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评选”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089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鸿门宴》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分析人物形象。我首先说:“《鸿门宴》是个大舞台,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现在要进行奥斯卡评选,请各位评委发表意见。”当四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情绪,作为教师的我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刘邦的演技最高超。”一个学生急不可耐地说。
  “从哪里可以看出?”
  “他随机应变,善拢人心。”
  “刘邦先行入关后,驻军霸上,项羽闻讯欲击之。当时,刘邦的10万之众显然不敌项羽的40万大军,谁知项伯竟夜访沛公军营。犹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刘邦三言两语竟使项伯成了‘自己人’。他先是向张良摸对方情况:‘君安与项伯有故?’之后,又是‘奉卮酒为寿’,又是‘约为婚姻’,并且不忘表白对项羽的一片忠心,真是情切切、意惶惶!让项伯心甘情愿地为他解难。于是项伯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项庄舞剑时公开‘翼蔽沛公’,项伯可是项羽的季父!刘邦善拢人心由此可见。”
  生:“他有平民风范,善于纳谏。”
  “在《鸿门宴》中,刘邦三次发出‘为之奈何’的疑问。一是知道项羽将攻打自己后,二是明白自己的势力不如项羽后,三是‘偷跑’时。前两次是明白了自己行为的失误,积极向张良真诚讨教,并及时纠正了错误。这无疑也使张良生出‘知遇’之感。后一次,其实主意已定,问樊哙,是同部下谈心,使双方距离更近,从而使樊哙更感温暖。”
  生:“他虑事周全,深得‘臣心’。”
  “鸿”宴上,波澜迭起,范增必欲置刘邦于死地,最后演变成刀光剑影,沛公命在旦夕!樊哙出场了,一见张良就是‘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只有关切。‘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其性急、其情切、其意重,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由此可见刘邦平时之为人。再则,樊哙的一番慷慨陈词,和刘邦前面的表白几乎一致,分明经过了认真的‘排练’,由此又可见刘邦和他那个集团的上下一心及虑事之周全:都这么说,项羽不信也得信啊!
  生:“他坚忍克己,争取民心。”
  “真正的王者风范,不仅是一种领袖气质,还要去争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刘邦深知这一点。他人关后,采用张良的建议,封秦之‘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四处宣传,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刘邦却推辞不受。范增说刘邦‘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此其志不在小。’而刘邦在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为达目的,他懂得了克制自己,顺应民心。”
  “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是谁?”
  生:“项羽。”
  “他的豪放令人钦佩。鸿门宴上,也显示了青年项羽作为王者的豪放之气。”
  “沛公入关后,曹无伤派人来报告‘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显示了王者的气魄和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自信。这并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以往实践基础上的自信。他从起事开始,不断攻城略地、拔营下寨,实力剧增的战争生涯中练就了惟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
  “面对勇猛过人、无礼闯帐的樊哙,项羽不生气,反而称其为‘壮士’,‘赐之卮酒’与‘彘肩’,表现了项羽作为王者的容人之量,惜才之心。樊哙的慷慨陈词后,项羽并非当即表态,也给了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
  “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演员?”
  生:“张良。”
  “因为范增要杀掉刘邦,张良要保护沛公。就当时形势而言,项羽‘兵四十万’,而刘邦‘兵十万’,且项军经验丰富,骁勇善战,杀死刘邦,应是轻而易举。且刘邦只带百余人亲赴鸿门,算是进了人家的一亩二三分地,处死刘邦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张良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利用与项梁的私交,借其口舌传话给项羽,巧妙地浇灭了项王心头的熊熊怒火,使其打消了‘击破沛公军’的念头。这一步为鸿门宴刘邦的逃脱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张良此计,项羽一见刘邦就得叫他身首异处,绝无活命的机会。张良见项庄舞剑,想借机杀死刘邦,看准了时机,招呼樊哙闯帐,樊哙指责项羽,开脱刘邦,更加动摇了项羽杀刘邦之心。刘邦终于从杀机四伏的鸿门宴逃脱。”
  “幕后导演又是谁?”
  生:“范增。”
  “范增要杀掉刘邦,但因为项王的动摇,急坏了范增,他多次使眼色,‘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而‘项王默然不应’,他已被刘邦花言巧语所迷,不忍杀之。范增的头脑非常清醒,明白放虎归山,必留后患,杀刘邦的决心也异常坚定,在暗示无效之后,当机立断,派项庄舞剑,想借机杀死刘邦。这一计本是高明之至,于推杯换盏之际,舞剑助兴之时,寒光一闪人头落地,即便项王想拦也为时已晚。谁知此计被小人项伯识破,他为私人之利而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范增的计策终于又一次失败了。”
  教后:用如此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思维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肥西中学)
其他文献
《林黛玉进贾府》作为传统篇目,我也教过好几遍了。每次教到王熙凤出场时说的一句“我来迟了”时,总觉得这不太会仅仅指迎接林黛玉来迟了这样简单,曹雪芹在这句话中似乎包含着某种宿命的色彩。王熙凤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好时代,反而碰上了贾府的衰败(即封建社会的衰败),虽然果敢能干,但无力回天。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到清虚观去“祷福”,贾母与众人楼上坐下后,贾珍来回报在神前点戏的情况,请看这一段描写: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最脍炙人口的名段之一,作者以精彩的笔墨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鲁达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慷慨豪爽、粗中有细、重义轻利的性格
本刊讯近日,我区2012年度最后一批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完毕,总额为6.2亿元,加上前几批发放的助学贷款,本年度我区助学贷款发放总金额已突破14亿元,受理申请超过24万份,发放金额及申请
本人非教育界知名人士,今天却要对高考作文题发表几句看法。  虽然2008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但人们对高考试题特别是作文题优劣得失的评价声,依然是彼伏此起,不绝于耳;由于评价的角度不同,标准不一,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评论之前,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那么,评价高考作文题的标准应有哪些要求呢?我认为第一是它的公平性。所谓公平性是指大家共同站在一个起点上,没有谁能够有侥幸的优势。也就是:一要保证让考生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作者46岁被贬黄州时所做。苏轼空有满腹才华,不被朝廷重用,内心凄凉,无处排遣,来游赤壁无非是借古人之事消胸中之块垒。他当时所游赤壁乃是赤
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之花”。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精美的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戏曲引入课堂,唱一唱戏曲,对语文学习有特别的效果和作用。  唱一唱戏曲,可以活跃气氛。很多学生抱怨语文课比较沉闷,其中有教师不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在语文课上唱一唱歌,无疑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由音乐的特点决定的。而戏曲是音
如果稍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古文中涉及到的文学体裁里,有不少名称虽完全相同,但内涵迥异。分属不同种类的文体。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辨析、准确把握,以免相互混同,影响对不同文体的理解。下面将中学语文古文文体知识中涉及到的几组名同实异的古代文体分别做一辨析。    一、传①指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也叫传记,如《柳敬亭传》《张衡传》。②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用作小说名称),如《水浒
最近,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讲的是《病梅馆记》。课上,我围绕题目设置了四个问题,问题环环相扣,分析比较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颇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味道,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有一种畅快淋漓的释放感,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课堂布局的精巧与新颖。这自然也得到了在场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我带着尚留余温的成功感走进了“韩特”(特级教师韩守宏老师)的办公室,想单独地听听他对那堂课的评价。他用有“韩特”特色的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实”与“活”的统一,他强调语文课的基本训练既要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今天看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语文教师依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问”。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各种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共同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问题环境。良好的问题环境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应把握好“五度”,即法度、信度、深度、梯度和密度。    一、遵循“法度”    所谓“法度”,就是以大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