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逊人物形象的现代剖析

来源 :花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xp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笛福发表了《鲁宾逊漂流记》。这篇小说在英国文学发展中开辟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从此小说在18世纪文坛上迅速繁荣起来,成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正因为笛福对英国小说所做出的开创性功绩,他被后人称为小说之父。
  《鲁宾逊漂流记》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一曲颂歌。主人公鲁宾逊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他不安于天命,不愿再平凡舒适的家庭生活中消耗生命,而是积极大胆的四处探险。他三次出海,几乎险些丧命,但冒险的天性是他矢志不移。有一次出海,他流落在荒岛上,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利用自己的双手为了生存而劳动和斗争,最终成为荒岛的所有者、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在荒岛上生存14年之后,他终于有机会返回自己的国度,发现自己的巴西种植园安然无恙,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富翁。
  小说一开始,鲁宾逊的父亲就用描绘伊甸园一般的语言来描绘鲁宾逊的生活:“一种悠闲而快乐的生活”,即中产阶级的生活。中产阶级“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最能给人以幸福,既不象那些体力劳动者,必须受尽千辛万苦,也不象那些上层人物,被骄奢、野心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只有中等阶层才有福气享受一切的美德和安乐。”但是对鲁宾逊来说,“脑子里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①
  鲁宾逊的内心似乎有一股力量使他不能安静下来,不能满足,不停地行动、追求。而他的父亲是满足于中产阶级生活的,舒舒服服得过日子,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但鲁宾逊内心却厌恶平凡中庸的生活,一定要到海外去。父亲的劝告,船破的教训都不足以使他回头,后来他从摩尔人手里逃出,在巴西置了庄园,本来可以定居下来。平稳的发财,但他还是经人一提议就欣然同意再次航海,终于遇难,只身到了荒岛上。最初的困难被他战胜了,他的生活已经相当安适了,但是他还是不知疲倦的扩充自己的事业。伊恩·瓦特认为,鲁宾逊的这种“自然本性”实际上是内在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充满活力的方面。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维持现状,而是不断地改变现状。②
  鲁宾逊不是有教养的贵族中间的人物,而是一个平民。他出身于中产阶级,这个阶层的人物没有什么遗产可得,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维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层去。“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对鲁宾逊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的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它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有一种内在的冲动驱使他去操纵和支配外在世界,去获取物质财富。
  可以说,鲁宾逊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不怕困难的哲学。“我生平没有使用过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运用我的劳动、勤勉和发明才能,我渐渐发现,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出来,只要我有工具。话虽如此,即使没有工具,我也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③他最后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住处……简直陶醉了,“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像一个国王。第一,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因此,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第二,我的百姓都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④他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创造了整个自己的小王国。鲁宾逊堪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理想的英雄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
  它(资产阶级)首次证明了,人类的活动能够取得怎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同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以及哥特式教堂根本不同的艺术奇迹;它举行了与民族大迁移以及十字军东征完全异趣的远征。
  鲁宾逊在低矮的灌木丛中,拔群而出,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过去的任何作品都没有表现过的人生价值观念,即人活着,应该为增值个人的物质财富而勤勉工作,应该善于经营,敢于冒险,敢于开拓。
  我们看到,鲁宾逊在荒岛上的行动不断走向更高的支配形式:对自我的支配,对环境的支配,对动物的支配,对野人和欧洲人的支配。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笛福试图解决那个时代的经济、道德难题,即解决对上帝意志的服从与在世俗社会里生存和发迹之间的矛盾。笛福通过描写鲁宾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使这两种观念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这无疑体现了笛福的乌托邦思想: 一方面,希望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又希望资本主义这种充满活力的个性主义能够在理性的支配下行动。因此,鲁宾逊的荒岛实际上是清教主义的伊甸园,是笛福的乌托邦。难怪伊恩·瓦特把《鲁宾逊飘流记》归入《浮士德》、《唐璜》和《堂·吉诃德》之列,认为它们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神话。它们的基本情节、它们永恒的意象,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追求。”⑤
  无论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还是但丁笔下的自己,抑或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他们的人生追求都是真理、爱情、荣誉这些高尚的东西。然而鲁宾逊的追求则是最现实的财富,是物欲的满足。他向上帝祈祷并不是因为它从属于上帝,而是因为上帝帮了他的忙。他对上帝的臣服说明他现在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使荒岛从囚牢变成了花园。他从星期五的思想中清除了原有的信仰,然后用基督教文明来填充。经过3年时间,鲁宾逊终于把星期五改造成了一个出色的基督教徒。对此,他志得意满地说,“我从上帝的语言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上帝和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意义。仅仅读一下《圣经》,我就能明白自己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担起赎罪这一伟大任务。”从这时开始,他开始转向荒岛本身,去开发它,使它为自己服务,并且以各种方式享受荒岛上的一切。⑥“怀着一种内心的喜悦(虽然也带着另外的苦恼心情) 眺望着它,心里想,这一切都属于我的,我是这地方无可争辩的君主,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如果可以让渡的话,我可以把它传给子孙,像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⑦
  鲁宾逊在岛上稳固地确立地位之后,便开始加速王国的殖民化,对小岛的资源进行掠夺性的深度开发。他既是人类征服、占有、开发、践踏大自然的象征,同时也是建立在广泛、彻底地掠夺和蹂躏大自然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象征。他勘探了整个小岛,充分发掘和利用岛上的所有资源,并努力将其变成他的财富,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个基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征服、改造和占有自然的劳作和生产才是真正和最高的快乐。   随后他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在岛上初步建立了殖民统治。在这个基础上,鲁宾逊开始描绘小岛的帝国蓝图:命令使者到大陆去说服在海难中流落他乡的16名白人,让他们对着《圣经》和《福音书》进行忠诚宣誓,并在服从鲁宾逊的统治的契约上亲笔签名,然后上岛共建一个殖民帝国。然而,正是这种契约观念及其表现形式,使欧洲资本主义打开各个古老帝国门户的“炮舰外交”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对此E·皮尔曼曾指出:
  一个无法在自己的国家获得成功的懦弱的人,一个生性浮躁、反复无常的人来到异邦,他在国内接受的技术文明很快使他优越于当地人。于是他掠夺土地,屠杀异教徒,用武力使那些改变信仰的人成为他的工具。他蔑视土著人但也害怕他们。如果他的安全受到威胁,他随时准备对他们进行屠杀。
  就像赛义德所说的“这部小说并非偶然地讲述了一个欧洲人在一块遥远的、非欧洲的岛屿上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封地。”“小说的主角(鲁宾逊)是新世界的创建者,他为基督教和英国而统治和拥有这片土地……小说似乎是为了激动人心的海外扩张的图景而作。”⑧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在资本化管理的推动下,这种鲁宾逊式的资本主义精神,将资本主义生产日新月异地推进着。英国学者马丁·格林在《冒险的梦想,帝国的需求》中指出:
  在《鲁宾逊漂流记》诞生后的两百多年里,作为消遣来阅读的有关英国人的冒险故事,实际上激发了英帝国主义的神话。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故事都是英国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⑨
  的确,鲁宾逊在荒岛的传奇经历,成为殖民主义者仿效的榜样。鲁宾逊的形象鼓舞了十八世纪无数的英国人,他们以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侵略性人格、以征服者的姿态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进发。而正是这种鲁宾逊式的挑战、开拓、冒险精神,使得英国的资本主义疯狂扩张,成就了19世纪幅员辽阔的日不落帝国。
  纵观鲁宾逊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缩影。他经历了人类从采集、渔猎、畜牧到种植等生产发展过程,彻底改变了自己无衣无食的苦难命运。正是鲁宾逊式的探索和追求,才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然而不可讳言的是,文明的背后也伴随着罪恶和危机。鲁宾逊出海远航是为了贩卖黑奴,他利用“圣经”和枪支来教育他的仆人“星期五”,他的冒险精神是他的私有欲的孪生兄弟……而且,与物质的征服和追求相伴随的,是鲁宾逊情感的枯竭,想象力的衰微,而且所有温情脉脉的人情世态都成了赤裸裸的经济关系。他的三个孩子的出生和妻子的去世都没能让他过分激动,唯一能使他热血沸腾的就是金钱。鲁宾逊作为一个正常的、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已经被这无休止运转的资本物化、异化了。它既是历史的英雄,又是人类的悲剧。
  注释:
  ①、③、④、⑥、⑦、丹尼尔·笛福:《鲁宾逊飘流记》,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第2页,第50页,第186页,第75页,第170页。
  ②、⑤、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年,第57页,第108页。
  ⑧、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5页。
  ⑨、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89页。
  (北方工业大学新闻系2010班)
其他文献
柒柒若推荐:这个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是因为有两个情节我也曾经历过。一个是生日时收到闺密的友谊戒指,一个是去往她的城市她没赴约。和花凉聊起的时候,她说她也真实经历过。有些人哪怕失去联系或是疏远了距离,但说好的,好朋友一辈子,就是一辈子。看这个故事时,你会想到谁?去和她/他约定,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吧。  二十六岁,我在这个城市买下了一个小公寓。装修之后,在一个下午,去原先与桑桑合租的房子搬家。  那天是
期刊
历经数年,清尧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予我渡北川》终于要面世,而作为第一个读者的本书编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不禁想要拷问清尧一番:说好的一个霸道总裁男主角,为什么突然又蹦出一个第二男主角?据说男作者所写的女主角都是自己的理想型,清尧会喜欢这种女生?  Q:传说写了快十年的小说就是这部《予我渡北川》了,终于写完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  清尧:终于写完的那一刻,觉得真的是天都亮了,就是那种怀胎十月终于母子平安
期刊
人生也好,生活也罢,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与协调的美。  同样的一件衣服,别人穿上去很漂亮,而你穿上去却并不那么优雅;同样的一种发型,展现在别人的脑袋上,高贵、妩媚,而移植到你的头上,却大相径庭;薰衣草在北方长势良好,但不宜到南方种植;荔枝在南方生长旺盛,移植到北方就会死。  为什么,物物各异,事事不同,不适合罢了。  莫泊桑说: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是的,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
期刊
科比的8号球衣和24号球衣宣布彻底退役时,她正坐在高中母校边的兰州拉面馆里。回族大师傅扯面虎虎生风,然后开盖,下勺。水汽氤氲里,她和前桌几个盯着小电视的少年,都不禁泪湿眼眶。  一  几乎整个学生时代,她都是班长。  可她家境清苦,幼时因父亲出轨受尽白眼,能有这般成就,完全是她苦心经营的结果。  幸好老天没有赶尽杀绝,给了她一副可人的长相,因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就连让班主任头疼的差生都鲜少为难她,他
期刊
沈惊梦,1994年生,偶尔写点小文字。喜欢旅行,喜欢看书,喜欢走走停停。  L同学:  我总在想,我该写封信给你,像我们分开的那年一样,将作文本的最后一页撕下来,从文具盒里拿出最漂亮的那支钢笔,每一笔都认真,每一个字都深情。房间里要只留一盏灯,暖光溢出窗子,我隔着并不遥远的距离,和你窗户里的灯光打招呼。  嗨,L同学,你今年二十三岁了,到了外面,是会让人称为“先生”的年龄了,但是我还是想叫你同学。
期刊
虽然在《第十二夜》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浪漫喜剧的形式,讴歌了人文主义对爱情和友谊的美好理想,但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之下,渲染出了隐约的悲剧色彩。以往学者大多阐述这部喜剧所传达出的振奋人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是女性主义意识,但本文将主要从三方面讨论喜剧背后隐藏的“悲剧意义”。  一、对爱情的理想化——敖新诺与奥利维亚的“悲剧”  戏剧第一幕第一景展现了公爵敖新诺对奥利维亚的爱慕之情,正是这种不切实际
期刊
这个夏天是我人生中最神奇的夏天  刚开始听毛不易的歌,是跟在北京漂了两年的好友互相灌鸡汤时,她发来一首《像我这样的人》,我点开一听,嗓音深沉温厚,很丧又让人心酸。  我仿佛看见他坐在一片黑暗中,灯光偶尔在他身上飘过,却不带一点痕迹,只有歌声飘得远:“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你还见过多少人。”  毛不易,不是现在娱乐圈里典型的偶像,他的火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有点突然
期刊
One  几把狼人杀过后,六号江遥遭到玩伴一致的吐槽谩骂。  “又当暴民,六号你等着,下把我当狼先刀死你个没智商的。”二号被投死的女巫愤愤不平。  “我都说七号是铁狼,六号你带我走干吗?!”被江遥发动猎人技能带走的预言家怨气冲天。  另一位明事理的三号村民幽幽地问:“六号,你当对方的卧底能不能走点心?”  一言惊醒,四下清明。  迄今为止,他们组队玩了几把游戏,六号把把对七号听之任之,预言家都不能
期刊
一  愚人节那天,俞薇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推上了学校的风口浪尖。  当时室友正抱着笔记本猛捶桌子:“哈哈李冰冰!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李冰冰!”而被喷得满是奶茶的显示屏上,“表情包制作大赛”一行大字正在A大贴吧首页闪闪发亮。目前最火的表情包,主题名为“西冷牛排”,设计者的ID为“半分熟”,其获得的票数高居榜首。只是俞薇没想到,表情包图片取材,竟然来自李西泠!  此人是无事不管的自管会会长,平日里不苟言笑
期刊
秦眉生拉住她时,她的耳畔是静谧是沉寂,花枝摇曳无声,海浪翻涌无声,她像是溺水的人,从此整个世界都安静。  01  纠而而被困在斯里兰卡的第五天,萧其路带着一张请柬匆匆赶来。  远远望去,那片碧水正掩映在澄澈蓝天下,海浪泛着白色泡沫不时拍打在岸边,一座小型的灯塔隐在朦胧的水汽里,云雾掩映,看得不太真切。  纠而而是耳科医学科研对象,她的工作是配合医院排查听力障碍者,检测当地新研发的听力设备。  斯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