助实物,通过创设实物情境,加深学生对量词的理解。
其次是声音情境。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基本在6-7岁,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6、7岁的儿童处于学龄初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展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对接触的一切事物都有较为强烈的兴趣,但是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内容相对有些枯燥,尤其是部分汉字的形、音、意义及笔顺等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时间较长之后,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厌烦的心理,孩子们对识字、写字的兴趣便开始减弱,由此造成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并不能很好地保持下去。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声音情境,便可以在枯燥的识字过程中调动学生感官体验。
最后是表演情境。表演是情境教学的一种独特手法,充分利用儿童与生俱来的表现欲与探索欲,按照课文意义演出或扮演角色。根据斯金纳的学习动机理论,教师的奖励或者表扬会令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由此便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
因此,表演情境通常用在含有不同任务角色的课文教学过程中。相比于课文教学,识字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并且一年级识字课多以短小的儿歌为文本,很难抽离出人物角色,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识字课中往往会忽略表演情境的创设。在本课教学活动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即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小动物,也去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实现创编儿歌、拓展思维的目标。
三、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学习、生活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识字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每个生字的形、音、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特点,激发学生识字欲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在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积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创新教育教学手段,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巩固所学汉字,收获识字的喜悦,提高识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会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锻炼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会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汪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