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乡愁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S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朱沙的风景油画表达了时代投影下的大地乡愁,具有安详静穆的气质。藉由独特的审美意象营建,朱沙创造了一种粗犷清新、平和蕴藉的艺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朱沙的艺术既有深厚的师法传统,又具有独到的创新,为油画民族化提供了成功的实践范例。
  【关键词】 乡愁;意象;法而无法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朱沙的风景画,让人在艺术家营建的艺术世界中感受到还乡般的宁静,在喧嚣的世相中体验到心灵的安顿。令人产生一种久违的感动。这感动,源自朱沙艺术世界中,通过自然物的描绘,道出了大地的澄明与时代的乡愁。美国艺术史家约翰·拉塞尔曾说,艺术“帮我们恢复失去的统一,复苏了我们与自然、社会休戚与共的感觉”[1]2。朱沙的艺术让我们寻找到了这种心灵与大地的统一感。这种整体的宁静感构成了其艺术的独特气质。
  朱沙在自觉不自觉中将传统山水情怀与西方风景技巧相结合,创造了粗犷清新、写实蕴藉的艺术境界。
  一、大地乡愁
  艺术不是纯粹形式的构造,而是包含着创作者对于时代风物投射的情感传达。黑格尔说过:“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因此,使这最崇高的东西更接近自然现象,更接近我们的感觉与情感。”[2]10
  在朱沙的艺术世界里,对大地的眷恋和乡愁的表达是我们从中感受到的鲜明主题,也是其作品感动我们的核心力量。大地和乡愁既是时代和社会的精神症候,也是艺术超越时代的心魂所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朱沙的风景画,就不只是单纯的自然写实的风景,而成为一种时代意识的审美表达。从这个意义上,“以为只要相近地研究画这幅画的颜色和材料,就已经在接近对这画意的解释了”[3]29的人,是没有真正进入朱沙的艺术世界的。
  乡愁是指对故土的思念,从根本上说,乡愁是变动不居的时代人对于历史的寻根。“乡愁不只是思念一片土地、一个村庄、一条小街,它更思念念血缘、人情、风俗,它思念的是整个传统文化,思念那种已经过去的生活方式。”[4]因此,朱沙的笔下的风景,是充满着现代乡愁的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是时代乡愁的审美反映,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寻根。如果从历史看,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羁旅行愁就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学非常重要的抒怀内容。已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绝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就是古人表达乡愁的作品。而在五代,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中,除了一些宫体画家,乡愁其实是最主要的表达内容。例如五代时期关仝的《秋山晚翠图》,董源的《寒林重汀图》、《潇湘图》,北宋巨然的《秋山问道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等。在这些作品中,自然山水占据画面的主体,但是,往往在这些山川河岳褶皱里,总会有一队人,或行旅之人(《溪山行旅图》),或送别之人(《潇湘图》),他们或外出经商,或出门赶考,或差遣劳役,营营终日,不得归乡,所谓的爱别离苦。这种对大地故土的眷恋,在今天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中国社会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这就是乡村瓦解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对自然、对乡土的眷恋是一个时代的声音。在朱沙的《家山回望》、《西市暮色》、《暮秋岑雪》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包含着这种大地乡愁意识。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画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笑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5]9这段话所说的古代君子之所以爱好山水画的原因,其实也大体可用在朱沙身上。
  朱沙在《寻找记忆中的风景》中说:“我喜欢风景。无论是绚丽还是沉寂,它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可以慢慢地看它,欣赏它,有时甚至感觉要融入到风景里去。或瑰丽奇异,或静默无声,风景都能让人安安静静地去体会它的美,因为自然的美就能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这种亲近感让我觉得画风景也少了几分干扰,可以更加自由,可以更好地发掘自然美。”[6]朱沙所描绘表现的自然风景,其实是一种自然时空形式的文化乡愁,在朱沙自己的言说中称之为风景中的“内在意蕴”:“后来,我开始关注风景中呈现的内在意蕴,试图让它表现得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随之在色彩的处理上从亮丽转变为灰淡,构图更追求简练和单纯,开始选择一些本身就非常特别的风景作为题材,力求使作品在自身的形式美感之外,具备一种人文的深度和历史的蕴藉,努力使之由内向外地投射出东方的、中国的人文环境中的独特意蕴。”[6]
  在《故园依依》这幅作品中,画家描绘的是掩映在浓郁秋色中的故园的形象——自然生命勃发,大地沉寂无声,此情可待,故园依依。“返回的路已不存在/日子伫立在门前/你们已能感到夜里的风/清晨却不会再来。”[7]527
  二、审美意象
  朱沙笔下的大地乡愁,是通过其独特的审美意象营建来实现的。意象是中国美学独创但具有普遍性的范畴理论。美在意象,“审美意象以一种情感性质的形式揭示世界的某种意义”[8]。对于朱沙的油画,论者多会贴上“写实”标签。诚然,科班出身的朱沙是接受过严格的学院派尤其是俄罗斯美术严格训练的画家。因此,写实性无论从技巧还是风格上都是朱沙风景绘画上的特征之一。但是,对任何一名优秀的艺术家而言,写实写意并不构成其艺术的本质。对于真正具有审美意义上的景物,被画家纳入作品之中,都不可能是单纯的“写实”,都是被独特选择、取裁和创造的包含着主体的情感灌注的产物。也就是说,任何真正的审美对象都不是客观的“写实”,而是主客交融的“意象”。朱沙的风景油画中呈现了一个诗意化的独特审美意象世界。
  让我们从色彩、形体、结构几个方面来论述朱沙作品的审美意象特点。
  首先,从色彩意象上,朱沙绘画的色彩,看似斑斓丰富,实则沉静单纯。朱沙对自然风景流露出难以释怀的眷恋,这种眷恋形之以色,构成了他对于山河大地的创造性表达——厚重、含蓄、多层次塑造物象。画家不追求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是根据自然色的变化,让冷暖消融在一种和谐的空间中,达到一种诗意化的意境。朱沙对色彩的处理有着非常纯熟的处理技巧,但画家对这种技巧的拿捏非常谨慎,让画面整体的效果服从于意境的传达。在《家山回望》等作品中,画面色彩浓烈,主观性较强,利用三原色夸张体现色彩氛围。作品色调把握成熟,高级灰运用娴熟不张扬,色彩并没有意强调造型,重在风景述说,画面静谧。   其次,从画面的造型意象上,总体风格高度概括,景观取舍概括,虚实交错,具有较强装饰性。朱沙熟谙西方写实造型的技巧,但是他的风景画作品中,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写意性和笔墨技巧融汇贯通,在画面整体的写实造型与细节的皴擦堆叠点染中获得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使其绘画不仅具有中国绘画所特有的全景式的磅礴气势,又具有饱满耐看的特点。“他的画中斑斓的色彩隐现在交融的风景中,反复堆叠皴擦的意象块面颇具装饰意味,这种装饰意味非但没有削弱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意蕴,相反,不但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绘画性,还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新颖的绘画效果。这种装饰意味在朱沙的油画作品中,起到了一种整体表达的作用,他增加了画面的诗性和写意性,同时也使作品显得饱满、耐看、整体而不失细节。”[9]
  再次,从意象结构上,朱沙绘画深得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趣。中国传统山水画往往通过空间的处理创造特殊的意境之美。朱沙深悟中国传统的平远、高远、深远之法,但这些空间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具象的形体之上的,尽管有时以“虚”来处理画面的空间,但从整体上我们仍然能看出明确的前后层次。朱沙作品的空间强化了这种明确性,只是在整体上能感觉到有一种意境的氛围,并且在局部的地方也有复杂的空间层次。
  总之,朱沙通过其独特的审美意象的匠心营建,创造出他的山河大地。这种审美意象,既有传统山水文脉的渊源,又有艺术家自身的创新的化境,正所谓法而无法。
  三、法而无法
  有人说,“我们不是被美引入艺术的,而是被艺术引入艺术的”。这其实是说,艺术的感受与创造其实与前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与视野有关。任何伟大的艺术都不是凭空独创的,而是源自借鉴基础上的伟大创新。
  朱沙在风景油画方面的成就,一方面来自于对东西方艺术传统的合理继承,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于艺术家自身的刻意求变创新。可以说,朱沙艺术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的“法而无法”的艺术求索历程。进而言之,这也是所有真正有成就有突破的艺术家的普遍创作规律。
  朱沙首先是深谙东西方艺术中的“法”的。这在朱沙的绘画中,表现为他能够融通中西,赋予西方油画以中国传统意境之美。朱沙接受过严格的西方油画技巧和写实训练,熟谙西方油画的技巧,尤其受俄罗斯油画的影响。这在朱沙的风景画创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八月乡间》用俯瞰的角度将夏日郁郁葱葱、灿烂静谧的山川景致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善于在写生的基础上,于后期处理过程中注意虚实节奏的处理,从而达到一定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具有较为强烈的绘画感,具有印象之美。同时,朱沙的风景油画在色彩语言上也与俄罗斯油画有某种类似的民族性风格气质。但是,朱沙的这种写实特色并不是客观的“摹写”,而是以中国画的构图布局方式来重构和表现,让我们既能够感受到西方风景画对自然的绚烂、写实的特色,同时又具有传统中国山水画的虚实相生、咫尺千里的空阔意境。
  朱沙在风景画创作中,无论画面构图、笔触肌理、意境营造等方面都透露出浓厚的中国传统的韵味。这种对传统中国画的化用与借鉴,使其在油画中国化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这种特色,与其说是对中西传统的借鉴与化用产生的,毋宁说是源自于朱沙对于艺术的更深刻的理解与创造结果,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尤其是朱沙的心源所得,才是最具根本性的。朱沙说:“绘画之所以有其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强烈,还有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深刻体验。要能表现出这种内在的深刻的感受,需要艺术家创作能力和感受力的积累和沉淀,更需要艺术家有自己的创作观念和艺术追求。”
  《云南写生》是一幅写生作品。为什么要画这堆枯草?如何来画?朱沙在写生札记中说道:“这些枯草都曾经一路疯长,而现在却被风吹雨打躺倒在路旁,或者被踩在脚下,这个场景显得有些苍凉,但又似乎总让人感觉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象。这些曾经四处疯长、像火苗一样乱窜的枯草,如今是如此的苍白凋敝,让人难以忘记它的存在。”[10]为此,朱沙“避开了画面的鲜明的形式构成、和谐的光色关系以及明快的色彩,以灰色为主,也没有刻意去注意灰色的色彩变化,同时,减掉了场景中的一些多余的事物,画面上只留下这些荒草和它所处的场景”[10]。从朱沙的这些创作经验谈中,我们可以略窥其审美创造的奥秘。
  艺术首先是源自于对世界的独特发现。哪怕一堆枯草,画家觉得它有与众不同的气象,也能引起画家兴衰枯荣的感慨。这是艺术创作冲动的开始。为了表达艺术家内心的这种感受,艺术家不守成法,采用独特的手段,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可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朱沙能够从自我的感受胸臆出发进行艺术创造,刻意避开习见的藩篱,法而无法,乃为至法。
  综述之,朱沙的风景画植根于大地,包含着静穆的乡愁气息,这是一个时代通过艺术家留下的投影。朱沙绘画的这种大地乡愁,是通过独特的审美意象创造表现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陈世怀,常宁生,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弗里德里希·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俞宣孟.现代人的乡愁[J].社会科学论坛,2003(12).
  [5](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6]朱沙.寻找记忆中的风景[J].美术观察,2011(11).
  [7]B·布莱希特.抵抗诱惑[G]//B.布莱希特全集(20卷本)·第二卷.法兰克福:苏康普出版社,1967.
  [8]叶朗.美是什么?[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
  [9]马贵中.心灵的休憩地——论朱沙油画风景[J].大众文艺,2010(14).
  [10]朱沙.云南写生之三 枯草一堆[EB/OL].雅昌博客.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253517&do=blog&id=1093692.
其他文献
【摘要】 筇竹寺五百罗汉像是雕塑家在群像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群像并不一定非要有庞大的数量,而是多个个体形象能够融合在一个整体当中;由个体间的互动组成一个或多个组群,并且可以作为整体而存在。这就必然要求整体作品有主次之分,而非简单的排列。正因如此,筇竹寺五百罗汉像便打破了寺院中五百罗汉像简单排列的千年传统,这便使得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在五百罗汉像塑造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对筇竹寺五百罗汉像的考察研究
期刊
【摘要】 本文考察了莫扎特最后三首交响曲中管乐器在建构织体关系、参与乐曲进程、分配旋律材料、发挥表情效用,以及承载和锤炼交响化乐思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并将莫扎特的这种写法置于管乐配器法以及交响曲体裁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对比和审视,总结了莫扎特在管乐配器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关键词】 莫扎特;交响曲;管乐;配器;织体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
期刊
【摘要】 第五代歌剧《江姐》中主要角色江姐的塑造生动感人,在她的身上有着十分深厚的战友情、夫妻情,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思想觉悟。细腻生动的情感,衬托了大气起伏的唱腔,使作品更增添了动人的色彩,呈现出无限的音乐张力。  【关键词】 歌剧;《江姐》;情感;交响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江姐》最早创编于1964年,是由空政文工团根据小说《红岩》中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的。
期刊
【摘要】 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在福州浮仓山北坡发掘了南宋黄的石圹墓穴,出土了南宋时期女式衣饰、衣料、被褥等丝织品300余件,是研究宋代丝织业发展和仕女服饰特点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借助该批出土物,结合史料记载,略谈一些对宋代仕女服饰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黄昇墓;宋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1975年,福州新店浮仓山北坡发现了一个南宋时期的贵族墓葬,经过考
期刊
【摘要】 钢琴教学的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于具有钢琴演奏基础的高职艺术院校音乐类学生而言,传统的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已然无法符合他们的实际特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在高职音乐类艺术生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必经的“四重境界”:一是有教无类,授之以鱼;二是因材施教,授之以渔;三是教学相长,授之以愚;四是激励创造,授之以喻。作为高职艺术院校
期刊
【摘要】 《我是歌手》等音乐类节目热播既是电视业发展的成果,也是当下中国流行乐的真实映射。其现场音乐展现出的丰富性与跨界融合隐隐与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黄金期相呼应。中国流行乐正以复古怀旧的形式迎来一次新复兴的机会。  【关键词】 《我是歌手》;中国流行乐;跨界融合;复古;复兴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我是歌手》第二季第九期,被称为大叔的韩磊以一曲崔健的经典歌曲《花房姑娘》
期刊
【摘要】 作为台湾女性剧作家、创造社的创始人,周慧玲剧作的性别意识非常强烈,常常以此建构戏剧情节和冲突。这种性别叙事背后又蕴藏着剧作者对历史、生存环境、家庭、女性本身的思考。  【关键词】 周慧玲;性别;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周慧玲的剧作不同于台湾实验戏剧,它们都洋溢着浓厚的家庭情感。无论是剧作文本,还是剧场演出的舞台表演,戏剧的各种元素都蕴含了多重意义指向。这既体
期刊
【摘要】 电视剧《琅琊榜》选材独特,情节构建离奇,百转千回,人物性格更是复杂多变。本文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剧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人物形象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人物形象;荣格心理学;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网络文学影像化引发热潮,大量网络热门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电视剧《琅琊榜》取材于海宴的同名小说,构思别出心裁,情节曲
期刊
【摘要】 地方戏曲在传统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只有立足于固守剧种艺术的个性,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求创新发展,才能真正促使地方戏曲在多元化文化市场竞争中永葆青春。  【关键词】 掌中木偶;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南派布袋戏,主要指泉州地区的掌中木偶戏,它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南派布袋戏是福建木偶戏种中主要的传统戏剧之一,它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摘要】 《经典与新生》是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2014年夏季演出季推出的第一场专场晚会。这台涵盖横跨一个世纪之久的演出中,既有历史上的经典又有当下基于反叛的颠覆;既有在经典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再创造,也有将其完全抛弃、纯粹概念化的展现。演出呈现了一种发展过程,也呈现出现代舞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带给舞蹈实践者的则是更多的思考和在此基础之上的选择。  【关键词】 《经典与新生》;现代舞;经典;新生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