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笔如椽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世界文豪、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诞生450周年。时至今日,当人类文化正走向全球化及后现代历史文化语境时,纪念莎士比亚还有没有意义?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已经过时,更有甚者,在有的国际研讨会上居然有论者发声,要跟随后现代去中心化的新思潮,提出“去莎士比亚”的口号。我看这个“去莎”不是那么随意可去掉的。不说国际上,单就中国而言,莎剧的演出和研究就一直是门显学,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的举办,《无事生非》《威尼斯商人》《奥赛罗》《麦克白》(改编为昆剧时改名《血手记》)、《安东尼和克莉奥帕特拉》等剧的相继成功演出,都曾引发成千上万观众争看莎剧的热潮。这是“去莎”论者没有料到也不敢正视的。
  事实是,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莎剧在各地屡演不衰,广受激赏和追捧,涌现了一大批“莎迷”和拥趸。这不仅给纪念士比亚的意义提供了现实依据,也又一次印证了莎翁作为人类戏剧文学经典的一代宗师,是永远也“说不尽的”(歌德语)。
  我们知道,在莎翁风格体裁各异题材内容多样的剧作中,历史剧所占比例相当可观。从他最早的剧作《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到他最后一部的《亨利八世》,都是历史剧,达12部之多。惜乎,过去我国莎剧演出中,他的历史剧却罕见上演。这不得不说是一大缺憾!难得的是,1986年4月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京、沪举办,上海戏剧学院曾隆重献演了莎翁历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格斯》,一时盛况空前,声名远播。之前,1982年方重教授也以古稀之年翻译出版了莎翁早期历史剧《理查三世》,引起不少莎剧学者的关注和揄扬。莎翁的剧作生涯,有一个有趣现象:他以写历史剧为开端,也以作历史剧为终结。这说明莎氏本人对历史剧有多么重视与偏爱。
  《理查三世》是他1590—1592年间一气写成的第一套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莎学界认为,它是人类流传千古的莎翁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亘古不变的欣赏价值和文献意义。
  《理查三世》堪称他早期历史剧的一部力作。它的历史内涵映射的是离莎氏100多年前的英国历史面貌而又不是纯客观地叙述当年的历史事实;在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基础上,莎氏将历史题材进行了富有全新意义的再处理。剧本的内容题旨、人物臧否、美学追求、道德评审、价值取向等,都是莎氏所处时代人文精神在艺术多棱镜下的清晰呈现。虽是历史题材,剧本聚焦的却是伊丽莎白盛世时期明争暗斗的权力斗争和历史走向,写的是历史剧,观照的是当年的现实生活。这个特点贯串于莎翁所有的历史剧,而尤其出色地体现于《理查三世》中。
  剧本完成于1592年或之前的时期。它主要塑造了英国历史上一个暴君的典型形象。当其时也,正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英国封建经济已盛极而衰,以羊毛产业和呢绒工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早已萌芽并开始发育成长。这一新生的产业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对外贸易,促进航海和造船业等大型工商业快速发展,形成英国空前繁荣富强的盛况。由此产生的政治势力的变换更替,主要表现为:旧的世袭贵族阶级大多已衰朽没落,取代他们的是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或由王室特加提携加封的新贵族及资产阶级上层人士。然而这时的资产阶级还未强大到像十七世纪那样觊觎直接掌控政权的地步。他们还得依附王室的至高权力,同时王室也需要利用他们的经济优势来敛财富国,巩固王权统治。这样,王室贵族与资产阶级两股势力所达成的暂时平衡,成为伊丽莎白一世的政权基础,显得相对稳定和牢固,促成了经济的大发展,文化的大繁荣。同时在文化和思想意识方面,14世纪肇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席卷欧洲。在英国,到16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广为播布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托马斯·莫尔(名著《乌托邦》作者)。以后不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涌现出斯宾塞、锡德尼、培根、马娄等一批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他们反封建、反教会,倡导以人为本,突破封建专制和神权的精神桎梏,鼓吹解放个性,尊崇理性、博爱、平等的启蒙思想。而与他们同时代的莎士比亚正是这群星璀璨的天空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
  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立场来观察、思考社会上的一切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想。他找到了的最佳表达方式就是戏剧。恰好当时伦敦正盛行演出历史剧。他抓住这广受青睐的艺术样式,在伦敦舞台上搬演历史故事和人物,巧妙地让人们在观赏历史故事的同时,联想到当下时代的特权人物和社会痼疾。
  剧中主人公理查三世是一个独夫民贼,一个旷世的暴君。他外貌丑陋,内心阴毒,在位不过3年,为了篡夺王位,他不择手段,巧言令色,两面三刀,通过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一连残杀了6个王位继承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和侄子)。在舞台上演示这一历史人物的行径最有利于当时的观众联想和发现他们眼下的社会中类似的典型人物,从而收到启蒙和审美的效应。也许,莎氏早期的剧作为什么多为历史剧的缘由,于此可见出端倪。
  十五世纪中叶英国王朝内部理查三世篡夺王位的政变,是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题材经莎氏艺术化重组处理,衍生成为他早期历史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剧作家对剧本主题的开掘和阐发,极富人文思想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感。一方面,它状写并透析了被都铎王朝创始者所挫败的这个暴君的罪行和下场,给都铎王朝继承人和属下臣民有所憬悟和戒备;另一方面,又以曲笔影射了当时正活跃于经济、政治舞台、为谋求预期的统治权力而蠢蠢欲动的新生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理》剧虽属莎氏早期尚待成熟的试笔之作,却入木三分刻画和鞭挞了历史上所有暴君以及与之相类似的当今和未来的篡权阴谋家。这即是《理》剧冷静而敛抑的历史意蕴和史剧品格之所在。
  理查三世这一暴君的典型性及其跨世代意义,国外有莎学者将之概括为:莎士比亚“自觉地把封建时代诸多社会冲突的历史叙述,跟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心灵冲动天衣无缝地交织融贯在一起;其次,莎氏历史剧的主人公必然是封建帝王霸道跋扈任性暴戾的体现者,同时又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践行者”。(参见苏联A·A·阿尼克斯特(AHNKCT)《英国文学史稿》)也即是说,15、16世纪的英国,垂死的封建主义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两种“血脉”的相互依存、融合,必然会产生理查三世那样的混血怪胎,最终必然酿成悲剧性覆没的下场!从政体嬗变的视角来看,这样的人间悲剧迄今仿佛尚无终日,并将不断地重造历史轮回的怪圈。
  莎翁的语言才华,也早在《理查三世》之中迸射出耀眼光华,着实令人讶异称奇。比如《理查三世》一开始那段开场白及第二场理查三世与安夫人的激烈争辩,舌剑唇枪,咄咄逼人,一派雄辩气势,以致不少莎学研究者惊呼:这是莎氏借理查三世之口,首次出示他那机锋嘲诮势不可挡的语言优势。又如第一幕第一场,理查三世有一大段独白,几乎毫无遮拦地把他幽深的内心活动袒露无遗。独白略显冗长,达40行,但内容的丰赡、语音的峭拔,使它成为很富戏剧性的一个华彩片段。全剧以素体诗格叙写,在3599行诗中,不时闪现出莎氏天才和智慧的艺术之光。
  与同属莎氏早期之作的“复仇剧”《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①一样,《理查三世》也是后人觉得较难上演、往往被忽视或有意回避的历史剧之一。庆幸的是,在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两大“难剧”,均被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4月)和中国国家话剧院(2012年4月)成功搬上舞台,赢得了莎学界和广大观众热烈追捧和称道。这或已标志着我国新时期莎剧的研究和演出,已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业绩巍然兀立于莎学之林,值得国人自豪。
  在当今泛娱乐化时代,重读《理查三世》能让我们回到自身,回到戏剧本体的样态之中,去分享、感悟诸多纯属心灵的悸动、悲悯和净化。当我们以歆慕、敬畏的目光去观照、品味那些已蒙上历史风尘的经典时,往往会憬悟:戏剧的本真和生命,确确实实隐潜于舞台的演出之中。只有精湛的演出而又尊重、敬畏观众,戏剧才能获得强劲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注释:
  ①“复仇剧”充满相互厮杀的血腥味,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观众却爱看这类难以卒睹的仇杀戏,卖座率极高。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胡光凡  1931年出生,湖南益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资深文艺评论家、周立波研究专家、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迄今出版理论著作(含合著)、评论选集、自选集共11部,发表学术论文、评论、散文、随笔等400多篇;主编、合编文学评论集、鉴赏辞典、作家研究资料等共12部。其著作(含部分合著)先后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学艺术奖和新闻奖(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韩流”进入中国,韩国的流行文化已经影响中国二十年,成为中国大众文化中不可缺失的外来元素。在这期间,“韩流”自身也不断地进行代际更迭和自我创新,从而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韩剧无疑是“韩流”最重要的载体,它不仅讲述了韩国人的故事,还展示了韩国的生活方式。通过韩剧的传播,韩国的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都得到了提升。  《来自星星的你》无疑是新一轮“韩流”来袭的象征。从2013年12
期刊
我和王春林相识在青岛海洋大学的一次会议上。那时的春林早已出道,见面前我是读过他的评论文字的,想象中觉得他该是个白面书生,可这次相见,大吃一惊,原来春林相貌高古,一部美髯,平添了多少虎虎英气,本该是个舞枪弄棒的,却偏偏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后来见得多了,觉得春林豪爽畅快,颇有江湖大侠之遗风,再读他的评论文章,细腻中含着刚健雄浑,委婉中见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多,越写越深邃。  “思想在人生边上”是王春林评
期刊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希望作家自觉深入生活,接触基层,关心时代,关注现实,关爱民众,以创作关注和参与现实变革,以作品感应和表现时代,从而反作用于社会和时代。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岳阳的文艺创作成就卓著,影响巨大,不断产生出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重要作品和重要文艺家,岳阳的文艺家被人们誉称为“文坛岳家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精髓,也是岳阳文艺家们
期刊
真正优秀的歌词既可吟诵也可入乐,乃“能唱能走又能飞之诗也”!日前,我在数百首优秀歌词中拜读到诗人、词作家——胡述斌所作的《永远的雷锋》,大快朵颐,心折殊深。  “人海里与你相逢,我记住了你。”歌词甫一开始,就以平等对话的口吻、平视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采用第一人称进行简约而不简单的叙述,令人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内蕴丰富,颇具韵味,让人自然对后面的主人公——“你”产生浓厚兴趣。俗
期刊
胡光凡先生最近出版了他的文坛耕耘60年自选集《美的领悟与思考》(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煌煌巨著,上下两卷, 收集了他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代表作品300余篇。这些作品,最早的发表于1952年,最晚的则到了2013年。60年的时光,不能说短,300余篇作品,可谓众多,作者谦虚地说“这些作品是他人生心路历程和写作生涯的一个粗略却又真实的记录”,但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又何尝不是处处可见时代的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新历史小说”登上文学的舞台,成为小说创作格局中的先锋力量。它以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对立的姿势,有意识地逸出传统历史小说规范的思想与主题范畴、置换其重大题材、消解其叙事规范,表现出一种新的哲学观、历史观,从而获得新的文本特征和相应的历史意义。但是新历史小说在共性之下,因作者选材、手法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刘震云的中篇纪实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作为新历史小说较为独特的一枝,发
期刊
铁凝以小说的诗化写作引起文坛的注目,20世纪90年代又因不断引起文坛冲击力的创作成就备受批评界的关注。铁凝的创作内容是丰富的,特别是她的女性意识小说由对男权中心社会的批判进而发展到关注女性自身,从而建构了新的女性人文景观。铁凝多角度地审判女性的生命价值,讴歌女性的生命魅力;同时,也反省、解剖女性身上的传统痼疾。她的创作在关注女性生命的状态过程中,由于关注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的命运而思考,因而其文
期刊
先贤孔子对于水颇多称道,《论语·雍也篇》中道:“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大概是说人的智慧可以从水的流动当中体悟出来,并从中获得生命的大欢乐。在《论语·子罕篇》中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延续的象征。谭仲池先生的《水和天堂》①出版已有十年,阅读起来仍新鲜如初,不染尘埃,这自然也得益于水的洁净之力。《水和天堂》一
期刊
吴正锋:2014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第1期发表《党性原则与湖湘气派的完美融合——读胡光凡〈美的领悟与思考〉》的评论,继此之后,2014年2月24日《文艺报》又发表《思辨与美的真诚守盼》一文。这些文章对于您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审美观为指导,致力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立场坚守与价值取向”,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  今天,我们就从文艺批评标准谈起吧!您认为文艺批评有没有科学标准?我们今天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