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英雄的青春赞歌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CandleCalm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第五代歌剧《江姐》中主要角色江姐的塑造生动感人,在她的身上有着十分深厚的战友情、夫妻情,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思想觉悟。细腻生动的情感,衬托了大气起伏的唱腔,使作品更增添了动人的色彩,呈现出无限的音乐张力。
  【关键词】 歌剧;《江姐》;情感;交响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江姐》最早创编于1964年,是由空政文工团根据小说《红岩》中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的。故事主要描写的是1948年我国解放战争前夕,在我解放军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战略反攻的形势下,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地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江雪琴带着四川省委交托的发展华蓥山游击队的任务奔赴川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工作。(1)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形象。2009年11月空政文工团重新编排了歌剧《江姐》,由我国著名青年歌唱家王莉担任主演, 展现了新时代视觉下的第五代江姐的魅力。毋庸置疑,在第五代歌剧《江姐》中,我们会更加注重新生一代对江姐这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女性的崭新诠释。在早已逝去的战争年代,我们对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充满景仰和怀念。在新编《江姐》的人物表现中,江姐呈现在现代人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女性形象,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坚定追随者的缩影,是不惜牺牲个人、家庭,无怨无悔地献身党的共产主义解放事业,谱写了壮丽诗篇的女性代表。歌唱家王莉所表演的江姐,她的身上既凝聚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善良、吃苦耐劳的特点,又展现着一代革命女性刚强、坚韧、不屈不饶的傲骨精神。在故事的发展和情感的推动过程中,王莉的表演青春时尚又不失大气稳重,为这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增添了一笔浓重色彩。第五代歌剧《江姐》以现代的音乐编配、舞美设计,融合了经典、时尚、唯美的视听效果。生动形象的人物表演,荡气回肠的感人唱腔,让歌剧《江姐》重新焕发出时代光芒。
  在剧中,主要角色江姐的塑造生动感人,在她的身上有着深厚的战友情、夫妻情,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思想觉悟。她热爱党,热爱人民,追求信仰,追求光明,誓死忠诚于党的解放事业。面对于敌人的威胁诱惑、严刑拷打,她正义凛然、视死如归,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展现了一代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总共七幕的歌剧表演,通过非常细致、深入的刻画表现,将一个爱党、爱人民、爱丈夫、爱孩子的革命女性呈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不同场景的表现形象入微地表达了江姐丰富的情感,使角色塑造得更加丰满。对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分析。
  一、并肩作战、患难与共,突出战友情义
  江姐俨然就是一个革命大家庭中大姐的形象,她对战友的深厚情谊,是歌剧的一条重点情感线,贯穿始终。在局势严峻的环境中,她视战友为亲人,处处为孙明霞、华为、蓝洪顺、双枪老太婆等亲密战友着想。在无数次危难时刻,她机智沉着地尽全力保护战友们的生命安全,小心谨慎地进行革命工作,把解放重庆、解放全中国的事业与骨肉亲情紧紧联系,无处不渗透着她的博爱和关怀。当她惊悉自己的丈夫彭松涛遇害的消息时,为了保护华为,怕因此引起他的情绪波动而招来杀身之祸,她强忍心中的悲痛,隐瞒了事实,强烈的情感克制诠释了博大的胸怀——爱护战友。在这一场景的表现中,江姐的爱恨情仇极其残酷地纠结在一起,她的泪水和哭喊,最终在要保护战友、保护身份、保护机密的理智中烟消云散,她重整行装,坚强出发。这是一段常人难以控制和自制的情感表现,剧中的江姐在大局面前选择暂时隐忍,保护华为,保护组织,悲痛而坚强。在华蓥山,江姐与游击队司令双枪老太婆相遇时,一段《相对无言口难开》表现了各自心声的不敢吐露,一个是想安慰却难开口,一个是想不给战友添忧伤而强颜欢笑,内心纷乱,哀痛交杂。江姐的欲言又止、欲问还休的情感表达深深感动了观众。在事实和情感的矛盾中,她艰难克制的痛苦终于在亲人面前释放和宣泄,让人感叹一个革命者对革命大家庭的信任、爱护和深深的情谊。在亲人的安慰声中,江姐迅速调整情绪,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入忘我的革命工作中。她为战友传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党充满信心,鼓励战友以坚强的意志迎接美好灿烂的明天。交响音乐的形象衬托,把江姐的各种情绪表现得细致到位,塑造了在战友的心目中,江姐就是革命道路上的引航灯的光辉形象。她的坚毅和热情深深感染着与她并肩作战的每一位革命同仁,在困难重重的形势面前,她时刻准备着牺牲,始终以献身革命的坚强意志为战友引领一条光明灿烂的道路,让革命队伍团结一致,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勇往直前地与敌人战斗到底。在剧中,许多演唱场景都形象再现了江姐对战友深情厚谊,这是全剧一大亮点,真挚动人。
  二、志同道合、意志坚定,彰显夫妻情深
  全剧自始至终,江姐的丈夫老彭的身影没有真实出现过,但在很多场景,我们可以从江姐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深情厚谊。在护送江姐到华蓥山传达省委指示的途中,华为询问江姐老彭是个怎样的人时,江姐充满无限深情爱意,言语中传达着思念和敬重,情感朴实而又细腻。当温暖而甜蜜的美好回忆还在心中回荡时,江姐惊悉彭松涛牺牲的噩耗,顷刻间天旋地转,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撕心裂肺的痛苦让她濒临崩溃的边缘。江姐呼唤着丈夫,声声血泪,悲痛欲绝,并肩作战的往事历历在目——“曾记得长江岸边高山下,红旗下你介绍我入党;曾记得罢工怒潮卷巨浪,浪涛中你昂首挺立最前方;你曾说华蓥山下凯歌起,燃起那燎原烈火迎曙光;你曾说永远要握紧手中枪,战斗到五洲四海都解放……”这一段情深意切的回忆唱段把江姐对丈夫的爱刻画得入木三分,催人泪下。但是,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她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和哀思,只能强忍着泪水。歌曲《革命到底志如钢》是江姐对丈夫彭松涛亡灵的安慰,是革命坚定意志的表达,她用薄弱的肩膀担当起丈夫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坚强面对。这一幕情景生动表现了江姐与丈夫志同道合、追求真理、同甘共苦、励志奋斗的夫妻情意,真实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革命女性的一面。在如此细腻而沉重的情感面前,音乐也极其悲壮,把情境渲染得更加伤感。丧失亲人和亲情的痛苦把江姐温柔和刚强的双面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剧情发展的重要一幕,强烈的情感冲突和音响效果把故事推向高潮,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三、视死如归、英勇果敢,智斗黑暗势力
  相对于奸诈狡猾的国民党反动派,江姐是一位不屈不挠、忠贞不二的革命者的高大形象,她在情感表现上坚定沉着,英勇机智。面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甫志高的叛徒嘴脸,她深恶痛绝。歌曲《我看你无耻的奴才如何下场》是江姐对叛徒甫志高的痛骂,这是一段极具戏曲性的音乐唱段,伴奏运用各种打击乐器把音乐推向高潮,铿锵有力,形象诠释了江姐对叛徒、对敌人的极大的蔑视和愤怒的情感。为了保护蓝洪顺等战友安全转移,她不顾个人安危,与甫志高沉着周旋,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战友的生命安全,表现了革命者勇敢机智、惊而不乱地应对敌人的强大力量。面对城府深厚、奸诈狡猾的沈养斋的花言巧语,她义正言辞,沉着淡定,与其进行了顽强地抗争,让敌人颜面丧尽,无技可施。在渣滓洞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面前,江姐笑而面对,顽强抵抗,一曲《春蚕到死丝方尽》表达了她对党无限忠诚的决心。歌曲《笑声中埋葬你蒋家王朝》是江姐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的表现,在真理面前,她选择用信念抵挡伤痛的威胁,在追求中苦苦跋涉,用微笑面对反对派势力的疯狂扫荡。《五洲人们齐欢笑》则是江姐豪迈激昂地奔赴刑场慷慨就义前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对亲人和美好明天的无限祝福、憧憬。在以上几个斗争场景中,江姐有许多精彩的咏叹调,它们都有较高的技巧难度,在声音的把握和表现上要求很高。歌唱家王莉把江姐的不同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表现出来,生动地展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顽强抗敌、英勇牺牲的感人场面,情感热烈而坚定。
  对于歌剧核心人物的塑造,情感表达需要多方位的。歌剧《江姐》主人翁江雪琴有多重身份,她是一个平凡生活中的女性,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姐妹,这些身份都需要以一个温柔细腻的女性的情感来表达,是平常现实生活中能捕捉到的人物情感的再现;而作为一个共产主义革命者,又需要她在残忍的敌人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意志坚定,勇敢坚强,具有高尚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时刻准备着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这份情感博大深沉,只有心中笃信真理,才能忘我呈现。因此,江姐的情感表达是非常丰富的,主题曲《红梅赞》贯穿全剧,既是对傲雪红梅的礼赞,也是对江姐高尚品格和情感的烘托,交响音乐恢宏细致的伴奏,使音响色彩效果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彰显了歌剧的独特魅力。
  第五代歌剧《江姐》让我们重温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同志情、战友情、夫妻情以及并肩作战、紧密团结的各种亲情,生动塑造了志同道合地为共产主义解放事业奉献的一代革命先辈的伟大形象。剧中江姐的形象塑造得爱憎分明、真切感人,她的几段情感表现 主要安排在如“进山途中惊噩耗”、“行刑室里舌战敌酋”、“狱中战友叙党情”、“视死如归赴战场,红梅赞歌贯九霄”等场景中。歌剧形象刻画了江姐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形象,她在战友和亲人面前刚中带柔,富有人情味;在叛徒和敌人面前,英勇果敢,革命气概坚定如山。歌剧因为全体演员的通力合作,精彩呈现,表演中呈现的多幕情感戏,深深打动了观众。总之,《江姐》细腻生动的情感,衬托了大气起伏的唱腔,使作品更增添了动人的色彩,呈现出无限的音乐张力,这也是新时代视野下经典歌剧的一大视听亮点。
  注释:
  (1)摘自《江姐》剧情介绍。
  作者简介:陈映雪,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分析了忻东旺油画肌理在产生、发展、成熟及新的尝试等几个阶段的特点和变化,揭示了忻东旺油画肌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忻东旺;油画;肌理;笔;画刀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忻东旺的英年早逝是中国油画界的巨大损失,他表现农民工形象的油画是中国肖像画创作中最为成功也是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这些农民工形象几乎都是写生绘就的,他们真实而又感人。画面上那些特有的肌理就像
期刊
【摘要】 一部好的歌剧,不仅仅需要用音乐以及舞台效果这些直观外显的能量来塑造人物形象,更需要优秀的脚本为歌剧建构框架,通过文字能指与所指间的转换来把握故事矛盾冲突的原因,而演员也需要展现给观众文字带来的想象与启发,让观众有更深刻的体悟,从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到位。由莫凡先生创作、上海歌剧院排演的歌剧《雷雨》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剧作。  【关键词】 歌剧《雷雨》;世俗性;错位性;语言抒情性  [中图
期刊
【摘要】 本文对忻东旺绘画作品中微张的嘴、粗大的手以及有意味的场景细节等个性化细节做了审美描述与精神意义的解读,指出忻东旺的农民工肖像创作有着表现历史主体、浮现历史现场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的表达体现出他“大处着眼”的一面。而作品中一个个富于个性并见出特定精神的细节,则体现出忻东旺创作上“小处着手”的精微与专注。这些个性化细节既表现出忻东旺的创作个性与美学精神,更服务于作品主旨与人物精神的表达。
期刊
【摘要】 宋代山水画的精神是天人合一,山水境界是绘画的主角,沈彤山水画继承了宋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始终让境界成为山水画的主角,不让笔墨越俎代庖。此即“境通两宋”。沈彤山水画既有传统性,又有时代性,吸收了西方风景画的写实观念和技法,故称“技采中西”。写实法的引进,引起了山水画的一系列变化,表现于风格、空间、感觉性、色彩等方面。  【关键词】 沈彤;山水画;境界;笔墨;写实  [中图分类号]J22 [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降,来自亚细亚的大师们,以独特的银幕景观,以拙朴而不寻常的光荣,诠释了当代电影新势力的内涵。这是推崇人伦亲情,信守中庸哲学,坚持“主情主义”风格、大众主义路线,重视与自然相融的空灵、典雅的东方情致的电影。作为世界影坛的一种“逆生长”,亚洲新电影融汇着世俗化的儒教、佛教和道教观念,体现着“仁者爱人”、“慈悲为怀”的向善自觉,渗透着禅学的精神法则,不断揭示现实、讲述现实,在
期刊
【摘要】 电影《BIRDY》和话剧《鸟人》这两部作品,跨越时间、地域以及艺术形式,均选择以“鸟”为中心意象,并通过对鸟人的刻画,以小见大地探讨了现代人在身份认同上所遭遇的焦虑,并且都形成了忧郁的艺术氛围,本文旨在将两部作品结合进行评述。  【关键词】 鸟;困境;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13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大约出现在1.5亿年前,远早于人类,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在,鸟一
期刊
【摘要】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电影形态,本身是大众文化兴起的表征。其代表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制作与认知图式影像化的可能,也为以往电影传播中的“观众”提供了自我影像化书写的一种路径。然而微电影理论建设还相对滞后,相较于传统电影复杂的影像语言,微电影的摄制应该考虑保留基本的技术手段,去除不必要的复杂形势,在镜头语言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 微电影;艺术形式;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契诃夫被誉为“人类灵魂的深刻精到而技巧高超的解剖者”,他关注与表现的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灵状况,其绝笔之作《樱桃园》以面对过往注定要消逝的“美丽”的感伤、樱桃园中人物错位生存的人类弱点的揭示及剧中人物身在此而心系彼的逃避现实情结的精彩演绎,自问世起百年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历代观众感到剧中涌动的潜流,彻悟作者的良苦用心,即“微笑地面对苦难”,以喜剧精神去观照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与无奈
期刊
【摘要】 筇竹寺五百罗汉像是雕塑家在群像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群像并不一定非要有庞大的数量,而是多个个体形象能够融合在一个整体当中;由个体间的互动组成一个或多个组群,并且可以作为整体而存在。这就必然要求整体作品有主次之分,而非简单的排列。正因如此,筇竹寺五百罗汉像便打破了寺院中五百罗汉像简单排列的千年传统,这便使得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在五百罗汉像塑造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对筇竹寺五百罗汉像的考察研究
期刊
【摘要】 本文考察了莫扎特最后三首交响曲中管乐器在建构织体关系、参与乐曲进程、分配旋律材料、发挥表情效用,以及承载和锤炼交响化乐思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并将莫扎特的这种写法置于管乐配器法以及交响曲体裁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对比和审视,总结了莫扎特在管乐配器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关键词】 莫扎特;交响曲;管乐;配器;织体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