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水库”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万亩梯田,无塘无坝,却水源充足,即便是大旱之季也能保收。传说中的“秦人梯田”,两千年来从未断流,无库的深山梯田,水源到底从何而来,其中的奥妙何在?
  2009年下半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5000多万人受灾,2000多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图1)
  在西南的抗旱救灾工作中,许多地方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水源枯竭, 就连喝水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竟然变成一种奢求,甚至四五岁的孩子,六七十岁的老人每天都要背着水桶翻山越岭去找水,由于水源枯竭,导致无水可调,无水可取, 水从哪里来,成为最大的问题。
  然而,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的紫鹊界近8万亩梯田,无塘无坝却水源充足。据说,这片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梯田,即便遭遇大旱之季也能粮丰人旺。居住在这里的人家从来不用储存水,只要在房前屋后的山体中插一根竹管,水就能接连不断地流出来,而且终年不断。(图2)
  当地的谚语说,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8万亩梯田分布于雪峰山脉奉家山体系的崇山峻岭中,其中集中连片的梯田达2万亩以上,可谓无山不有田,有山就有水。
  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来到紫鹊界的核心区域水车镇,走遍了水车镇的山山水水,既没有见到水车的影子,也看不到塘坝水库。但确实看到了村民所说的,在山坡上插根管子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的景象,这里的水是从何而来的呢?
  新化县水车镇文化站站长罗中山在这里拍了七八年的照片,他说,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搞不清原因。
  紫鹊界的独特景观吸引了诸多摄影爱好者,深山中的稻米田像楼梯一样排列着,层层梯田在大旱之季依然波光粼粼,探究其稻田里的水从何而来,村民们也讲不清楚,只说祖祖辈辈就如此。(图3)
  既然紫鹊界梯田存在由来已久,那么关于紫鹊界水源的秘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记载吗?记者翻阅了村里的祖谱及当地的县志,除了一些基本的描述,对于梯田何时出现,水的成因是什么,都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但据当地考古资料表明,通过周边遗址中发现的农耕稻作工具,初步推断紫鹊界梯田由瑶族、苗族初垦于秦、汉,形成发展于宋、明,至少有2000年历史,是湖南万年稻作文化的标志性遗存。
  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从没为水发过愁,那么,这里的村民对于水从哪里来又有着怎样的说法呢?
  紫鹊界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鑫说,当地老百姓有一种传说,以前姜子牙到过这里,用他的拂尘一飞,顿时山上烟雾缭绕,云彩聚集,到了晚上就开始下雨,所以这里一直没有缺过水。
  民间众多版本的传说,都试图解释紫鹊界水源的神奇所在,但是至今无人能真正解释清楚。
  据专家推算,这八万亩梯田,每年要保证梯田里面都有水,最少得几千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
  梯田之所以能耕作,秘密就在于它的灌溉,为此古代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浇灌工程: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利用高山森林保持水源,通过高坡蓄水,修造引水沟渠从河道里引水灌溉;新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广西农胜梯田,以蓄水潭和引山涧沟水灌溉。而紫鹊界的万亩梯田与其它梯田截然不同之处,就是没有一处水库井灌溉工程,源源不断的水并不是来自于塘坝水库。
  湖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聂芳容从事防洪抗旱研究四十多年,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他说,我搞了四五十年的水利工程,没有大的蓄水水库和大的提水工程,灌溉 很难实施,很难旱涝保收。他对于紫鹊界的神奇现象,也和大家一样,充满了好奇。在向当地人了解情况后,他首先注意到了紫鹊界特有的山峰气候。
  罗中山曾跑到田里找过水源,但是一直没找到,在七八年的拍摄过程中,他也发现气象景观与水有很大的关系。
  紫鹊界地处雪峰山中部,是湘中丘陵往湘西山地的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里常年云雾缭绕,紫鹊界水源丰富是否和这里的降雨情况有关呢?翻阅近几年的降雨资料,根据雨量观测站纪录,紫鹊界年均降雨量达到1600mm以上,在湖南省是比较多的,是一个多雨地区。
  观测资料显示,雪峰山脉海拔高800米以上,气温比平丘地低,湿度比平丘地高,空气中饱含水分,因此降雨比平丘地带多。紫鹊界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是保证水源的要素之一,雨水相对多是这里水源丰富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国多雨的山地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只有这里的水能源源不断呢?
  紫鹊界梯田无塘无库,无井无泵,不拦水不蓄水,除了雨水多还靠什么呢?当地一直流传着树神的说法。在当地人的指点下,记者来到娄下村,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人们把一棵古樟树作为祖先的象征,纷纷把红布挂在大树上。在村民眼里山上的树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图4)
  娄底市文化局民俗研究员曾迪解释说,他们挂红布是祈福,希望这里的水源世世代代这么丰富,不要断绝。
  紫鹊界除了雨天相对多以外,一年中大部分是雾天,满山遍野的森林植被,多样化的植被资源,可以让这些雨水被充分拦截吸纳,能使更多的水变成大山的储备。那么紫鹊界水源的秘密是不是和它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有关呢?
  聂芳容说,一亩田上面有两亩山,1:2~3的比例,这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特别是山顶上的森林,相当于一个水库。
  按聂芳荣的说法,云海就是紫鹊界的水源,植被就是紫鹊界的水库。仅靠植被拦水蓄水就能保证近八万亩梯田的灌溉用水吗?全国雨水多、植被多的地方成千上万个,为什么唯独这片区域不缺水,而且在山坡上插根管子就能源源不断出水呢?人们分析认为,大山、森林、梯田和水构成了紫鹊界梯田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紫鹊界丰富的植被是保证水源的要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要素,也就是说山体本身还隐藏着秘密。(图5)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片梯田,即使长期不下雨,只要把田埂堵上,田里就有水,但是对于田里的水从哪来,在几种猜测被推翻之后,紫鹊界的男男女女都无法给出答案,唯一的解释就是神龙说。
  曾迪说,因为龙是水的化身,是水的神物,所以这里的村民对龙非常崇拜。
  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一直相信山体中暗藏着一条河流,所以他们通过舞草龙,希望这条看不见的河流永不枯竭,紫鹊界的水能够永远流淌下去。(图6)
  曾迪说,因为这个地方过去是海,在这个地方还可以发现一些海的痕迹,老百姓说这里有暗河。
  紫鹊界暗藏河流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周边有着更高地势的山脉,暗藏的河流就有可能不断地从高处向低洼处冒水。
  从地下不停地冒水,山体中暗藏着河流,紫鹊界的水源会不会也是因为地质构造断裂带造成的呢?这让人想起以往调查过的一些涌泉现象。那些泉眼位于一条大的地质断裂带上,地势有高有低,地形低洼的地方就形成若干个泉点,水不断地从高处向低洼处渗透,透过空隙往上涌,当水压差足够大时,泉水涌出地表。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中部的雪峰山脉中段,东南为南岭山脉,西北为武陵山脉,周边并没有更高的山脉,而紫鹊界千头万绪的水源,和无论海拔高低的山坡,插一根竹管就能流出水的现象与涌泉现象是不相符的。
  这块从不缺水的梯田,地下有着怎样的地质构造呢?通过查阅当地的地质资料和对当地岩石的采样分析,发现紫鹊界现象的形成和当地的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聂芳容说,整个紫鹊界山区,是两百多公里长,一百多公里宽的花岗岩地带。
  花岗岩的质地坚硬,不渗水,形成了隔水层,而紫鹊界露出地表的是风化后的花岗岩,孔隙大、渗水性强。
  一个意外的发现又给了人们新的启发。
  新化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肖新凡说,冬天冒出来的水十七八度,夏天冒出来的水也是十七八度。
  土壤的结构跟源源不断的水源有没有关联呢?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发现,在花岗岩为地基的紫鹊界山体上覆盖着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3~5米厚的土壤。(图7)
  聂芳容说,花岗岩风化后的土壤,叫作沙瓤土,土里面沙子很多,不像黏土那么多泥,土的孔隙很大,保水量比较大,透水比较均匀,降一场雨,10~15天它可以很均匀地慢慢把水吐出来。
  聂芳容做了个初步估算,如果一亩地按表层土1米计算,大约可储水100~200多立方米。紫鹊界115平方公里土壤至少可储水1000~1500万立方米。紫鹊界属亚热带,年平均降雨量1600mm,比当地平原丘陵区约多200mm,可使梯田有充足的水源。如果遇到无雨期,一般每天蒸发和渗漏水量为10mm,土壤储水可灌溉20天。
  雨水从储存到渗出地面这一过程的持续时间长,为紫鹊界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数万亩梯田的灌溉系统没有用一根钢筋,一斤水泥,而全部用土、石和竹管做成,山坡顶上梯田的灌溉,则将竹管埋于土壤中,从高处引水,用竹管做成引水道,供应给需要水的地方,分流后的水流流向不同的村寨和梯田,形成了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图8)
  聂芳容认为,原因是这里降雨多;第二,森林植被比较茂盛;第三,土壤的含水能力比较好;第四,山的底下不漏水。
  按专家的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充沛的雨水被茂盛的森林植被拦截吸纳,同时含水能力强的沙壤土充分地吸收水分,而土壤底层的花岗岩,相当于不透水的底板,将雨水保持和储藏在土壤里,然后均匀持久地释放出来浇灌梯田。紫鹊界漫山遍野的水源,奇特的自流灌溉就这样形成了。(图9)
  图1 干涸的稻田
  
  图2 紫鹊界山体中源源不断的水流
  
  图3 水波粼粼的紫鹊界梯田
  
  图4 祭祀古樟树
  
  图5 云海是紫鹊界梯田的水源
  
  图6 舞草龙表示对龙的崇拜
  
  图7 山体覆盖着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土壤
  
  图8 分流后的水流入梯田
  
  图9 紫鹊界茂盛的森林植被
其他文献
湖南工程学院306宿舍发生了一件怪事儿,3个女孩子同时发现,室友魏秧子突然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而在此之前,秧子可是她们眼中的减肥楷模。(图1)  一、吃“三高”食品增肥  以往不管室友们怎样诱惑,秧子都不为美食所动。现在却突然专拣那些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的“三高”食物吃。几个小姐妹猜想,难道秧子受到了什么打击?秧子是个很乐观的人,即使遇到再烦心的事儿,也不该糟蹋自己的胃呀,在小姐妹的追问下,秧子
期刊
1935年,一位出身贫寒的广东少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其间因战乱辗转加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一名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无机化学教育和教育改革。70多年时光中,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但他依然奋斗在教育岗位的第一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着南开精神。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院教授申泮文。(图1)  2006年冬天,互联
期刊
美国旧金山银行保险库中有一颗巨大的珍珠叫老子之珠,也叫圣珠。该珠长241毫米,宽139毫米,重达14磅,它不是圆形,而像老人的头,这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海水珍珠。价值高达400万美元。(图1)  在“老子珠”未发现之前,有一颗珍珠叫“亚洲之珠”,它长约100毫米,重121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当时的波斯国王把“亚洲之珠”送给了中国清代皇帝乾隆,后来它被慈禧珍藏。(图2)  自古以来,珍珠以其洁白
期刊
香港自有电影以来,喜剧一直是主流。喜剧电影创作意识的真正兴起及规模的扩大,还是近30年间的事。此间,出现了一大批突破地域界限,让观众开怀大笑的喜剧影片,成了推动香港电影业繁荣的关键之一。  1973年,楚原执导了《七十二家房客》,电影改编自展现旧上海小市民百态的战前话剧,却巧妙地反映了香港时弊。影片票房收入远远超过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名列当年的票房冠军,更成功地让粤语片起死回生,堪称经典喜剧。(
期刊
通济桥,浙江省金华市的一条交通要道。它横跨滔滔的婺江,把金华南北市区连为一体。桥上人来车往,络绎不绝。在滚滚的人流车流中,有一个瘦弱的女子,正奋力蹬着自行车向桥顶冲刺。她,就是胡继红。(图1)(图2)(图3)  1988年,从合肥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的胡继红,在许多人羡慕的目光里,分配到一所大学教书。但没想到,仅时隔一年,她却悄然离开,和自己的丈夫共同进了一家乡镇企业。这让人们大为惊讶。在大多数人眼里
期刊
有一种动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年代,比已经灭绝的恐龙还要久远。它有着长长的触须,扁平的身体,六只长腿上还长满了毛刺。  对于这种动物人们深恶痛绝,因为它不仅散发臭味,还会传播疾病。多少年来,大家对待它的惟一态度: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消灭它们。(图1——1、图1——2)  但是,这些让人讨厌的家伙,在云南大理学院原药学院教授、七十六岁的蟑螂专家李树楠眼里,却是心爱的宝贝。因为这些宝贝,李树楠还被评为全国优秀
期刊
自2001年10月推向市场,iPod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形成热浪,并成为一大社会现象。这个派生于一个想法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疯狂售出逾3亿台。  但是,它的诞生过程更加令人吃惊,奇迹是从创新天才史蒂夫·乔布斯重返他创建的苹果公司开始的。它的开发过程极其艰难。  是从1996年12月20日史蒂夫·乔布斯的一个微笑开始的。那天他宣布将重返苹果——这家由他亲手创建,却在11年前将他驱逐的公司。(图1)  《偶
期刊
明代以前,庐山已经家喻户晓,在中国人心目中,那里是活动的画境,现世的桃源,外边的一切纷扰、杀戮、离乱都被隔绝在松涛之外。  当中国北方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反复拉锯战中成为主战场时,包括庐山在内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狼烟中的桃源乐土。  元代无名氏的《朝天子·庐山》,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那时中国人对于这座神仙山的神往:  早霞、晚霞装点庐山画。  仙翁何处炼丹砂?  一缕白云下。  客去斋馀,人来茶
期刊
2006年9月26日,一位90岁的日裔美籍女人户粟郁子在美国去世。这个生前在芝加哥经营一家专卖东方礼品店铺的老人的离世,引起了多方关注。几天时间里,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转载了关于她逝世的消息,这位老人的神秘身份,再一次被人们关注,也唤起了对于她遭遇的记忆和无限唏嘘。她正是二战时期名噪一时的日本播音员“东京玫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利用谋略广播,试图打击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士气,而为这些广
期刊
在这里,障人眼目,湿人衣衫的云雾和烟雨是足以问鼎天下奇绝的景观。  在这里,无数诗人和画家的笔下幻化出朵朵奇葩,根植在亘古的长风中。  在这里,伟大的思想者们构建起一座又一座丰碑,不知不觉间铸造着华夏民族的魂魄。  在这里,人类的文明穿越时空,以一种鲜见的姿态诠释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这里就是庐山。(图1)    数千年来,文人、隐者、壮士、探险家、科学工作者、政治领袖共同演绎着这座大山的传说。当
期刊