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挫折教育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u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验,而经验是从教训和比较中产生的。曾经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常常向人们诉说自己的三个儿子因为渔技平平而使他感到苦恼:“我的捕鱼技术这么好,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如何划船最不会惊到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等他们长大以后,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一点一滴,凡是我长年辛苦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他们,他们的脑子也不笨,可是我始终就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捕鱼技术还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一位智者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他:“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是的。”“他们一直跟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把他们带在身边跟我学,生活上也照顾周到,生怕他们受苦受难。”于是智者语重心长地说:“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只传授给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要知道,对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重要,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现如今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缺乏为孩子创造“接受教训”的意识。他们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遮风避雨,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求学、就业,各方面都关怀备至,不愿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委屈,生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半点麻烦和曲折,殊不知这样等于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挖掘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遭遇失败和“接受教训”的机会,因此没有机会犯错误也不懂得改正错误,自然也得不到经验和教训,因而永远不会长大成人,学到过硬的生活本领。其中的道理说起来并不复杂,不让孩子学会跌跤,孩子永远不会走路。马克思说得好:“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跌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如果当一个母亲看到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打了个死结,以后便不再给孩子买带鞋带的鞋子;当他第一次洗碗时打碎了碗或弄湿了衣服,以后便不让他洗碗;当他第一次包饺子时搞的一塌糊涂,以后便不让他再接触生面粉了;当他第一次叠被子时花费了一个小时,便嫌他笨手笨脚,以后统统由母亲自己代劳,那孩子能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吗?家长的这种做法与“渔王”教子法不是一样吗?再说那个“渔王”为了让儿子们少走弯路,手把手的教,寸步不离的教,剥夺了儿子们自己经受失败和接受教训的权利,不敢放手让他们单独去遇风浪搏斗,他们怎么能掌握高超的捕鱼技术呢?
  事实上,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免不了要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在他们独立处理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教训”,接受了“教训”,才能增长智慧、勇气、能力、忍力、经验等各种人生需要的素质,才会有生存的本领和自立于社会的能力,人才能成大器,干大事,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有许多教子有方的名人都十分重视给孩子创造“接受教训”的机会,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就是其中的一位。平时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从不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他就买了一箱皮球给他们玩,孩子摔倒了,他不但不去扶,反而笑着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他还经常带孩子们到野外徒步旅行,遇上狂风暴雨,他就有意和孩子一起禁食,以让他们学会忍饥挨饿。他要让孩子们学会自制、忍耐,培养孩子坚韧的气质,由此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宋耀如认为,教育应当是社会的,不管家庭教育有多好,也不能代替集体生活的训练,因此,孩子们到上学的年龄,他就送孩子们到学校去求学。孩子们长大后他又把他们一个个送往美国去求学。他告诉孩子们:“到美国不是让你们去看‘西洋景’,而是要你们经受锻炼,接受教训,学好本领,把你们造就成不平凡的人,回来报效祖国。”
  曾任明朝宰相的张居正,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13岁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使陈东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这时,恰好湖广巡抚顾玉麟到武昌巡游,他也认为张居正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但他却说:“最好这次让张居正落第。”理由是:“居正是个将相之才,如果早发达易使他自满,断送了上进心。让他落第,能够看到他的不足,反而更能奋发图强。”在他看来,挫折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很有益处,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促进人奋进、使人清醒,可以使人感悟到平常情况下难经得到的人生真谛。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和远见的人,应该能够接受教训,经受住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张居正后来成为中兴明朝的杰出政治家,这同他少年“落第”、经受挫折和接受教训的磨练不能说没有关系的。
  由此说来,让孩子遭遇挫折是给孩子“接受教训”的机会,就是为孩子开掘幸福生活的源泉。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验,而经验是从教训和比较中产生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点“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受挫折的同时也接受一些教育,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单位:德州市宁津县宁津镇一中)
其他文献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的新形式下,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从实际工作得到的一些感悟谈几点看法。  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我认为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
期刊
[摘要]教师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围绕发展和培养聋儿语言能力这一目标,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直接的感觉体验和发展聋儿思维能力刺激聋儿的语言,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增长聋儿知识,开阔聋儿视野,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聋儿真正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聋儿 语言能力 感觉体验  科学系统的对聋儿进行语言能力培养训练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由于身体的障碍,聋儿在语言能
期刊
在语文教学教程中,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有许多途径与方法,我们的前人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多年来,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又有许多新的创造,为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新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尚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讨。这里,我谈点精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传授方法
期刊
[摘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本学期我们学校全面实行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对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它通过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问题导学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对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 学案
期刊
曾经看过一小学生的作文《西瓜没来》,说的是一节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授课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安排的一个回答“西瓜”的学生因病没来,一节课就此没有成功。经常出去听种类的语文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总感觉一些课假的成分多。后来发觉不光是公开类的课,就是平时的语文教学也有许多不实的成分。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
期刊
[摘要]英语新课程实施已十年有余,然而,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现状仍令人堪忧。本文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英语师资及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值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反思。同时,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新课程 农村 小学英语教育  一、引言  教育
期刊
[摘要]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合理挖掘教材,大胆拓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大胆创造;打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适时进行角色转换。  [关键词]研究性 开放式 创新精神 民主 平等  我国教育方针已从单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尽管走进21世纪了,可中小学语文教学还广泛存在着一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或先或后让学生对语文作品进行阅读,然后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生字词、
期刊
[摘要]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课前预习既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数学学习的未知领域,激发其好奇心,焕发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强烈欲望。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真正的提高效率。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课堂的高效”  从教二十多年,我
期刊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助手,就是幽默。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受周围的人欢迎的。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老师,也是很难受学生欢迎的。  幽默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艺术。有幽默感的生物老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他们能运用幽默把课堂变为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能使生物教学产生“磁力”效应,给学生带来高层次的心灵欢乐和精神享
期刊
我自从任教二十多年以来,深深地体会到初中二年级两极分化的严重性,这种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下列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学生升到初中二年级后,增加了平面几何、物理等课,学习负担比初中一年级重,教材的内容也广泛、复杂得多,要求也相应地有了提高。  二、学生的心理变化迅速。到了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