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时代呼唤多元思维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o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考试或各级媒体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都与电子技术设备联系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捷,尤其是现在的电脑阅卷,既让人耳目一新,也解放出了一定的人力劳动。但如果仅凭此就得出“单一的标准答案是发展的趋势”的结论,那便大错特错了,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一个多元共生并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各种观念在一起碰撞,各种思想在一起激荡,各种文化在一起交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自然就会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世界的多面性决定思维的多元
  世界本是一个多面体,社会也是一个多棱镜,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也会有不同的情形,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小学读过的《小马过河》一文便能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老马想让小马驮一袋麦子到磨坊去,路上被一条河给拦住了。过河之前,小马问旁边吃草的老牛,得到的回答是:“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这时,树上的小松鼠跳出来阻拦小马,说“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并以昨天一同伴就在这里淹死为例来说明“水很深”。同样的一条河,老牛与小松鼠的回答截然不同。尽管这样,但站在它们各自的角度看,它们的回答都是对的。所以,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物种的丰富性,民族间的差异性,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及人们需求的多样性等,都决定了人类思维的多元。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也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而是要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并执著所获的感悟,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并享受其间的快乐。
  同是半瓶牛奶,悲观者看到的是只剩半瓶了,而乐观者却很满足地认为还有半瓶;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同是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阳下的阴影,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简单算出,有人用绳子与楼房比较,然后测绳子长度,有人用气压计,从楼底到楼顶,通过气压变化来计算,也有询问楼房管理员……
  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起点,问题的解决则是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过程里有太多的风景,有太多的办法,其方法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
  创新力的开发呼唤着多元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如果只是单一的思维,那是不会有创造力的。一项发明创造的诞生,既要有抽象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它是多元思维的结果。比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如果也习惯于大多数人的思维,便没有“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见壶水滚沸,若不开拓新的思维,便没有蒸汽机的出现……要有创造力,必然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是要去不断探求新的思路。目前,我们的学校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大多数还存在着严重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教学上总是围绕着试题(卷)转。一部分教师仅为升学而教学,没有认清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思维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对于学生超越“考纲”内容的思维一律予以否定,喜欢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把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端给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多元思维、创新思维的机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异口“同声”。
  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的是一老师在作业中布置了这样一道题:“雪融化后是什么?”大部分的小孩回答的都是“水”,可有一小部分的小孩答案是“春”。结果,回答为“水”的都正确,可那一小部分回答为“春”的小孩子的作业本上都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本来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和意蕴的答案就这样被所谓的“标准答案”给毙掉了,久而久之,那些小孩的创造力便因“标准答案”而归于零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诸多教育任务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创新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我们教育工作者务必更新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而坚持多元思维恰是培养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推行呼唤多元思维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多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都一直偏重于求同思维,而较少关注求异思维。这种思维训练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思维刻板,怕出错、怕冒风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少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钻研的毅力。他们思考问题往往是定势的、习惯的、传统的、单一的一个模式。而要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用多元的思维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重视“问题设计”,落实“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新理念,摒弃一条道走到底的僵化思维,而要扮演“核裂变反应”的催化剂,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像核裂变反应一样,自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加强学法指导,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用佳法,辅导要教新法,小结要讲用法,努力营造民主、自由、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积极培育多元思维、创新思维的土壤,鼓励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另外,还要改革评价机制,要善待奇思异想,宽容多元思维。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上田中学 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在生活与数学、经验与探究的理性把握中彰显数学的本质  1.从“生活数学”走向“学校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生活中的数学感性成分很多,但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其本质又是理性的。数学教学应该从数学和生活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更多理性思考的力量。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确定位置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仔细观察这张座位图(出示教材情境图),
期刊
2012年教师节前夕,上海市教委传来消息,从2012年开始,上海中小学教师资格在首次注册后将不再是终身制。另据了解,今后北京教师资格也将不再享有“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或是五年时限。北京市教委表示,已经接到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北京今后也将进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注册制度,逐步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所谓的定期认证注册制度就是解决打破终身制的“方式方法”。打破教师终身制是否合理呢?笔者试着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5课《画风》。  【教学目标】  1. 巩固识记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指导书写“眨、斜”。  2. 领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合作与创新精神。  3.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三位小朋友画风方法。积累语言,拓展思维。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及合作与创新
期刊
片段一:锁定词语,品出个中味  师出示词语:检阅?摇?摇?摇羡慕?摇?摇?摇隆重?摇?摇?摇盛大?摇?摇?摇鸦雀无声?摇?摇?摇情不自禁  生读词语,提醒书写注意点。  师出示:  师: 这是篆书的“慕”。 “慕”,和心情有关,下面的部件“ ”是“心”的变体,所以不能少一点,写成“小”。工整、漂亮的字,总会让人心生羡慕,动笔写一写“羡慕”这个词吧。  生书写。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学习、
期刊
【教学目标】  1. 读懂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一个人。  2.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3. 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从生活中不断地去发现人性美、表现人性美、赞扬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作前指导课;第二课时:作后讲
期刊
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是名师应具备的四大教育素养。其中教育思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和灵魂,决定教师知不知道“教”(教的方向),教育智慧决定教师能不能够“教”(教的本领),专业精神决定教师愿不愿意“教”(教的动力),专业人格决定教师“教”得多好(教的背景)。  柏拉图曾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名师应该是教育的主人,而不是奴
期刊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双轨并行,也就是在阅读教学时要解决习作教学内容指导和形式指导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永远的童年”中的单元习作第二个题目(写童年趣事。写之前,可以借助童年生活的照片打开记忆的闸门,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一同回忆……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别人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为例,阐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如何双轨并行,突破
期刊
追求忘我?摇?摇?摇相信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师毕业后,初出茅庐的我背着行囊告别乡村生活,只身来到宁德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初来乍到,感觉一切都是新的,思想单纯得像一汪清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孜孜不倦学习,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学习、工作是我当时生活的全部内容。  当时我担任的是语文学科教学。上好课,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这是我首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为此,我向同事学,向书本学,钻研教材,琢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0至42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体积公式的发现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需要 
期刊
语言与语境的关系极其密切,二者相伴而行,密不可分。言语的交流必须依赖一定的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一旦脱离了语境,都将只是一些逻辑意义上的符号,是根本无法实现交际目的的。而离开语境谈交际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英语语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其在语言的研究及其使用方面应有的作用。《英语》(闽教版)新教材注重语境的创设,旨在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及英语学习的语言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