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红传》《黄金时代》看传记类影片人物的多样性呈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记类影片有记录人物、引人思考、审视历史的作用,所以传记类影片不能成为导演主观意识表达的载体,必须要让受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评判人物、审视历史。但是现在市场上的许多传记类影片还是以演绎形式为主,情节化比较严重,导演意图强烈,使受众沉浸其中,得出单一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认识。人的一生是极其复杂的,所以传记类影片不能只将片面的人物形象特征呈现给受众,要将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尽可能多的呈现在观者的眼前,使观者得到不同的感受,引发不同的思考。
  【关键词】:传记类影片;去情节化;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自述加他述
  一、.传记类影片的简述
  1、传记类影片概念
  传记类影片是依据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研究等相关的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写、拍摄而成的,主要情节受历史人物本身事迹的制约,不能凭空捏造,有史学和文学价值。作为一种电影传统,传记类影片由来已久,早在1900年,梅里爱便拍摄了长达一刻钟且拥有大场面的《圣女贞德》[1]。随着时间发展,我国的传记类影片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新的创新和突破。
  2、传记类影片基本特征
  2.1传记类影片要通过个人展现的的时代背景。
  一个人从来都不能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人们也必须从特定时代角度出发来审视剧中人物,所以传记类影片不能只单纯的描写一个人物,而是要透过影片中的人物来反映人物所生存的历史环境。
  2.2记类影片要从现代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人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所以不同的受众便对同一人物有不同的认识。因为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心理体验等会导致对人物不同的认识,要求创作者呈现多样化的人物,使人们建构自己心目中的剧中人。
  3、传记类影片的基本要求
  传记类影片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传记类影片要给受众要反映大的时代背景,给受众以不同的观影感受,所以创作者要尽可能的本着客观的角度进行影片的创作,要让观众感受到没有被剧情人物带着走,而是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这段历史,因而传记类影片的基本要求便是将人物的多样性呈现。
  二、我国当前传记类影片普遍存在的问题
  1、演员以演绎化形式呈现人物。
  传记类影片的演绎化倾向是创作者在创作时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观念先行,用作品中所创作的形象去图解某种观念,对读者进行说教[3],展现剧中人物。在影片中演员是剧中人物的依托,剧中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人物角色都要通过演员来呈现。在《萧红传》中,萧红的一生被宋佳完整的演绎出来,从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才华的、坚韧的、敏感的萧红。参加画展、排演话剧、写书这些情节都显现了萧红的才华;萧红在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还决然的提出分手,在这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敏感却又坚韧的萧红,但演绎化形式呈现出来的萧红是终究是不全面、不客观的,造成观者对萧红的片面的认识,宋佳在剧中演绎出来的萧红并不等于完整的萧红。
  2、影片中情节化严重。
  情节是对生活与人物行动的表现、重构,而这种生活是经过提炼、取舍的[4]。所以情节是导演有意识的镜头运用,会掺杂着虚构的成分。《萧红传》接连不断的情节设置,容易是受众陷入剧情片的误区,在《萧红传》中,萧红与萧军的爱情故事、能不能离开负债累累的旅馆悬念的设置以及萧红孩子送人这些生活经历情节其实掺杂了太多主观意识,受众过分关注情节,削弱对人物本身的理解;《萧红传》中,萧红与鲁迅先生她们的交谈,在影片中被一句带过,其实萧红有好多的创作都是收到鲁迅先生的启发,在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因为情节性不强、拖沓,所以几乎被略过,造成了萧红生命重要信息的部分缺失。
  3、导演中心意图强烈,缺少历史考究。
  《萧红传》许多都掺杂了导演主观意识,而且剧中有不符合历史的地方。在《萧红传》中,萧红梦到自己怀孕倒在码头上,旁边是炮火连天的场景,我们看到了萧红命途多舛,睡觉都不踏实,但实质上,梦境本身就缺少真实的考究,导演无形中将自己的主观认为的萧红的脆弱、悲惨强加在影片中。张氏“不沾烟酒”[5],但是电影开始不久,就有萧红的父亲和继母躺在炕上吸烟的场景,在导演的心中地主就应该是举着个烟枪的大烟鬼,这样的场景满足了人们对古代地主的想象,殊不知,张廷举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主,并曾任呼兰县教育局长,导演只是从自己的中心意图出发。缺少历史考究,从惯性思维出发来进行传记类影片的创作;这样都导致了传记类影片人物形象的过于单一化、不够真实,使得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得出相似的观影感受。
  三、传记类影片人物的多样性呈现
  1、影片去情节化,将传记类影片与剧情片区分开来。
  情节是将传记类影片和剧情片区分开来的最好方式,在《黄金时代》中,创作者就这样将一个个简单的生活场景摆在观者的眼前,情节有些许拖沓,节奏感不强,与剧情片叙事节奏快、情节性强有明显的差别,可这简单的情节便是萧红真实的生活,这样使得萧红生命的许多重要信息都被记述下来,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了解萧红,了解多样性的萧红;在《黄金时代》中,萧红与丁玲见面简单寒暄的场景以及萧红、萧军许多聊天的场景,简单、繁琐的生活场景使观者可以静下心来审视萧红、审视历史,加强受众对于人物本身的理解与思考,使受众得出不同的觀影感受。
  2、创作者要有意识的营造就间离效果,呈现人物的多样性。
  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间离是希望主客观能够相互交融,不经意间的抽离,就像时不时地敲警钟一下,让你保持理性,你就会重新建构你自己心目中的人物,你就获得了多样性的理解,简言之,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黄金时代》开头,便是用镜头语言来营造间离效果,汤唯面对观众,穿着戏服,面无表情,平铺直叙地开头,看到这里,我们便能很好从剧中跳出来,明白我们不是剧中人,不容易融入剧情;“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6]”与剧本创作要求的对白要简洁、明了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学化的对白,使受众产生隔离,保持理性。   3、创作者要打破“第四堵墙(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
  第四堵墙本来是戏剧用语,在一般舞台上都有三堵墙,在演员和观众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墙”[7],演员在进行表演时,完全沉浸在人物的世界中,“第四堵墙”的存在,使受众容易看到剧中人,沉浸其中,不利于人物多样性呈现的,“逼迫一个人进行很陌生化很不舒服的一种交流[8]”让演员时时刻刻记着观众的存在,在《黄金时代》中有许多演员直接跑到镜头前,正眼望着镜头,向观众说话,例如萧红跟弟弟见面离去后,萧红弟弟跑到镜头的前面,望着镜头说话,这样很不舒服、很陌生的交流方式,是不符合原来所说的将戏剧里要求的“第四堵墙”,但正是这样客观互动叙述的创新和突破,使演员跟观众互动,受众可以从多方面的了解剧中人物。
  四、总结
  《萧红传》以演绎化形式呈现人物、情节化严重、导演中心意图强烈导致了观者对于萧红单一的、虚幻的、片面的认识;《黄金时代》去情节化、营造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墙、将自述与他述更好糅合将全面的、真实的、多样的萧红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萧红的形象变得丰富、立体。人的一生是极其复杂的,对于同一个人物,不同的人也会得出不同的评价,传记类影片应该变单角度叙述为多角度叙述,本着让受众站在旁观者的态度来进行艺术创作,展现大的时代背景,使受众自主感受影片人物的是非、功过,多方面的评判历史人物的角度,要避免让传记类影片成为导演主观意识的表达的载体。
  注释:
  [1]王宜文.真假虚实、画里画外的影像演绎[J].中国图书评论,2009(9):34.
  [2]杨杰.四书五经[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76.
  [3]董晶成.演绎化倾向——“先锋派”小说的缺陷[J].晋阳学刊,1996(6).
  [4]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剧,1996:107.
  [5]【呼兰县志】编篡委员会编 .呼兰县志[M].中华书局,1994:3582.
  [6]萧红.蕭红大全集[M].新世界出版社,2012:248.
  [7]汪艳艳.布莱希特视野中的中国戏曲表演[D].安徽大学,2012:46.
  [8]屈舒芹.黄金时代“间离效果”令人出戏[N].重庆晚报,2014-10-05(P1).
其他文献
【摘要】:受到历史发展历程、文化背景、个体认知差异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文学在内容、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运用方面存在较多的差异,集中表现在文学价值观和思想启示方面,二者虽然都有着关于社会、人文、文化环境的思考,但是所呈现的形式和意义却有着极大的不同。中国文学含蓄包容,注重委婉的讽刺和曲折性的说明,美国文学大开大合,强调主观意志,以作者的主观思考来表现思想启示意义,二者互不兼容的特点,成就了各自
期刊
【摘要】:"水"是沈从文艺术世界里重要的审美意象,对"水"原始意象所藴含的生命意义的感悟,使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了水一样的生命特质。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诗意抒写,就是对"水"所构筑的生命意象的讴歌和赞美。  【关键词】:沈从文;水;湘西;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其牵绊一生的东西。沈从文的生命里一直流淌着一条绵延千里的沅水。沈从文说"我在哪条河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期刊
【摘要】:关注人的价值即“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爱丽丝·门罗在她的作品中精妙准确的书写着那些“被中断的人生,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残酷”,她用独特的视角关注人的价值的迷失,尤其是“失语”的女性角色,从而呼唤人的价值的回归,呼唤两性之间的平等话语权,实现协调共享的目的。另外,爱丽丝·门罗的小说创作主题传承了“以平凡的事情揭示深刻的意义”的“契诃夫式”的文化内涵,且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学
期刊
【摘要】: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以小男孩雷纳多的视角讲述了“女神”玛莲娜从光芒万丈到遍体鳞伤的悲惨人生。她的悲惨命运有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男权主义社会中男人们以及传统女性对其心灵上造成的伤害。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出发来探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性形象  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以二战为背景,以小男孩雷纳多
期刊
一.对车位、车库归属的两种学说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保有量也不断地增加,因此车库的辅助功能也变得很重要。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注重车库问题。与此同时,传统的物权法对于建筑的归属问题比较重视,而车库却没有得到重视,使其实践出现了很多问题,引起争议。  在物权法第74条第三款规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这就意味着,占用业主共有
期刊
【摘要】:《童趣》节选于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著名翻译家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译成英文并在国外出版。本文拟从评价系统角度对《童趣》原文及英译本进行统计,分析林语堂译本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浮生六记;童趣;林语堂;情态系统;人际意义  一 引言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简言之,概念意义涉及及物性;人际意义通过语气、情态、评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政府对国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疯狂镇压,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走向衰落,部分无产阶级作家宣布转向尊崇天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在日本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称之为“转向”。这些转向作家,陆续发表了以“转向”为主题的作品,即为“转向文学”。而“转向文学”产生的内因则源于扎根于日本人意识深处的天皇崇拜思想。  【关键词】:转向文学;内因;天皇崇拜思想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軍国
期刊
【摘要】:陶瓷人物肖像雕塑的设计以陈列艺术品为基础,它有着观赏性和美化空间的双重属性。雕塑是形态美和神态美的统一,强调个性化、形神兼备、创异求新、向往自然、追求时代感,开拓多元化的创新思路为发展趋势,表达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创作形式。  【关键词】:青·白瓷特点;人物设计;工艺技法;空间感。  引言瓷雕艺术创作通过:三维、视觉、触觉、表达艺术空间形式。北方青瓷以耀州瓷为代表,人物瓷雕以德化白瓷为代表,
期刊
【摘要】:《草原小姐妹》是中国当代音乐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作为第一部琵琶协奏曲,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语言,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此作品自创作以来,已有一些同行及学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对乐曲的演奏技法的论述相对较少。本文将会结合自己对此曲的理解及演奏技法的体会,希望能给演奏此曲的同行们带来一些借鉴与启迪。另外,本文对该作品的艺术特征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草原小姐妹》的演奏技法
期刊
【摘要】:“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正是这本不同寻常的书的问世,引发了各界人士对环境的保护。在该书中,例举了无数农药对人类、动植物、土壤、水源、环境等各方各面的影响,并且点明了癌症与农药使用之间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了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并且深刻的提醒人们要正视科学。我国已经将和谐发展立为了发展战略,并且政府已经开始自上而下的展开一系列工作,来帮助维护生态平衡。“我们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