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身绮罗留余芳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在福州浮仓山北坡发掘了南宋黄的石圹墓穴,出土了南宋时期女式衣饰、衣料、被褥等丝织品300余件,是研究宋代丝织业发展和仕女服饰特点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借助该批出土物,结合史料记载,略谈一些对宋代仕女服饰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黄昇墓;宋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1975年,福州新店浮仓山北坡发现了一个南宋时期的贵族墓葬,经过考古人员的精心清理,共出土随葬品436件,其中服饰和丝织品多达354件,这是当时出土宋代服饰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为研究宋代福建丝织业和服饰文化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1]笔者拟从这批出土服饰入手,谈谈自已对宋代仕女着装文化的初步研究情况。
  墓主人黄昇,是一位身份显赫的贵妇,其父亲为福州状元黄朴,黄朴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黄昇16岁嫁与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与骏,17岁便命薄而亡[2]。她的随葬品相当丰厚,当考古工作者开启黄昇的地下住所后,看见墓主人头梳高髻,插钗3支、篦4把,颈部挂木念珠2串,胸前系心形的鎏金镂空银香薰,佩绣花绶带,上缀圆形凤纹金饰带,右手处放一团扇。她全身穿戴完好,上身衣裳9件,都是直领,有宽袖对襟袍、窄袖背子、内上衣、无袖背心等[3];戴帔,帔下有凤纹金坠,还有用中国结连着的罗制鸳鸯纹香荷包。下穿百褶裙、花边裙、开裆裤、开裆夹裤、合裆裤、开片裙、围兜、无裆裤、围件等11件;阴部覆褐色罗卫生带;脚缠黄灰色罗裹足带、套黄褐色绢袜,穿褐色提花罗平底翘首鞋。这些随葬衣物不仅款式齐全,连香囊、荷包、卫生带、裹脚带这样的小件物品也包含其中;而且质地轻柔、纹饰精美,除黄昇身上裹殓的之外,其余衣物捆扎成若干个包袱后放于墓中。尽管过去了千年,绝大多数的丝织品和服饰仍然保存较好,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其做工的上等考究,表明墓主宗室贵女的高贵身份。
  两宋时期,妇女把衫、襦和袄作为主要的上衣,下身则穿各式的裙和裤子。
  (一)上衣
  大袖衣,也叫广袖袍。《朱子家礼》提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一般用罗制,直领对襟式。宋代妇女承袭隋唐五代的风俗,喜欢穿大袖。《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另注:“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可见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所以大袖是属于贵族妇女的衣装,通常以大袖为礼服。[1]黄昇墓出土的一件褐黄色罗镶花边的大袖袍(图1)十分引人注目,该袍服约长120厘米,长过膝盖,袖口用印金或彩绘花纹作为镶饰,有衬里;袖子极大,袖宽达69厘米,相当於袍长的一半,因为袖子太大,需用两幅布拼接,在袖子的中间接缝处缀有一道亮眼的泥金花边,与袖口、腋下及下摆的花边形成一体,即使在地下埋藏千年仍不失其金碧华丽、绚烂夺目的光彩。它的直领也和同时出土的窄袖背子等相称。
  宋代妇女在衣装上有自己独特创建的就是背子。其实背子并不是创始于两宋时期,背子在隋唐时期就已是十分盛行的服饰。[3]但隋唐时期的背子袖子是半截的,也称半臂,衣身不长。而宋代的背子为长袖、衣服的长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齐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长及脚踝,这是前代所没有的,还有衣服的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领子的形状大多为直领对襟式,衣服两侧开衩。背子是宋代妇女的常服,上自皇后妃嫔下至民间普通女子乃至奴婢侍女都穿着各式背子。北宋名画《瑶台步月图》中的仕女穿着、山西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塑像外衣、河南白沙宋墓壁画女主人的服饰以及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寿山石雕女侍俑均外着合领对襟窄袖背子,两襟敞开,襟、袖、下摆缘及肋下开叉都缝缀花边一道。[1]黄昇墓出土的各式背子(图2)均为绉纱、绢、罗等珍贵布料制成,领、袖、下摆边以素色为主;襟缘边缘为印金填彩、刺绣花纹装饰。它们与前几者相比较,无论在服饰设计还是细部缀饰方面都非常相似。
  衣在黄昇墓出土服饰中数量最多,多达46件,有单夹之分,衣长与上身相当,其身长较短,袖子较窄,两襟舒垂。这种衣式汉以来称“襦”或“袄”,也叫短衣,是宋代贵妇家居或外出时的常服。宋代女子平日衣着多上身穿合领对襟短衣,下身着长裙,显得纤美飘逸。
  霞帔自宋代开始就作为贵族和上层妇女的正式衣服。《宋史·舆服志》中描述后妃的衣装时提到“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4]。霞帔一般是绣有兽鸟纹样的宽带分别从两肩向前后垂下,下端缀有坠子。宋代妇女中具有命妇身份的人才能佩戴霞帔,平民是不得私自佩戴的,这也就使得霞帔成了贵妇的象征。身为南宋宗室贵妇的黃昇自然也拥有霞帔,她墓中陪葬的两条霞帔均保存完好,质地为素罗地单面绣花,其中一条佩于其身,形制为双带的一端相连成“V”形,带中部内侧用小丝带缀连。长213厘米,宽松6.2厘米,正面刺绣由18种鲜花萦绕组合的花纹两行,绣工纤巧,纹样精致(图3)。帔的下端系扁圆形浮雕双凤金饰坠,这样帔子披在身上就不会随风飘荡。
  宋代妇女的内衣有抹胸,还有腹围。抹胸的作用等同于现代妇女穿着的文胸,不同之处是抹胸比较宽大,可以把整个胸腹全掩住,一般用纽扣或带子系上。黃昇墓出土的女用抹胸是用双层的素绢制作,内纳少量丝棉,上端和腰间缀以帛带,以便于系扎。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也叫围兜。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黄昇腹部也系有一件褐黄色牡丹花绫围兜。
  (二)下裳
  裙,汉代称裳,用以遮蔽下身。宋代妇女的下裳以裙子为主,一些样式直接承袭唐、五代。按宋代舆服制度,男女亦皆着裙。宋代贵妇服饰,推崇时尚,褶裥裙比较盛行[2]。褶裥裙起于晚唐五代宫廷,后传于民间。黄昇墓中陪葬的裙有21件,其中一件褐色罗印花褶裥裙(图4)保存完好样式,十分华美,褶皱仍旧清晰可见。裙长78厘米,腰高10.7厘米,腰宽69厘米,下摆宽158厘米。整体裙身上窄下宽,下摆呈弧形如扇状,上接横腰,两端系带。质地透明轻薄、褶纹飘逸,如临风水漪,给人以轻拂、秀丽之感。裙身下半段印金小团花,造型优美,织工精致,保存较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服饰。虽然宋代的裙子在名称和样式上承袭前代,但在形制上还是有一定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唐、五代妇女的裙子比较宽大、下摆长,而宋代女子的裙子一般比较紧窄;并且在穿法上也有不同,宋之前妇女穿裙子时一般都将襦衫扎进裙子内,而宋代则相反,以将上衣下摆垂落于裙子外面为时尚。裙的式样长短又和妇女缠足有关。汉唐时期,妇女不缠足,所著花裙皆垂长曳地以掩之。宋代贵妇闺秀以缠足为美,裙长一般不及地,便于露足。黄昇是缠足的,所以她随葬的裙子均不甚长,可能与此习俗有关。   在宋代裤子是仅次于裙子的下裳。《说文》:“裤,胫衣也。”古代的裤子并不像现代人们认为的那样有裆,黄昇墓出土有24件裤,其中无裆裤或开裆裤16件,合档裤8件。合档裤在古时又叫“裈”。《说文》:“合裆裤为古之褌。”看来汉代开始有穿裤的习惯,合裆裤又是贴身穿的,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来。黄昇尸殓穿着情况,也证明合裆裤是穿在里面的,其形式是用两片长方形衣料对合,形成裤管的形式,两条裤管又各剪掉一角,而后将剪掉一角的衣料缝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人”字形合裆裤。两宋时期,妇女穿的裤子除了这种合裆裤,另一种就是开裆的,穿着方式是外面罩上裙子来搭配穿。这种内穿裤、外围裙,应是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如黄昇墓中黄昇除了贴身穿的合裆裤,还外加多层或开裆或两外侧开中缝合裆的套裤,然后外套长裙。从已出土的宋代男女服饰资料看,统治阶级和富家成年男女都有穿裤的习惯,浙江兰溪南宋高氏女墓曾出土四条套裤,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三条套裤。河南白沙二号宋墓壁画衣架上搭的花裤形,形制与黃昇随葬的套裤基本相近。[1]
  黄昇墓共出土服饰及丝织品354件之多,品种较为齐全。面料上几乎囊括了古代高级织物:以罗为最多,近200件,另外有绢、绮、绫、纱、缎等。它们的制作工艺复杂高超,罗和绫多是提花,绢和纱则为素织,整体感觉轻盈飘逸、淡雅柔和。其中一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图5),仅重16.7克,其质地之轻薄,手感之柔韧,令人叹为观止。整件背心不仅轻盈若羽,同时剔透似烟。[2]要制成这样精美绝伦的高级服饰,其拈丝技术,以及使用纺车、线架进行缫丝、并丝、络纬等一系列工艺操作,都必须具备相当熟练的技术和较为先进的设备。
  从大量的宋代绘画与出土实物来看,宋代女子的衣物色彩偏重淡雅,以绛黄、烟色、藕紫、浅黄、粉白、褐为主,黄昇墓中出土衣物也多为此类颜色。因为整体颜色比较素雅,而且上衣多以直领、对襟为基本形式,所以常在衣领、两襟、领口等处镶饰比较宽的花纹带子作为装饰,使衣物在视觉上不至于太单一。比如黄昇墓众多陪葬服饰的对襟和缘边,就多镶上一条彩绘或印花与彩绘相结合或刺绣的花边,非常精美。
  黄昇墓提花织物的纹样以生动活泼的花卉纹为主,设计别具匠心,丰满瑰丽。如以复瓣的牡丹、芙蓉为主体的折技花卉,配以枝头上点缀的梅花、海棠、四季花一类较小的花蕾,并且在叶子中再填以各种碎花,富有花中有叶、叶中有花、花叶相套的奇特效果,使写实与装饰图案相结合,更能增添画面的艺术效果和给人以清新的美感。这些花卉纹是在唐代纹饰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花形、花瓣、花叶均有很高的写实性,富有活泼的动态,无疑是宋代高度发达的花鸟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这也在另一方面体现出宋代妇女的衣装虽然在色调上趋于淡雅、含蓄,但是并不呆板,而是更有活力,追求一种俏丽的服饰风格。
  《宋史·舆服制》中提到,宋代服制“因唐五代之旧”[4],女子服饰也是如此。但是,由于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以及对外政策上的妥协退让,宋代服饰文化不再有盛唐时的艳丽奢华,而演变出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形成了内省、严谨、淡雅的风格,变得简洁质朴。宋代服饰的等级制度也十分森严,不得逾越,“非命妇之家,毋得以真珠装缀首饰、衣服”,“禁民间服销金及钹遮那缬”。只有宗室皇族贵官显宦的命妇闺秀才能穿着高贵的绫罗,并缀以印金、贴金或彩绘、刺绣的装饰。黄昇随葬如此大量的珍贵服饰和丝织品,而在服饰的装饰加工上又如此富丽讲究,宗室贵妇拥有的政治权势和骄奢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南宋黄昇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苏佳.浅析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丝织品[J].福建文博,2009(4).
  [3]马大勇.华服美蕴——追梦中华衣冠礼仪[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元)脱脱.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M].
  作者简介:苏佳,福建博物院馆员。
其他文献
【摘要】 一部好的歌剧,不仅仅需要用音乐以及舞台效果这些直观外显的能量来塑造人物形象,更需要优秀的脚本为歌剧建构框架,通过文字能指与所指间的转换来把握故事矛盾冲突的原因,而演员也需要展现给观众文字带来的想象与启发,让观众有更深刻的体悟,从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到位。由莫凡先生创作、上海歌剧院排演的歌剧《雷雨》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剧作。  【关键词】 歌剧《雷雨》;世俗性;错位性;语言抒情性  [中图
期刊
【摘要】 本文对忻东旺绘画作品中微张的嘴、粗大的手以及有意味的场景细节等个性化细节做了审美描述与精神意义的解读,指出忻东旺的农民工肖像创作有着表现历史主体、浮现历史现场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的表达体现出他“大处着眼”的一面。而作品中一个个富于个性并见出特定精神的细节,则体现出忻东旺创作上“小处着手”的精微与专注。这些个性化细节既表现出忻东旺的创作个性与美学精神,更服务于作品主旨与人物精神的表达。
期刊
【摘要】 宋代山水画的精神是天人合一,山水境界是绘画的主角,沈彤山水画继承了宋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始终让境界成为山水画的主角,不让笔墨越俎代庖。此即“境通两宋”。沈彤山水画既有传统性,又有时代性,吸收了西方风景画的写实观念和技法,故称“技采中西”。写实法的引进,引起了山水画的一系列变化,表现于风格、空间、感觉性、色彩等方面。  【关键词】 沈彤;山水画;境界;笔墨;写实  [中图分类号]J22 [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降,来自亚细亚的大师们,以独特的银幕景观,以拙朴而不寻常的光荣,诠释了当代电影新势力的内涵。这是推崇人伦亲情,信守中庸哲学,坚持“主情主义”风格、大众主义路线,重视与自然相融的空灵、典雅的东方情致的电影。作为世界影坛的一种“逆生长”,亚洲新电影融汇着世俗化的儒教、佛教和道教观念,体现着“仁者爱人”、“慈悲为怀”的向善自觉,渗透着禅学的精神法则,不断揭示现实、讲述现实,在
期刊
【摘要】 电影《BIRDY》和话剧《鸟人》这两部作品,跨越时间、地域以及艺术形式,均选择以“鸟”为中心意象,并通过对鸟人的刻画,以小见大地探讨了现代人在身份认同上所遭遇的焦虑,并且都形成了忧郁的艺术氛围,本文旨在将两部作品结合进行评述。  【关键词】 鸟;困境;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13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大约出现在1.5亿年前,远早于人类,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在,鸟一
期刊
【摘要】 微电影作为新兴的电影形态,本身是大众文化兴起的表征。其代表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制作与认知图式影像化的可能,也为以往电影传播中的“观众”提供了自我影像化书写的一种路径。然而微电影理论建设还相对滞后,相较于传统电影复杂的影像语言,微电影的摄制应该考虑保留基本的技术手段,去除不必要的复杂形势,在镜头语言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 微电影;艺术形式;文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契诃夫被誉为“人类灵魂的深刻精到而技巧高超的解剖者”,他关注与表现的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灵状况,其绝笔之作《樱桃园》以面对过往注定要消逝的“美丽”的感伤、樱桃园中人物错位生存的人类弱点的揭示及剧中人物身在此而心系彼的逃避现实情结的精彩演绎,自问世起百年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历代观众感到剧中涌动的潜流,彻悟作者的良苦用心,即“微笑地面对苦难”,以喜剧精神去观照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与无奈
期刊
【摘要】 筇竹寺五百罗汉像是雕塑家在群像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群像并不一定非要有庞大的数量,而是多个个体形象能够融合在一个整体当中;由个体间的互动组成一个或多个组群,并且可以作为整体而存在。这就必然要求整体作品有主次之分,而非简单的排列。正因如此,筇竹寺五百罗汉像便打破了寺院中五百罗汉像简单排列的千年传统,这便使得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在五百罗汉像塑造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对筇竹寺五百罗汉像的考察研究
期刊
【摘要】 本文考察了莫扎特最后三首交响曲中管乐器在建构织体关系、参与乐曲进程、分配旋律材料、发挥表情效用,以及承载和锤炼交响化乐思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并将莫扎特的这种写法置于管乐配器法以及交响曲体裁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对比和审视,总结了莫扎特在管乐配器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关键词】 莫扎特;交响曲;管乐;配器;织体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
期刊
【摘要】 第五代歌剧《江姐》中主要角色江姐的塑造生动感人,在她的身上有着十分深厚的战友情、夫妻情,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思想觉悟。细腻生动的情感,衬托了大气起伏的唱腔,使作品更增添了动人的色彩,呈现出无限的音乐张力。  【关键词】 歌剧;《江姐》;情感;交响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江姐》最早创编于1964年,是由空政文工团根据小说《红岩》中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