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剧种的兼容与固守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地方戏曲在传统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只有立足于固守剧种艺术的个性,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求创新发展,才能真正促使地方戏曲在多元化文化市场竞争中永葆青春。
  【关键词】 掌中木偶;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南派布袋戏,主要指泉州地区的掌中木偶戏,它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南派布袋戏是福建木偶戏种中主要的传统戏剧之一,它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剧种。近几年来,晋江市掌中木偶传承中心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着力对南派布袋戏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与排练演出。2014年9月,传承中心又复排了南派布袋戏折子《迫父归家》,笔者在其中饰演咬脐一角,并参加了全国木偶皮影戏中青年演员大赛。
  《迫父归家》描述的是刘知远别妻投军后,十六年音讯断绝,其子咬脐打猎归来,将井边妇人书信呈交知远。刘告知咬脐井边妇人乃其生母,咬脐顿足擂胸,苦苦逼父归家。《迫父归家》是梨园戏《刘知远》中的第五岀。据民间老艺师口耳相传,布袋戏师傅曾把四个传统本子与梨园戏交换四个梨园戏折子戏,即《小闷》、《裁衣》、《士久弄》和《迫父归家》。难怪南派布袋戏的《迫父归家》其戏文及表演,与小梨园(梨园戏三大流派之一)的《迫父归家》如出一辙。
  布袋戏传统节目中没有《刘知远》全剧,仅有《迫父归家》折子戏。在排练演出过程中,为了加深对剧情与人物的理解,笔者刻意找来小梨园老艺师蔡尤本口述记录整理本《刘知远》,将其与布袋戏民间艺师手抄本《迫父归家》对照细读。同时,笔者还下载观赏了全国各剧种同一故事题材的许多演出录像资料,惊奇地发现包括京剧、昆曲、越剧、潮剧、豫剧、评剧、花鼓戏等剧种几乎都有这剧目,福建省的五大地方戏剧种也都有此剧,内容情节基本相同,只是剧名有异,闽剧名曰《刘知远与李三娘》,莆仙戏、高甲戏名曰《白兔记》,芗剧(歌仔戏)名曰《李三娘》,唯独梨园戏名曰《刘知远》。以上剧目均是宋元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中的《刘知远白兔记》的改编移植,足见南戏对各地戏曲影响之深远,同时也印证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地方戏曲剧种的兼容之宽广。
  就剧目而论,各地方戏曲剧种自产生以来,其大部分传统剧目都是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的,“人戏”如此,“偶戏”亦如此,而且“人戏”、“偶戏”之间也有互相兼容吸收的。以闽南泉州地区的南派布袋戏、提线木偶、梨园戏、高甲戏为例,其相当部分的传统剧目都是互通有无。除上面提到的剧目外,如南派布袋戏、高甲戏的《士久弄》、《番婆弄》、《裁衣》、《管甫送》、《小闷》(高甲戏名为《小七送书》)等折子都来自梨园戏;梨园戏、南派布袋戏的《拭雷》来自提线木偶;而高甲戏的《扫秦》、《施明旭》、《真假王岫》、《金魁旦》、《李东假巡案》、《孙翠娥替嫁》、《杨金显失金印》等大量传统保留剧目都源自南派布袋戏剧目。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被认为最为古老和严谨规范的梨园戏三大流派的小梨园、上路、下南,它们各自的看家剧目除俗称为“棚头”的外,也有外棚头剧目,即来自外剧种的剧目。
  就地方戏曲之表演艺术而言,不同地域的剧种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各有不同的行当类别、表演程式与声腔特点,因此形成了不同剧种的艺术个性。然而在其发展成熟过程中,不同剧种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借鉴与吸收。有专家提出“木偶是戏曲之祖”,我们可从被称为福建省最古老剧种的梨园戏与莆仙戏得到佐证。这两个剧种均存有古南戏遗风,它们的表演科步中同样都有个清规戒律,即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这正是来自提线木偶特有的表演特征,由此可见“偶戏”与“人戏”之间的渊源之一斑。再如南派布袋戏由于吸收了古老而典雅的梨园戏、提线木偶音乐和表演艺术的精华,因此形成了表演细腻、动作传神、声情并茂的艺术个性特征,从而有别于北派布袋戏。还有,由“宋江阵”衍化而来的属于草根艺术的新剧种——高甲戏,它更具有与生俱来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兼容着福建地区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及早期竹马戏之所长。同时,随着京剧、四平戏等剧种进入闽南一带演出,高甲戏艺人又吸收了它们的表演程式及部分音乐,拿来“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高甲戏的表现手段,使高甲戏逐渐占领闽南广大的乡村舞台,致使不少戏仔老戏科班纷纷改学演高甲戏。
  戏剧的历史告诉我们地方戏曲所具有的兼容性的重要意义,这种艺术上的包容、消化、吸收,正是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任何古老的地方戏曲 如果不顺应时代、遵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谋发展的艺术发展规律,它将会被历史所淘汰。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立足于继承本剧种的传统基础,一味追求兼容、吸收,那更是无根之草、无源之水。放弃了剧种的个性,所有创新发展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最终会加快剧种的消亡,此类状况,历史上也不乏教训。
  如何处理好剧种间的兼容、吸收,保护、弘扬本剧种的艺术个性,我们从上述各剧种对古典南戏《刘知远白兔记》移植中可寻找到答案。尽管不同剧种有不同的演出版本,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从本剧种的个性出发。个性特征越显明,它越显其风采,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仙游鲤声剧团带着莆仙戏《白兔记》惊艳法国,成为作为“巴黎中国戏曲节”受邀的唯一县级剧团,获“最佳传统剧目奖”。该剧中的李三娘由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得主、莆仙戏杰出演员王少媛饰演,法国友人被她那莆仙戏旦角独特的表演艺术所倾倒。
  无论在剧目还是在表演上都与梨园戏有密切关联的南派布袋戏折子《迫父归家》,为什么近百余年来在许多布袋戏班中常演不衰?为什么以手掌操弄木雕泥塑的“偶戏”能与曲调缠绵、表演细腻的小梨园“人戏”同存共荣,而且各领风骚?这都是因为其固守了剧种的“个性”。南派布袋戏《迫父归家》虽然剧目来自梨园戏,但艺师根据南派布袋戏重道白和指掌枝巧的演出特点,对剧本有所取舍变动。例如:
  梨园戏本知远自报家门只有:(生白)知远,官拜九州安抚使,文武兼管。我子承佑,一去游山打猎,因何未见返来,好见动我心闷。
  布袋戏本知远自报家门是:(远白)下官刘嵩字知远,官拜邠州节度使,到位以来忠心报国,愿饮百姓一口水,不贪百姓一文钱。爱民如子,地方宁静,百姓乐业。前日我子承佑,前去游山田猎,一去已久,至今未回,为人父岂不挂虑在心。
  梨园戏本知远入场白只有:(贴白)嗳,娘啊,我娘。[下] (生白)看我子一时归心去紧。是亦有孝。左右,令人收拾笼杠,密往沙淘村。嗳,三娘,我三娘。[下]
  布袋戏本知远收尾入场白是:(生白)咳,我娘。(文白)子你不用悲伤,待你父连星夜搬请你娘一处团住,入内见你娘亲。(生白)晓得,娘亲。[下] (文白)来啊,令军人连星夜,打灯火球、火把到沙淘庄,搬请李三娘到邠州,(入白)搬请一处团聚,以免失了和气。[下]
  布袋戏本这样改动,正是为体现其“重讲古”的特点。布袋戏是凭借偶头雕刻形象和几个指头操弄偶人讲述故事的,因为受到剧种自身客观条件的局限与制约,布袋戏先辈艺人们用“唱、念”的独特功力,形象又生动地表现历史人物和故事,体现出其抒发情感时人与偶“双位一体”的艺术境界。正如俄国偶戏大师所说:“偶戏表演是使无生命物转化为有生命物的一项奇迹。” 让木雕泥塑的偶人活在布袋戏舞台之上,需要演员对所操演人物角色的理解和贴近“体验”,同时通过掌上弄巧传神于偶的舞台“体现”,实现形神兼备、神韵盎然的舞台效果,这正是南派表演艺术的“人偶合一”艺术个性。尽管《迫父归家》剧情单纯、情感复杂,但先辈艺人们充分发挥南派布袋戏的独特功力,使其无论出场诗、道白曲词、锣鼓音乐都特具闽南地域色彩,生活气息浓厚又雅俗共赏,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次复排南派布袋戏折子《迫父归家》过程中,晋江市掌中木偶传承中心在虚心向梨园戏艺师们求教的同时,着力于挖掘本体艺术的潜力,在弘扬南派布袋戏传统艺术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荣获了全国木偶皮影戏中青年大赛金奖。实践告诉我们,地方戏曲在传统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只有立足于固守剧种艺术的个性,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求创新发展,才能真正促使地方戏曲在多元化文化市场竞争中永葆青春。
其他文献
【摘要】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电影形态,本身是大众文化兴起的表征。其代表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制作与认知图式影像化的可能,也为以往电影传播中的“观众”提供了自我影像化书写的一种路径。然而微电影理论建设还相对滞后,相较于传统电影复杂的影像语言,微电影的摄制应该考虑保留基本的技术手段,去除不必要的复杂形势,在镜头语言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 微电影;艺术形式;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契诃夫被誉为“人类灵魂的深刻精到而技巧高超的解剖者”,他关注与表现的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灵状况,其绝笔之作《樱桃园》以面对过往注定要消逝的“美丽”的感伤、樱桃园中人物错位生存的人类弱点的揭示及剧中人物身在此而心系彼的逃避现实情结的精彩演绎,自问世起百年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历代观众感到剧中涌动的潜流,彻悟作者的良苦用心,即“微笑地面对苦难”,以喜剧精神去观照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与无奈
期刊
【摘要】 筇竹寺五百罗汉像是雕塑家在群像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群像并不一定非要有庞大的数量,而是多个个体形象能够融合在一个整体当中;由个体间的互动组成一个或多个组群,并且可以作为整体而存在。这就必然要求整体作品有主次之分,而非简单的排列。正因如此,筇竹寺五百罗汉像便打破了寺院中五百罗汉像简单排列的千年传统,这便使得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在五百罗汉像塑造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对筇竹寺五百罗汉像的考察研究
期刊
【摘要】 本文考察了莫扎特最后三首交响曲中管乐器在建构织体关系、参与乐曲进程、分配旋律材料、发挥表情效用,以及承载和锤炼交响化乐思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并将莫扎特的这种写法置于管乐配器法以及交响曲体裁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对比和审视,总结了莫扎特在管乐配器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关键词】 莫扎特;交响曲;管乐;配器;织体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
期刊
【摘要】 第五代歌剧《江姐》中主要角色江姐的塑造生动感人,在她的身上有着十分深厚的战友情、夫妻情,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思想觉悟。细腻生动的情感,衬托了大气起伏的唱腔,使作品更增添了动人的色彩,呈现出无限的音乐张力。  【关键词】 歌剧;《江姐》;情感;交响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江姐》最早创编于1964年,是由空政文工团根据小说《红岩》中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的。
期刊
【摘要】 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在福州浮仓山北坡发掘了南宋黄的石圹墓穴,出土了南宋时期女式衣饰、衣料、被褥等丝织品300余件,是研究宋代丝织业发展和仕女服饰特点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借助该批出土物,结合史料记载,略谈一些对宋代仕女服饰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黄昇墓;宋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1975年,福州新店浮仓山北坡发现了一个南宋时期的贵族墓葬,经过考
期刊
【摘要】 钢琴教学的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于具有钢琴演奏基础的高职艺术院校音乐类学生而言,传统的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已然无法符合他们的实际特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在高职音乐类艺术生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必经的“四重境界”:一是有教无类,授之以鱼;二是因材施教,授之以渔;三是教学相长,授之以愚;四是激励创造,授之以喻。作为高职艺术院校
期刊
【摘要】 《我是歌手》等音乐类节目热播既是电视业发展的成果,也是当下中国流行乐的真实映射。其现场音乐展现出的丰富性与跨界融合隐隐与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黄金期相呼应。中国流行乐正以复古怀旧的形式迎来一次新复兴的机会。  【关键词】 《我是歌手》;中国流行乐;跨界融合;复古;复兴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我是歌手》第二季第九期,被称为大叔的韩磊以一曲崔健的经典歌曲《花房姑娘》
期刊
【摘要】 作为台湾女性剧作家、创造社的创始人,周慧玲剧作的性别意识非常强烈,常常以此建构戏剧情节和冲突。这种性别叙事背后又蕴藏着剧作者对历史、生存环境、家庭、女性本身的思考。  【关键词】 周慧玲;性别;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周慧玲的剧作不同于台湾实验戏剧,它们都洋溢着浓厚的家庭情感。无论是剧作文本,还是剧场演出的舞台表演,戏剧的各种元素都蕴含了多重意义指向。这既体
期刊
【摘要】 电视剧《琅琊榜》选材独特,情节构建离奇,百转千回,人物性格更是复杂多变。本文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剧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人物形象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人物形象;荣格心理学;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网络文学影像化引发热潮,大量网络热门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电视剧《琅琊榜》取材于海宴的同名小说,构思别出心裁,情节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